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姆雷特:政治意识形态阴影中追踪死亡理念的思想者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必康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52,共11页
本文讨论哈姆雷特的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揭示了哈姆雷特拒斥主导意识形态召唤 ,沉迷智能理想 ,追踪形而上死亡理念的过程。哈姆雷特既没有被国家权力政治伪意识所软化和包容 ,也没有扮演常规伦理道德规定的... 本文讨论哈姆雷特的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揭示了哈姆雷特拒斥主导意识形态召唤 ,沉迷智能理想 ,追踪形而上死亡理念的过程。哈姆雷特既没有被国家权力政治伪意识所软化和包容 ,也没有扮演常规伦理道德规定的实际社会角色。在主体意识塑构的过程中 ,哈姆雷特沉迷于本体玄想和话语建构 ,在形而上的理念中追寻着生命的意义 ,用死亡的绝对理念代替人类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这实际上表达了早期现代主体向往启蒙理性 ,追寻生命和宇宙本体意义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追寻 召唤 政治意识形态 扮演 形而上 生命 话语建构 意义 常规
全文增补中
译者翻译过程认知路径——基于语料库方法的《红楼梦》“死亡隐喻”翻译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叶文兴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本文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语料库的方法,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对“死亡隐喻”表达的翻译为例,回溯译者对于此类隐喻表达的翻译认知路径。研究显示,一方面,“死亡隐喻”翻译能够实现是基于涉身体验基础上互通的图式... 本文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语料库的方法,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对“死亡隐喻”表达的翻译为例,回溯译者对于此类隐喻表达的翻译认知路径。研究显示,一方面,“死亡隐喻”翻译能够实现是基于涉身体验基础上互通的图式;另一方面,由于涉身体验的文化属性,图式本身会存在差异,更不用说在图式基础上的例示。人们对于相同的目标域会选择不同的源域或者相同的源域但是不同的路径进行例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对双语文化的了解,创造性地为两者的认知路径建立联结,从而实现其翻译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隐喻 语料库方法 意象图式 认知路径
原文传递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菁菁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71-74,共4页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情结 直面死亡 超越死亡 死亡意象
下载PDF
美国诗坛上的白衣修女——试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金娥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5期91-94,共4页
死亡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典文学中的死亡只是因不幸、灾难和阴谋等造成的生命终结,而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作中,死亡被赋予人格,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狄金森对于死亡这一神秘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感... 死亡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典文学中的死亡只是因不幸、灾难和阴谋等造成的生命终结,而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作中,死亡被赋予人格,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狄金森对于死亡这一神秘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感性探索抑或审美观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探讨及刻画是穷尽性的.由此,狄金森成为探讨生命终极意义及灵魂永生问题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下载PDF
论艺术和死亡的美学联系 被引量:5
5
作者 颜翔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49,60,共6页
东西方文化与艺术,具有相似的死亡哲学和死亡美学的观念。作为人类克服死亡的精神工具之一———艺术,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诗意思考和审美表现,为精神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神秘而富于魅力的场所。与此相关,在艺术空间里,死亡意象呈现... 东西方文化与艺术,具有相似的死亡哲学和死亡美学的观念。作为人类克服死亡的精神工具之一———艺术,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诗意思考和审美表现,为精神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神秘而富于魅力的场所。与此相关,在艺术空间里,死亡意象呈现出理性与情感、知识与信仰的对峙与和解,为人类寻找一条通向永恒的审美境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死亡意象 艺术 信仰 情感
下载PDF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死亡书写
6
作者 周燕 胡作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莫里森作品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了其对黑人群体精神上和生活上需求的关注,显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生死观。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尝试就莫里森的几部代表性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类型和意象进行分析,探究黑人如何完成对个... 莫里森作品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了其对黑人群体精神上和生活上需求的关注,显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生死观。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尝试就莫里森的几部代表性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类型和意象进行分析,探究黑人如何完成对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从而更清楚地解悟莫里森如何借死亡的书写来再现黑人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重构黑人民族记忆,明晓莫里森主张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以及赋予死亡的意义和情感指向,以期为研究与莫里森有相似政治际遇和生活经历的其他美国少数族裔小说家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死亡书写 死亡意象 生死观 多元文化
下载PDF
死亡方式对大鼠DNA降解影响的图像分析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成毅 伍亮 +3 位作者 徐洪新 邓伟年 刘艳 刘良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S1期1-4,共4页
探讨不同的死亡方式对组织细胞核 DNA 降解的速率是否存在影响。选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失血性休克、断颈、溺死及扼死等4种方式处死,每2 h 取材一次(脑、脾、肝组织),Carnoy 液固定,VANS 改良法染色,选取7个指标进行图像分析... 探讨不同的死亡方式对组织细胞核 DNA 降解的速率是否存在影响。选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失血性休克、断颈、溺死及扼死等4种方式处死,每2 h 取材一次(脑、脾、肝组织),Carnoy 液固定,VANS 改良法染色,选取7个指标进行图像分析,数据经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统计处理,对不同死亡方式组的一元回归方程进行多组间分析。结果显示,7个指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但在不同死亡方式组间各指标相关性存在差异,一元回归方程比较显示,溺死组与其他组肝组织 ID、AOD、LDC 3个指标存在差异,显示其 DNA 降解较慢,脾脏在溺死组 A、MD、ID、AOD、LDC、AG 等6个指标以及失血性休克组 MD、ID、AOD、AG 等4个指标与其他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脑组织在不同组间则差异较小。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差异。在失血性休克、溺死、断颈及扼死致死的尸体间其组织细胞 DNA 降解速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淤血程度及尸体所处环境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下,脑是受影响最小的器官,而脾是较易受影响的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亡方式 DNA 降解 图像分析
下载PDF
《野草》的死亡意识及死亡意象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剑铭 《阴山学刊》 2003年第6期21-24,共4页
死亡意识是鲁迅生命哲学的一部分,也是贯穿《野草》的中心线索,对死亡意识的思索既是一个有限性、存在性、时间性的缕析,同时也是一个神秘、惊异、超越和永恒的艺术心理和审美逻辑发展过程。而死亡意识的泛化、象征性、荒诞性暗示的客... 死亡意识是鲁迅生命哲学的一部分,也是贯穿《野草》的中心线索,对死亡意识的思索既是一个有限性、存在性、时间性的缕析,同时也是一个神秘、惊异、超越和永恒的艺术心理和审美逻辑发展过程。而死亡意识的泛化、象征性、荒诞性暗示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死亡意象以其多义性和表义的复杂性成为难以潜入鲁迅精神世界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死亡 意识 意象
下载PDF
论哈代小说的“死亡”意象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吉民 罗杰鹦 《丽水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1-44,共4页
挖掘哈代系列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既曲折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怀,也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时代悲剧过后,哈代所作的具有相当深度与力度的哲学与文化思考。
关键词 哈代小说 “死亡”意象 人文关怀 文化思考
下载PDF
论丁尼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玉枝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0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最富特色的诗人。对其作品的研读显示,死亡的意象充塞在他的诗歌里,死亡的主题成为他众多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着重论述诗人在其诗歌中分别通过大海的意象、灵柩的意象...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最富特色的诗人。对其作品的研读显示,死亡的意象充塞在他的诗歌里,死亡的主题成为他众多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着重论述诗人在其诗歌中分别通过大海的意象、灵柩的意象、战争的意象所体现的死亡主题。正是对死亡意象孜孜不倦的探索,成就了丁尼生诗歌特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尼生 诗歌 死亡意象 大海意象 灵柩意象 战争意象
下载PDF
论海子诗歌中的黑夜与死亡意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观毅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5-88,共4页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人的重要代表,海子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意象群落,"麦地""村庄"曾一度成为海子的代名词。本文认为,除了"麦地""村庄"外,"黑夜"意象与"死亡"...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人的重要代表,海子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意象群落,"麦地""村庄"曾一度成为海子的代名词。本文认为,除了"麦地""村庄"外,"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也是海子诗歌意象群落中的重要主题。笔者结合海子的诗歌创作,对海子诗歌中存在的浓郁的黑夜意象与死亡意象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夜意象 死亡意象 受难与幸福 死亡谶语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国栋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死亡叙事 狂人意象 看客意象 孤独者意象
下载PDF
浅谈曹丕散文中的死亡意识与庄子的道家哲学——以“伤秋”、“悲风”为意象进行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丽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22-26,共5页
建安时期,一方面是战争对人生命的威胁,另一方面是文学的高度自觉。这令文人更加感受到了对有限时间的恐惧和哀愁。曹丕身为建安时期敏感多情的文坛领袖和命途波澜重重的君主,他对死亡感触的复杂性更高于他人。纵览曹丕散文,其中多次出... 建安时期,一方面是战争对人生命的威胁,另一方面是文学的高度自觉。这令文人更加感受到了对有限时间的恐惧和哀愁。曹丕身为建安时期敏感多情的文坛领袖和命途波澜重重的君主,他对死亡感触的复杂性更高于他人。纵览曹丕散文,其中多次出现"伤秋"、"悲风"这两个意象。这与曹丕本人的死亡意识和对生命的焦虑息息相关。这种死亡意识与庄子的哲学有相通之处。最终,曹丕选择了像前人著书立说以求不朽的方式去超越自己的死亡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死亡意识 庄子 意象
下载PDF
性、焦虑、死亡及其表达的形式——张爱玲小说中“鞋”意象的内涵阐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爱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0-94,共5页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原型,"鞋"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性"的象征。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承载着"性"与"焦虑"、"死亡"的多重意涵,既是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原型,"鞋"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性"的象征。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承载着"性"与"焦虑"、"死亡"的多重意涵,既是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的继承,更是对其意旨的拓展,成为解读女性人物丰富复杂内心世界的密码,是女性荒凉一生的见证。她借助对"鞋"意象内涵的拓展,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道出父权文化钳制下被淹没的女性之声,填补了五四女作家在书写女性深层自我上的空缺。"鞋"这一能指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作品的心理内涵,营造了一个意义丰富的女性世界,进一步阐释匮乏和内囿情境中的女性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焦虑 死亡 鞋意象
下载PDF
断魂的诗语——论戴望舒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传习 《常熟高专学报》 2003年第1期71-74,共4页
"死亡"意念在戴望舒诗歌中的形态不是始终从一的,它发生了由心理情绪到审美意象的变化。戴望舒的诗歌时常散发着忧郁的暗色,死亡意识的介入使得原有的感伤色彩更加暗淡,论者们对此褒贬不一。其实,诗歌忧郁中的人文关怀才是最... "死亡"意念在戴望舒诗歌中的形态不是始终从一的,它发生了由心理情绪到审美意象的变化。戴望舒的诗歌时常散发着忧郁的暗色,死亡意识的介入使得原有的感伤色彩更加暗淡,论者们对此褒贬不一。其实,诗歌忧郁中的人文关怀才是最可感人的力量。戴望舒诗歌里的死亡意识总是随情绪的起落而浮动,在情绪低谷中产生了死亡期待,一旦情绪昂扬起来,期待就消失了,即兴的情感涌动缺少哲理性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诗歌 死亡意识 感伤色彩 人文关怀 审美意象 心理情绪 死亡哲学
下载PDF
《野草》意象群的神话原型溯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贵禄 王建斌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4-28,共5页
尽管《野草》中出现的意象极为繁杂,可这些意象事实上却是几个高频率意象投射的产物。这几个高频率意象构成了一个意象网络,左右着《野草》的内在结构与言说方式。《野草》中的这个意象网络脱胎于佛家文化,但被鲁迅赋予了更具审美质感... 尽管《野草》中出现的意象极为繁杂,可这些意象事实上却是几个高频率意象投射的产物。这几个高频率意象构成了一个意象网络,左右着《野草》的内在结构与言说方式。《野草》中的这个意象网络脱胎于佛家文化,但被鲁迅赋予了更具审美质感的现代意蕴。追溯这个意象网络的神话原型,无疑会使《野草》的读解呈现出新的面貌,也因之得出新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佛经 死亡意象 鬼魂意象 坟墓意象 地狱意象
下载PDF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多重意象解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佳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9-72,共4页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流于后世的唯一一部长篇文学作品,也是展现其学术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为直观的一部小说。自其问世以来,文学领域对其的讨论可谓一拨接一拨,大家试图从多个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流于后世的唯一一部长篇文学作品,也是展现其学术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为直观的一部小说。自其问世以来,文学领域对其的讨论可谓一拨接一拨,大家试图从多个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重点试图从多重视角出发,探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多重意象,以求获取作者关于艺术、美与自我的表达,解析这部作品的唯美主义与深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林格雷的画像》 空间意象 死亡意象 花意象
下载PDF
论姚有信连环画对鲁迅《伤逝》人物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
18
作者 葛英芬 杨剑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9-43,共5页
姚有信根据鲁迅小说《伤逝》改编的连环画被称为彩墨连环画中的经典之作。其作品通过其对动作神态的细节描绘、典型环境的烘托以及色彩语言的成功运用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文字的叙事成功转化成了图画叙事,为《伤逝》的文本改编... 姚有信根据鲁迅小说《伤逝》改编的连环画被称为彩墨连环画中的经典之作。其作品通过其对动作神态的细节描绘、典型环境的烘托以及色彩语言的成功运用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文字的叙事成功转化成了图画叙事,为《伤逝》的文本改编史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姚有信 连环画 图画叙事
下载PDF
恐惧·安宁·永生——论博尔赫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坤 赵丽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33-36,56,共5页
20世纪享有国际声誉的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生从未停止诗歌写作,对死亡的思索是博尔赫斯大量诗歌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结合博尔赫斯的家庭背景来分析其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从祖父的早逝、父亲的逝世以及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入手,探... 20世纪享有国际声誉的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生从未停止诗歌写作,对死亡的思索是博尔赫斯大量诗歌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结合博尔赫斯的家庭背景来分析其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从祖父的早逝、父亲的逝世以及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入手,探究其对死亡的独特思考及这种思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赫斯 诗歌 死亡意象
下载PDF
试论惠特曼的《草叶集》对兰斯顿·休斯的《疲倦的布鲁斯》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晶晶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疲倦的布鲁斯》是兰斯顿.休斯的第一部诗集,不仅为他赢得了全国都市联盟举办的诗歌比赛一等奖,也奠定了他在美国当代诗坛上的领袖地位。在他的这部诗集中处处流露出美国诗人惠特曼对他的影响,本文试从民主思想、审美意象、诗体的自由... 《疲倦的布鲁斯》是兰斯顿.休斯的第一部诗集,不仅为他赢得了全国都市联盟举办的诗歌比赛一等奖,也奠定了他在美国当代诗坛上的领袖地位。在他的这部诗集中处处流露出美国诗人惠特曼对他的影响,本文试从民主思想、审美意象、诗体的自由性三个方面比较惠特曼的《草叶集》和兰斯顿.休斯的《疲倦的布鲁斯》之间的共同之处,以此说明《草叶集》对《疲倦的布鲁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斯顿·休斯 惠特曼 民主思想 死亡意象 自由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