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被引量:293
1
作者 李蕾蕾 《世界地理研究》 2002年第3期57-65,共9页
本文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 ,以鲁尔区自 197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逆工业化过程为背景 ,探讨了在全面振兴和调整鲁尔区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区域发展和形象转变过程中 ,工业遗产旅游的实... 本文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 ,以鲁尔区自 197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逆工业化过程为背景 ,探讨了在全面振兴和调整鲁尔区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区域发展和形象转变过程中 ,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 ,特别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观念的起源、形成与接受过程、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等 ,提出了值得我国学术界和社会现实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尔区 逆工业化 工业遗产旅游 文化 环境 社会 经济 德国 开发
下载PDF
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 被引量:205
2
作者 魏后凯 王颂吉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2,共18页
工业化是一个螺旋式转型升级的长期过程。从广义角度看,工业化可分为浅度工业化和深度工业化两个阶段,前者属于以提高工业比重为目标的扩张型工业化,后者则属于以提高工业质量和竞争力为核心的收缩型工业化,它是浅度工业化的转型升级。... 工业化是一个螺旋式转型升级的长期过程。从广义角度看,工业化可分为浅度工业化和深度工业化两个阶段,前者属于以提高工业比重为目标的扩张型工业化,后者则属于以提高工业质量和竞争力为核心的收缩型工业化,它是浅度工业化的转型升级。传统工业化阶段理论划分的工业化实现阶段即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浅度工业化目标,而工业经济发展任务并没有真正终结。从浅度工业化到深度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大国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国目前尚未真正完全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前提下,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快速下降,呈现全面、过早、快速的"过度去工业化"特征。中国现阶段的"过度去工业化"不仅受"一哄而上"的产业升级冲动影响,而且是要素价格上涨、阶段性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生产率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从提升工业化质量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继续推进深度工业化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此,要消除传统的理论和思想误区,重新审视工业化的重要性,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防范"过度去工业化"。具体措施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深度工业化,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深度工业化 工业化阶段
原文传递
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 被引量:96
3
作者 黄永春 郑江淮 +1 位作者 杨以文 祝吕静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9,共13页
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特征,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谋划从工业主导经济向服务主导经济的转变。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这种逆向产业调整战略似乎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并与中国的"去工业化&... 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特征,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谋划从工业主导经济向服务主导经济的转变。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这种逆向产业调整战略似乎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并与中国的"去工业化"进程产生冲突。本文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互外部性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模型解析,以及实证数据的论证,指出中国之所以推进"去工业化",是因为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尤其落后,以致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较弱,致使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放缓特征。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助推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美国之所以实施"再工业化",是因为美国产业发展过度"去工业化",限制了依赖于已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这又使得美国服务业的发展缺少先进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以致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因此,从表象上看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似乎形成了冲突;但究其本质,两国都在纠正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寻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共生发展,以借助两产业的交互外部性,实现经济的稳健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去工业化 美国 再工业化 交互外部性
原文传递
国际视野下中国结构转型的问题、影响与应对 被引量:49
4
作者 张辉 闫强明 黄昊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59,共19页
随着中国人均GDP不断接近高收入国家,中国的经济内在驱动力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本文基于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相关研究,利用全球各国三次产业的相关数据,全面详尽地探... 随着中国人均GDP不断接近高收入国家,中国的经济内在驱动力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本文基于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相关研究,利用全球各国三次产业的相关数据,全面详尽地探讨了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特征以及趋势,总结了不同类型经济体转型成功的经验教训,试图为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研究发现:(1)中国的产值结构演进速度明显快于就业结构,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高收入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转型时期;(2)依据全球各国的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后发经济体相对先行经济体一般需要更高的产业结构高度才能成功转型,这样中国在迈入转型升级之前可能过早地出现了"去工业化趋势";(3)先行经济体结构转型阶段普遍伴随经济增长速度下行,转型成功的经济体一般都对应若干具备当期全球先进制造业水平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而转型相对失败的经济体则一般对应着第二产业垂直下行,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4)省级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服务业则未发现类似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转型 过度去工业化 门槛模型
原文传递
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与经济绩效:一个分类比较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乔晓楠 杨成林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7,共13页
去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其工业部门就业占比与产值占比持续下降的现象。本文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与产业升级的效率性等维度,通过跨国比较,将去工业化区分为"彻底的去工业化"、"适度的去工业化"与"... 去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其工业部门就业占比与产值占比持续下降的现象。本文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与产业升级的效率性等维度,通过跨国比较,将去工业化区分为"彻底的去工业化"、"适度的去工业化"与"早熟的去工业化"。研究发现:"彻底的去工业化"是产业资本为了避免利润率下滑全面转向金融资本的产物,其导致的持续性贸易逆差将引发金融危机或主权债务危机。"早熟的去工业化"则由承接了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之前没有形成工业技术优势而导致,被迫停滞的工业化使其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适度的去工业化"是利用工业生产的迂回性,凭借技术创新形成的壁垒,逐步退出竞争性的消费品工业,转而垄断资本品工业的一种表现,有助于突破低工资与出口依赖的怪圈。由此可见,去工业化不等同于产业高级化,不同类型的去工业化还存在"好"与"坏"的差异。只有好的去工业化才有利于构筑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工业化,推进消费品工业向资本品工业的升级,在去工业化的问题上避免"早熟",保持"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产业高级化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去工业化吗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文 孙早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62,共8页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优路径的选择应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二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去工业化
原文传递
“行业划转院校”的“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环境变迁与组织应对 被引量:33
7
作者 周光礼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3-112,共10页
1998—2000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将400余所行业高校划转地方。20年来,在外部环境变迁的冲击下,"行业划转院校"先后进行了"去行业化"和"再行业化"转型。以三所大学作为案例,探讨"行业划转院... 1998—2000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将400余所行业高校划转地方。20年来,在外部环境变迁的冲击下,"行业划转院校"先后进行了"去行业化"和"再行业化"转型。以三所大学作为案例,探讨"行业划转院校"的组织转型发现,三所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均经历了一个"去行业化"与"再行业化"的组织转型过程。在"去行业化"的阶段,学校向多科性地方大学发展,行业色彩逐步淡化。随着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特色大学越来越受到公共政策的支持,背靠行业打造比较优势成为这类学校的战略选择,"行业划转院校"进入"再行业化"阶段。究其原因,变化中的环境是"行业划转院校"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力;组织的认知方式影响其对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组织变革;组织的文化传统影响组织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划转院校 去行业化 再行业化 环境变迁 组织应对
原文传递
劳动力成本上升如何影响中国的工业化 被引量:25
8
作者 白雪洁 于庆瑞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2-145,共14页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推进工业化进程对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持续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6年省级数据测算了劳动力成本数据并实证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劳动...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推进工业化进程对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持续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6年省级数据测算了劳动力成本数据并实证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中国“去工业化”。排除内生性问题,本文的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资金配置的“脱实向虚”导致“去工业化”;制造业工资上升“挤出”了制造业就业并造成“去工业化”,尽管工资上升“倒逼”制造业投资增加并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是“倒逼”效应微弱;社会保险费通过增加制造业就业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也通过“挤出”制造业投资加速了“去工业化”现象。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工业部门的有效劳动力供给,延缓工资上升趋势;落实社会保险费改革,降低社保费率;多管齐下扭转投资“脱实向虚”的局面;多种方式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社会保险费 工业化 “去工业化”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去工业化的内涵、影响与测度指标的构建——兼议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秋石 李国民 王展祥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22,共4页
去工业化是一个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概念,通常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本质上都是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要素再配置过程。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或其生产环节在国家间、地区间的转移,是制造业生产率更快提高、消费需求模式变化、国际贸易以及... 去工业化是一个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概念,通常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本质上都是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要素再配置过程。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或其生产环节在国家间、地区间的转移,是制造业生产率更快提高、消费需求模式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公共部门快速扩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去工业化的内涵,提出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概念,并尝试构建一个综合测度指标对去工业化的时空效应进行客观度量,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去工业化 新国际劳动分工 测度指标
原文传递
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吴崇伯 姚云贵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50-71,154,155,共24页
20世纪90年代,东盟工业史上出现"去工业化"趋势,导致产业"空心化"。伴随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和东盟诸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东盟国家意识到制造业对提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东盟工业史上出现"去工业化"趋势,导致产业"空心化"。伴随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和东盟诸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东盟国家意识到制造业对提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发展互联互通,制定工业4.0等政策措施,重点复兴三大传统产业和大力鼓励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东盟区域内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掣肘,除个别国家某些优势产业外,东盟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不大,前景不容乐观。然而,以钢铁、水泥和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得益于东盟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在生产体系中处于比较优势,拥有较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再工业化 去工业化 工业4.0
下载PDF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盛朝迅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47-60,共14页
本文提出了区分正常的“去工业化”和“过度去工业化”的五条判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对我国“去工业化”现象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特征,并且导致了效率提升放缓和制造业外迁苗头,出现了较为... 本文提出了区分正常的“去工业化”和“过度去工业化”的五条判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对我国“去工业化”现象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特征,并且导致了效率提升放缓和制造业外迁苗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度去工业化”倾向。究其原因,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比重下降是我国出现“过度去工业化”的客观背景,内生动力不足是根本原因,资源要素错配是重要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环境变化是主要推手。为此,建议加快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着力营造有利于要素优化配置和领军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对冲“过度去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工业化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过度去工业化 深度工业化
下载PDF
互联网资本主义下西方国家去工业化的强化趋势及就业问题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俊 苏立君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0-109,共20页
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原本就有的去工业化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倒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互联网与资本主义的结合虽然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但也在生产资料网络化的过程中导致生产资料网络"... 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原本就有的去工业化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倒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互联网与资本主义的结合虽然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但也在生产资料网络化的过程中导致生产资料网络"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生产资料网络"中心—外围"结构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互联网资本主义条件下去工业化的制度激励。以减缓资本积累的制造业智能化、加剧资本集中的服务业独立化和强化寡头垄断的资本流动虚拟化为表现形式的西方国家去工业化强化趋势,正在并将继续导致劳动者就业机会减少、劳动者对资本家经济依附性增加和劳动者就业岗位稳定性下降等就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资本主义 去工业化 强化趋势 就业问题
原文传递
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去工业化及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聂飞 李磊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174,共15页
本文从去工业化视角分析了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机制,基于2007—2014年手工匹配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PSM-DID方法予以评估。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 本文从去工业化视角分析了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机制,基于2007—2014年手工匹配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PSM-DID方法予以评估。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平均提升幅度达3.17%;第二,“脱实向虚”和服务化这两类去工业化因素在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过程中分别发挥着负向和正向中介作用;第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对低政治风险的非OECD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推动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最后,随着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次数的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果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去工业化 全球价值链 分工地位
原文传递
功能置换 登琨艳设计的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 被引量:4
14
作者 段巍 崔华 《时代建筑》 2007年第1期62-67,共6页
文章通过对登琨艳创立的“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区”的介绍,分别从新消费空间、适应性再利用和设计手法的角度,对旧厂房改造项目的深度探讨。
关键词 去工业化 新消费空间 适应性 移位 “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区” 登琨艳
下载PDF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产业发展:去工业化还是结构升级 被引量:13
15
作者 韩民春 李根生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3,共6页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对中国2000—2012年37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劳动力上升对第二产业具有微弱的增促作用,而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这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对比东、中西...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对中国2000—2012年37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劳动力上升对第二产业具有微弱的增促作用,而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这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对比东、中西部城市的实证结果发现,目前区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合理差距并没有导致东部"去工业化"的发生,而是有助于东部城市内的工业高端化和产业服务化,同时对中西部工业化有推动作用,这些都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上升 产业转移 去工业化 结构升级
下载PDF
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展祥 李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4-91,共8页
特朗普政府把美国"再工业化"从号召与经济层面不断上升到执行实施与政治乃至国家安全层面,这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客观地讲,美国及亚洲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去工业化对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美国再工业化可... 特朗普政府把美国"再工业化"从号召与经济层面不断上升到执行实施与政治乃至国家安全层面,这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客观地讲,美国及亚洲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去工业化对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美国再工业化可能会弱化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意愿,限制了其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转移,并直接影响中国部分传统产业的就业与市场;但美国再工业化也给中国提供了机会,突出体现在其将会倒逼中国制造业由过去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外延式发展向重品质、重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加快淘汰传统落后的高污染、高排放产能,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理念升级,整体上实现中国经济均衡发展与高质量增长。政策建议是需要在舆论上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引导认识美国再工业化现象,制定更有弹性更有效率的产业政策组合,鼓励企业专注于现代制造业的创新与前沿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去工业化 经济结构 美国 高质量增长
下载PDF
发达国家非工业化进程举证:一个文献述评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成林 乔晓楠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5-113,共9页
自非工业化问题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以来,围绕着非工业化的讨论存在着持续的争论。主流观点认为,非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表现,因为,非工业化是经济内部原因驱动的结果。然而,发达经济体近... 自非工业化问题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以来,围绕着非工业化的讨论存在着持续的争论。主流观点认为,非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表现,因为,非工业化是经济内部原因驱动的结果。然而,发达经济体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以及新近发生的主权国家债务危机都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而,在梳理和评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理解经济的非工业化进程,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了解这一动态进程,挖掘出现有研究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工业化 第二产业 发达国家
下载PDF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展祥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3,共11页
基于不同角度,去工业化可以分为很多类别。英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两个典型代表。英国偏总量、整体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强去工业化,更多表现为生产率的去工业化;美国则偏结构性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弱去工业化,更... 基于不同角度,去工业化可以分为很多类别。英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两个典型代表。英国偏总量、整体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强去工业化,更多表现为生产率的去工业化;美国则偏结构性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弱去工业化,更多表现为就业和产出的去工业化。从事后的观点来看,去工业化给英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偏消极,而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偏积极。当前中国似有去工业化的苗头,需要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上进行思路调整与改革,构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发挥大国优势,充分利用区域去工业化和结构性去工业化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避免去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原文传递
家政女工的身份与团结权政治——一个家政工会女工群体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慧敏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21,共6页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安市家政工会项目的考察与分析,凸显在企业改革和重组中下岗、继而走进家政行业的女工在社会转型中经历的一个去工业化、边缘化、性别职业隔离化及去权利化过程,并讨论和观察项目如何利用国际与本土资源,对家政工群体...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安市家政工会项目的考察与分析,凸显在企业改革和重组中下岗、继而走进家政行业的女工在社会转型中经历的一个去工业化、边缘化、性别职业隔离化及去权利化过程,并讨论和观察项目如何利用国际与本土资源,对家政工群体进行组织动员和干预,为这个群体进行赋权,并帮助这些散在地分布于家庭私领域的家政女工实现了团结权的过程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政女工 去工业化 团结权 家政工会
原文传递
去工业化、经济发展与中国产业路径选择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20,共7页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