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清法制剂“热毒清”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鸣真 叶望云 +5 位作者 林菊生 邓益明 吴荣庆 杨芙蓉 章菊花 林宝英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7-91,共5页
热毒清 (抗炎6号) 体外能使鲎试验转阴,电镜下可见能使大肠杆菌O_(111)B_4内毒素网状结构崩解。体内实验用家兔内毒素所致DlC模型,检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3F试验;光镜检查肾小球微血栓形成率和肾小球所含纤维素密度等,... 热毒清 (抗炎6号) 体外能使鲎试验转阴,电镜下可见能使大肠杆菌O_(111)B_4内毒素网状结构崩解。体内实验用家兔内毒素所致DlC模型,检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3F试验;光镜检查肾小球微血栓形成率和肾小球所含纤维素密度等,用药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合电镜观察和肝细胞溶酶体标志酶ACF测定,提示热毒清抗内毒素的作用机理可能与①直接降解内毒素,②增强MPS吞噬功能,③稳定溶酶体膜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清 内毒素 鲎试验
下载PDF
广西竹叶青蛇咬伤后血液学动态变化及发生非典型DIC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宁宗 李其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5-838,共4页
目的 动态观察广西竹叶青蛇咬伤后患者的血液学动态变化,并对发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特点和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动态观察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 目的 动态观察广西竹叶青蛇咬伤后患者的血液学动态变化,并对发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特点和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动态观察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和部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计数数(RBC)、中性粒细胞计数(N)、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量(HGB).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生DIC的特点.结果 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咬伤患者中发生DIC的共17例(80.95%),其中13例(76.47%)发生在咬伤后0~48 h;全部DIC患者无休克和其他脏器无严重功能障碍发生等,也无死亡病例.动态观察发现,各凝血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高峰时间是在被伤后24~72 h,分别出现PT延长、Fg降低、D-D和3P阳性,但随时间推移各指标的异常率随之下降;在咬伤后48 h内,WBC和N平均值高于正常值,而HGB和PLT平均值在各时间段均属于正常值范围.结论 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所至的DIC主要发生在咬伤后48 h内,同其他原因所致的DIC比较,具有不发生高凝期、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和预后好的特征,是不典型的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青蛇 血液学 凝血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新型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9-793,I0001,共6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例,非显性DIC组261例。观察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 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 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中,在早期(入院6 h内)激活凝血时间( ACT )、ACT联合凝血速率( 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和0.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度为96.2%,敏感度为76.7%,当ACT联合CR后敏感度上升至93.3%,特异度为86.8%。6~12 h指标检测中,ACT联合CR特异度最高达87.5%。而在后期(12 h后) Sonoclot 分析仪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则远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 Sonoclot 分析仪对DIC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作出早期的判断,为临床早期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凝血指标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判断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敢 胡锦 +4 位作者 高文伟 田恒力 戎伯英 徐涛 居世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检测140例于伤后24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 目的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检测140例于伤后24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dimer)、血小板计数(P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score),运用非参数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GCS对急性硬膜外血肿(EDH)、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脑挫伤的预后判断均有影响(P<0.001)。FIB含量、DIC评分只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组预后判断有影响(P<0.001),本组D二聚体≥5mg/L死亡率100%。结论凝血指标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IC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差。可作为颅脑损伤判断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凝血 纤溶 D-二聚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猛 于丹军 +4 位作者 刘匀 张洪东 王建新 王春华 张晓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938-94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62例AL合并DIC疑似患者,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分为显性DIC组(n=20)、DIC前期组(n=11)及非显性DIC组(n=31),比较入院当日3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TAT、PIC、TM、t-PAIC水平;按照患者28 d内生存情况再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47)与死亡组(n=15),比较入院当日2组患者的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及t-PAIC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诊断效能。结果: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患者入院当日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P<0.05),显性DIC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AT、TM、PIC及t-PAIC联合检测应用于AL合并DIC疑似患者,可获得更大的诊断效能(AUC=0.921)。结论: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急性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吕小英 孙光伟 王厚照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856-858,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烧伤患者PLT、PT、TT、APTT、Fb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越重,差异越明显。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的凝血系统障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严重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凝血指标 血小板计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凝血与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猛 于丹军 +4 位作者 刘匀 张洪东 王建新 王春华 张晓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22-826,8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重症感染引发的DIC疑似患者86例,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显性DIC组(n=29)、DIC前期组(n=15)、非显性DIC组(n=42),比较3组患者入住ICU当日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及常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t-PAIC单项或联合检测对重症感染引发DIC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显性DIC组、DIC前期组患者的血浆TAT、TM、t-PAIC的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浆P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AT、TM、t-PAIC联合检测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价值也比单项检测高。结论:TAT、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重症感染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下载PDF
分子标志物及常规血凝学指标测定在DI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徐勇 霍梅 +1 位作者 于涟 叶素丹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5期233-235,共3页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见血凝学指标和几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定量测定在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了30例正常人和 6 3例DIC患者标本 ,根据DIC病程分为DIC早期 (初发高凝血期 )、中期 (消耗性凝血障碍期 )和晚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 ,...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见血凝学指标和几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定量测定在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了30例正常人和 6 3例DIC患者标本 ,根据DIC病程分为DIC早期 (初发高凝血期 )、中期 (消耗性凝血障碍期 )和晚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 ,测定了常规血凝学指标 ,并用ELISA法测定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F1+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栓溶二聚体 (D dimer ,D D)含量。结果 各期DIC患者的部分常规血凝学指标有一定规律 ;而分子标志物变化不同。早期DIC中 ,D D含量为 (1 6 2± 1 46 )mg/L ,NC组为 (0 51± 0 1 2 )mg/L ;F1+2 含量为 (4 96± 2 78)nmol/L ,NC组为 (0 73± 0 42 )nmol/L ;TAT含量为 (33 1 1± 2 0 59) μg/L ,NC组为 (1 6 4± 3 0 4) μg/L ;中期DIC中D D含量为 (6 85±8 37)mg/L ;F1+2 含量为 (4 36± 2 44 )nmol/L ,TAT含量为 (2 2 53± 2 0 98) μg/L ;晚期DIC中D D含量为 (1 0 32± 5 85)mg/L ,F1+2 的含量为 (6 44± 3 51 )nmol/L ,TAT含量为 (36 6 4± 2 0 0 9) μg/L。F1+2 与TAT在所有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 (r =0 .6 79,P <0 .0 0 0 1 ) ,而F1+2 与D D、TAT与D D无相关性。结论 综合应用不同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定量测定和常用血凝学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分子标志物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杰松 陈志哲 《医学综述》 2007年第11期838-840,共3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即英、法、美(France Ameri-ca British,FAB)分型的M3,其细胞遗传学特征为t(15;17)q(22;11 22)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维甲酸受体a基因,即PML/RARa)融合基因,临床上表现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即英、法、美(France Ameri-ca British,FAB)分型的M3,其细胞遗传学特征为t(15;17)q(22;11 22)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维甲酸受体a基因,即PML/RARa)融合基因,临床上表现为发病急,病情重,出血倾向较明显,由于本身特殊的生物学及临床特点,用针对于其他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般化疗,疗效差,并且容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但是,自从全反式维甲酸、砷剂的出现,使APL的预后有了较大的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方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邹英杰 李志飞 王钰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年第2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脓毒症并DIC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脓毒症并DIC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新生儿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390、12.6781、9.9306和15.4051,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706和5.0614,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883、15.3153和7.6557,均P<0.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功能,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缩短ICU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新生儿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乔凤伶 冷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42-346,共5页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准的同特点是针对典型DIC的判断。将针对凝血功能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DIC诊断,在考虑DIC发生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可能不失为早期诊断DIC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标准
下载PDF
联合凝血和炎症标志物早期识别脓毒症DIC和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亦鸣 曾湘鹏 +3 位作者 赵会鑫 童朝阳 宋振举 邵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54-1662,共9页
目的评估联合炎症和凝血标志物能否早期识别脓毒症DIC。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356例脓毒症患者。以脓毒症3.0版诊断标准定义脓毒症,以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emosta... 目的评估联合炎症和凝血标志物能否早期识别脓毒症DIC。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356例脓毒症患者。以脓毒症3.0版诊断标准定义脓毒症,以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ISTH)显性DIC诊断标准定义DIC。本研究纳入的炎症标志物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2R、IL-6、IL-8、IL-10等,纳入的凝血标志物包括血小板(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等。结果在356例脓毒症患者中,301例住院期间未发生DIC(非DIC,non-DIC),32例在入院当天就存在DIC(overt DIC),23例在入院后1周内发生DIC(pre-DIC)。与非DIC患者相比,pre-DIC患者PLT和Fib降低(P<0.05),INR和D-二聚体升高(P<0.05),细胞因子(TNF-α、IL-1β、IL-2R、IL-8、IL-10)和PCT升高(P<0.05),APACHEⅡ和SOFA评分升高(P<0.05)。通过预测pre-DIC的ROC曲线分析,发现一些凝血和炎症标志物可以预测pre-DIC状态:IN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773(95%CI:0.696~0.851);IL~2R的AUC在炎症标志物中最高,为0.700(95%CI:0.599~0.798);联合PLT、INR、Fib、D~二聚体和IL~2R可以得到最高AUC=0.843(95%CI:0.758~0.928)。入院当天IL-2R升高(>1064.5 U/mL)可以很好的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结论炎症标志物IL-2R与脓毒症发生DIC有关,对于早期DIC有预测价值。联合凝血(血小板、INR、Fib、D-二聚体)和炎症标志物(IL-2R)有助于早期识别脓毒症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炎症 凝血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血液成分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方定安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液成分在抢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科合并急性DIC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将下半年收治的50...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液成分在抢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产科合并急性DIC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将下半年收治的50例DIC产妇作为观察组,输成分血治疗。输血治疗2-4h后检测两组产妇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两组产妇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比较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HGB、HCT、PLT、PT、APTT、D-D等9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有显著好(P<0.05),观察组患者PLT、HGB、APTT等检验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较对照组36.0%低,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成分血较输全血对DIC的抢救效果更佳,凝血功能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产妇 凝血功能
下载PDF
50例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夏军辉 刘秋嫦 陈代云 《临床医学工程》 2016年第5期617-618,共2页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产妇100例,其中50例产科DIC患者为研究组,其余50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进行凝血检验,观察两组产妇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产妇100例,其中50例产科DIC患者为研究组,其余50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进行凝血检验,观察两组产妇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研究组产妇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的结果对于产科DIC的检测和转归预测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 凝血酶 凝血检验
下载PDF
肝素防治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楚芹 李奇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4年第6期677-678,共2页
目的 探讨肝素在防治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的作用。方法 对收治的DIC、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重度妊高征 )、过期流产共 132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 DIC使用肝素 18例 ,死亡率5 5 6 % (1/ 18) ;对照组中 ,重度妊高征发生... 目的 探讨肝素在防治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的作用。方法 对收治的DIC、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重度妊高征 )、过期流产共 132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 DIC使用肝素 18例 ,死亡率5 5 6 % (1/ 18) ;对照组中 ,重度妊高征发生DIC 2例 ,发生率为 14 2 9% (2 / 14 ) ,死亡 1例 ;过期流产发生DIC3例 ,发生率为 18 75 % (3/ 18)。肝素组中 ,重度妊高征、过期流产均无DIC发生。结论 肝素作用于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 ,根据DIC、重度妊高征、过期流产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肝素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治疗DIC以少量多次使用为主 ,预防DIC则为 2 5m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产科并发症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预防 治疗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过期流产
原文传递
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乔妹 刘丹 +1 位作者 雷婷 张曼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9年第5期750-75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第一次烧伤并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3例烧伤患者,根据其烧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特重度烧伤组,对各组凝血指标包括PT、APTT、FIB、TT以及DD和PLT进行检测,比较各组患者同类指标水平的差异;根据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入院以后是否发生DIC将患者分成DIC组和非DIC组,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FIB、PLT及DD水平,比较两组结果是否有差异。结果随着烧伤程度的加重,从轻度组到特重度组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DD水平逐步增高,PLT水平逐步降低。其中特重度组的凝血指标及DD水平最高,轻度组最低,特重度组的PLT水平最低,而轻度组的PLT水平最高。四组之间两两比较结果如下:轻度组与中度组相比,DD结果有显著差异,其他指标不存在差异;与重度组比较,PT、APTT、TT、DD以及PLT有差异,FIB无差异;与特重度组相比,PT、APTT、FIB、TT、DD以及PLT均有差异;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DD有差异,其他指标无差异;与特重度组相比PT、APTT、FIB、TT、DD以及PLT均有差异;重度组与特重度组相比,FIB、DD结果有显著差异,其他指标无差异。DIC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低于非DIC组(P<0.05),而FIB及DD水平高于非DIC组(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烧伤患者的凝血指标、DD及PLT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烧伤面积较大,及时监测患者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指标,对患者病情判断、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凝血指标 血小板计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文权 朱淼勇 +1 位作者 朱永林 谢炳寿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7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并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IC患者PLT、Fg水平明显升高(P<0.05);FDP、DD、T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为82.75%。结论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成分输血 产科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3例诊治策略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美霞 李菊香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第11期1838-1839,共2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我院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救治成功的43个病案,寻找合理可行的诊治策略。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产科53例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43例转归良好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对其诊治方案、逆转时机... 目的: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我院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救治成功的43个病案,寻找合理可行的诊治策略。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产科53例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43例转归良好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对其诊治方案、逆转时机、有效手段和相关策略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处理,P<0.05者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密切注意DIC的早期临床表现,争取及早诊断;及时、主动治疗病因,遏制DIC发生、发展和演变链环,正确使用肝素。结论: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虽然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但只要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产科 诊断和治疗 策略
下载PDF
重症中暑患者发生持续性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9
作者 余阿红 殷冰凌 +3 位作者 徐崇孝 肖盛华 董建光 林国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88-494,共7页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后发生持续性急性肾损伤(persistent acute kidney injury,pAK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177例,根据是否发生pAKI,将患者分为pAK...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后发生持续性急性肾损伤(persistent acute kidney injury,pAK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177例,根据是否发生pAKI,将患者分为pAKI组(n=70)和对照组(n=107),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分析重症中暑患者发生pAKI的危险因素,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4.2.1统计软件构建重症中暑患者发生pAKI预测模型,通过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曲线、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血小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肌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心率、机械通气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AUC=0.854,95%CI 0.809~0.921)和DIC(AUC=0.744,95%CI 0.752~0.855)是重症中暑患者发生p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APACHEⅡ评分和DIC作为变量构建pAKI列线图模型,经验证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预测价值。与对照组比较,pAKI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显著增高(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和DIC是重症中暑合并pAKI的危险因素,本模型可识别重症中暑后出现pAKI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持续性急性肾损伤(pAKI) 预测模型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下载PDF
重症中暑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杰 刘文明 +1 位作者 蒋建红 杨巧云 《右江医学》 2011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合并症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救治经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重症中暑患者并发DIC与高温暴露时间、体温、休克关系密切,与性别...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合并症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救治经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重症中暑患者并发DIC与高温暴露时间、体温、休克关系密切,与性别、年龄无关,且发生DIC的重症中暑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发生率明显升高。经降温、抗休克、脏器支持等综合治疗,有5例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1.2%,其中合并DIC的患者病死率为18.2%。结论重症中暑患者合并DIC病死率高,采取集束化救治技术,控制性降温、积极抗休克和脏器保护,可有效提高抢救重症中暑患者的成功率,在DIC抗凝治疗同时需注意保护肝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集束化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