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被引量:104
1
作者 周涛 王云鹏 +2 位作者 龚健周 王芳 冯艳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592-4603,共12页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修正。介绍生态足迹研究的传统方法:综合法和组分法,评述了生命周期评价,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三维模型,净初级生产力,能值理论,时序分析等的方法改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对我国的生态足迹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模型修正 方法改进
下载PDF
“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91
2
作者 张恒义 刘卫东 +2 位作者 王世忠 单娜娜 梁红梅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92,共11页
生态足迹模型是分析人类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的有力工具。为更加准确地核算中小尺度的生态足迹,论文建立了"省公顷"模型,明确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首次引入热值的概念,克服... 生态足迹模型是分析人类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的有力工具。为更加准确地核算中小尺度的生态足迹,论文建立了"省公顷"模型,明确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首次引入热值的概念,克服了不同类型生物产品不能直接加总的难题。以浙江省为例,应用本方法测算了2005年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和各市土地的产量因子。其均衡因子分别是:耕地为2.82 s-nhm2/hm2;草地为0.11 s-nhm2/hm2;林地为0.35 s-nhm2/hm2;水域为0.17 s-nhm2/hm2等。结果与国际上通行的数值和国家公顷下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分析认为,文章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客观地表达了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是合理的。最后,指出文章所构建的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合理,该计算方法可推广到国家层面;在进行省域层面的生态足迹分析时,模型应采用"省公顷"对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使分析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转换因子 转换方法 热值 可持续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 被引量:49
3
作者 顾晓薇 李广军 +3 位作者 王青 刘建兴 丁一 刘敬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8-425,共8页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17218hm2,生态效率为0.8人·hm-2.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生态足迹 生态效率 成分法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4
作者 陈冬冬 高旺盛 陈源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83-1988,共6页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生态足迹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同时,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出现了将生态足迹分析与物流能流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的适用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各种方法,尤其是最近出...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生态足迹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同时,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出现了将生态足迹分析与物流能流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的适用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各种方法,尤其是最近出现了分配足迹到最终需求类型的“标准化”方法.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不同方法的产生情况,指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为过程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两套体系,并具体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建立了较为明晰的生态足迹发展的方法框架.针对当前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现状和趋势,提出重点把握3个方向:统一综合法在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研究;探索投入产出法、成分法等方法在国内的应用;加强时间序列研究和多情景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综合法 成分法 投入产出法 展望
下载PDF
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 被引量:44
5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252-6263,共12页
生态足迹模型自William Rees 1992年提出、Mathis Wackernagel 1996年推广应用以来,在众多研究者的质疑和争论中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其理论假设、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实证应用、一些缺陷改进等。在这... 生态足迹模型自William Rees 1992年提出、Mathis Wackernagel 1996年推广应用以来,在众多研究者的质疑和争论中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其理论假设、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实证应用、一些缺陷改进等。在这些综述成果基础上,结合近2~3年的研究新进展,概括了10a来对其理论假设、均衡因子、产量因子、计算方法、过于静态性、缺乏预测性、结论单一性等方面存在的主要争论,聚焦了在概念发展、计算方法、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应用领域、时间序列、非线性科学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等方面进行的改进及发展,并指出今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将要在计算方法改进、加强实践操作及市场化运作、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有机联系、与非线性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长时间序列动态评估、单项指标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争论、改进的综述及发展方向的提出,目的在于引发国内对生态足迹模型研究的新思考,推动生态足迹模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研究方法 缺陷 发展改进
下载PDF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谢新源 陈悠 李振山 《四川环境》 2008年第1期66-72,共7页
在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中,生态足迹形象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1)生态足迹的理论背景、相关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能值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等综... 在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中,生态足迹形象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1)生态足迹的理论背景、相关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能值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等综合应用的趋势;(2)生态足迹在全球、国家、地区尺度上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国际贸易、能源、旅游、交通、饮食等领域的应用进展;(3)土地互斥假设、全球面积单位、等效因子取值以及研究尺度方面的局限性。最后,本文指出了在多指标整合、污染影响分析和家庭消费尺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方法改进 研究尺度 研究领域
下载PDF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 被引量:27
7
作者 蒋莉 陈治谏 +1 位作者 沈兴菊 郭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8-242,共5页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因子载荷量分别达到了0.940和0.913。值得一提的是非农业人口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系数超过了农业人口,这说明由于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的差异,非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生态足迹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足迹 生产投资 消费模式 大中型企业 供给能力 生活水平 环境容量 废弃物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25
8
作者 赵雪雁 刘霜 赵海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4-531,共8页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诸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中,生态足迹模型以其计算简单、结果明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为了弥补传统生态足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不足,将能值分析理论与生态足...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诸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中,生态足迹模型以其计算简单、结果明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为了弥补传统生态足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不足,将能值分析理论与生态足迹方法结合,对甘肃省2000-2008年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发现:①2000-2008年甘肃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55.5~63 hm2,且有逐年下降趋势;②生态足迹以年均10.6%的速度快速上升;③生态赤字以年均10.6%的速度快速增长;④能源资源的持续高消费是造成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 能值分析 生态承载力 甘肃
原文传递
基于弹性系数的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杨足膺 赵媛 付伍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741-6748,共8页
在核算1985—2006年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方法,对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高低、不同时期主要及次要影响因素的变动等。这对促进江苏省能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 在核算1985—2006年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方法,对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高低、不同时期主要及次要影响因素的变动等。这对促进江苏省能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影响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主导因素不同。2003年以前,江苏省分别经历了主导因素变动、耕地因素主导和人口因素主导3个时期;2003年以后,全省第二产业比重反弹,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目前促进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提高的主导因素。同时在2003年以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2005年已达50%)和全省能源技术效率的下降(单位GDP能耗由0.78反弹至0.89tce/万元),这些次要因素也推动了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能源生态足迹 影响因素 弹性系数法
下载PDF
“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及应用——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高中良 郑钦玉 +2 位作者 谭秀娟 雷均 张玉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7868-7871,共4页
为更加准确地核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建立了"国家公顷"模型,明确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引入热值的概念,克服了不同类型生物产品不能直接加总的难题。以重庆市为例,应用建立的模型测算2007年各类... 为更加准确地核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建立了"国家公顷"模型,明确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引入热值的概念,克服了不同类型生物产品不能直接加总的难题。以重庆市为例,应用建立的模型测算2007年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和各类土地的产量因子。结果表明,计算数值与国际上通行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但客观地表达了国内及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是合理的;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达2.258hm2,人均生态赤字达1.894hm2,说明重庆市的经济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所构建的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国家公顷 转换因子 转换方法 热值 可持续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足迹分析的河北省城镇化发展路径 被引量:22
11
作者 于强 王金龙 王亚南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9-73,106,共6页
将生态足迹理论中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应用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分析,计算近年来水资源足迹及其承载力的变化,探究水资源生态盈亏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河北省城镇化... 将生态足迹理论中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应用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分析,计算近年来水资源足迹及其承载力的变化,探究水资源生态盈亏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其中,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水污染生态足迹与城镇化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且是导致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降低水资源赤字、加强水污染治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城镇化 生态足迹法 河北省
原文传递
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基于PLS方法对STIRPAT模型的修正 被引量:21
12
作者 肖思思 黄贤金 吴春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82,共7页
在分析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1990-2007年,江苏省生态足迹以年均5.36%的速度从7 227.75万hm2升至13 817.76万hm2,而生态承载力以年均0.30%的速度从2 850.98万hm2降至2 703.58... 在分析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1990-2007年,江苏省生态足迹以年均5.36%的速度从7 227.75万hm2升至13 817.76万hm2,而生态承载力以年均0.30%的速度从2 850.98万hm2降至2 703.58万hm2,生态足迹对区域生态赤字变化的贡献率达97.81%,成为江苏省生态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2)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及其二次项、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及其二项式是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总人口及城市化率指标却被排除在外,然而VIF值计算结果显示模型中各驱动因素间多重共线性明显;3)采用PLS方法修正STIRPAT模型,消除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显示总人口、人均GDP及其二次项、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及其二次项、城市化率及其二次项都是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且按VIP重要性排序为城市化率>人均GDP二次项>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人均GDP>城市化率二次项>总人口>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二次项。两种方法中人均GDP二次项的系数均为正,表明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不存在环境EKC曲线的假说。该文进一步明确STIRPAT模型在分析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中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验证了基于PLS修正的STIRPAT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STIRPAT模型 PLS方法 驱动因素 江苏
下载PDF
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符国基 徐恒力 陈文婷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2-421,共10页
自然生态承载力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提出按照各类土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态服务功能计算各类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将消纳污染和水资源的供给功能纳入区域自然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并简称该方法为“实际供给法... 自然生态承载力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提出按照各类土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态服务功能计算各类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将消纳污染和水资源的供给功能纳入区域自然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并简称该方法为“实际供给法”。依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实际供给法”计算和分析了海南省1952-2004年自然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①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长期持续增长,由1952年的7.080 4 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8.598 4 hm^2/人,增加了1.518 0 hm^2/人,年均增长0.4%;②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占总生态承载力的绝大部分,1952年和2004年分别占98.6%和92.3%,而不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仅分别占1.4%和7.7%;③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跳跃式下降,从1952年的6.816 5 hm^2/人下降到2004年的0.447 3 hm^2/人;耕地、海域和淡水水域的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52年的0.127 7、0.005 7和0.000 1 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2.60 66、3.119 2和1.146 8 hm^2/人,其它土地类型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明显;④在生态承载力组成中,水资源比例由大到小变化显著,从96.3%下降到5.2%,耕地、海域的比例由小到大变化显著,分别从1.8%、0.1%上升到30.3%、36.3%,其它土地都由小到大,但所占比例较小;海域、耕地和水资源是海南生态承载力的主要贡献因素,三者之和占到总量的71.8%-98.2%。并分析了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自然生态承载力 土地面积法 实际供给法 海南省
下载PDF
辽宁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洪思扬 王红瑞 +1 位作者 朱中凡 丁建新 《水利经济》 2016年第3期46-52,81,共7页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辽宁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负载指数,对辽宁省2006—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辽宁省63个市县的情况,探寻各影响因素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辽宁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负载指数,对辽宁省2006—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辽宁省63个市县的情况,探寻各影响因素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影响特点及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多数年份,辽宁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小于水资源生态足迹,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增长效应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推动作用,水足迹技术效应和水足迹结构效应对其增长起抑制作用,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水资源生态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对于辽宁省各县市,水足迹技术效应均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效应均对其起促进作用,水足迹结构效应及人口增长效应的作用效果依地区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水资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水资源负载指数 LMDI分解法
下载PDF
河南省水生态足迹测度及其驱动效应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焦士兴 王安周 +4 位作者 陈林芳 张崇崇 尹义星 张馨歆 赵荣钦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96,共6页
运用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河南省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结合拓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分析了河南省水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河南省水生态足迹由2011年的2.954×10^8hm^2持续减少到2015年的2.617×10^8hm^2,第一... 运用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河南省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结合拓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分析了河南省水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河南省水生态足迹由2011年的2.954×10^8hm^2持续减少到2015年的2.617×10^8hm^2,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年均值约占总量的45%、11%和44%,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有所上升。(2)水生态承载力年均0.142×10^8hm^2且相对稳定,水生态赤字年均2.649×10^8hm^2且持续减少,表明河南省水环境压力有所缓解,但水生态安全危机仍然严峻。(3)人口和经济发展是河南省水生态足迹的正向驱动因素,人口驱动效应相对恒定且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是主要的增量因子且驱动效应逐渐减弱。(4)以2014年为分界点,河南省产业结构对于水生态足迹驱动效应实现了由正向负的转变,但受转变时间和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整体上呈弱正向驱动但接近于零。(5)技术进步是河南省水生态足迹减少的首要驱动因素,三大产业技术进步驱动效应的年均值均呈负向驱动,表明技术进步有效抑制了水生态足迹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减量效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足迹 扩展的Kaya恒等式 LMDI分解法 驱动效应 河南省
下载PDF
日喀则市农业生态足迹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孙维 余成群 李少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4-218,共5页
采用水资源足迹和化石能源供给地概念,对日喀则市2005年农业活动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日喀则市农业综合足迹为334 153.27 hm2,占日喀则市总足迹的77.6%,其中,化石能源地足迹仅占农业综合足迹的13.3%,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采用水资源足迹和化石能源供给地概念,对日喀则市2005年农业活动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日喀则市农业综合足迹为334 153.27 hm2,占日喀则市总足迹的77.6%,其中,化石能源地足迹仅占农业综合足迹的13.3%,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综合足迹贡献最大的是耕地和牧草地,二者合占65.6%,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和牧草地严重超载;生产足迹占农业综合足迹的82.8%,说明农村占用的大部分资源主要用来进行资源再生产.对日喀则市农业综合足迹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源产量法可以有效减小土地面积法引起的生态赤字扩大化现象,将肉、蛋、奶产品作为次级产品更能反映牧草地利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喀则 农业 生态足迹 资源产量法
下载PDF
成都市水生态足迹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玉邦 严雨男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了加强对成都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与管理,运用水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析成都市2000-2016年水生态足迹变化,并基于LMDI分解法分析成都市水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成都市水资源总量生态足迹逐年增大,2012年以后略有下降;农业用... 为了加强对成都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与管理,运用水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析成都市2000-2016年水生态足迹变化,并基于LMDI分解法分析成都市水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成都市水资源总量生态足迹逐年增大,2012年以后略有下降;农业用水在整个用水结构中占比最高,生态足迹最高;其次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占比。成都市2000-2016年水生态承载力先增大后降低,水生态盈余(赤字)逐年增大,万元GDP水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资源负载指数逐年提高。说明成都市水资源利用程度高、利用效率高,但开发潜力小,水资源供给压力依然巨大。从影响因素的结构性分析来看,经济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结构因素的抑制作用还未显现,人口因素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技术因素的抑制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足迹 LMDI分解法 水生态承载力 水生态盈余(赤字) 水资源负载指数
下载PDF
生态足迹法在松嫩平原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斯蔼 汤洁 +3 位作者 林年丰 王娟 李海毅 杜关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3-558,共6页
以松嫩平原西部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1989年和2001年的可持续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对比分析。采用相对指标法,首次对研究区10个县、市的可持续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12 a中,松嫩平原西部整体的可持续性呈下降趋势。在分析生态赤字... 以松嫩平原西部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1989年和2001年的可持续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对比分析。采用相对指标法,首次对研究区10个县、市的可持续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12 a中,松嫩平原西部整体的可持续性呈下降趋势。在分析生态赤字存在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生态供给平衡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法 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 分级 松嫩平原
原文传递
湘潭市能源的生态足迹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光明 黄农 《湖南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653 hm2,实有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077 hm2,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赤字为0.576hm2;2003年湘潭市CO2排放量为1 186.42万t,现有森林CO2年吸收量为140.25万t。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每年可多吸收74.27万t CO2,实现减排6.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成分法 森林 固碳减排 湘潭市
下载PDF
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重庆市适度人口规模情景预测 被引量:14
20
作者 代富强 吕志强 周启刚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86,共7页
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 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同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水平,构建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生态足迹发展情景,对该区适度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在生态足迹缓慢增长情景下的"可能-满意度"最高,对应适度人口规模为3306万人,该指标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人们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因此,重庆市应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人们通过调整消费结构降低生态足迹,这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能-满意度”法 适度人口规模 重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