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被引量:212
1
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2 位作者 杨仁崔 姜照伟 郑景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5-270,共6页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 ,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 ,而收获指...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 ,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 ,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 ,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 (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 ,而前期 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 2 4% (福建龙海 )和 33% (云南涛源 ) ,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 ,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品种 干物质生产 群体生长率 干物质运转 高产机理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6
2
作者 敖和军 王淑红 +6 位作者 邹应斌 彭少兵 唐启源 方远祥 肖安民 陈玉梅 熊昌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927-1936,共10页
【目的】探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种植地点和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干物质生产特点。【方法】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衡阳、南县和永州5个地点进行大田试验,按照N﹕P2O5﹕K2O为1﹕0.5﹕1的比例,设置3种施肥量处理(135、... 【目的】探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种植地点和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干物质生产特点。【方法】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衡阳、南县和永州5个地点进行大田试验,按照N﹕P2O5﹕K2O为1﹕0.5﹕1的比例,设置3种施肥量处理(135、180、225kgN·ha-1),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以超级杂交稻组合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试验材料。【结果】超级杂交稻收获产量以桂东点产量最高,地点间差异显著,其中准两优527平均为7492.3~12209.2kg·ha-1,两优293为6984.0~11679.5kg·ha-1。产量构成因子和干物质生产量的地点间变化与收获产量一致,但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施肥量处理间收获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收获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正相关,而与每穗粒数表现为负相关。【结论】超级杂交稻存在适宜的种植区域,且在施肥量为135~225kgN·ha-1的范围内,施肥量不是超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超级杂交稻的库容量大,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产量稳定性 干物质生产 肥料用量
下载PDF
水肥耦合条件下作物产量、水分利用和根系吸氮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2
3
作者 沈荣开 王康 +3 位作者 张瑜芳 杨路华 穆金元 赵立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38,共4页
根据 1998~ 2 0 0 0年两年在北京市水科所永乐店节水灌溉中心开展的冬小麦、夏玉米水肥耦合的田间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表明 ,氮肥效益的发挥与农田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低供水水平时 (本研究中为冬小麦仅灌拔节水的节水灌溉处理 ) ,肥料... 根据 1998~ 2 0 0 0年两年在北京市水科所永乐店节水灌溉中心开展的冬小麦、夏玉米水肥耦合的田间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表明 ,氮肥效益的发挥与农田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低供水水平时 (本研究中为冬小麦仅灌拔节水的节水灌溉处理 ) ,肥料的增产效益十分显著 ,但氮肥贡献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不同的分析方法都表明 ,在永乐店节水灌溉中心 ,冬小麦施尿素 40 0 kg/ hm2 和 2 0 0 kg/ hm2 两个施肥水平的试验处理所获得的水 (肥 )分生产率最高 (在不同农田供水状况下 ) ,由于两者的水分生产率差异不大 ,为提高施肥效率 ,建议在生产上考虑选择2 0 0 kg/ hm2 的施肥方案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水分生产率 干物质产量 水分利用率 氮肥 根系吸氮量 水肥管理
下载PDF
超级杂交中籼水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被引量:107
4
作者 吴文革 张洪程 +6 位作者 钱银飞 陈烨 徐军 吴桂成 翟超群 霍中洋 戴其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7-293,共7页
以具代表性的5个籼型超级稻为材料,用汕优63作对照,比较研究了超级中籼杂交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性。超级稻具有显著的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产量随成熟期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超级稻的物质生产优势集中在中期和后期,产量与拔节前的... 以具代表性的5个籼型超级稻为材料,用汕优63作对照,比较研究了超级中籼杂交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性。超级稻具有显著的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产量随成熟期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超级稻的物质生产优势集中在中期和后期,产量与拔节前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与拔节至抽穗期的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级稻抽穗期营养器官贮存了较多的结构物质但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均低于对照,平均少148.5 kg/hm2,表观输出率也低,平均低2.5个百分点。超级稻的叶面积及光合势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群体生产率的提高,大田期平均群体生产率比对照高4542(m2.d)/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物质生产 作物生长率 光合势 叶面积指数 净同化率
下载PDF
温室番茄叶面积与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被引量:82
5
作者 倪纪恒 罗卫红 +7 位作者 李永秀 戴剑锋 金亮 徐国彬 陈永山 陈春宏 卜崇兴 徐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29-1635,共7页
根据光温对作物叶面积的影响,提出了辐热积(product of the rma leffectiveness and PAR,TEP)的概念。根据试验资料构建了利用辐热积模拟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叶面积动态的数学模型,并将其与已有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 根据光温对作物叶面积的影响,提出了辐热积(product of the rma leffectiveness and PAR,TEP)的概念。根据试验资料构建了利用辐热积模拟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叶面积动态的数学模型,并将其与已有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拟模型相结合,构建了温室番茄干物质生产动态模型。利用不同品种、基质和地点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比叶面积法和有效积温法相比,辐热积法显著提高了温室番茄叶面积的预测精度,提高了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的模拟精度。辐热积法对番茄叶面积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决定系数R2和统计回归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743和0.0515m2·株-1,对植株总干物质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360和522.7104kg·ha-1;采用辐热积法对植株总干物质量的预测精度比有效积温法和比叶面积法分别提高56%和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光合作用 叶面积 干物质生产 模拟模型 叶面积动态 温室番茄 试验资料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 被引量:87
6
作者 李淑文 文宏达 +2 位作者 周彦珍 李雁鸣 肖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92-2000,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酶活性。【结果】缺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均以H最大,M次之,L最低;叶片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之间差异较小。【结论】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和较好的植株生长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小麦品种获得高氮效率的生物学基础。在丰氮条件下,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植株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与缺氮条件下的表现规律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氮效率 氮素吸收 物质生产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3
7
作者 邓飞 王丽 +3 位作者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30-1942,共13页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在郫县,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r=0.775*),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则呈显著负相关(r=0.757*);在雅安,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50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水稻增产;在雅安,50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 干物质生产 产量
下载PDF
杂交水稻超高产特性研究 被引量:85
8
作者 谢华安 王乌齐 +2 位作者 杨惠杰 杨高群 李义珍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01-204,共4页
2001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种植的特优175和Ⅱ优明86超高产展示田,最高产量田块的产量分别达到17.78 t·hm-2和17.95 t·hm-2,创造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杂交水稻超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库容量大和生物产量高;... 2001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种植的特优175和Ⅱ优明86超高产展示田,最高产量田块的产量分别达到17.78 t·hm-2和17.95 t·hm-2,创造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杂交水稻超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库容量大和生物产量高;大库容量主要靠培育大穗;干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中、后期,特优175和Ⅱ优明86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分别较汕优63高34.5%~37.2%和31.4%~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云南 永胜县 特优175 Ⅱ优明86 品种 产量 库容量 生物产量 干物质生产 产量构成 群体生长率
下载PDF
施磷量对小麦物质生产及吸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姜宗庆 封超年 +3 位作者 黄联联 郭文善 朱新开 彭永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8-634,共7页
在低磷土壤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12号和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磷量对小麦物质生产和吸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磷量(P2O5)0~180 kg/hm^2范围内,植株对磷的吸收量、吸收速率和磷的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上升;以施磷量108 ... 在低磷土壤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12号和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磷量对小麦物质生产和吸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磷量(P2O5)0~180 kg/hm^2范围内,植株对磷的吸收量、吸收速率和磷的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上升;以施磷量108 kg/h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植株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子粒产量最高.当施磷量超过108 kg/hm^2时,相关物质生产指标则呈下降趋势,说明即使在缺磷土壤上,施磷量有其适宜值.小麦一生对磷的吸收存在两个高峰,出苗至越冬始期为第一个吸收高峰,拔节至孕穗期为第二个吸收高峰.植株磷素积累量的70%~75%是在拔节后吸收,表明拔节期施磷对满足小麦第二个吸磷高峰和磷的最大积累期需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小麦 物质生产 吸磷特性
下载PDF
超级中籼杂交水稻氮素积累利用特性与物质生产 被引量:68
10
作者 吴文革 张洪程 +4 位作者 陈烨 李杰 钱银飞 吴桂成 翟超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0-1068,共9页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5个超级稻品种和对照汕优63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超级稻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始于拔节期,并随着生育进程而扩大,抽穗以后的干物质量积累优势明显。超级稻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总量达196.5(184.3-200.8...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5个超级稻品种和对照汕优63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超级稻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始于拔节期,并随着生育进程而扩大,抽穗以后的干物质量积累优势明显。超级稻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总量达196.5(184.3-200.8)kg hm^-2,较对照的176.5kg hm^-2增加20.0kg hm^-2,其中拔节前与对照相当,拔节至抽穗期增加9.2kg hm^-2,抽穗至抽穗后25d增加4.9kg hm^-2,抽穗后25d至成熟期增加4.3kg hm^-2。氮素吸收速率拔节至孕穗阶段达最高峰,超级稻为3.68(3.44-3.96)kg N hm^-2d^-1,对照为3.55kg N hm^-2d^-1;孕穗期以后吸氮速率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抽穗25d以后,对照基本不具再吸收能力,而超级稻仍具一定吸收能力(0.36kg N hm^-2d^-1)。超级稻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抽穗和灌浆结实期植株特别是叶片含氮率的提高,孕穗期、抽穗期、抽穗后25d、成熟期叶片含氮率均与相应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相关,与最终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超级稻在10.5t hm^-2产量水平下的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在1.83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中籼杂交水稻 氮素 吸收/运转 物质生产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0
11
作者 周宝元 王新兵 +2 位作者 王志敏 马玮 赵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1-829,共9页
【目的】氮肥中氮素的合理释放是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耕作方式也可显著影响氮肥施用效果。本文比较了浅旋、免耕和深松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为玉... 【目的】氮肥中氮素的合理释放是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耕作方式也可显著影响氮肥施用效果。本文比较了浅旋、免耕和深松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为玉米缓/控释肥的合理应用和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于2013年至2014年在河南新乡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浅旋(R)、免耕(N)和条带深松(S)3种耕作方式;肥料类型为副区,设不施氮(CK)、缓释肥(SRF)和常规施肥(CCF)3个处理。【结果】相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相同肥料处理,其条带深松耕作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处理。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下的缓释肥处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两年产量平均增幅为13.4%~59.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AEN)增幅为27.9%~72.7%,氮素表观利用率(REN)增长15.1~55.7个百分点。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尤其是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N、R和S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13.0%、12.7%和18.7%;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4.4%、16.8%和17.8%,其中条带深松耕作的增幅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条带深松下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与传统耕作方式和施肥方式相比,条带深松耕作和缓释肥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耕作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最高,因此,条带深松深施缓释肥可作为黄淮海区一项有效的合理耕作与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缓释肥 耕作方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1
12
作者 杨长明 杨林章 +1 位作者 颜廷梅 欧阳竹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202,共4页
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施化肥的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主要集中于生长中前期。而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化肥与厩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水稻植株在中后期,尤其是灌浆期对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其中以植株对磷的吸收比例在各肥料结... 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施化肥的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主要集中于生长中前期。而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化肥与厩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水稻植株在中后期,尤其是灌浆期对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其中以植株对磷的吸收比例在各肥料结构间差异最大(p<0.01)。有机无机肥配施还可促进水稻植株养分向籽粒中转移和分配。从而明显增加了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p<0.05或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结构 水稻 群体干物质 生长发育 养分吸收 养分分配
原文传递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10 位作者 钱银飞 郭振华 陈烨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李德剑 华正雄 沙安勤 周有炎 刘国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85,共7页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10.5~11.0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10.5~11.0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超高产栽培 生长特性 干物质生产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7
14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1 位作者 徐宁 钱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779-3787,共9页
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早稻的效应研究确定的最佳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粉碎还田3000 kg/hm2)基础上,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秸秆3000 kg/h... 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早稻的效应研究确定的最佳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粉碎还田3000 kg/hm2)基础上,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晚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秸秆3000 kg/hm2+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37.5 kg/hm2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在水稻的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充实度和产量等方面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9.32%、4.28%、13.70%、2.74%和26.38%。(2)各处理的干物质茎鞘比例随着生育进程不断降低,从孕穗期的66.68%—77.00%降低至成熟期的25.97%—34.79%,除SNPK1外,叶片比例从孕穗期的23.00%—33.32%降低至成熟期的7.41%—21.03%;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处理的茎鞘比例在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高于对照,而叶片比例与茎鞘比例呈相反趋势。(3)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降低了土壤C/N比。研究结果说明,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可以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群体生物量,合理改善土壤养分,保证较高的水稻增产潜力,其中秸秆3000 kg/hm2+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37.5 kg/hm2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不同比例化肥 干物质生产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2
15
作者 陈温福 徐正进 +1 位作者 张龙步 杨守仁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7-71,共5页
对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与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株型不同,对肥力的反应不同,冠层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生产速度亦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不同株型品种间抽穗前叶面积增长速度的差异减... 对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与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株型不同,对肥力的反应不同,冠层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生产速度亦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不同株型品种间抽穗前叶面积增长速度的差异减小,抽穗后叶面积衰减速度的差异增大。抽穗期的LAI与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和产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LAI与获得最大干物质生产速度的最适LAI基本上是一致的。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与产量之间亦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株型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生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 被引量:52
16
作者 马群 杨雄 +7 位作者 李敏 李国业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4159-4169,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群体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将50个供试材料分成4个生产力等级:低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00 t.hm-2)、中层水平(9.00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75 t.hm-2)、高层水平(9.75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顶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1)在总施氮量0—337.5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群体的增加,50个粳稻品种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而成熟期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减小,抽穗期4个生产力等级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3)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减小;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增加。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变化规律与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一致。(4)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的经济系数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5)拔节前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差异较小,而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 干物质积累 光合生产
下载PDF
水稻不同穗型对冠层特征及群体光分布和物质生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7
17
作者 陈温福 徐正进 +2 位作者 张龙步 周洪飞 杨守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3-89,共7页
研究了水稻不同穗型对冠层特征及群体光分布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穗型群体在光分布、消光系数、冠层形成与发展,以及干物质生产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半直立或弯曲穗型群体相比,在叶面积指数相同情况下,直立穗型群... 研究了水稻不同穗型对冠层特征及群体光分布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穗型群体在光分布、消光系数、冠层形成与发展,以及干物质生产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半直立或弯曲穗型群体相比,在叶面积指数相同情况下,直立穗型群体的消光系数低,群体内部光分布比较均匀。因此,在叶面积较大时,直立穗型群体的干物质生产和产量高于半直立或弯曲穗型群体。但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弯曲穗型群体的光吸收量相对较多,更有利于群体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群体辐射吸收量和群体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不同穗型品种对氮素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型 冠层特征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地力水平下控释尿素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8
作者 王永军 孙其专 +4 位作者 杨今胜 王空军 董树亭 袁翠平 王立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33-2240,共8页
氮肥是玉米生产中最重要的增产要素之一。为探明不同地力水平下控释尿素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释放期不同的2种控释尿素(CRU30,释放期为30d;CRU60,释放期为60d)的作用效果,以普通尿素为对照(U)。结果表明,... 氮肥是玉米生产中最重要的增产要素之一。为探明不同地力水平下控释尿素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释放期不同的2种控释尿素(CRU30,释放期为30d;CRU60,释放期为60d)的作用效果,以普通尿素为对照(U)。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处理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但释放期不同的控释尿素在不同地力水平下增产效果不同,低地力水平下增产效果为CRU30>CRU60>U(P<0.05),CRU30处理比施用普通尿素增产18.9%;高地力水平下增产效果为CRU60>CRU30>U(P<0.05),CRU60处理比U增产18.2%。与对照相比,控释尿素使干物质向开花后分配比例增加,氮肥偏生产力(PFPN)显著提高,低地力时CRU30最高,而高地力时CRU60最高。控释尿素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及千粒重显著增加,主要因为生育中后期叶面积、光合速率、叶绿素及叶片氮含量维持较高水平。所以,在等氮量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时,低地力水平下施用释放期较短的控释尿素为宜,而高地力水平下应施用释放期较长的控释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力水平 控释尿素 玉米 物质生产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利用体外产气法测定高山牧草和灌木的干物质降解率 被引量:34
19
作者 郭彦军 龙瑞军 +1 位作者 张德罡 胡自治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54-60,共7页
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几种牧草和灌木的产气量,以及利用PEG测定了缩合单宁对产气量的影响作用。试验发现12h的产气量与48h的干物质降解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牧草与灌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P<0.01)和0.378(P>0.05)。产气量与缩合... 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几种牧草和灌木的产气量,以及利用PEG测定了缩合单宁对产气量的影响作用。试验发现12h的产气量与48h的干物质降解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牧草与灌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P<0.01)和0.378(P>0.05)。产气量与缩合单宁含量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添加PEG后,样品12h和24h的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添加PEG后,牧草24h(r=0.993,P<0.01)和36h(r=0.956,P<0.05)的产气量提高率与缩合单宁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灌木产气量的提高率与缩合单宁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说明植物中的缩合单宁对牦牛瘤胃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物质降解率 体外产气法 牦牛 牧草 灌木 相关关系 产气量 缩合单宁含量 瘤胃微生物
下载PDF
水稻根系营养吸收特性及其与干物质生产和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76-382,共7页
研究表明水稻根系N,P,K日吸收强度随生育进程而逐渐增大,至穗分化期至抽穗期达到高峰,而后下降:N,P,K吸收比例平均为4.89:1:7.43,自分蘖盛期以后,K素吸收比例上升,杂交稻组合汕优63吸K比例大。根系的N... 研究表明水稻根系N,P,K日吸收强度随生育进程而逐渐增大,至穗分化期至抽穗期达到高峰,而后下降:N,P,K吸收比例平均为4.89:1:7.43,自分蘖盛期以后,K素吸收比例上升,杂交稻组合汕优63吸K比例大。根系的N,P,K吸收量与稻株干物质生产和总糖生产呈极显著相关;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抽穗后的N素吸收速率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营养吸收 干物质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