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 被引量:90
1
作者 刘润清 刘正光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考察了名词在非范畴化以后的句法表现、语义特征、范畴与功能的转移等几个基本问题。名词非范畴化后体现出如下特征 :一些形态句法分布特征相应消失 ;其意义变得抽象和泛化 ;增加新的交际功能。非范畴化的最终结果是范畴发生转移。... 本文考察了名词在非范畴化以后的句法表现、语义特征、范畴与功能的转移等几个基本问题。名词非范畴化后体现出如下特征 :一些形态句法分布特征相应消失 ;其意义变得抽象和泛化 ;增加新的交际功能。非范畴化的最终结果是范畴发生转移。语言系统及人类认识的发展与创新要求是名词非范畴化的内在动力 ,而语篇交际是外部条件。非范畴化理论补充与改进了范畴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非范畴化 句法表现 语义特征 交际功能 形态句法 范畴属性特征
原文传递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 被引量:68
2
作者 刘正光 崔刚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4,共8页
本文有两个目的:(1)通过探讨“副词+名词”这种语言结构的创新过程说明非范畴化在认知与语言创新中的作用;(2)在学者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以下几个未决的问题:语言实体的指称与陈述意义的相互转化的认知操作机制、语义来... 本文有两个目的:(1)通过探讨“副词+名词”这种语言结构的创新过程说明非范畴化在认知与语言创新中的作用;(2)在学者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以下几个未决的问题:语言实体的指称与陈述意义的相互转化的认知操作机制、语义来源与基础;语义提取的方式;名词用于描述性意义时在相关结构中的可接受性差异;探讨该结构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范畴化 名词 副词 语义 语言结构 认知 指称 语言创新 意义 相互转化
原文传递
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69
3
作者 曹秀玲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50,共13页
话语标记"我/你V"在现代汉语中成系列地并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相关讨论以个案研究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动词的语法化问题上。本文在考察"我/你V"系列话语标记共时层面功能对立和对立中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从... 话语标记"我/你V"在现代汉语中成系列地并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相关讨论以个案研究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动词的语法化问题上。本文在考察"我/你V"系列话语标记共时层面功能对立和对立中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从构式语法化的角度探讨汉语"我/你V"系列话语标记的形成及其制约机制,提出主谓结构是话语标记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一定跨语言的共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我/你V 构式语法化 隐显置换 去范畴化 再语法化
下载PDF
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正光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30,共9页
本研究试图解决三个问题:1)名词短语何以能够并置;2)名词短语并置产生修辞效果的认知理据是什么;3)连贯机制是什么。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有两个基本特征:1)句法上突破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常规限制,主要体现为本来属于聚合关系... 本研究试图解决三个问题:1)名词短语何以能够并置;2)名词短语并置产生修辞效果的认知理据是什么;3)连贯机制是什么。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有两个基本特征:1)句法上突破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常规限制,主要体现为本来属于聚合关系的成分置入到了组合关系之中;2)并置的名词短语主要表示描述性意义。本文认为,非范畴化使名词短语能够并置起来,起描述性的作用;并置的过程其实也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重叠的过程,同时在认知上经历了一个图形.背景逆反的过程。非范畴化和图形.背景逆反能够充分解释名词短语并置的震撼性修辞效果的来源,ICM(或超前景化图形)解释连贯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名词短语并置 非范畴化 图形·背景逆反
原文传递
“终于”的词汇化——兼谈“X于”词汇化中的介词并入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红妮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于” 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X于” 去范畴化 介词并入
下载PDF
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正光 《中国外语》 2005年第3期21-27,共7页
功能多义性指一个词汇项在不同的话语或语篇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语法与语用功能,它表现出语言实体在词类和句法层次在语法功能上的动态差异。功能多义性的产生机制反映出语言与思维的创造性特征、人类认知的组织结构与原则。对其研究有利... 功能多义性指一个词汇项在不同的话语或语篇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语法与语用功能,它表现出语言实体在词类和句法层次在语法功能上的动态差异。功能多义性的产生机制反映出语言与思维的创造性特征、人类认知的组织结构与原则。对其研究有利于重新认识"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语言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范畴化 功能多义性 意义
原文传递
名词非范畴化与副名结构的聚合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罗建平 黄伶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28-132,共5页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非范畴化与聚合关系。通过对专有名词、兼类名词、个体名词等的历时语料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专有名词聚合于该结构主要取决概念的内涵意义,或典型事件的特征意义,其适用性与语...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非范畴化与聚合关系。通过对专有名词、兼类名词、个体名词等的历时语料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专有名词聚合于该结构主要取决概念的内涵意义,或典型事件的特征意义,其适用性与语境有关;非范畴程度高,或已再范畴化的名词可聚合于该结构,名词高度形容词化;普通个体名词聚合于该结构主要受先前非范畴化现象的影响,取决于交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非范畴化 副名结构 聚合关系 语料库
下载PDF
关于现代汉语动转名的一点理论思考——指称化与不同层面的指称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怀成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6,共8页
现代汉语动转名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研究动词转指名词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在研究动词自指名词方面争议颇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提出指称化是动词向名词功能漂移的基础和起点,而且指称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 现代汉语动转名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研究动词转指名词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在研究动词自指名词方面争议颇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提出指称化是动词向名词功能漂移的基础和起点,而且指称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动词的指称性具有等级差异。本文把动词的指称义分为概念指称义、具体事件指称义、类事件指称义和物化事件指称义。这些指称义分别对应于动词向名词功能漂移的不同阶段。本文的分析可以说明动词的指称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应该把不同层面的指称义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转名 指称化 指称义 非范畴化 连续统
原文传递
“则已”的词汇化和构式语法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红妮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3,共8页
"则"和"已"在先秦有四种不同的组合,助词"则已"只有在组合"则(连)+已(动)"的基础上,并且只有在构式"[-A]+[则(连)]+[已(动)];[A],……"中才能成词和语法化。它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在先... "则"和"已"在先秦有四种不同的组合,助词"则已"只有在组合"则(连)+已(动)"的基础上,并且只有在构式"[-A]+[则(连)]+[已(动)];[A],……"中才能成词和语法化。它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在先秦几乎同步既已完成,历经历时发展,助词用法一直延用至今。"则已"的成词和语法化是一种构式语法化。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有:特定构式的语法化;"则"和"已"的去范畴化;语言使用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另外还涉及到韵律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则已” 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构式语法化 去范畴化 主观化 韵律
原文传递
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正光 《中国外语》 2006年第6期20-27,共8页
动词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或以后逐渐丧失动词的属性特征而获得名词以及次要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介词的属性特征和功能,在语义上,丧失指称意义,不能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了,表示某种状态:物理的,心理的,甚至虚拟的。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因... 动词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或以后逐渐丧失动词的属性特征而获得名词以及次要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介词的属性特征和功能,在语义上,丧失指称意义,不能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了,表示某种状态:物理的,心理的,甚至虚拟的。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因素主要有句法结构和语篇情态。句法结构是诱发动词非范畴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情态的作用是给话语增加主观性,使话语由真实性情态转变为非真实性情态,从而使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和对立中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非范畴化 语义句法特征 因素
原文传递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 被引量:11
11
作者 彭赏 刘正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37,共5页
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名词状语"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及其句法语篇功能特征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 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名词状语"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及其句法语篇功能特征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范畴化 名词状语 认知解释
原文传递
“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正光 王燕娃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33,共8页
本研究探讨"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中的三个主要问题:"不"后接名词的生成动因;"不"后接名词日趋流行的内外在动因;该构式所包含的理论意义。研究表明,语义上,名词本身的类概念必须积淀到一定的量才能进... 本研究探讨"不+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中的三个主要问题:"不"后接名词的生成动因;"不"后接名词日趋流行的内外在动因;该构式所包含的理论意义。研究表明,语义上,名词本身的类概念必须积淀到一定的量才能进入该构式;认知上是为了实现认知与表达的经济性;非范畴化是名词与构式协调的认知方式,类比是构式功能扩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进一步表明,句法形式脱离语义与认知动因是很难获得完满解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名词 类概念 缺省 非范畴化 经济性
原文传递
英汉非原型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芬 白解红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31,共6页
语言学界对英汉原型和非原型被动句分别有过比较充分的描述,但是,对被动句的演变过程及非原型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将英汉非原型和原型被动句纳入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中,从非范畴化的视角,揭示英汉非原型... 语言学界对英汉原型和非原型被动句分别有过比较充分的描述,但是,对被动句的演变过程及非原型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将英汉非原型和原型被动句纳入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中,从非范畴化的视角,揭示英汉非原型被动句的非范畴化成分和类型,探讨其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研究表明:非原型被动句对原型被动句的偏离主要表现为主语和谓语动词的非范畴化及信息焦点的转移;这种句法结构和语义的偏离是由人类对事件或现象的不同识解及对同一语义内容的不同凸显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非原型被动句 非范畴化 非范畴化的成分和类型 句法语义特征 认知理据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分类 被引量:8
14
作者 于立昌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38-46,共9页
传统语法所划分的借用动量词和专用动量词,实质上是"动作动量词"和"事件动量词"的区别。"事件动量词"又可分为"强事件动量词"和"弱事件动量词",前者以[+计事]为主,后者以[+计时]为主... 传统语法所划分的借用动量词和专用动量词,实质上是"动作动量词"和"事件动量词"的区别。"事件动量词"又可分为"强事件动量词"和"弱事件动量词",前者以[+计事]为主,后者以[+计时]为主,更接近时量词的语义特征,甚至出现表"体"的倾向。动量词的动作性和事件性是计量角度的不同,也是规约性与非规约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语义特征、句法功能方面也有一定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动量词 事件动量词 规约性 去范畴化 分类
下载PDF
英汉异类联合短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邓云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4-48,共5页
英汉异类联合短语可以分为两类:形式异类和意义异类,汉语的两种异类都有一定比例,而英语以意义异类为主。通过仔细分析英汉联合短语的非范畴化与表述功能的特征、典型性特征、异类的原因以及制约条件,论文探讨了英汉异类联合短语典... 英汉异类联合短语可以分为两类:形式异类和意义异类,汉语的两种异类都有一定比例,而英语以意义异类为主。通过仔细分析英汉联合短语的非范畴化与表述功能的特征、典型性特征、异类的原因以及制约条件,论文探讨了英汉异类联合短语典型的共性和类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类联合短语 非范畴化 表述功能 典型性 类型和共性
下载PDF
语素化与范畴化——新语素生成的认知识解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维友 《外国语文研究》 2015年第2期12-19,48,共9页
新语素的生成和演变是时代的产物。新语素无论是形式的确立和还是意义的演化,都是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的结果。语素化是新语素生成的过程,即"语言符号经过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后变成新的语言符号",该过程与词汇化即"... 新语素的生成和演变是时代的产物。新语素无论是形式的确立和还是意义的演化,都是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的结果。语素化是新语素生成的过程,即"语言符号经过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后变成新的语言符号",该过程与词汇化即"客观实体经过范畴化和概念化产生语言符号"过程基本相反。新语素形式的生成主要是截取和借形,而其意义拓展主要的动因是隐喻和转喻,致使意义扩大、升降或转移。新语素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能推动语言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语素 语素化 去范畴化 重新范畴化 认知识解
下载PDF
数词非范畴化现象考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12,164,共8页
通过句法分布、语义变化、语篇功能及范畴转移等方面考察,数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句法分布特征的扩展;语义丧失、转指、抽象泛化;语义、语篇功能被强化。非范畴化的结果必然带来范畴转移,而以词汇化或语法化为手段在... 通过句法分布、语义变化、语篇功能及范畴转移等方面考察,数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句法分布特征的扩展;语义丧失、转指、抽象泛化;语义、语篇功能被强化。非范畴化的结果必然带来范畴转移,而以词汇化或语法化为手段在词汇层面所遗留的痕迹成了这种"转移"最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词 非范畴化 转移
下载PDF
“到底”的去范畴化考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喆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8-152,共5页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底” 语义特征 时体特征 去范畴化
下载PDF
句末“再说”的语法化倾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诗隽 柳春燕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27-29,95,共4页
本文将句末“再说”分成“再说1”和“再说2”,认为“再说1”是典型动词,“再说2”则是正在发生语法化的非严格意义上的助词,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着重描写了“再说1”和“再说2”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同,认为“再说2”是“再说1”... 本文将句末“再说”分成“再说1”和“再说2”,认为“再说1”是典型动词,“再说2”则是正在发生语法化的非严格意义上的助词,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着重描写了“再说1”和“再说2”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同,认为“再说2”是“再说1”的去范畴化,同时也是主观化的结果,其中语用推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去范畴化 主观化 主观性 言者主语 语用推理
下载PDF
介词“关于”的词汇化——兼谈“关于”来源之争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成进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83,共8页
介词"关于"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动介跨层结构"关+于",该形式是典型的句法—语音的错配现象,早在隋唐五代时期就已词汇化为表关涉义介词。"关于"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有:动词"关"的去范畴化及其功能悬... 介词"关于"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动介跨层结构"关+于",该形式是典型的句法—语音的错配现象,早在隋唐五代时期就已词汇化为表关涉义介词。"关于"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有:动词"关"的去范畴化及其功能悬空,介词"于"的去范畴化及其附缀化,汉语双音化韵律促动。在介词"关于"的来源问题上,文章不支持它来源于外语,无论是英语抑或是日语。介词"关于"产生以后直至"五四"之前这段历史时期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主要与汉语作为话题优先型语言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表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 词汇化 去范畴化 韵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