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江玲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年第5期55-56,共2页
馆际互借是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化、系统化的必然 ,也是文献信息交流活动社会化、集约化的具体体现。本文阐述了馆际互借的重要性及国内外现状 。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馆际互借 文献传递 资源共享 网络建设
下载PDF
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中版权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钟萍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7-9,共3页
在分析文献传递版权风险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图联和国际上一些主要国家在该问题上的立法及解决模式,并对我国解决文献传递版权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文献传递 版权 知识产权
下载PDF
当代公文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立新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1期70-73,共4页
公文传播是人们利用传播途径、通过公文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影响公文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技巧、媒介和受众等。结合传播效果理论,对公文传播效果制约因素做出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力... 公文传播是人们利用传播途径、通过公文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影响公文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技巧、媒介和受众等。结合传播效果理论,对公文传播效果制约因素做出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促进公文写作的发展,提高公文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文传播 传播效果 制约因素 受众
下载PDF
论图书馆环境中的非语言传播 被引量:2
4
作者 倪德钰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6年第3期23-25,共3页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非语言传播对图书馆文献传播活动的影响,并强调图书馆应重视和利用非语言传播,以促进文献传播。
关键词 非语言传播 图书馆 文献传播 读者工作
下载PDF
吐蕃时期唐蕃文献交流探赜 被引量:1
5
作者 万泽 李明杰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1,共8页
唐蕃文献交流是吐蕃时期藏汉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分析唐蕃文献交流的历史背景入手,系统考察了唐蕃文献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发现唐蕃文献交流主要有联姻、遣使、求赐、翻译四种方式。文献交流的内容以佛教典籍、经史文献、医... 唐蕃文献交流是吐蕃时期藏汉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分析唐蕃文献交流的历史背景入手,系统考察了唐蕃文献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发现唐蕃文献交流主要有联姻、遣使、求赐、翻译四种方式。文献交流的内容以佛教典籍、经史文献、医药文献为主,兼及农耕、畜牧、历算、堪舆等其他文献。而唐蕃文献交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交流方式的政治主导性、交流方向的差异性及交流内容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吐蕃 文献交流 文献传播 西藏文献
下载PDF
文献流传、文化转型与文学嬗变:宋代杜诗学的三大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魏景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4,共7页
宋代杜诗学的发展历程,变动不居而异常复杂。在这一发展史的横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因素,即文献上对杜甫诗集的整理,文化上对杜甫人格的尊崇,文学思潮上对杜甫诗法的追慕,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都包含了"变"的因素,共... 宋代杜诗学的发展历程,变动不居而异常复杂。在这一发展史的横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因素,即文献上对杜甫诗集的整理,文化上对杜甫人格的尊崇,文学思潮上对杜甫诗法的追慕,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都包含了"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三维一体的宋代杜诗学横向谱系。杜甫地位在宋代的确立,是三个因素的合力所致。文献流传、文化转型与文学嬗变,共同促成了宋代杜诗学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宋代杜诗学 文献流传 文化转型 文学嬗变
下载PDF
浅析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馆际互借 被引量:2
7
作者 乐昱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第1期36-38,共3页
论述了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的必要性,针对资源共享与馆际互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展望了文献传递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馆际互借 资源共享 文献传递
下载PDF
《文心雕龙》研究三题
8
作者 张叔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24-128,共5页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该书形式上的特点,总起来说就是,以雕刻龙纹般的华丽的文采和精致的结构去阐述有关文学的理论问题。《文心雕龙》的结构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者根据自...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该书形式上的特点,总起来说就是,以雕刻龙纹般的华丽的文采和精致的结构去阐述有关文学的理论问题。《文心雕龙》的结构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今本《文心雕龙》的某些篇章次第与原貌是否相同以及这些篇章的原来位次应在何处产生了歧义,其中分歧较大的有《物色》、《总术》等篇。但因为缺乏版本依据,迄无定论。纪昀对于《隐秀》篇补文真伪的考证奠定了基调,其为明人伪撰基本上为学界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编辑史 文献传播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心雕龙》研究之回顾
9
作者 张叔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57-159,共3页
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正是古代的基础性研究,才为具有现代... 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正是古代的基础性研究,才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文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献传播与研究 古代文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