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道新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1-105,共5页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在以法国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喜剧类型电影的影响下,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从民族喜剧影像的发生,经过笑闹滑稽传统的建立,到人文批判视域的拓展,走过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半封建半殖民属性向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掘进的道路,并以其一以贯之的时事讥讽、悲剧情调和平民意识,形成中国早期喜剧片独特的民族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片 喜剧片 滑稽片 中国早期电影 民族喜剧影像 笑闹滑稽传统
下载PDF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下)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道新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在以法国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喜剧类型电影的影响下,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从民族喜剧影像的发生,经过笑闹滑稽传统的建立,到人文批判视域的拓展,走过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半封建半殖民属性向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掘进的道路,并以其一以贯之的时事讥讽、悲剧情调和平民意识,形成中国早期喜剧片独特的民族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片 喜剧片 滑稽片 中国早期电影 民族喜剧影像 笑闹滑稽传统
下载PDF
民族意识的声音传达:中国早期发声电影的国家观念建构
3
作者 李晓红 张仕林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有声电影尚未传入时,其技术与理念便在中国产生了反响。青年会外籍干事在众多城市的有声电影演讲及商业影院外国有声电影放映逐渐普及,有声片中的民族语言问题逐渐提上议程。在基于国语的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左翼电影人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声电影尚未传入时,其技术与理念便在中国产生了反响。青年会外籍干事在众多城市的有声电影演讲及商业影院外国有声电影放映逐渐普及,有声片中的民族语言问题逐渐提上议程。在基于国语的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左翼电影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同时期的国语教育运动共同成为语言现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片与方言电影的冲突实际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电影民族性、国际性、地方性间的矛盾,此问题的解决成为国语占据有声电影主导权并构建民族国家观念的过程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有声电影 国语教育 民族国家观念 左翼电影
下载PDF
早期中国电影“青年银幕文化”的生产与传播(1913—1937)
4
作者 沈鲁 彭俊颖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早期中国电影是观照中国青年的现代性时空。新兴的电影媒介开辟出一方新的具有成长性的消费青年与青年消费的公共空间,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青年文化传播史的重要媒介资源。文章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青年”置于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视野中,... 早期中国电影是观照中国青年的现代性时空。新兴的电影媒介开辟出一方新的具有成长性的消费青年与青年消费的公共空间,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青年文化传播史的重要媒介资源。文章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青年”置于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视野中,考察早期电影创作与青年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地分析“青年观念”在不同时期的银幕呈现特征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博弈。初步回顾早期中国电影对“青年观念”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影响。通过对早期中国电影的青年银幕文化的阶段特征、建构路径、现实影响和艺术表达的梳理,立足于“媒介—社会—人”的理论思考,以期总结出早期电影对青年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积极意义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青年文化 现代性
下载PDF
跨界旅行:真善美如何影响中国早期电影
5
作者 王作剩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作为理论的真善美进入中国早期电影,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特别是哲学、美学译介与传播的结果。其在王国维、蔡元培等美学家的译介、阐发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较大范围的普及。在此语境下,真善美经由郑正秋、周剑云、汪煦昌、陈醉云... 作为理论的真善美进入中国早期电影,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特别是哲学、美学译介与传播的结果。其在王国维、蔡元培等美学家的译介、阐发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较大范围的普及。在此语境下,真善美经由郑正秋、周剑云、汪煦昌、陈醉云与侯曜等早期电影人的阐释及其电影实践,逐渐内化为中国电影理论的重要构成、中国电影评论的核心标准与中国电影实践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电影的价值理想。重新审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真善美,发现电影人对真、善、美各有侧重且三者经历了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电影审美的变迁与电影观念的转变。真善美与中国电影密不可分,当下应该贡献更多富有真善美的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善美 传播 中国早期电影 电影观
原文传递
从伦理、爱情到革命:早期中国电影价值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林侠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8-155,共8页
任何故事最终都会指向一个价值观念,早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价值转向。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兴起的第一个阶段,传统伦理无疑占尽上风,父母、夫妻、兄妹、朋友等各种伦常关系在叙述中得到充分维护。1933年是左翼电影的高... 任何故事最终都会指向一个价值观念,早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价值转向。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兴起的第一个阶段,传统伦理无疑占尽上风,父母、夫妻、兄妹、朋友等各种伦常关系在叙述中得到充分维护。1933年是左翼电影的高潮,正是在这一年,革命作为现代性的集体内涵成为早期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观念。《母性之光》《天明》《小玩意》分别从三种叙述话语传达了革命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爱情,作为彰显个体价值、自由主义的另一种重要观念,没有在早期中国电影中得到充分表达。面对强大的传统势力和复杂的生存状态,它缺乏足够的合法性、合理性,只能产生于革命活动与阶级组织中。因此,集体性观念成为早期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价值观念 伦理 爱情 革命
下载PDF
“影戏话”与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的文体新变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杰泓 陈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7-153,共7页
清末民初,通俗娱乐生活的丰富与现代报刊业的兴盛,为传统话体批评的赓续与新变提供了动力。继诗、文、小说、戏剧界"革命"话语提出之后,更具平民性的电影也被进步知识分子视为"通俗教育"的利器。倡导写实文学与白... 清末民初,通俗娱乐生活的丰富与现代报刊业的兴盛,为传统话体批评的赓续与新变提供了动力。继诗、文、小说、戏剧界"革命"话语提出之后,更具平民性的电影也被进步知识分子视为"通俗教育"的利器。倡导写实文学与白话文写作的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批评内容与形式的大众化。以"影戏话"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批评不仅见证了中国文艺观念及其表出方式的新旧转型,而且在中西电影对接过程中逐步明确了自身的艺术要素,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戏话 中国早期电影 话体批评 过渡文化
原文传递
对中国早期电影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饶曙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00-105,202,共6页
对于早期中国电影的研究,编纂《中国电影通史》有着十分的必要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这就使中国电影史资料的抢救、收集、保存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这样的学术成果足以体现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而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史料的搜集... 对于早期中国电影的研究,编纂《中国电影通史》有着十分的必要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这就使中国电影史资料的抢救、收集、保存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这样的学术成果足以体现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而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史料的搜集,只有搜集并保护好影像资料和历史文献,才能更好地完成对于早期中国电影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电影史料学
下载PDF
范烟桥与中国早期电影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斌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12,共6页
范烟桥为各大影片公司撰写剧本、编写说明,是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明星职员。他对苏州电影市场拓展、观众观影心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观念通过报纸向外辐射传播,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他创作的电影歌曲继承民... 范烟桥为各大影片公司撰写剧本、编写说明,是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明星职员。他对苏州电影市场拓展、观众观影心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观念通过报纸向外辐射传播,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他创作的电影歌曲继承民族音乐精华,适应大众审美心理,推动了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的开掘与现代性的传播。这些都证明,范烟桥是中国电影史上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烟桥 中国早期电影 电影观念 电影音乐
下载PDF
民国时期电影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与表达
10
作者 吴静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75-79,共5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确立独尊地位以来,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电影创作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奠定了中国电影自身特有的民族品性。儒家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忧患意识以及家庭伦理与民国电影之间的融合,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确立独尊地位以来,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电影创作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奠定了中国电影自身特有的民族品性。儒家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忧患意识以及家庭伦理与民国电影之间的融合,体现了儒家文化在电影创作理念、电影作品功能、电影叙事模式等方面的重要角色,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早期电影民族性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
下载PDF
商业启蒙与叙事改编——《赖婚》与中国早期电影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凯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25-133,共9页
格里菲斯的电影《赖婚》于1922年在中国公映,此后数年间复演不断,中国观众对剧中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演均赞赏有加。本文立足中国早期报刊资料,试图还原电影《赖婚》在中国公映之后的历史现场,以共时性的视角研究电影《赖婚》与同时代国产... 格里菲斯的电影《赖婚》于1922年在中国公映,此后数年间复演不断,中国观众对剧中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演均赞赏有加。本文立足中国早期报刊资料,试图还原电影《赖婚》在中国公映之后的历史现场,以共时性的视角研究电影《赖婚》与同时代国产电影之间的关系,论述中国早期电影在市场宣传中的《赖婚》元素,以及在叙事模式、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模仿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婚》 中国早期电影 商业启蒙 叙事改编
下载PDF
中国早期电影导演的“化人”观与戏曲美学
12
作者 谭文鑫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3,共5页
“化人”观是中国早期电影导演思想世界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不论是郑正秋提出“化人”这一命题并阐释为“化作剧中人”,还是欧阳予倩强调演员要能“容受”以“化成剧中人”,抑或费穆重视表现角色之“灵魂和外型”,皆可见出这一点。... “化人”观是中国早期电影导演思想世界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不论是郑正秋提出“化人”这一命题并阐释为“化作剧中人”,还是欧阳予倩强调演员要能“容受”以“化成剧中人”,抑或费穆重视表现角色之“灵魂和外型”,皆可见出这一点。倘若追溯“化人”观之渊源,不难发现其与戏曲美学存有“血缘关系”。从郑正秋的“声情俱妙”,到欧阳予倩的“合乎戏情”,再到费穆的“传神”,皆可见出这一“血脉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导演 “化人”观 戏曲美学
原文传递
早期中国电影短片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4期23-27,共5页
早期中国电影中的短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技术和欣赏趣味原因集中出现在1910至1920年代的笑闹喜剧,另一类则是源于《女儿经》的短片集锦,如《联华交响曲》、《博爱》等。此类集锦式短片无一例外地诞生于电影公司的商业需要,且均... 早期中国电影中的短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技术和欣赏趣味原因集中出现在1910至1920年代的笑闹喜剧,另一类则是源于《女儿经》的短片集锦,如《联华交响曲》、《博爱》等。此类集锦式短片无一例外地诞生于电影公司的商业需要,且均以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为制片题材,其中某些短片已表现出出奇制胜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电影 短片 述评
下载PDF
新武化运动与华剧影片公司的武侠片创作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杰泓 陈姝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2期57-63,共7页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种创作类型相继勃兴,掀起了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商业浪潮。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将这一创作时期视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黑暗时代",但从真实的...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种创作类型相继勃兴,掀起了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商业浪潮。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将这一创作时期视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黑暗时代",但从真实的史料来看,华剧影片公司的系列创作是一个特例,其创作者借用"武侠"和"冒险"的概念,将"尚武"的时代精神和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融入故事创作中。以《奇峰突出》《乱世英雄》《山东响马》为代表的冒险武侠片并不是与五四思潮相脱离的妥协之物,而是"寓尚武于游戏"的市场策略的结果。创作者通过将西方冒险片中的"奇""险"场景和侦探片中的机关、拳术打斗相结合,塑造了具有强健体魄和刚毅精神的"新青年"形象,并期望达到进行社会教育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武化运动 华剧影片公司 中国早期电影 冒险武侠片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以艺华影业公司为例
15
作者 周仲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73-77,94,共6页
艺华影业公司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电影企业之一,其电影发行放映情况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颇有代表性。早期电影经营者们在诸多不利条件下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行放映策略。发行方面,根据地区不同,采取直接接洽或自己出资经营电影院... 艺华影业公司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电影企业之一,其电影发行放映情况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颇有代表性。早期电影经营者们在诸多不利条件下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行放映策略。发行方面,根据地区不同,采取直接接洽或自己出资经营电影院,或通过片商代理的方式发行,或设立专门负责海外发行的机构,尽可能把影片发行到各个地区,最大程度地进入观众市场。放映方面,一般采取多轮放映、双片连映、节假日增加放映场次等方式,实现票房利润的最大化。这些经验,对当前的电影发行放映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发行放映 艺华公司
下载PDF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道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0,共6页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中国人心目中的Hollywood逐渐演变成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和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天堂。好莱坞的中国影迷,在物质迷恋和感官慰藉的层面上走近好莱坞。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中国人心目中的Hollywood逐渐演变成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和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天堂。好莱坞的中国影迷,在物质迷恋和感官慰藉的层面上走近好莱坞。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各种途径,向好莱坞学习并寻求与好莱坞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进而试图在中国境内建立另外一个“好莱坞”,最终实现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梦想 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 HOLLYWOOD
下载PDF
还原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江苏力量”——评李斌著《江苏艺术家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7
作者 范伯群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91-95,106,共6页
中国早期电影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存在着滞后与缺失等不足,由于观念的偏执,江苏区域的电影史料曾受到严重的忽视与贬抑。李斌著《江苏艺术家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对江苏艺术家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中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早期电影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存在着滞后与缺失等不足,由于观念的偏执,江苏区域的电影史料曾受到严重的忽视与贬抑。李斌著《江苏艺术家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对江苏艺术家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中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在梳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结论:江苏艺术家对中国早期电影的重大贡献乃中国电影的母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艺术家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电影史 通俗文学 江苏
下载PDF
“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和中国电影——戴锦华谈“五四与电影” 被引量:20
18
作者 戴锦华 孙柏 +1 位作者 杨烨莹 安爽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义上的"人",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主体而被创造出来的,早期电影文化中的女侠、女明星、新女性都是五四时期这一发明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建构性的特征也内在于"中国电影"概念的历史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化革命” 中国早期电影 新女性 女侠 历史主体
原文传递
20世纪20至30年代好莱坞“明星”文化的中国式移植
19
作者 潘汝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电影“明星制”是指在大众传媒及制片商的共谋中,以银幕形象为基础,将电影演员的私人生活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的一种庸俗的人才等级制度。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从好莱坞移植了两种“造星”方式:20年代初期,主要是利用“社交名媛... 电影“明星制”是指在大众传媒及制片商的共谋中,以银幕形象为基础,将电影演员的私人生活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的一种庸俗的人才等级制度。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从好莱坞移植了两种“造星”方式:20年代初期,主要是利用“社交名媛”自带的“光环”引领票房热度,美国的“飞波姊儿”式人物与中国的殷明珠等人的“明星”之路及“明星”特质多有趋同;20年代中后期及30年代初期,随着明星制的成熟与商业需求的膨胀,利用新的传媒力量将无名之辈打造成银幕“巨星”成为必然。而在这个潮流中,中国不仅有与克莱拉宝等相似的主打“性感热辣”的梁赛珍之类的纯娱乐女星,更有在左翼文艺影响下出现的与好莱坞“热女郎”有明显差异的艾霞与胡萍等女星——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她们现实中的左翼身份及其塑造的具有思想“热力”的银幕女性形象,经常被迫与娱乐特质交叠在一起,这进一步体现了明星制将演员的银幕形象与私人生活联动,策划一种平庸浮躁的“跨媒介消费”的根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明星文化 好莱坞 商业模式移植
下载PDF
技术与观念:声默更迭时期的国产电影声景考辨
20
作者 聂佳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91-101,116,共12页
关于中国早期电影的声音,当下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国产片经历了漫长的无声时期,有声电影才姗姗来迟;一种认为声音在电影的成长道路上从未缺席。聚焦于声默更迭时期的中国早期电影声音传播景观,可以从无声与有声之争、无声的有... 关于中国早期电影的声音,当下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国产片经历了漫长的无声时期,有声电影才姗姗来迟;一种认为声音在电影的成长道路上从未缺席。聚焦于声默更迭时期的中国早期电影声音传播景观,可以从无声与有声之争、无声的有声化呈现、声音的意识觉醒三个阶段,审视技术与美学观念的异步发展过程,站在历史角度上认识早期电影视听语言体系的言语逻辑和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声音观念 声音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