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药用甘草种子对盐渍环境的萌发响应及其适宜生态种植区 被引量:37
1
作者 陆嘉惠 吕新 +1 位作者 吴玲 李学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2,共8页
根据西北地区盐碱土的盐分组成特点,选择NaCl、Na2SO4、NaHCO33种单盐,通过盐胁迫下3种药用甘草种子萌发特性、萌发进程、胚生长、种子活力及复水后萌发率的差异分析,比较3种药用甘草种子对不同土壤盐分的萌发响应、耐盐阈值及其适宜盐... 根据西北地区盐碱土的盐分组成特点,选择NaCl、Na2SO4、NaHCO33种单盐,通过盐胁迫下3种药用甘草种子萌发特性、萌发进程、胚生长、种子活力及复水后萌发率的差异分析,比较3种药用甘草种子对不同土壤盐分的萌发响应、耐盐阈值及其适宜盐碱地种植区,为盐碱地种植药用甘草适宜生态区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3种单盐胁迫不同程度降低了药用甘草种子的萌发率,延长种子的萌发时间,抑制胚轴伸长生长,盐害强弱顺序为:NaHCO3>Na2SO4>NaCl。NaCl和Na2SO4对药用甘草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主要为渗透效应,盐胁迫解除复水后种子萌发恢复率为50.6%~78.5%;NaHCO3对药用甘草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主要为离子毒害,种子萌发恢复率仅为5.1%~21.5%;胀果甘草耐盐性最强,适宜在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的总盐量为0~1.3%的区域种植,光果甘草耐NaHCO3最强,可在含小苏打的弃耕低盐地种植,乌拉尔甘草耐盐性最弱,种植地土壤的总盐量范围在0~0.7%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甘草 种子 萌发响应 耐盐性 生态区
下载PDF
四川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杂交籼稻的稻米品质 被引量:25
2
作者 田青兰 李培程 +2 位作者 刘利 张强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57-1268,共12页
郫县、汉源、射洪、邻水是四川具代表性的4个生态区,郫县位于成都平原区,土壤肥沃但受弱光限制;汉源位于攀西高海拔地区,温光充足;射洪位于川中丘陵区,受地形制约而气温日差较小;邻水则位于川东丘陵区,水资源缺乏且受干旱等灾... 郫县、汉源、射洪、邻水是四川具代表性的4个生态区,郫县位于成都平原区,土壤肥沃但受弱光限制;汉源位于攀西高海拔地区,温光充足;射洪位于川中丘陵区,受地形制约而气温日差较小;邻水则位于川东丘陵区,水资源缺乏且受干旱等灾害制约。本文以位于这4个典型生态区实施的水稻高产示范片为研究对象,分别对4个生态区及各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不同高产水平的杂交籼稻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RVA谱特征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条件与稻米品质有密切关系,受气温和土壤肥力影响较大,郫县的稻米品质最优,邻水相对较劣;齐穗前后气温略高及较高的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含量有利于高碾米品质的形成;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可显著增加米粒长宽比;灌浆成熟期的高温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土壤速效磷含量高则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灌浆结实期的高温也会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峰值黏度与土壤全钾含量显著负相关,崩解值与土壤全钾、速效磷显著负相关,还与齐穗前8~21 d的日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回复值、峰值时间与齐穗前14~21 d日最高气温、抽穗至成熟期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2)各栽培方式间,机直播的碾米品质较优,优化定抛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而机插的峰值黏度、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蒸煮食味品质较好。(3)高产及超高产田块的碾米品质整体较优,而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相对较差。本研究可为四川杂交中籼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生态区 栽培方式 高产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中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划的修正Ⅱ.各区范围及主要品种类型 被引量:19
3
作者 汪越胜 盖钧镒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1-75,共5页
根据我国各地 2 5 6份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在南京分期播种、延长或缩短光照长度各处理条件下的生育期表现 ,结合供试材料来源地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播种季节类型、熟期组类型以及光温反应特性等因素 ,将我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划分为 :北方一... 根据我国各地 2 5 6份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在南京分期播种、延长或缩短光照长度各处理条件下的生育期表现 ,结合供试材料来源地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播种季节类型、熟期组类型以及光温反应特性等因素 ,将我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划分为 :北方一熟制春作大豆品种生态区 (Ⅰ ) ,黄淮海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 (Ⅱ ) ,长江中下游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 (Ⅲ ) ,中南多熟制春夏秋作大豆品种生态区(Ⅳ ) ,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 (Ⅴ ) ,华南热带多熟制四季大豆品种生态区 (Ⅵ )等六大区、10亚区 ,并阐述各区的一般生态条件及代表生态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生态类型 生态区划 修正
下载PDF
吉林不同生境防风夏季光合特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韩忠明 王云贺 +3 位作者 林红梅 韩梅 宋来今 杨利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874-4881,共8页
采用LCpro+全自动便携式光合仪同时测定了长春、长岭和白城3个生境防风的光合作用及环境因子,研究不同生境防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防风净光合速... 采用LCpro+全自动便携式光合仪同时测定了长春、长岭和白城3个生境防风的光合作用及环境因子,研究不同生境防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防风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探讨防风的光合生理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防风的光合生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影响防风光合作用的环境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是驱动因子,它的变化驱动了大气温度(Ta)、叶片温度(Tl)变化,Ta升高引起空气密度的变化是午间相对湿度(RH)和大气浓度CO2(Ca)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境因子中对Pn直接作用由大到小长春为Tl>Ta>PAR>Ca>RH,长岭为PAR>Tl>RH>Ca>Ta,白城为Ta>Tl>RH>PAR>Ca。长春、长岭PAR与Pn相关系数最大,而白城地区Ca与Pn相关系数最大,说明防风叶片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反应有所不同。8月份3个地区防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长春、长岭地区防风光合"午休"现象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白城地区防风光合"午休"现象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3个生境防风的Pn与Gs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白城的Gs比长春、长岭地区的低44%左右,这是防风为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而形成的生理反应。不同生境土壤含水量间差异显著,白城地区土壤水分含量很低,只有20.35%,仅是长春土壤含水量的56.50%,而空气温度较高,强辐射使气孔叶片蒸腾失水加剧,导致叶片含水量也很低,仅仅为56.60%,高温干旱使防风叶温升高,防风磷酸化、电子传递、酶活性等受到抑制,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此,白城地区长期高温胁迫是限制防风Pn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光合速率 环境因子 生境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洞庭湖大气氮湿沉降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超明 万献军 +2 位作者 曾伟坤 王强 张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7-1146,共10页
为研究洞庭湖大气氮素湿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16年1—12月对洞庭湖不同生态区的4个监测点的湿沉降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采桑湖(CSH)、断港头(DGT)、蒋家嘴(JJZ)3个监测点的全年大气氮湿沉降量分别为49.9、38.7和90.9 kg... 为研究洞庭湖大气氮素湿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16年1—12月对洞庭湖不同生态区的4个监测点的湿沉降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采桑湖(CSH)、断港头(DGT)、蒋家嘴(JJZ)3个监测点的全年大气氮湿沉降量分别为49.9、38.7和90.9 kg·hm^(-2),其中NO_3^--N沉降量分别占30.3%、25.8%和33.1%,NH_4^+-N沉降量分别占32.9%、41.7%和51.1%,DON沉降量分别占36.8%、32.5%和15.9%;沅江(YJ)监测点7—12月的大气氮湿沉降量为19.0 kg·hm^(-2),NO_3^--N、NH_4^+-N和DON分别占62.2%、25.1%和12.7%,除YJ监测点外,其他各监测点NH_4^+-N沉降量高于NO_3^--N沉降量.湿沉降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而湿沉降浓度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在CSH、DGT和JJZ监测点,湿沉降量均在春季最高,分别占全年总沉降量的54.4%、60.2%和49.7%,JJZ监测点在各个季节的总氮沉降量均高于CSH和JJZ监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大气氮沉降 不同生态区 湿沉降
原文传递
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6
作者 贾良良 孙彦铭 +4 位作者 刘克桐 杨云马 黄少辉 杨军芳 刘孟朝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7-376,共10页
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近30年,经过多年的耕作施肥,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对河北省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充分了解,以实现耕地保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 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近30年,经过多年的耕作施肥,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对河北省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充分了解,以实现耕地保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2009~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获取的45698个土壤样品的测试数据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果对比,以明确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农田土壤pH平均为7.8,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0 g kg^(-1),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4.4 mg kg^(-1),速效钾平均含量在137.1 mg kg^(-1)。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土壤pH差异明显,燕山丘陵区有明显酸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在不同生态区间有明显差异。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河北省不同生态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大幅度增加,速效钾含量略有增加,但在不同生态区间变化趋势不一致,而土壤则有酸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各生态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和农业管理有紧密的关系。建议河北省应加强对主要生态区的土壤肥力的长期定位观测,以明确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发展方向。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并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在不同作物体系的应用,以实现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步稳定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生态区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普查 河北省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GIS方法的科尔沁沙地边界划定 被引量:13
7
作者 闫妍 朱教君 +2 位作者 闫巧玲 郑晓 宋立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基于已有文献,依据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历史与早期分布,确定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区;以核心区为基础,采用生态学取样方法,选取与核心区边界相交的16个方向上的交叉点为样本,以Landsat-5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光谱混合模型、穗帽变换等遥感和... 基于已有文献,依据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历史与早期分布,确定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区;以核心区为基础,采用生态学取样方法,选取与核心区边界相交的16个方向上的交叉点为样本,以Landsat-5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光谱混合模型、穗帽变换等遥感和GIS方法,通过反复试验设定阈值,提取每个方向的分界特征,据此勾画出科尔沁沙地的分界线。此后,进行实地考察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验证,最终确定科尔沁沙地生态区域的边界。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面积为52 300±360 km2,验证后精度在94%以上。研究结果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与环境整治提供确切基础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取样 生态区域 穗帽变换 光谱混合分析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玥 王兴荣 +3 位作者 张彦军 张金福 苟作旺 祁旭升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5期19-23,共5页
对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进行了产量鉴定并分析其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及适应性表现各异。其中陇中黄601平均单株荚数60.7个、单株粒数126.9个、单株粒重30.55 g、百粒重24.07 g,中作071平均单株荚数67.1个... 对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进行了产量鉴定并分析其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及适应性表现各异。其中陇中黄601平均单株荚数60.7个、单株粒数126.9个、单株粒重30.55 g、百粒重24.07 g,中作071平均单株荚数67.1个,单株粒数162.3个、单株粒重30.16 g、百粒重18.59 g,2个品种具有协调的群体结构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陇中黄601产量达到3 261.11 kg/hm2,较对照晋豆19增产16.70%,互作效应值0.864 4,互作方差0.271,互作变异系数8.86%;中作071产量为3 033.33 kg/hm2,增产8.55%,互作效应值0.450 3,互作方差0.009,互作变异系数1.77%。2个品种均表现出较高的丰产和稳产能力,在不同生态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可在甘肃省中东部旱地和河西灌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态区 产量 适应性
下载PDF
青海省不同海拔生态区饲用小黑麦生产性能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东霞 王伟 +3 位作者 李春喜 宗渊 曹东 刘宝龙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216-6228,共13页
为了探究青海省不同海拔生态区3种饲用小黑麦在不同播种时间下的生产性能,本试验设3个不同海拔生态区(乐都生态区,2016 m;湟中生态区,2630 m;同德生态区,3251 m),3个播种时间(早播,适播,晚播)和3个自育品系(ZHS2,ZHSI,GY197),测定和分析... 为了探究青海省不同海拔生态区3种饲用小黑麦在不同播种时间下的生产性能,本试验设3个不同海拔生态区(乐都生态区,2016 m;湟中生态区,2630 m;同德生态区,3251 m),3个播种时间(早播,适播,晚播)和3个自育品系(ZHS2,ZHSI,GY197),测定和分析3个生态区的3个品系小黑麦在不同播种时间后的生育期、群体动态、草产量、穗部性状、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ZHS2在乐都生态区,3月5日播种综合生产性能最好;ZHS2在湟中生态区,4月10日播种综合生产性能最好;GY197在同德生态区,4月25日播种综合生产性能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作为青海农牧交错区高效种植小黑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Triticale) 生态区 生产性能
原文传递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顺林 王良俊 +3 位作者 万年鑫 胡建军 何卫 袁继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23,共9页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态区 种植密度 空间分布 产量构成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论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桉树人工林树种与种源选择 被引量:6
11
作者 方玉霖 王豁然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86-92,共7页
最近几年,在东南,西南和华南地区进行许多桉树(Eucaly phtus)树种与种源试验,并以早期结果为依据,结合生物气候分析,在我国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区划出下列五个发展桉树人工林的地理区域和可以应用的树种:(Ⅰ)东南沿海丘陵地区 巨桉,柳桉,... 最近几年,在东南,西南和华南地区进行许多桉树(Eucaly phtus)树种与种源试验,并以早期结果为依据,结合生物气候分析,在我国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区划出下列五个发展桉树人工林的地理区域和可以应用的树种:(Ⅰ)东南沿海丘陵地区 巨桉,柳桉,赤桉,细叶桉,斑皮桉,尾叶桉,昆士兰桉和邓恩桉;(Ⅱ)两广区(雷州半岛除外) 尾叶桉,细叶桉,赤桉,巨桉,灰桉类和桃花心桉类;(Ⅲ)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区 赤桉,细叶桉,尾叶桉,剥桉,粗皮桉,柠檬桉,方格皮桉等其他热带桉类;(Ⅳ)西南高原区 兰桉,亮果桉,多枝桉,史密斯桉,樟脑桉,迪恩桉,猴桉,赤桉,细叶桉等其他温带桉树;(Ⅴ)中亚热带内陆区 赤桉,细叶桉,大叶桉,葡萄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树种 选择 人工林
下载PDF
甘蓝型春油菜在西藏不同生态区性状差异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玉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7-14,共8页
【目的】研究甘蓝型春油菜在西藏不同海拔生态区的适应性,以期获得影响春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气候因子。【方法】以3份春油菜品种为试材,分别种植于5个不同海拔试点(堆龙县、贡嘎县、白朗县、扎囊县、拉萨市),测定春油菜农艺及主要... 【目的】研究甘蓝型春油菜在西藏不同海拔生态区的适应性,以期获得影响春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气候因子。【方法】以3份春油菜品种为试材,分别种植于5个不同海拔试点(堆龙县、贡嘎县、白朗县、扎囊县、拉萨市),测定春油菜农艺及主要品质性状。【结果】春油菜在高海拔生态区种植后,出苗至抽薹期推迟8 d(藏油12);抽薹至初花时间推迟6 d(京华165);对单株角果数影响最大,单株角果数减少25个(大地95);每角粒数最大增加6.4个(京华165);千粒重增加1.01 g(藏油12号),含油量增加2.55%(藏油12号);硫苷增加15.30μmol/g(大地95);芥酸(藏油12号)升高5.00%。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与纬度、海拔、降雨量、极端高温呈显著正相关;每果粒数与平均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极端低温、平均蒸发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纬度、极端高温呈显著负相关;含油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因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硫苷与纬度、海拔、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芥酸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与极端高温则相反。【结论】生态因子对春油菜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尽相同,总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除角果性状外,春油菜农艺性状变差,含油量趋于优质,芥酸及硫苷趋于劣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甘蓝型春油菜 生态区 生态因子
下载PDF
构建评价生态区域指标体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文山 符冠烨 +1 位作者 林宏凤 占达东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35-139,共5页
提出生态区域指标体系构成的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框架 .框架由资源环境、生态功能和人类干预三大系统相关指标构成 .指标体现人在环境资源循环发展中的主体因素和驾驭作用 .区域可据此选择有关的、尤其是具有区域生态特点和管理特点的... 提出生态区域指标体系构成的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框架 .框架由资源环境、生态功能和人类干预三大系统相关指标构成 .指标体现人在环境资源循环发展中的主体因素和驾驭作用 .区域可据此选择有关的、尤其是具有区域生态特点和管理特点的生态因子 ,建立起适合本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评价 生态区域 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 生态功能 人类干预 生态因子
下载PDF
贵州不同生态区苦荞产量性状形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时政 黄凯丰 陈庆富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1-1226,共6页
以4个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在6个生态区下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最终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荞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57.20~123.70... 以4个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在6个生态区下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最终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荞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57.20~123.70 cm、1.60~17.00、8.20~19.46、92.00~544.00、1.90~11.07 g、10.50~32.80 g和51.47~286.14 kg;苦荞材料间以九江苦荞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余3份苦荞材料,以威苦1号的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最高,以六盘水苦荞的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余3份苦荞材料,产量则以九江苦荞和六盘水苦荞显著高于威苦1号和威苦2号;不同生态区间苦荞的产量以威宁地区显著高于其余5个生态区.相关性分析表明苦荞的产量与千粒重、株高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产量 生态区
原文传递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侃 樊杰 +4 位作者 周道静 钱者东 虞虎 刘汉初 张健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6-688,共13页
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总体缓解。“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 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总体缓解。“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十五五”时期,生态地区不仅是国土空间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还将是国土空间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优化建议:从战略格局层面,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空间联系与供需互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分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精细化分区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以高水平保护支撑生态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十五五”时期 战略格局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不同高寒草地生态区种植模式对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峰 米文博 +1 位作者 李文 刘文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34-1947,共14页
研究燕麦(Avena sativa)分别与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蚕豆(V.faba)混播及4种作物单播在高寒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性能,探讨适宜各生态区的最佳种植模式,为高寒不同生态区一年生混播草地的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 研究燕麦(Avena sativa)分别与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蚕豆(V.faba)混播及4种作物单播在高寒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性能,探讨适宜各生态区的最佳种植模式,为高寒不同生态区一年生混播草地的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各混播组合间,燕麦+饲用豌豆组合的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10.56 t·hm^(−2)和16.15%;3种混播组合的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粗脂肪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介于燕麦单播和饲用豌豆、箭筈豌豆、蚕豆单播之间。2)各生态区间,燕麦和3种豆类的平均株高均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门源的干草产量最高,为9.78 t·hm^(−2);除贵南外,粗蛋白含量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贵南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7.69%。3)综合评价得出,适宜各生态区种植的混播组合分别是祁连山流域门源和湟水谷地湟中的燕麦+饲用豌豆组合、三江源区贵南的燕麦+蚕豆组合、环青海湖区共和的燕麦+箭筈豌豆组合,干草产量分别为13.00和10.63、10.59、10.73 t·hm^(−2),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4.65%和16.11%、13.56%、12.01%;各生态区最佳混播组合的干草产量较燕麦单播分别增加了48.57%(门源)、23.17%(湟中)、23.00%(贵南)、47.80%(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 种植模式 饲草 产量 品质 综合评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SDE-GC-MS结合OPLS-DA分析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香气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少辉 赵巍 +3 位作者 刘松雁 李朋亮 张爱霞 刘敬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586-2596,共11页
【背景】我国谷子产地分为4个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地区和西北地区,谷子区域试验旨在筛选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种质资源。但是,良好的生长遗传性状和米粒外观表型未必具有良好的烹饪品质和香气特征,特别是香... 【背景】我国谷子产地分为4个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地区和西北地区,谷子区域试验旨在筛选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种质资源。但是,良好的生长遗传性状和米粒外观表型未必具有良好的烹饪品质和香气特征,特别是香气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生产和下游产业。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是一种预处理手段,可模拟煮粥的过程,适合于谷子的香气分析。【目的】明确不同生态区谷子种质资源香气特征,推动感官导向型育种-加工产业实践。【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DE-GC-MS)结合香气活性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和内蒙古4个生态区谷物香气成分差异。【结果】SDE-GC-MS分析结果表明4个生态区12个谷子品种共检测出81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5种,醇类6种,酚类4种,酮类11种,碳氢11种,含苯衍生物13种,酸类4种,其他7种。对比检测结果发现,不同地区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基本相似,但各成分相对含量有所不同。对37种挥发性成分特征进行了香气描述,并结合香气活性值确定了12个谷子品种有23个OAV>1的有贡献的香气化合物。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建立谷子区试的有效判别模型,将12个谷子品种划分为3类,筛选出18种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大于1的化合物:2,4-癸二烯醛、(E,E)-3,5-辛二烯-2-酮、2-(2-丙烯基)-呋喃、己醛、2-戊基呋喃、2-乙酰基噻唑、庚醛、(E,E)-2,4-癸二烯醛、3,5-辛二烯-2-酮、(E)-3-壬烯-2-酮、苯甲醛、十四酸、2-戊基呋喃、(Z)-2-庚烯醛、庚醇、2-甲氧基-苯酚、乙基苯、十六酸甲酯,可用于区分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结论】SDE-GC-MS结合OAV鉴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蒸馏萃取 谷子 香气活性值 生态区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
下载PDF
吉林省典型生态区玉米种植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媛媛 王继岩 +1 位作者 焉莉 高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18-1324,共7页
针对吉林省3个典型生态区(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72个玉米种植土壤样品,耦合分析其细菌多样性、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吉林省域尺度下典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吉林省3个典... 针对吉林省3个典型生态区(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72个玉米种植土壤样品,耦合分析其细菌多样性、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吉林省域尺度下典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吉林省3个典型生态区玉米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细菌数量表现为中部多、东西部低;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表现出类似规律,而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相反趋势。3个生态区的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和放线菌,芽单胞菌和苍白杆菌则是优势菌属;放线菌门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变形菌门含量与之相反;芽单胞菌属呈现中部半湿润平原区>东部半湿润山区>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趋势,苍白杆菌属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典范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影响因素中降雨量和纬度对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pH值、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细菌优势类群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结果对提高和改善吉林省玉米种植土壤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 环境因子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评价不同甜菜品种的生态稳定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明 王荣华 +8 位作者 曹禹 鲁伟丹 周远航 陈友强 刘华君 潘竟海 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 王志敏 李健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8,共1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北疆不同生态区甜菜的生长发育特性,筛选优质甜菜品种,通过探究20个甜菜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的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变化,使用适定性参数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不同甜菜品种的稳定性,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结果进行...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北疆不同生态区甜菜的生长发育特性,筛选优质甜菜品种,通过探究20个甜菜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的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变化,使用适定性参数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不同甜菜品种的稳定性,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甜菜品种在3个生态区的光合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间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态区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参试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但3个生态区之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合性状、甜菜产量和含糖率存在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昌吉、石河子和伊犁3个生态区分别提取到了4、3和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50%、68.70%和63.65%;主成分综合得分显示,甜菜品种‘BeTa379’‘KWS9968’‘KWS5599’‘KWS6637’在3个生态区的综合排名都处于较高位置,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102 000.45、88 613.85、96 501.90和95 214.90 kg,平均含糖率分别为15.19%、15.08%、14.29%和14.14%,表明这3个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相对较好,具备在生产中推广的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生态区 光合性状 农艺性状 生态适应性
原文传递
西藏青稞碳、氢、氧、氮同位素在不同生态域中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继荣 次仁德吉 +1 位作者 次顿 张唐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7期5786-5790,共5页
目的研究青稞中稳定同位素在不同生态域的差异性。方法 2016年在西藏不同生态域种植不同基因型的青稞品种,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不同生态域的青稞样品的稳定碳、氢、氧、氮同位素,结合Kolmogorov-Smirnov和Levene统计量分别检验所有数... 目的研究青稞中稳定同位素在不同生态域的差异性。方法 2016年在西藏不同生态域种植不同基因型的青稞品种,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不同生态域的青稞样品的稳定碳、氢、氧、氮同位素,结合Kolmogorov-Smirnov和Levene统计量分别检验所有数据的正态性和方差同质性,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LSD多重比较,不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Games-Howell多重比较法进行分析,解析不同生态域青稞样品中稳定碳、氢、氧、氮同位素。结果不同区域种植的青稞δ13C值、δ15N值、δ18O值和δD值差异均极其显著(P<0.01)。结论稳定碳、氢、氧、氮同位素指纹可用于青稞的产地溯源,可以进一步研究青稞中多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用于青稞产地溯源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生态域 青稞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