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视觉非接触测量外螺纹尺寸系统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智峰 柴鑫 +1 位作者 王亚波 兰菲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1-172,共2页
主要介绍使用机器视觉非接触测量外螺纹尺寸系统,测量矿山钻孔所用的钻杆接头外螺纹加工尺寸,以及如何通过定制化的工装夹具来实现接头的定位旋转拍照采图,从而实现对矿山钻孔所用钻杆接头加工完后自动检验接头尺寸的技术。本视觉检测... 主要介绍使用机器视觉非接触测量外螺纹尺寸系统,测量矿山钻孔所用的钻杆接头外螺纹加工尺寸,以及如何通过定制化的工装夹具来实现接头的定位旋转拍照采图,从而实现对矿山钻孔所用钻杆接头加工完后自动检验接头尺寸的技术。本视觉检测系统主要是由工业相机,高倍远心镜头,平面光源及机器视觉软件平台组成。具体原理是通过工业相机采集钻杆接头各个位置的照片,测量整个接头螺纹的尺寸。再由机器视觉软件平台,用C++语言定制开发的视觉灰度值算法进行计算,进而实现非接触自动测量螺纹加工后的尺寸,实现外螺纹加工后尺寸是否合格的无人化检验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技术 外螺纹 非接触测量 自动化 无人化
下载PDF
“算法理性”的政治哲学检视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国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3,共11页
"算法理性"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后人类时代"新的理性形式,根源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意志的内在有限性。"算法理性"的出现,至少使理性的运用带来两个变化:它使理性的运用主体不再是人,而变成了类人的人工... "算法理性"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后人类时代"新的理性形式,根源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意志的内在有限性。"算法理性"的出现,至少使理性的运用带来两个变化:它使理性的运用主体不再是人,而变成了类人的人工智能;它使理性运用越来越具有相对固定和封闭的边界。从学理上看,前者导致了理性运用的"去人化",从而导致人的客体化;后者导致了理性运用的"封建化",从而成为"公司统治"的帮凶。要使"算法理性"最终服务于人类福祉,有赖于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约束、功能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理性 人类理性 去人化 公司统治
下载PDF
零售企业销售人员的收入水平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文霞 潘静洲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4,共8页
对来自零售企业的218名销售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工资水平对于员工的工作投入状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对于组织承诺有着正向的影响,组织承诺可以积极地影响工作投入,也就是说组织承诺在收入水平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过程中,起... 对来自零售企业的218名销售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工资水平对于员工的工作投入状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对于组织承诺有着正向的影响,组织承诺可以积极地影响工作投入,也就是说组织承诺在收入水平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过程中,起着完全的中介作用;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受到去人性化程度的负向调节作用,即去人性化程度越高,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越弱。本研究结果启示管理者们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更要重视内在激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水平 工作投入 组织承诺 去人性化 销售人员
下载PDF
非人化研究:理论比较及其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文琪 金盛华 +2 位作者 何苏日那 张潇雪 范谦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67-1279,共13页
非人化是指对他人人性特征感知的减少,作为一种重要心理现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关注。首先,最具代表性的4个理论是"低人化理论"、"双分类模型"、"刻板印象内容理论"和"心智感知理论&quo... 非人化是指对他人人性特征感知的减少,作为一种重要心理现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关注。首先,最具代表性的4个理论是"低人化理论"、"双分类模型"、"刻板印象内容理论"和"心智感知理论",它们的理论基础各异,关注的现象又有交集。其次,非人化现象在不同领域得到应用,包括族群和种群、对女性的感知、临床医疗和社会司法。最后,未来研究可从4个方面开展:(1)自我人性化;(2)被非人化效应;(3)对动物的感知;(4)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化 低人化 物化 刻板印象 心智感知
下载PDF
吞噬反抗与权利克减:平台不稳定劳动者的双重困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富利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6-148,共13页
平台众包工作并非完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相当程度上是资本的有意为之。平台算法权力下的“不稳定劳动者”遭遇了不同困境:线下零工劳动者面临着集体性对抗策略、对抗行动被消解的境况,隐藏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背后的幽灵工作者则... 平台众包工作并非完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相当程度上是资本的有意为之。平台算法权力下的“不稳定劳动者”遭遇了不同困境:线下零工劳动者面临着集体性对抗策略、对抗行动被消解的境况,隐藏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背后的幽灵工作者则面临着权利、待遇与保障被削减的困境。平台劳动者利用地缘、业缘等结成各类非正式团体,利用各类规则的罅隙在制度上“打洞”,但结果是:劳动者的抗争被平台悄然化解的同时,也被隐秘地转化为平台大脑升级的助推力量。以幽灵工作为代表的新型平台工作,消解了传统劳动关系,规避了法律上的义务,平台从雇主转变为匹配劳、资双方的服务方;同时,人机合作环路中的去人性化深化了劳动者的自我控制。通过对两类数字平台劳动运行机制的分析,可知平台工作者陷入了自我耗竭的僵化循环,平台不稳定劳动者的自我雇佣加剧了资本对劳动者的规训,成为数字平台时代劳动异化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灵工作 去人性化 劳动异化 吞噬反抗 制造能动
下载PDF
论高校网络德育的“人学空场”困境及出路 被引量:6
6
作者 罗珍 徐建军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4,共5页
高校网络德育中出现的"人学空场"问题,其实质是没有正确地把握人、理解人,把人工具化、抽象化、规训化了。解决高校网络德育"人学空场"的困境,就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最直接的理论指导,从社会的人出发,树立... 高校网络德育中出现的"人学空场"问题,其实质是没有正确地把握人、理解人,把人工具化、抽象化、规训化了。解决高校网络德育"人学空场"的困境,就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最直接的理论指导,从社会的人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从需要的人出发,丰富德育内容实现生活对接;从主体的人出发,转变德育方式,使受教育者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实现网络人格的提升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德育 马克思主义人学 人学空场
下载PDF
集中营的囚犯人格和专制极权的臣民人格
7
作者 徐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7-68,共12页
贝特尔海姆和弗兰克是两位亲身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心理学家,他们分别留下了关于集中营囚犯心理的见证著作:《知情的心》和《活出意义来》。可以通过讨论这两部著作来探讨集中营对囚犯的非人格化摧残及其严重后果:受害者失去了尊... 贝特尔海姆和弗兰克是两位亲身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心理学家,他们分别留下了关于集中营囚犯心理的见证著作:《知情的心》和《活出意义来》。可以通过讨论这两部著作来探讨集中营对囚犯的非人格化摧残及其严重后果:受害者失去了尊严感和自主意识。贝特尔海姆和弗兰克都认为,自由、意志自主和尊严等术语或多或少是同义词。没有任何权力可以剥夺个人行为的最终选择,也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定义了每个人的人性。任何对人的绝对限制,即使是在集中营或极权国家里,最终都不可能彻底有效地消除人性。但是贝特尔海姆和弗兰克对集中营中的人性有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形成了他们在理解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个体意识、生存意义和抵抗可能等方面的差异。我们需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以更好地获得关于非人化人格的完整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营 囚犯心理 臣民心理 非人化 幸存者
下载PDF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谭惠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在美国,关于黑人是否也具有和白人一样正常人性的争论,从18世纪美国奴隶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也直接关涉到美国发生的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往往通过否定黑人人性以达到其高人一等的目的,而黑人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为... 在美国,关于黑人是否也具有和白人一样正常人性的争论,从18世纪美国奴隶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也直接关涉到美国发生的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往往通过否定黑人人性以达到其高人一等的目的,而黑人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为黑人的人性辩护。拉尔夫.埃利森通过对梅尔维尔、福克纳和马克.吐温等19世纪美国经典白人作家的作品解读,赞赏了这些作家在肯定黑人人性时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运用高度象征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展示了黑人的人性,揭示了白人的非人性;并通过"斯芬克斯之谜"典故的阐释,对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作了探讨,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超越了以斯陀夫人小说为代表的注重道义宣传的传统文学,以及以理查德.赖特的创作为代表的注重态度强硬的抗议与暴力表达的自然主义文学,体现出回归与提升19世纪人文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精神的创作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人性 非人性化 斯芬克斯之谜 隐喻
下载PDF
我们都是“打工人”:工作中的客体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紫菲 成磊 +1 位作者 朱雪丽 王芳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169,共8页
在劳动者权利意识觉醒、工作的心理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现实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工作中的客体化这一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和重要研究价值的现象,从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首先,在工作情境中,人们为何会客体化他人?其次... 在劳动者权利意识觉醒、工作的心理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现实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工作中的客体化这一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和重要研究价值的现象,从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首先,在工作情境中,人们为何会客体化他人?其次,在工作情境中,客体化经历将引发工作者哪些心理与行为后果?第三,在工作情境中,工作者会否主动或被动地将自我客体化?最后,在工作情境中,如何减弱客体化的负面后果?未来研究应更广泛地探讨情境和宏观环境以及文化因素对工作客体化的影响;探讨工作客体化对道德感知和后续社会行为的影响;关注工作自我客体化的心理功能以及建立工作客体化的解释框架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 非人化
下载PDF
恶的审美伦理——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诗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168,216,共9页
现代小说惯于直观、冷漠地叙述"恶",追求非人格化叙事、去人性化效果,与道德态度鲜明的传统叙述有着重要区别。同时,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领悟现代文学复杂的伦理意旨,也需要读者具备现代审美伦理观念。这些问题,... 现代小说惯于直观、冷漠地叙述"恶",追求非人格化叙事、去人性化效果,与道德态度鲜明的传统叙述有着重要区别。同时,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领悟现代文学复杂的伦理意旨,也需要读者具备现代审美伦理观念。这些问题,也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当代先锋、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评论中。从恶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叙述,探讨小说叙事伦理,也指向现代审美伦理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伦理 现代叙述 去人性化 非人格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与韦伯资本主义合理性批判的理论路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琴 罗甜田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72,共18页
考察当代资本主义是我们当前研究中的一个迫切任务。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分别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思考,为我们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尽管二者的总体理论框架存在着差异和对立,但马克思... 考察当代资本主义是我们当前研究中的一个迫切任务。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分别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思考,为我们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尽管二者的总体理论框架存在着差异和对立,但马克思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都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考察及其内在矛盾分析之上,又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体在资本主义压迫性的、非人格化的制度秩序中生存和解放的问题。韦伯将资本主义的兴起视作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结果,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理路是"理性主义"精神向合理性的扩张。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结构分析,韦伯勾勒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与官僚体系可计算性、可控化和非人格化的核心特征,并对其导致生命意义消解和个体自由丧失的后果表达出深切忧虑。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合理性分析入手,通过分析与批判劳动异化、机器与人的对立、生产与行政领域的技术理性支配等一系列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总体非理性与局部理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解放论上马克思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立场,从现实革命而非观念革命的角度指出了走向解放的根本道路。借助现代技术所演化出的全新生产方式和积累体制,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物质生产所施加于社会之上的种种限制,创造出新的经济、政治秩序,表现得更加具有强制性与扩张性。考察当代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关键因素所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这一改变对现存社会关系造成冲突性的影响,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道路前行,并进一步挖掘其理论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性 当代资本主义 可计算性 非人格化 人的解放 官僚制 技术理性
下载PDF
疏离:解读《黑暗的心》的孤独意识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洪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0-65,共6页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地反映了在工业化带来物质丰富的表象之下,人性被颠覆、物化、异化,孤独意识像暗流般在人们的内心涌动的社会现实。随着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工业社会的孤独意识进一步在世界范...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地反映了在工业化带来物质丰富的表象之下,人性被颠覆、物化、异化,孤独意识像暗流般在人们的内心涌动的社会现实。随着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工业社会的孤独意识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作者借马洛的刚果之旅向读者展示了后工业时代各个层面的人际间的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康拉德 《黑暗的心》 异化 孤独 疏离
下载PDF
Wolf Nature,Dog Nature and Human Natur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Sherwood Anderson's Death in the Woods 被引量:1
13
作者 温纯祥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年第2期208-212,共5页
This thesis,by analyzing the wolf nature,the dog nature and the human nature,and their relations,expounds the author's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Sherwood Anderson's short story Death in the Woods... This thesis,by analyzing the wolf nature,the dog nature and the human nature,and their relations,expounds the author's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Sherwood Anderson's short story Death in the Woods.The author maintains that Anderson reveals to readers the ugliness of life and the strange beauty of life,condemns the loss of love and the dehumanization of human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implies Anderson's deep concern on the human alienation,an important theme in the 20th century moder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rwood Anderson Death in the Woods dehumanization human alienation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的新入职教师发展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广芳 何翘楚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117,共4页
文章对新入职教师发展文献进行重点梳理后发现,当前新入职教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人文关怀的缺失,造成对新入职教师的研究路向、评价、导引活动中"去人化"现象的蔓延。为了使新入职教师发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必须遵循... 文章对新入职教师发展文献进行重点梳理后发现,当前新入职教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人文关怀的缺失,造成对新入职教师的研究路向、评价、导引活动中"去人化"现象的蔓延。为了使新入职教师发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必须遵循现象学研究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坚持教师教学生活现象学研究范式,坚持"教师即学习者"的评价理性,坚持"供给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导引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新入职教师 教师发展 去人化 以人为本
下载PDF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Death in the Woods
15
作者 雷莉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3期197-198,共2页
Death in the Woods is one of Sherwood Anderson’s masterpieces.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Death in the Woods.The author reveals to readers the ugliness of life and the strange beauty of life in this sh... Death in the Woods is one of Sherwood Anderson’s masterpieces.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Death in the Woods.The author reveals to readers the ugliness of life and the strange beauty of life in this short story.It condemns the loss of love and dehumanization of human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implies Anderson's deep concern for human alienation.It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TH in the WOODS THEME dehumanization human ALIENATION
下载PDF
Industrial Dehumanization——Viewed from the husband and wife relationship in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16
作者 何苗 《科教文汇》 2007年第1期164-165,共2页
Lawrence is regarded as one of most accomplished short story writers in twentieth century,with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one of his early works.Through the death of a miner,the text shows how humanity was ru... Lawrence is regarded as one of most accomplished short story writers in twentieth century,with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one of his early works.Through the death of a miner,the text shows how humanity was ruined by industrial civilization.This essay is intended to unveil the destructive forc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sband and w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relationship industrialization isolation dehumanization
下载PDF
A Theory of a Human-Centered Social Cognitive Chain 被引量:1
17
作者 Yu Feng Xu Liying +1 位作者 Peng Kaiping 邵亚楠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年第4期152-167,共16页
The absence of anthropology from cognitive scien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Western-dominated cognitive approach is not human-centered.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we propose a possible social cogn... The absence of anthropology from cognitive scien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Western-dominated cognitive approach is not human-centered.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we propose a possible social cognitive model—the human-centered social cognitive chain. It is a theory of the human cognitive process that includes two phenomena—anthropomorphism and dehumanization;has two directions—upward and downward;involves two dimensions—morality and competence;and produces two results—cuteness and coolness. It is a way for humans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mselves as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governing social cognition. The human-centered social cognitive chain involves gods, humans, animals, plants, artificial objects, pure objects, and even abstract concepts, on the basis of which upward and downward anthropomorphism and upward and downward dehumanization arise.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anthropomorphism and dehumanization is slightly biased in that it only emphasizes upward anthropomorphism and downward dehumanization. Theoretically, both anthropomorphism and dehumanization should be twostage processes based on essentialism, but humans engaged in cognition tend to adopt a dimensional view that simplifies them. The morality-competence dichotomy reflects this tendency and results in the cognitive outcomes of cuteness, where morality is valued higher than competence and coolness, where competence is valued higher than morality. The humancentered social cognitive chain is the paradigm by which humans understand themselves, their culture, a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humanization ANTHROPOMORPHISM MORALITY human nature mind percep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原文传递
菲勒斯中心语境下的女性复仇悲剧——美狄亚与细侯“杀子惩夫”的悲剧内涵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敏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38-41,共4页
将女性"杀子惩夫"放置于菲勒斯中心语境下,从复仇主体、方式和结局三维度重新解读此类复仇形态,挖掘出更为深刻的悲剧内涵。女性杀子否认"母性",张扬女性之帜的同时泯灭了人性。复仇者的自我异化颠覆了受虐者和施... 将女性"杀子惩夫"放置于菲勒斯中心语境下,从复仇主体、方式和结局三维度重新解读此类复仇形态,挖掘出更为深刻的悲剧内涵。女性杀子否认"母性",张扬女性之帜的同时泯灭了人性。复仇者的自我异化颠覆了受虐者和施虐者的身份,消弭了复仇的正义性;"杀子"的复仇方式凸显了女性困境:"子"是她们与男权社会抗衡的唯一砝码;她们的复仇无法改写其对男权社会依附的宿命,这种结局零化了其复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勒斯 女性 异化 复仇
下载PDF
人性化还是去人性化——西方心理学的两难选择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少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2,共5页
人性化与去人性化是西方心理学对待人性问题的两种对立态度和取向。由于人性化的心理学与人文主义有关,因而成为非主流的心理学;去人性化的心理学则与科学主义相联系,因而成为心理学的主流。西方心理学科学化的进程使该学科陷入了一种... 人性化与去人性化是西方心理学对待人性问题的两种对立态度和取向。由于人性化的心理学与人文主义有关,因而成为非主流的心理学;去人性化的心理学则与科学主义相联系,因而成为心理学的主流。西方心理学科学化的进程使该学科陷入了一种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如果心理学是科学的,那它必须是去人性化的;如果心理学是人性化的,那它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对此,本文认为,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心理学都应始终坚持“理解并把握人性”这一初衷,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人性,都应坚持研究真实的人和人类真正的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 人性 人性化 去人性化
下载PDF
非人化的原因、结果及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雨芳 喻丰 杨沈龙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7-1181,1134,共6页
非人化发生于对目标对象进行心智感知过程时,将目标对象的人性进行剥离、将人感知为动物或其它非人实体的一种心理现象。非人化的前因可以归结为认知、情感两个层面的内在原因,以及他人权力、外部威胁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外在原因。非... 非人化发生于对目标对象进行心智感知过程时,将目标对象的人性进行剥离、将人感知为动物或其它非人实体的一种心理现象。非人化的前因可以归结为认知、情感两个层面的内在原因,以及他人权力、外部威胁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外在原因。非人化的后果则会导致对目标对象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反社会行为的增加。根据非人化产生的原因,缓解非人化现象的可行措施可以从感知目标对象和改善社会互动过程这两个方面着手。未来可以尝试从非人化与道德的关系、不同领域中的非人化现象和非人化的中国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加深研究,以进一步拓展非人化的理论,丰富非人化的实证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化 社会知觉 道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