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上腺髓质素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韦卫中 陈绍军 王宏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5-257,共3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在实验性家兔川崎病 (KD)并冠状动脉炎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 1(ET 1) ,并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AM和ET 1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牛血清清蛋白复制幼兔川崎病动物模型 ,3...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在实验性家兔川崎病 (KD)并冠状动脉炎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 1(ET 1) ,并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AM和ET 1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牛血清清蛋白复制幼兔川崎病动物模型 ,35只幼兔分为实验组 2 5只和正常对照组 10只 ,分别检测血浆AM及ET 1浓度 ,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并取冠状动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  2 5只实验组幼兔中 6只冠状动脉扩张。 1.血浆AM在无冠状动脉扩张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冠状动脉扩张组较无扩张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2 .血浆ET 1在无冠状动脉扩张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冠状动脉扩张组比无扩张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1.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AM和ET 1共同参与KD的病理发病机制 ,在KD急性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 ,在K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血浆AM在KD急性期是作为一种保护因子代偿性升高 ,有冠状动脉扩张时升高更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炎 肾上腺髓质素 内皮素-1 心血管并发症 病理机制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清MMP-9、TIMP-1、ET-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建美 徐美玉 蒋晓天 《中国微循环》 2009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免法(RIA)对34例KD患儿急性期、治疗后5d...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免法(RIA)对34例KD患儿急性期、治疗后5d、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MMP-9、TIMP-1、ET-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4例正常健康儿童进行对照。同时应用心脏彩超检测KD患儿冠状动脉的病变。结果KD患儿不同时期血清MMP-9、TIMP-1、ET-1水平及MMP-9/TIMP-1比值组间有差异。KD患儿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及ET-1(292.56±28.65)μg/L、(394.50±46.80)μg/L、(0.75±0.11)、(80.65±14.00)p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7.53±11.67)μg/L、(100.47±32.96)μg/L、(0.28±0.10)、(52.70±11.39)pg/ml,其中冠脉扩张组血清MMP-9/TIMP-1显著高于无扩张组,且与冠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r=0.83),而扩张组血清MMP-9、ET-1水平与无扩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血清TIMP-1水平低于无扩张组。结论血清MMP-9、TIMP-1、ET-1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发病机制,血清MMP-9/TIMP-1持续失衡,可作为预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炎,尤其是冠状动脉扩张的生化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MMP-9 TIMP-1 ET-1 冠状动脉扩张
下载PDF
川崎病血管内皮素改变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艳芬 李亚蕊 武仙果 《临床医药实践》 2007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血浆内皮素(ET)的改变,并了解此改变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技术,检测34例确诊为KD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E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KD患儿冠状...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血浆内皮素(ET)的改变,并了解此改变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技术,检测34例确诊为KD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E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KD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并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组与不伴冠状动脉扩张组的ET水平。结果:34例KD患儿急性期的ET-1为(84.52±18.75)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4.9 5±13.5 1)pg/mL](P<0.001),伴冠状动脉扩张组ET-1(99.95±15.60)pg/mL,明显高于不伴冠状动脉扩张组[(78.97±16.76)pg/mL](P<0.05)。结论:ED急性期ET-1增高。ET-1可能参与了ED冠状动脉扩张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内皮素 冠状动脉扩张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国栋 《现代医院》 2016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大小范围的颈动脉斑块对冠状动脉扩张(CAE)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入选患者80例,按... 目的 研究不同大小范围的颈动脉斑块对冠状动脉扩张(CAE)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入选患者80例,按照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组(n=34)和冠状动脉扩张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组(n=46),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吸烟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等与CAE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范围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CAE发生率与性别、血脂水平密切相关(P〈0.05);男性是CA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3;95%CI:1.34~2.57)。与颈动脉斑块1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扩张程度均增高(P〈0.05)。结论 CAE患者常合并有颈动脉斑块,更好发于男性;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的扩张之间存在相关性,颈动脉斑块的范围越广泛冠状动脉扩张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扩张 颈动脉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冠状动脉扩张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5
作者 刘映灵 赵立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7期176-176,190,共2页
冠状动脉扩张为心肌梗死少见病因,现报道1例经尸体解剖证实为冠状动脉扩张所致的心肌梗死病例,同时对其冠状动脉扩张原因和误诊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冠状动脉扩张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川崎病中白细胞介素-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雍永权 陈绍军 宋鹤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CA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KD患儿23例血清IL-4、血浆vWF和VEGF的浓度,设正常对照组健康儿童,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CA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KD患儿23例血清IL-4、血浆vWF和VEGF的浓度,设正常对照组健康儿童,并与正常对照组、恢复期组、KD并发CAD者及无CAD者(non-CAD)之间进行比较。结果:①KD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IL-4、vWF均高于对照组(P<0.01);VEGF急性期组高于恢复期组(P<0.01)。②KD急性期CAD者与急性期non-CAD者IL-4、vWF、VEGF均高于对照组(P<0.01)。③KD恢复期CAD者、non-CAD者IL-4、vWF均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CAD与non-CAD者、对照组相比,VEG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4、vWF、VEGF均参与了K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IL-4、vWF与KD的免疫损伤、持续性血管炎有关,VEGF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冠状动脉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扩张 白细胞介素4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心血管系统药物异黄酮化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17
7
作者 纪庆娥 韦耀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906-912,共7页
在黄豆甙元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异黄酮衍生物。由相应的脱氧安息香与N,N-二甲基甲酰胺缩二甲醇环合而得相应的异黄酮或与醋酐醋酸钠环合而为2-甲基异黄酮,再进行Mannich反应和醚化而得目的物。初筛表明化合物Ⅰ_(1~3),Ⅰ_5,... 在黄豆甙元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异黄酮衍生物。由相应的脱氧安息香与N,N-二甲基甲酰胺缩二甲醇环合而得相应的异黄酮或与醋酐醋酸钠环合而为2-甲基异黄酮,再进行Mannich反应和醚化而得目的物。初筛表明化合物Ⅰ_(1~3),Ⅰ_5,Ⅱ_1,Ⅲ_2有明显耐缺氧作用。Ⅰ_1,Ⅰ_5还有显著的扩张冠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衍生物 心血管药物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内科治疗措施 被引量:3
8
作者 朱雪峰 杨丽珺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3期18-20,共3页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发作时的内科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急救措施、2期药物抗缺血治疗和非介入期的抗血小板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用药方案,近、远期治疗效果为主要。
关键词 钝化:扩张冠脉 抗凝剂
原文传递
血尿酸水平增高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钱正明 彭俊 高世龙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825-826,83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尿酸(UA)水平增高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4例DCM患者和90例冠心病(CAD)患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U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UA增高阳性率,并评价UA增高对DCM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DCM患者... 目的 探讨血尿酸(UA)水平增高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4例DCM患者和90例冠心病(CAD)患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U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UA增高阳性率,并评价UA增高对DCM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DCM患者血UA增高阳性率较CAD患者明显增高(51.56% vs 20%,P< 0.01).UA增高对所有患者中DCM的诊断敏感性为64.7%,特异性为70%;对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中DCM的诊断灵敏性为90.9%,特异性为22.6%;对无严重心衰患者中DCM的诊断灵敏性为30.0%,特异性为83.6%.结论 DCM患者血UA增高率较CAD患者明显增高,UA增高对伴严重心力衰竭的DCM患者有一定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冠心病 尿酸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中-大型冠状动脉瘤回缩预后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波 朱琨 +3 位作者 阚惠娟 张斌 束文娟 侯淼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1333-1338,共6页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中-大型冠状动脉瘤(CAA)的回缩预后及影响其回缩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川崎病合并中-大型CAA 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0例。根据随访6个月后...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中-大型冠状动脉瘤(CAA)的回缩预后及影响其回缩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川崎病合并中-大型CAA 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0例。根据随访6个月后是否仍残留中-大型CAA,分为CAA回缩组(22例)及未回缩组(21例)。收集所有对象入院时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测、急性期和随访6个月后的心脏彩超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儿中急性期合计累及冠状动脉(冠脉)血管89支:左主干13支,左前降支24支,左回旋支5支,右冠近段6支,右冠中段20支,右冠远段21支。随访半年后,所有冠脉分支内径均有缩小趋势,其中61支受累冠脉已无中-大型CAA残留;仍残余中-大型CAA的冠脉共28支:左主干3支,左前降支8支,右冠中段8支,右冠远段9支。随访结束时,回缩组中2例患儿冠脉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余20例受累冠脉已无中-大型CAA残留。回缩组患儿急性期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比值低于未回缩组,而血小板计数高于未回缩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期扩张冠脉最大内径Z值和ALT/AST比值增高均是影响冠脉恢复的危险因素(P<0.01)。扩张冠脉最大内径Z值和ALT/AST比值诊断冠脉回缩的截断值分别为10.84、1.1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0.775。结论 川崎病中-大型CAA以左冠脉前降支、右冠脉中远段多见,随访6个月后左前降支及右冠中远段仍有约1/3受累血管有中型以上CAA持续存在;急性期冠脉扩张严重程度和ALT/AST比值高是影响川崎病患儿CAA恢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回缩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冠状动脉扩张最大内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