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简析《红楼梦》的不同翻译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林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5-147,151,共4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奇葩,对它的研究和批评形成了至今仍蓬勃发展的"红学"。《红楼梦》在世界文坛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全译本在许多国家陆续出现,甚至在某些国家拥有十几种版本。因而对《红...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奇葩,对它的研究和批评形成了至今仍蓬勃发展的"红学"。《红楼梦》在世界文坛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全译本在许多国家陆续出现,甚至在某些国家拥有十几种版本。因而对《红楼梦》的不同翻译也成了众多学者热衷的课题。在借鉴和吸收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翻译系统观为哲学指导,以解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它的两个著名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The Story of the Stone,力求系统掌握解构主义在《红楼梦》翻译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价值所在,进而推动"红学"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红学"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翻译 辩证翻译系统观 解构主义 德里达
下载PDF
“反形式”:“后”结构思潮对传统形式观念的消解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旭曙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4-20,共7页
反形式论的思想核心是非中心、非确定性,它是后结构思想家们反思启蒙现代性,消解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诸如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等)的必然结果。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巴特的批评实践、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在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体现... 反形式论的思想核心是非中心、非确定性,它是后结构思想家们反思启蒙现代性,消解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诸如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等)的必然结果。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巴特的批评实践、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在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体现了怀疑、批判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概念思维、中心情结、主体主义等的共同特征。后结构思想的破坏性实践中孕育着重建的契机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形式 消解 后结构思潮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中的“母性”命题
3
作者 王颖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02-106,116,共6页
在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中,"母性"是永恒的命题,并历经了从群体的恋母到对其进行解构的过程,由此能够看到在个体经历的偶然性之外所存在的必然,文化的交锋,历史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在各种夹缝中寻求精神归属的不懈努力。对"... 在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中,"母性"是永恒的命题,并历经了从群体的恋母到对其进行解构的过程,由此能够看到在个体经历的偶然性之外所存在的必然,文化的交锋,历史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在各种夹缝中寻求精神归属的不懈努力。对"母性"的认识是女性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撕破文化以及个体精神需求所给"母性"蒙上的面纱,恢复其复杂、多面、立体的本来面目,才能更为准确地呈现女性在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性 神性 恋母 解构
下载PDF
启示信仰与解构虚无——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杂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小燕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9-142,共4页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意义建构。在存在主义视野下,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
关键词 鲁迅杂文 信仰 虚无 存在主义 批判一解构 知识阶层
下载PDF
《灿烂千阳》女性文化的解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戴海英 《闽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7-90,共4页
旅美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讲述了一位阿富汗女性的命运抗争历程,她不仅承受战争带来的困苦,更要忍受来自男权的压迫,她对命运的抗争诠释了解构主义对于男性/女性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文章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生命历程及... 旅美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讲述了一位阿富汗女性的命运抗争历程,她不仅承受战争带来的困苦,更要忍受来自男权的压迫,她对命运的抗争诠释了解构主义对于男性/女性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文章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生命历程及其对男权的抗争入手,以解构理论为视角,结合女性主义知识论,分析其对男性权力由崇拜到怀疑以致否定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模式化、固定化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追求新地位、新命运的新阿富汗女性文化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男性 女性 女性文化
下载PDF
是哲学的建构,还是哲学的消解?——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误读纠偏
6
作者 张蓬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31-36,共6页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建构 哲学的消解 马克思哲学 解释与批判
下载PDF
建设性后现代有情法(上)
7
作者 王治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4-34,共11页
本文考察了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西式现代法律的全方位质疑——他们对法律"自主性","中立性","确定性"等基本信条的挑战,以及对现代法律道义缺席和独断主义的揭示,同时探究和解构了现代法律背后的理性... 本文考察了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西式现代法律的全方位质疑——他们对法律"自主性","中立性","确定性"等基本信条的挑战,以及对现代法律道义缺席和独断主义的揭示,同时探究和解构了现代法律背后的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还原主义以及非道德主义;在此基础上,从第二次启蒙和建设性后现代的视域出发,结合中国智慧的菁华,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色彩的建设性后现代有情法概念。后现代有情法是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和现代西方法律智慧在中国现实基础上的创造性整合,所追求的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有机结合;它以尊道德、尚和谐、重情义为诉求,重视人的情感、直觉和想象力在判案过程中的作用,珍视包容、关爱他人和对他者负责等优良品质与价值。较之现代法律,后现代有情法更合情合理,更具有滋养性,更富有人情味。它不仅将造福于中国人民,为我们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提供方向,而且也将是对世界司法事业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法学 解构 有情法 有道法 贵和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