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家庭教育小说的思想意蕴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升 谭云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0-73,共4页
清代家庭教育小说是清代教育小说中以家庭教育为题材的一类小说。受中国文学注重教化的传统以及家庭教育小说自身题材、主旨的影响,清代家庭教育小说表现的思想主要是教育思想:重视品德教育,勤学与尊师教育;重视环境习染,身教严教,情感... 清代家庭教育小说是清代教育小说中以家庭教育为题材的一类小说。受中国文学注重教化的传统以及家庭教育小说自身题材、主旨的影响,清代家庭教育小说表现的思想主要是教育思想:重视品德教育,勤学与尊师教育;重视环境习染,身教严教,情感激励与感化教育。这一思想主要蕴含在清代家庭教育小说人物所选取的教育内容(教什么)和教育方法(怎样教)中。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到教育小说家们受儒学传统影响而难以舍弃对现实的关心,希望借小说达到劝惩目的的创作意图,也让我们对清代教育、清代社会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教育小说 家庭教育小说 家庭教育 思想意蕴
下载PDF
从“教育小说”到“学术名著”——晚清民国时期《爱弥儿》中译本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浴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8,共9页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是西方哲学史与教育史上的一代经典。其在中国的"文本旅行"始自晚清,在1949年之前,先后出版过《教育世界》杂志连载本(中岛端译,1903年)与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本(魏肇基译,...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是西方哲学史与教育史上的一代经典。其在中国的"文本旅行"始自晚清,在1949年之前,先后出版过《教育世界》杂志连载本(中岛端译,1903年)与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本(魏肇基译,1923年)两个中译本。前者是在中文世界中最早被明确标识为"教育小说"的文本,后者对于《爱弥儿》在中国的文类性质从"教育小说"走向"学术名著"至关重要。而从"教育小说"到"学术名著",不同的文类身份实则承担了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文化功能。此两种译本关涉的翻译、文学、教育以及思想图景见证的是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段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弥儿》 教育小说 学术名著 《教育世界》
下载PDF
带刺的山菊——重读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3
作者 甘浩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91-94,共4页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不是巴赫金批判的"独白型"创作,而是典型的复调小说。小说在故事表层上似乎是教育小说模式,而在实际艺术效果上却暗藏着复调小说的艺术品质。在积极配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赵树理还表达了对左倾政...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不是巴赫金批判的"独白型"创作,而是典型的复调小说。小说在故事表层上似乎是教育小说模式,而在实际艺术效果上却暗藏着复调小说的艺术品质。在积极配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赵树理还表达了对左倾政治现象的担忧与批评,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锻炼锻炼》 教育小说 惩戒小说 复调小说
下载PDF
探索精神的成长之路——黑塞教育小说的主题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静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87-91,共5页
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精神成长的关系,是黑塞教育小说一直思考的主题。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源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但现实却将"教育"理解为"进身之阶",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戕害了人的身心自由,有悖于黑塞的教育... 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精神成长的关系,是黑塞教育小说一直思考的主题。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源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但现实却将"教育"理解为"进身之阶",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戕害了人的身心自由,有悖于黑塞的教育理想;同时,黑塞看到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虽然它一方面可以培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健康、完美、自信的人;但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多局限在精神层面,人往往难以融入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塞 教育小说 古典人文主义
下载PDF
艰难时代的绝望反抗——读梁卫星的小说《成人之美兮》
5
作者 李垣璋 郑妍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3-66,79,共5页
《成人之美兮》是湖北仙桃一个底层中学教师梁卫星的小说处女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具有文学史的意义和价值。这部小说描绘了当下中学教师的众生相,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揭示了当前教育触目惊心的现状,批判了整个教育行业的溃败... 《成人之美兮》是湖北仙桃一个底层中学教师梁卫星的小说处女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具有文学史的意义和价值。这部小说描绘了当下中学教师的众生相,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揭示了当前教育触目惊心的现状,批判了整个教育行业的溃败与堕落。同时还展示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震撼人心的魅力,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及荒谬,触及了当前教育制度的根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之美兮 梁卫星 教育小说
下载PDF
黑塞对歌德教育精神的接受和反思
6
作者 王静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2-376,共5页
黑塞在教育小说中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的意义。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来自由歌德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所以,他的教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歌德潜在对话的结果。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主要是... 黑塞在教育小说中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的意义。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来自由歌德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所以,他的教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歌德潜在对话的结果。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主要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实践,缺少社会现实的深厚土壤;对此,黑塞在其教育小说中既肯定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观对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这种教育观念的非现实性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塞 歌德 教育小说 古典人文精神
下载PDF
《绿化树》的时空模式和成长主题
7
作者 滕翠钦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60-63,68,共5页
张贤亮的《绿化树》是一部成长小说。具体而言,张贤亮笔下的"成长主题"赋予了文本世界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各种层次叙事独特的本质。时间层次上的"日常生活"在《绿化树》里并没有流于平庸和琐碎,张贤亮强调了"... 张贤亮的《绿化树》是一部成长小说。具体而言,张贤亮笔下的"成长主题"赋予了文本世界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各种层次叙事独特的本质。时间层次上的"日常生活"在《绿化树》里并没有流于平庸和琐碎,张贤亮强调了"日常"的生活本色和人性温情,另外,文本中"指向未来"的时间契合了"成长"气质。村落象征人性正常化的空间符号,人道主义的成长方式和乡村被奇异地结合在一起。包括马缨花在内的"荒野人"成为主人公生存的动力,但也是"主人公"精神涅槃后的反思对象。张贤亮由此展现了深层的救赎主题,这一主题源自主人公对"苦难"在"成长"中的意义的深层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小说 时空 主体 成长
下载PDF
黑塞教育小说研究:理想教育与精神自救
8
作者 王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2-85,共4页
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精神成长的关系,是黑塞教育小说一直思考的主题。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源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现实却将"教育"理解为"进身之阶",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戕害了人的身心自由,有悖于黑塞的教育理... 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精神成长的关系,是黑塞教育小说一直思考的主题。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源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现实却将"教育"理解为"进身之阶",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戕害了人的身心自由,有悖于黑塞的教育理想。同时,黑塞看到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虽然它可以培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健康、完美、自信的人,但是由于教育多局限于精神层面,人往往难以融入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塞 教育小说 古典人文主义
下载PDF
在困惑与断裂中成长——老舍的三部教育小说
9
作者 韩永胜 吴景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4-137,共4页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教育小说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教育小说。早期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展现了青年成长中时代与个体的困惑,时代变革期新旧思想冲突及新青年与父辈价值观、世...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教育小说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教育小说。早期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展现了青年成长中时代与个体的困惑,时代变革期新旧思想冲突及新青年与父辈价值观、世界观的断裂。在批判教育弊端的同时,体现了鲜明的教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小说 困惑与断裂 反思 市民道德观
下载PDF
《歧路灯》主题百年研究述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贵晨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20-127,共8页
《歧路灯》研究百年,有关主题探讨曾是多年的热点,先后有"道德小说""人情(或世情)小说""教育小说""‘败子回头’小说""成长小说""家庭(家族)小说"诸说。《歧路灯》主题研... 《歧路灯》研究百年,有关主题探讨曾是多年的热点,先后有"道德小说""人情(或世情)小说""教育小说""‘败子回头’小说""成长小说""家庭(家族)小说"诸说。《歧路灯》主题研究的无果之果,加深了对《歧路灯》的认识,提升了《歧路灯》的地位,扩大了《歧路灯》的影响。其众说纷纭,争持不下,是《歧路灯》已入为"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之列的一个突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路灯》 道德小说 教育小说 家庭(家族)小说
下载PDF
在传统与“新民”之间——包天笑译教育小说《儿童修身之感情》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青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6年第5期17-25,共9页
教育小说《儿童修身之感情》出版翌年即被清政府学部选为宣讲用书,通行全国各省宣讲,产生极大影响,呼应了以小说新民的时代潮流。译者包天笑通过改写提倡"因爱而孝",给中国传统"为报恩而孝"的孝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教育小说《儿童修身之感情》出版翌年即被清政府学部选为宣讲用书,通行全国各省宣讲,产生极大影响,呼应了以小说新民的时代潮流。译者包天笑通过改写提倡"因爱而孝",给中国传统"为报恩而孝"的孝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包天笑借小说鼓励我国少年学习主人公马克的冒险进取精神,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以实现自我的成长,堪称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少年成长小说"之一,为五四以后"成长主题"小说的书写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小说 少年冒险 成长 万里寻亲
原文传递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教育小说——兼谈古代教育小说的界定
12
作者 张泓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36-140,共5页
西方的教育小说是指成长小说,如果用西方教育小说的定义来衡量,我国古代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所以在对我国古代小说做分类时,应该抛开西方的观点,从我国古代实际情况出发,给古代教育小说以新的界定。以此为标准,《阅微草堂笔... 西方的教育小说是指成长小说,如果用西方教育小说的定义来衡量,我国古代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所以在对我国古代小说做分类时,应该抛开西方的观点,从我国古代实际情况出发,给古代教育小说以新的界定。以此为标准,《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十余则笔记可称为教育小说,具体可区分为教育者小说、受教育者小说和教育内容小说。纪昀撰写这些教育小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教育小说 成长小说
下载PDF
超越时空的成长——解读厄德里克《拉罗斯》的互动成长观
13
作者 王苑苑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35-40,共6页
露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拉罗斯》打破物理时空界限,将拉罗斯的成长置于两个家庭互动之间,置于与同名祖先互动之间,置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之间。小说刻画了历代拉罗斯的成长以及印第安社区历史变迁。小说中的互动成长观强调历史时... 露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拉罗斯》打破物理时空界限,将拉罗斯的成长置于两个家庭互动之间,置于与同名祖先互动之间,置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之间。小说刻画了历代拉罗斯的成长以及印第安社区历史变迁。小说中的互动成长观强调历史时间具有积极因素,符合巴赫金对于新型教育小说的定义,同时也反映作者信仰传统以及关注普世的族裔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斯·厄德里克 《拉罗斯》 互动成长 教育小说
下载PDF
《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思广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7-133,共7页
1929—200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接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视野: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现代人状态。由于接受的标尺不一,"扛鼎之作"仅成为文本时代性的一个表称尴尬地存在于《倪焕之》的接受视... 1929—200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接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视野: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现代人状态。由于接受的标尺不一,"扛鼎之作"仅成为文本时代性的一个表称尴尬地存在于《倪焕之》的接受视域中,是否具有这一特性至今悬而未决;"教育小说"则多着眼于文本所展示的教育内涵,不免偏离文学的审美轨道";革命小说"又将文本的审美意涵维系在革命的意义上且过于理念与主观;"教育—革命小说"时过境迁视野不再。顾彬的"现代人状态"视野将小说放入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语境中,从现代性的视域审视中国人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产生的现代人状态,使《倪焕之》获得了全新的解读,为《倪焕之》的接受打开了新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焕之 扛鼎之作 教育—革命小说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现代人状态
下载PDF
《鱼鹰湖》中后现代主义种类杂糅的叙事文本——政治与艺术构为一体
15
作者 王阿芳 陈世丹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5,147-148,共11页
美国后现代左翼作家多克特罗的小说《鱼鹰湖》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种类杂糅的叙事文本。作为艺术家成长小说,《鱼鹰湖》描写了一个穷孩子幻想拥有另外的富有父母,并最终成为超级资本主义企业的继承人;作为无产阶级教育小说,《鱼鹰湖》揭示... 美国后现代左翼作家多克特罗的小说《鱼鹰湖》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种类杂糅的叙事文本。作为艺术家成长小说,《鱼鹰湖》描写了一个穷孩子幻想拥有另外的富有父母,并最终成为超级资本主义企业的继承人;作为无产阶级教育小说,《鱼鹰湖》揭示共谋是个人在适应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的必需环节;作为政治小说,《鱼鹰湖》讽刺批判美国资本主义,揭示美国社会权贵与财富的实现和维持不是靠才能或勤劳,而是靠残忍暴力;小说将政治批判主题与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小说《鱼鹰湖》正是通过三重种类杂糅的叙事艺术来呈现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特罗 《鱼鹰湖》 艺术家成长小说 无产阶级教育小说 政治小说
原文传递
歌德《威廉·迈斯特》中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静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15-119,共5页
在18~19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歌德《威廉·迈斯特》中的教育思想。分析认为,《威廉·迈斯特》作为教育/启悟小说,不仅追寻一种和谐健全的人性理想,而且思考了宗教信仰和人性关系;表达了歌德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即... 在18~19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歌德《威廉·迈斯特》中的教育思想。分析认为,《威廉·迈斯特》作为教育/启悟小说,不仅追寻一种和谐健全的人性理想,而且思考了宗教信仰和人性关系;表达了歌德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即艺术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和谐一致的人的一种手段,社会也不能束缚个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威廉·迈斯特》 教育 启悟小说 古典主义 教育理想 BILDUNGSROMAN 时代精神
下载PDF
社会变革语境下中国近代教育小说现代性剖析
17
作者 赵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8,共4页
小说作为文学样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其中,教育小说也是历来受到广大小说家、教育家和批评家们共同垂青的一种文学样式,尤其在中国清末民初之际,社会动乱、外侮频仍、人心思治,纵观时人的教育小说... 小说作为文学样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其中,教育小说也是历来受到广大小说家、教育家和批评家们共同垂青的一种文学样式,尤其在中国清末民初之际,社会动乱、外侮频仍、人心思治,纵观时人的教育小说创作,很多都涵盖了当时中国近代社会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教育思想新旧杂陈的状况,其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性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革 近代教育小说 现代性
下载PDF
论梅娘的知识女性小说 被引量:3
18
作者 董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梅娘的知识女性小说中凸显出鲜明而自觉的女性意识。对于女性的悲剧性寓言,梅娘从社会时代、女性心理构成以及历史积淀等方面追根溯源,并试图探究女人解脱苦海的具体出路,同时以一种幽默嘲讽的叙事风格解构了所谓的男权神话。
关键词 梅娘 知识女性小说 女性寓言 男权神话
下载PDF
浅谈知青小说的审美风格 被引量:2
19
作者 郁影 刘晓芙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66-68,共3页
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的知青小说 ,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登上文坛的。就其自身而言 ,在艺术上具有“自叙传色彩”、“慷慨悲壮、深沉凝重的美学风格”、“理性思辨色彩和强烈的忏悔意识”的特色 ,另外知青小说的各个作品在审美风格上也... 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的知青小说 ,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登上文坛的。就其自身而言 ,在艺术上具有“自叙传色彩”、“慷慨悲壮、深沉凝重的美学风格”、“理性思辨色彩和强烈的忏悔意识”的特色 ,另外知青小说的各个作品在审美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小说 审美风格
下载PDF
知青个体生存的展示与诉说——女性作家笔下的知青小说审美叙事
20
作者 江红英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8-72,共5页
审美叙事主要表现为作家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切入知青生活。历史中个人经验的复苏以及对日常生活审美重要性的发现,使女性作家采取了女性特有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呈现了那段特殊岁月中知青个体的独特命运。其中无论是对个人体验的书写,还... 审美叙事主要表现为作家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切入知青生活。历史中个人经验的复苏以及对日常生活审美重要性的发现,使女性作家采取了女性特有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呈现了那段特殊岁月中知青个体的独特命运。其中无论是对个人体验的书写,还是对乡村生活的审美观照以及对知青爱情的独特展示,都体现了个人化叙述对群体言说的反拨,也标志着知青政治神话的彻底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审美叙事 知青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