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为遗民——宋元以降夷夏视阈下的易代士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洪丽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1-159,共9页
中外学者都注意到近世以来易代士人的特殊与重要,也早就暗示了"遗民"定义本质上存在的模糊问题。在文史学者一致努力下,遗民研究成果丰硕,遗民行为的复杂、与时俱进以及背后不易察觉的文化、思想因素也得到关注。显然,易代之... 中外学者都注意到近世以来易代士人的特殊与重要,也早就暗示了"遗民"定义本质上存在的模糊问题。在文史学者一致努力下,遗民研究成果丰硕,遗民行为的复杂、与时俱进以及背后不易察觉的文化、思想因素也得到关注。显然,易代之际的士人,呈现于外的往往是政治选择,并非其生活与精神上的束缚。相较于明清之际的研究发展,宋元明易代士人的研究取径,明显聚焦于华夷、忠君、道统观下的政治抉择与学术焦虑,并乐于采用"遗民"分类的研究方法,以探讨士人出处动向的种种意义。剖析孙克宽、牟复礼、谢慧贤和戴仁柱等学者影响广泛的成果,能够发现这样的取径与方法早已面临严重局限与发展困境,故应驻足反思,走出"何为遗民"的框架,再次推进易代士人研究的新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易代之际 忠义 夷夏
下载PDF
世变·守节·出入之辨——李渔《十二楼》中的易代之思
2
作者 唐雨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9-73,124,共6页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旧有的思想与文化受到冲击,身处鼎革中的文人们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李渔是易代文人的一个特例,也是一个缩影,他亲身经历鼎革巨变,将易代之思隐晦地融入自己的小说。他虽为士大夫文人,但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二...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旧有的思想与文化受到冲击,身处鼎革中的文人们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李渔是易代文人的一个特例,也是一个缩影,他亲身经历鼎革巨变,将易代之思隐晦地融入自己的小说。他虽为士大夫文人,但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却以百姓庶民的视角记录了乱世的世情世态,流露出对百姓的悲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他借小说中的人物,将易代文人是否需要殉国的思辨投射至乱世女子对“守节”的态度之上;从他造园的经历与对园居生活的描述,亦能看出他介于“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十二楼 易代 世变 守节
下载PDF
汉魏晋易代之际文学思想交融与理论突破
3
作者 王洪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77-86,共10页
按照文质相复的历史循环理论来衡量,魏晋是一个主文的时代。刘勰将“质文代变”转换成文学理论命题。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魏晋是一个灿烂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得到了史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双重支持。西汉末叶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 按照文质相复的历史循环理论来衡量,魏晋是一个主文的时代。刘勰将“质文代变”转换成文学理论命题。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魏晋是一个灿烂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得到了史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双重支持。西汉末叶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的儒家文学观念,于汉末魏初“唯才是举”大时代背景下有了“诗赋欲丽”的隔空响应与理论续写。过度重视生活奢靡享受,追求生活的无上质量,钟情心神的快乐精彩,甚至对于美好的容颜、外在的神采风姿也是趋之若鹜,在文学上必然更加重视与追求绮丽的文采,从而形成靡丽的形式主义文风。在“灵均余影”与“瞻望魏采”双重因素影响下,“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批评理论应运而生。虽然魏晋文学自觉说已经被证伪,但文学脱离了儒家教化的羁绊,在魏晋得以实现回归文学本位,追求文学个性以及华美辞采、任情任性,这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巨大进步。一个区别于汉风唐韵的华丽的文学时代令后世瞻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晋 易代 刘勰 扬雄 陆机 文学思想
下载PDF
清初话本的新变
4
作者 傅承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2,共5页
清初话本作家都是由明入清的文人,他们在小说中表达对明朝的眷念,对变节官吏的嘲讽。明清鼎革的现实使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困惑与怀疑,一些崇高、庄严、神圣的东西在他们的笔下都变得滑稽可笑。他们创作了一批以战乱为背景的话本... 清初话本作家都是由明入清的文人,他们在小说中表达对明朝的眷念,对变节官吏的嘲讽。明清鼎革的现实使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困惑与怀疑,一些崇高、庄严、神圣的东西在他们的笔下都变得滑稽可笑。他们创作了一批以战乱为背景的话本,基本倾向是展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清初话本的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连缀形式和体制特征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话本 明清鼎革 新变
下载PDF
关于古代中国朝代更迭的若干理论假说分析
5
作者 李新廷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2-85,共4页
自秦汉以来的2000年,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周期性循环的怪圈中。朝代更迭,周期循环,始终未能跳出这一怪圈。原因何在?将军事力量的政治性作为立意基点,在对古代中国的王朝更迭以及相关时期的考察基础上,提出若干理论假说,找到一个解释王朝... 自秦汉以来的2000年,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周期性循环的怪圈中。朝代更迭,周期循环,始终未能跳出这一怪圈。原因何在?将军事力量的政治性作为立意基点,在对古代中国的王朝更迭以及相关时期的考察基础上,提出若干理论假说,找到一个解释王朝更迭的理论视角。由此出发,探讨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军事力量的政治性、文治精神与文官体制、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性以及王朝周期性循环怪圈等一系列深层次结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说 朝代更迭 军事力量 文治精神 周期性循环
下载PDF
曹操霸府与曹丕代汉 被引量:8
6
作者 陶贤都 《唐都学刊》 2005年第6期24-29,共6页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控制东汉的军国大权,确立霸府统治。曹丕在曹操病逝不久后能够顺利并迅速地实现汉魏王朝更替,曹操霸府早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霸府充当了汉魏易代的工具,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控制东汉的军国大权,确立霸府统治。曹丕在曹操病逝不久后能够顺利并迅速地实现汉魏王朝更替,曹操霸府早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霸府充当了汉魏易代的工具,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人才上的准备;其二,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制度上的准备;其三,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四,曹操霸府统治时期树立了权威,为汉魏王朝更替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霸府 曹丕 汉魏更替
下载PDF
乾隆朝忠孝诗教及其困境--以“兕觥归赵”事件为例
7
作者 邱红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78-92,M0005,M0006,共17页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江西学政翁方纲的协助下,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赵用贤受赠的兕觥最终回归赵氏后人。这一桩关涉明清鼎革历史与忠孝大义的事件,经由翁方纲传扬,受众多文人雅士歌咏,成为推广清高宗所倡忠孝诗教的典...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江西学政翁方纲的协助下,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赵用贤受赠的兕觥最终回归赵氏后人。这一桩关涉明清鼎革历史与忠孝大义的事件,经由翁方纲传扬,受众多文人雅士歌咏,成为推广清高宗所倡忠孝诗教的典型。但此桩南北共唱的盛事并未对乾嘉诗坛产生深层次影响,其所宣扬的忠孝诗教亦行之未远,这实乃受政治语境之限制、传统诗教之异化与朝野诗学之分化等因素的影响。“兕觥归赵”事件的诗歌唱和活动及其宣扬的忠孝诗教之困境,反映了清代文化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未必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因此其对诗家观念和诗学风气的影响亦须辩证地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兕觥归赵 翁方纲 鼎革叙事 忠孝诗教
下载PDF
旧将焉在:晋末宋初北府的权力重组
8
作者 李祎凝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9,共15页
东晋末期,以刘牢之自缢为标志,旧有北府最终走向解体。直到刘裕京口举义,击败桓玄,北府方得以重建。从刘牢之到刘裕,北府内部不仅权力主体发生变动,其权力结构也与昔日迥然有别。在刘牢之统领时,北府尚未形成严格的统属关系。刘牢之虽... 东晋末期,以刘牢之自缢为标志,旧有北府最终走向解体。直到刘裕京口举义,击败桓玄,北府方得以重建。从刘牢之到刘裕,北府内部不仅权力主体发生变动,其权力结构也与昔日迥然有别。在刘牢之统领时,北府尚未形成严格的统属关系。刘牢之虽名为北府领袖,实则并无权力节制所有兵力,最终亦因此为桓玄所败。刘牢之死后,北府旧将或被桓玄收编,或流亡至十六国北族政权,依违于南北之间。刘裕逐灭桓玄后,以刘敬宣、司马休之为代表的流亡北府将领得以重返故土,凭借其在北府兵中的号召力,被刘裕授予显职,但终究实权有限。而旧有北府松散的权力架构,也被刘毅、孟昶等京口新贵继承。北府存在的权力分化倾向,始终与刘裕重树皇权的集权需要相冲突。义熙年间,通过讨伐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人,刘裕将北府军权集中于一身,同时在地缘层面将北府统治扩大到长江上游。北府中的旧将与新贵,最终被整合进以刘裕为主导的集权体制内,而北府的集权化转型,也为刘宋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提供了军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宋嬗代 桓玄 北府旧将 刘裕 京口新贵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以官—民二重结构的动态博弈为视角 被引量:4
9
作者 兰日旭 张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79,共8页
秦汉以来,通过官僚阶层去世袭化、其他社会阶层去大工商化措施,中国社会结构逐渐由先秦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充分、自由发展向官—民二重结构简约化转变。在相对封闭、缺乏周边国家竞争的背景下,官—民结构的变迁就成为秦汉至晚清期间中国... 秦汉以来,通过官僚阶层去世袭化、其他社会阶层去大工商化措施,中国社会结构逐渐由先秦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充分、自由发展向官—民二重结构简约化转变。在相对封闭、缺乏周边国家竞争的背景下,官—民结构的变迁就成为秦汉至晚清期间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主要格局。官—民之间的合作与不合作动态博弈尽管存在多个均衡,但在多数时间均衡解的显示路径上,官—民双方选择合作。官—民博弈之所以不断出现不合作下的朝代更替,很大程度上是超越"官逼民反"的逻辑,受制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赋税悖论。新朝代尽管对社会结构更替的因素进行某些有针对性地修正,但只要经济基础仍以农业为主的条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官不管如何改进与民的战略,也难以克服特定时间、某些意外性大规模支出引致的赋税悖论,就可能断送官—民博弈中的合作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结构 动态博弈 赋税悖论 朝代更替
下载PDF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周秦之变”背景下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 被引量:3
10
作者 代云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5期17-22,共6页
周秦之变后,在以暴力为基础的新政统与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旧道统之间,客观上呈现出既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 周秦之变后,在以暴力为基础的新政统与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旧道统之间,客观上呈现出既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国总方略的疑问,他从"天人感应"的角度为儒学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理论依据。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选官及法律的儒家化。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对后世的启示表现在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而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植于社会的既有价值,不宜过分以利禄倡导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周秦之变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定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5,共9页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化,终而妥协蜕变。但是,就整体而言,明遗民大多心怀“后王理想”和“恢复期待”,至死不渝。武装抗清失败后,他们或者以“后王”为期待,潜心于著述;或者深信“中华无不复之日”,蓄养以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待后王 明遗民 恢复期待
下载PDF
周秦之变与秦汉文学——秦汉文学研究专题之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江玮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98-102,共5页
本文分别论述周秦之变对秦代文学和汉代文学的影响,并由此指出它在周汉文学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周秦之变 秦时无文 帝国文学 感士不遇
下载PDF
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修斌 付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41-45,共5页
明朝灭亡后,中琉封贡关系没有立即确立,而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琉球因东亚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的朝代更迭而一度徘徊不定,但最终被纳入清王朝的封贡体制当中。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伴随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在此过程中,琉球基于现实主... 明朝灭亡后,中琉封贡关系没有立即确立,而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琉球因东亚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的朝代更迭而一度徘徊不定,但最终被纳入清王朝的封贡体制当中。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伴随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在此过程中,琉球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选择了最具实力的能够保障琉球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清王朝为靠山,依靠清王朝主导的封贡体制维系国家的存续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琉球这一选择的内在动因是"实力主义",此外还来自数百年来中琉封贡关系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认同,来自琉球自身"空道的性格"以及主导琉球海上贸易的海商集团的现实利益诉求。此外,中日琉既存的平衡互动机制也在起作用。从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过程能够看出琉球寻求立身于封贡体制和华夷秩序的不懈努力。琉球在明清交替、东亚海洋力量格局复杂多变的历史关头找准了位置,获取了稳定的环境,得以继续发展海外贸易,确保其继续"自为一国"二百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交替 琉球 封贡关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试论易代小说中的“英雄史观”
14
作者 彭利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111,共6页
易代小说体现着更为浓厚的"英雄史观"。在小说家笔下,"英雄"就是历史的拨乱反正者,是创业定鼎的帝王将相,他们决定了王朝的覆亡与定鼎,决定了易代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易代小说虽然宣扬了英雄史观,但英雄也是凡人... 易代小说体现着更为浓厚的"英雄史观"。在小说家笔下,"英雄"就是历史的拨乱反正者,是创业定鼎的帝王将相,他们决定了王朝的覆亡与定鼎,决定了易代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易代小说虽然宣扬了英雄史观,但英雄也是凡人,是德与才结合的英雄,是为民谋福祉、得民心的英雄。因此,不能简单斥为唯心史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进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小说 英雄 英雄史观
下载PDF
清初史家的兴亡论
15
作者 尤学工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67-74,共8页
清初史家的兴亡论主要围绕着对明清易代的认识展开。清初官方大力宣扬天命史观,以此证明明亡清兴的合理性与正统性。仕清史家附和了这种观点。遗民史家则用天命来表达对明清易代的悲愤,但更多是从人事探讨兴亡,表达了经世致用的治史旨... 清初史家的兴亡论主要围绕着对明清易代的认识展开。清初官方大力宣扬天命史观,以此证明明亡清兴的合理性与正统性。仕清史家附和了这种观点。遗民史家则用天命来表达对明清易代的悲愤,但更多是从人事探讨兴亡,表达了经世致用的治史旨趣。清初史家对崇祯君臣的历史责任进行了争辩,在崇祯君臣的理政方式、用人、党争、历史评价等问题上激烈交锋,既展现了他们对兴亡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宣示了易代之际各自不同的立场与选择。他们通过对兴亡的历史解读为自己找到了在清初社会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天命转移 君臣之义 党争
下载PDF
“文”“儒”之变:宋濂的身份重建与元明之际的士风转移
16
作者 崔振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儒者”,他以自我书写等方式推动自身转型,以一介布衣标举“真儒”理想,力图重新揭橥士人的身份价值。逮乎明初,宋濂已出仕并以“儒宗”形象示人,其积极参与新朝礼乐教化,劝导士人不务文辞而明体适用,推动了一代士风转移。宋濂之所以成为有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其对士人身份的根本思考与长期实践有关,这改变了“流而为文人”的学术史趋势,也启发了易代之后士林的身份自觉与文化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士人身份 易代 自我书写 理学
下载PDF
刘遗民非“遗民”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间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间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并且,由于刘遗民的历史存在,还产生了“遗民”一词不被广泛注意的另一义项——隐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刘程之 易代 隐逸
下载PDF
清初徽州基层行政与官绅关系
18
作者 刘道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0-203,共14页
受到明清易代的影响,清初徽州一度面临兵燹寇乱,民众惊窜,纷争加剧,政局更替,奸胥扰索等动荡。清初顺治、康熙间,徽州府县大力开展基层行政和地方治理,借以恢复乃至稳定社会秩序。总体而言,清初徽州的基层行政和地方治理,很难突破有明... 受到明清易代的影响,清初徽州一度面临兵燹寇乱,民众惊窜,纷争加剧,政局更替,奸胥扰索等动荡。清初顺治、康熙间,徽州府县大力开展基层行政和地方治理,借以恢复乃至稳定社会秩序。总体而言,清初徽州的基层行政和地方治理,很难突破有明以来相对成熟的制度框架,而在实践中明显体现出清承明制之特色。《康熙间婺源县士民具禀汇抄》涉及清初地方社会诸多实态的记载,特别是翔实呈现了婺源县官府与地方绅衿之间的激烈矛盾,这种矛盾既是晚明以来士风在清初的延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初徽州生员群体在参与地方事务中的境遇和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徽州 基层行政 官绅关系
原文传递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善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2,F0003,共11页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有鉴于此,对于吕氏理学思想的概括可以视为“批判理学”,这样更能体现处于明清易代之际以遗民身份自限的这样一种具体的理学思想形态。吕氏理学思想显然是批判王学的,但是又跟一般意义上的朱子学不一样,这是由于吕氏所处的特殊生活氛围和身份意识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留良 明清易代 批判理学
下载PDF
易代反思: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的思考方式
20
作者 王委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15-121,127,共8页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从多个方面表达了对明清易代的反思。首先,其叙述方式是话本小说中少见的双层叙述,从而在文本内部区隔出一个戏剧化了的书场,并以豆子的自然生长勾画出一个具有时间逻辑的叙述框架,建构了一个与统治集团不同的“豆...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从多个方面表达了对明清易代的反思。首先,其叙述方式是话本小说中少见的双层叙述,从而在文本内部区隔出一个戏剧化了的书场,并以豆子的自然生长勾画出一个具有时间逻辑的叙述框架,建构了一个与统治集团不同的“豆棚秩序”;其次,通过对历史的颠覆,揭示隐藏在正史背后的另一面,达到了对某些时局现象的嘲讽与批判;再次,《豆棚闲话》实际上从多个方面对当时社会秩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形成了与“官话”对应的“闲话”空间,提出依循自然之理建构社会秩序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衲居士 《豆棚闲话》 易代反思 豆棚秩序 闲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