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栏:死亡话语探索 被引量:20
1
作者 高一虹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2,共7页
本文尝试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探索中国语境的死亡话语类型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首先,文章尝试对死亡话语的类型做一界定,参考Matthiessen(2015)的语域制图法和Searle(1976)的言语行为分类,从静态(时间截面)视角对死亡相关的基础话... 本文尝试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探索中国语境的死亡话语类型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首先,文章尝试对死亡话语的类型做一界定,参考Matthiessen(2015)的语域制图法和Searle(1976)的言语行为分类,从静态(时间截面)视角对死亡相关的基础话语类别根据其功能做出概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话语的八种基本通用功能:描述、重构、表达、实施、指示、建议、评鉴、阐述;第二层是这些通用功能的子类(例如"描述"中有事件的"报告"和故事的"讲述");第三层是有关死亡的具体语类举例,例如"报告"中的"讣告"和"讲述"中的"回忆录"。接下来,文章尝试从动态视角(Fairclough 1992),揭示社会情境和语言形式之间"实现"和"建构"的相互关系;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构成。最后简要介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话语 语类 社会变迁
下载PDF
死亡态度主题叙事的话语特征——基于西南地区15位老人的访谈 被引量:7
2
作者 徐继菊 高一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59,共8页
文章旨在从语言学视角探索老年人死亡主题访谈叙事中评价性话语资源的使用及其主体性身份定位。语料来自对西南地区某老年公寓15位住户的集体访谈。以Martin评价理论的态度和介入系统为框架,分析受访老人表达死亡态度和立场时评价话语... 文章旨在从语言学视角探索老年人死亡主题访谈叙事中评价性话语资源的使用及其主体性身份定位。语料来自对西南地区某老年公寓15位住户的集体访谈。以Martin评价理论的态度和介入系统为框架,分析受访老人表达死亡态度和立场时评价话语资源的使用。研究发现,态度系统中评价话语资源使用比例较高的是消极性判断和消极性鉴赏,介入系统中使用比例较高的是收缩性话语资源认同、否定和断言;这些评价资源表达了受访人鲜明强烈的态度。进而借鉴Davies和Harré叙事定位理论,发现访谈对象在话语实践中建构了多元身份定位,以及"死亡质量的评价者"这一主导定位。他们通过对死亡质量的评价,传达了"优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定位 死亡质量 评价理论 话语特征
下载PDF
死亡、女性与叙事——评《达罗卫夫人》的女性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顾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短篇小说《达罗卫夫人》是弗吉丽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 ,目前对它的评论多局限在意识流技巧的探讨上 ,而没有从技巧与思想内涵的内在联系方面加以深入。本文拟从“死亡意识”入手 ,探讨女性作家如何采用“意识流”的技法 。
关键词 《达罗卫夫人》 短篇小说 弗吉丽亚·伍尔夫 叙述方式 意识流 女性人物形象
下载PDF
儿童文学死亡书写的可能、限度及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翔宇 迂卓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17,29,115,共9页
在现代儿童文学中,得益于儿童观的现代革新及对儿童文学分层的理性认知,“死亡”已不再是话语禁忌而成为被接纳的议题。在对死亡“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表述中,受制于儿童文学文类的杂糅而衍生出对死亡阐释的可能性及阈限。在历史化... 在现代儿童文学中,得益于儿童观的现代革新及对儿童文学分层的理性认知,“死亡”已不再是话语禁忌而成为被接纳的议题。在对死亡“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表述中,受制于儿童文学文类的杂糅而衍生出对死亡阐释的可能性及阈限。在历史化动态发展的语境中,儿童文学的死亡书写并不止于生命之殇的疼痛体验,而是同青少年的成长议题有机融合,从而扩充了死亡书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这对于儿童文学自我封闭的本质主义起到了理论纠偏作用。同时,以死亡书写延展的生命重量对因幻想而衍生的文化轻逸产生了抵制效应。当然,死亡书写进入儿童文学文本也应是有限度的,如何针对儿童文学分层结构采用对应的叙事策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书写 儿童文学 话语禁忌 可能性 限制
下载PDF
从《檀香刑》吉田译本看小说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5
作者 尹燕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8期92-96,共5页
莫言小说《檀香刑》的语言风格具有乡土气息,出现大量民俗文化负载词。该文选取《檀香刑》及吉田富夫所译日文版本,对比汉日两种语言文本,分析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策略,并考察吉田译本中中华文化元素的保留状况。翻译小说中的民俗文... 莫言小说《檀香刑》的语言风格具有乡土气息,出现大量民俗文化负载词。该文选取《檀香刑》及吉田富夫所译日文版本,对比汉日两种语言文本,分析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策略,并考察吉田译本中中华文化元素的保留状况。翻译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负载词,第一,要保有高度文化自信,尽量保留原作文化氛围。第二,要考虑传播效果,重视译语读者的认知习惯、选择性认知特点,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赏读目的。第三,要兼顾语篇风格、语言特色、节奏等。分析结果表明,吉田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面,结合语境,灵活运用逐词直译、汉字移植、替换等译法,并辅以注释、增译、释译等,兼顾了语篇、语言风格、人物形象,让译文读者在体验不同文化氛围的同时,获得了接近原文读者的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刑》 吉田译本 民俗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语篇风格 传播效果
下载PDF
故事与话语的断裂——从第三人称叙述者看《达洛维夫人》的生命与死亡主题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荣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62-70,共9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实践了其"提炼本质"的美学。小说围绕生命与死亡的主题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世界。然而,在作品和谐的表面之下存在着故事与话语的断裂。本文将对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者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实践了其"提炼本质"的美学。小说围绕生命与死亡的主题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世界。然而,在作品和谐的表面之下存在着故事与话语的断裂。本文将对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分析引入到对生命与死亡主题的考察中,通过分析叙述者的权威、人物眼光的应用及叙述者的评价与沉默,揭示出"提炼本质"的美学如何削弱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抨击,从而使得其追求的艺术完整统一成为对社会不公的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与死亡 第三人称叙述者 故事 话语 断裂
下载PDF
“人之死”何以成为可能——试论福柯的话语/主体理论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108,共4页
福柯在《词与物》中通过对西方思想史的考古学分析,得出"人之死"的结论。"人之死"可以被解读为主体的消亡,这一论断建立在福柯的话语理论基础之上,即主体是话语建构的结果。福柯的话语/主体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界引... 福柯在《词与物》中通过对西方思想史的考古学分析,得出"人之死"的结论。"人之死"可以被解读为主体的消亡,这一论断建立在福柯的话语理论基础之上,即主体是话语建构的结果。福柯的话语/主体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影响了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批评实践,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当下中国多元、开放的语境中我们需要批判性地评价这一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人之死 话语 主体
下载PDF
In the Face of Death:Analysis of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at Discourse Level
8
作者 李洪威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7期154-156,共3页
The theme of death and the coward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are highlighted in the respects of discourse semantics,narrative order and narrative voice.Appraisal is the most essential discour... The theme of death and the coward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are highlighted in the respects of discourse semantics,narrative order and narrative voice.Appraisal is the most essential discourse semantics in the short story,which presents the protagonist's attitude and feeling of death.Flashback makes the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complete and vivid and shows the protagonist's evaluation to his life.The mix of extradiegetic-heterodiegetic voice and intradiegetic-homodiegetic voice strengthens the emotion and presents the feeling of d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th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Ernest Hemingway
下载PDF
从人道主义到人之死:福柯话语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
9
作者 谭善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1-28,共8页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剧,是启蒙理性对人的全面异化,人就像沙滩上的一副面孔将被波浪抹去,这也正是"后现代"境况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写照;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之死"又转化为一幕喜剧,以冷酷的姿态嘲弄了包括自由、正义、责任等在内的人道主义谎言。从考古学到系谱学,福柯还原了话语的修辞过程,揭示了历史理性的荒诞,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推向前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人道主义 人之死 话语理论 话语修辞
下载PDF
试论穆旦诗歌中的死亡与新生话语
10
作者 徐晓利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71-75,共5页
穆旦诗歌表现出一个优秀哲人的思维品质,他的诗中常出现一组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概念,直接体现了这种鲜明的辩证色彩。死亡话语和新生话语这对相反相成的概念频繁出现,表达了穆旦对事物的深刻思索,演化为不同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穆旦诗歌表现出一个优秀哲人的思维品质,他的诗中常出现一组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概念,直接体现了这种鲜明的辩证色彩。死亡话语和新生话语这对相反相成的概念频繁出现,表达了穆旦对事物的深刻思索,演化为不同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复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死亡话语 新生话语
下载PDF
追寻精神的重生——《雨王汉德森》中的死亡主题解读
11
作者 吴俊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09-111,共3页
在小说《雨王汉德森》中,主人公汉德森生活在一个日趋杂乱世界里,死神时刻萦绕他左右,令他感到不安和焦虑。为了摆脱死亡的阴影,他开始远赴非洲自我追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重生。最终他认识到肉体上的消亡并不代表精神的逝去,个体的离开... 在小说《雨王汉德森》中,主人公汉德森生活在一个日趋杂乱世界里,死神时刻萦绕他左右,令他感到不安和焦虑。为了摆脱死亡的阴影,他开始远赴非洲自我追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重生。最终他认识到肉体上的消亡并不代表精神的逝去,个体的离开并不代表世界的毁灭。世间根本没有死亡,有的只是生命的延续。在与死亡对话中,汉德森的生活恢复了其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追寻 肉体 精神 对话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对普世价值的哲学批判解读
12
作者 陈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4-46,共3页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与西方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不同,人类正逐渐步入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和偶然性的社会中,这无疑令学界开始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而展开争论。以拉克劳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学者以解构主义的哲学立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构,提出&...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与西方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不同,人类正逐渐步入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和偶然性的社会中,这无疑令学界开始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而展开争论。以拉克劳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学者以解构主义的哲学立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构,提出"主体死亡"理论,指出普遍性和特殊性间存在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并最终以话语理论来阐述普世价值的不可能性,无疑给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以致命一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普世价值 主体死亡 普遍性和特殊性 话语理论
下载PDF
《弗罗斯河上的磨房》“死亡情结”发微
13
作者 张富民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24期171-172,共2页
长篇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故事结局颇耐人寻味。但是,从分析小说人物特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并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结构来探讨和阐述该故事结局的内在逻辑,显而易见主人公麦吉之死系主人公和作者心灵深处的"死亡情结&qu... 长篇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故事结局颇耐人寻味。但是,从分析小说人物特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并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结构来探讨和阐述该故事结局的内在逻辑,显而易见主人公麦吉之死系主人公和作者心灵深处的"死亡情结"所致,而非单一或偶然因素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结局 死亡情结 文本话语
下载PDF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14
作者 高一虹 徐继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5-34,共20页
“生前契约”是关于殡仪服务的商业契约,可供当事人通过购买殡仪服务提前计划身后事,在我国属于死亡话语新语类。本研究考察作为话语实践的“生前契约”消费,揭示签约者访谈中的多声互动和身份定位。我们在北京某养老院访谈了已签约的6... “生前契约”是关于殡仪服务的商业契约,可供当事人通过购买殡仪服务提前计划身后事,在我国属于死亡话语新语类。本研究考察作为话语实践的“生前契约”消费,揭示签约者访谈中的多声互动和身份定位。我们在北京某养老院访谈了已签约的6位老人,了解其签约考量和过程。语料分析借鉴叙事定位理论和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结果发现,在是否谈论死亡和提前计划丧事、亲情联结与个人独立、生命长度与质量、形式繁简等主题上,有多种声音的张力;在多声互动中,签约者建构了“我的丧事我做主”的独立规划者身份定位,但也有面对现实的无奈。研究尝试概括了身份定位的“PART”模式。生前规划身后事的观念及其商业契约形式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对亲情传递、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前契约 死亡话语 多声 身份定位 评价理论 殡仪
下载PDF
试论《林中之死》的语篇相似性及其文体效果
15
作者 韩艳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09-111,共3页
相似性理论是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随着相似性理论的发展,国内开始有学者将相似性理论与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国内对《林中之死》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主题解读,象征运用,叙事艺术及主题风格等,选题较为单一... 相似性理论是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随着相似性理论的发展,国内开始有学者将相似性理论与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国内对《林中之死》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主题解读,象征运用,叙事艺术及主题风格等,选题较为单一,过于集中,有重复研究的现象,用语篇相似性对安德森《林中之死》的研究不是很系统。本文将应用语篇相似性对短篇小说《林中之死》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发现其体现的文体效果,以期对相似度高的文学作品赏析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之死 语篇相似性 文体效果
下载PDF
《福乐智慧》死亡话语的生成构想
16
作者 金钱伟 杨树喆 《河套学院论坛》 2012年第3期66-70,共5页
《福乐智慧》是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长篇诗著,丰富的思想表现在修德养善、益智增知、公正治国等方面,细读文本明显发现死亡话语占了大量篇幅,四个特意设计的人物也是沿着死亡话语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关照和... 《福乐智慧》是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长篇诗著,丰富的思想表现在修德养善、益智增知、公正治国等方面,细读文本明显发现死亡话语占了大量篇幅,四个特意设计的人物也是沿着死亡话语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关照和生存价值的认识,结合维吾尔文化来看,朝向死亡敞开的话语构建了人生之旅的深思,追求幸福的真谛、今生来世的归宿,从而深化了文本的意义和思想主题,可谓死亡话语承载了特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乐智慧》 死亡话语 幸福 构想
原文传递
患者死亡主题的医生叙事评价话语及其身份建构研究
17
作者 谭晓风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8-63,共6页
基于职业情境中患者死亡相关主题的医生叙事,以评价理论和身份建构理论为分析框架,描写评价话语作为话语资源所呈现的特征,考察评价话语作为社会实践建构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态度系统评价话语以消极判断义、消极鉴赏义和积极意愿性情... 基于职业情境中患者死亡相关主题的医生叙事,以评价理论和身份建构理论为分析框架,描写评价话语作为话语资源所呈现的特征,考察评价话语作为社会实践建构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态度系统评价话语以消极判断义、消极鉴赏义和积极意愿性情感为主,介入系统中使用比例较高的是收缩范畴的断言义、认同义和否定义评价,级差系统则运用了数量义和跨度义,评价话语资源表达了医生职业情境中处理临终和死亡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进而结合身份建构理论,发现叙事评价话语参与职业身份的建构过程,即医生在传播者、守护者和理性者的多元身份间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话语 叙事 评价理论 身份建构
下载PDF
Author,Text,and Reader:Death of the Author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18
作者 XU Ming-Ying LI Zheng-Ca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12期1669-1673,共5页
This paper is going to explore Roland Barthes,Michel Foucault and Wolfgang Iser’s theories upon the question,death of the author,from three aspects comparatively:Wha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uthor in their unders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explore Roland Barthes,Michel Foucault and Wolfgang Iser’s theories upon the question,death of the author,from three aspects comparatively:Wha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uthor in their understandings respectively?Why is death of the author necessary in modern or postmodern period?What will take the author’s position after its death?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texts and propositions,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at Barthes advocates that textual meaning is within text itself,dispels author’s conclusiveness on meaning of a text,and suggests the openness and multiplicity of textual meaning.By reexamining the writing subject and redefining the function of author,Foucault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t“author”is a function of discourse.He degrades author’s cru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but keeps author as an existential mode of discourse.Wolfgang Iser states that the meaning of a text generates from the reading process,a dialogue between the text and its reader.Once a literary text is finished,it remains quite and full of potentialities,waiting for reader to unfold itself,waiting to realize itself in read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th of the AUTHOR writing mechanism of discourse reading process
下载PDF
中国死刑民意:测量、解构与沟通 被引量:13
19
作者 梁根林 陈尔彦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6-1282,共27页
死刑存废是一个以公众认同为正当性与合法性基础的公共政策选择问题,死刑政策决策与死刑制度设计必须认真对待民意。基于三万余个样本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虽然多数受访者仍然支持保留死刑,报应和威慑是民众主张保留死刑的两大观念支柱,... 死刑存废是一个以公众认同为正当性与合法性基础的公共政策选择问题,死刑政策决策与死刑制度设计必须认真对待民意。基于三万余个样本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虽然多数受访者仍然支持保留死刑,报应和威慑是民众主张保留死刑的两大观念支柱,但是,中国主流民意对死刑的认同已经发生了明显松动,不再绝对认同死刑,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已经无条件地支持或有条件地接受废除死刑。一旦提供了恰当的死刑替代措施,近八成一般性地支持保留死刑的民众转而同意废除死刑。死刑民意具有复杂的生成机理,自我实现、传媒依赖、社会不公遭遇、安全感、法治意识和社会问题评价与死刑存废态度显著相关。应当运用沟通商谈模式对死刑民意进行理性引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文明和谐,发挥政治精英的关键少数作用,科学设计死刑替代措施,普及死刑知识,借助大众传媒平台,与民众进行沟通商谈,为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死刑改革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民意 外部测量 内部解构 民意引导 沟通商谈
原文传递
死亡话语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景云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7,80,共7页
本文是语言学视角下死亡话语的研究综述。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死亡话语的语言学诸视角分析,总结了各研究视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探讨了死亡话语研究的未来前景。语言学研究视角涉及语用学分析、叙事研究、语类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话... 本文是语言学视角下死亡话语的研究综述。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死亡话语的语言学诸视角分析,总结了各研究视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探讨了死亡话语研究的未来前景。语言学研究视角涉及语用学分析、叙事研究、语类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话语心理学等领域;研究内容既包括现实情境中的死亡话语阐释,也涉及死亡主题的文本呈现,主要涵盖死亡的意义建构和意义传递两个维度。最后,文章简要讨论了国内死亡话语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话语 语用学分析 叙事研究 语类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 委婉语 话语心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