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栀子蜂蜜膏外敷治疗兔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吕江华 杨华瑞 +13 位作者 刘万军 刘健 陈园 陈江水 方志 邹亮 鄢飞 舒讯 杨宜 龚春龙 尧浩 赵龙桃 熊炎强 鲍同柱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栀子蜂蜜膏对兔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3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4只,实验组10只,扶他林组10只,对照组10只。采取改良击打法制造兔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30min后,实验组外敷栀子蜂蜜膏,扶他林组外用涂抹扶他林,... 目的:探讨栀子蜂蜜膏对兔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3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4只,实验组10只,扶他林组10只,对照组10只。采取改良击打法制造兔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30min后,实验组外敷栀子蜂蜜膏,扶他林组外用涂抹扶他林,对照组外敷生理盐水纱布,外敷面积略大于击打面积,2次/d.分别于造模后、给药第3天、给药第7天做局部损伤病理组织切片,并记录每天的损伤积分。ELISA法测定各组损伤组织中给药第3天、第7天IL-1及TNF-α含量。各项数据釆用(x±s)表示,用SPSS 18.0软件进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在局部外用栀子蜂蜜膏后,软组织损伤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优于扶他林组;实验组局部外用栀子蜂蜜膏第3天和第7天后,与对照组比较,局部损伤软组织病理形态学有明显改善。在给药第3天和第7天后,实验组兔局部损伤组织内IL-1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低于对照组(P<0.01,P<0.01),并且低于扶他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在给药第3天和第7天后,实验组兔局部损伤软组织内TNF-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并且低于扶他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栀子蜂蜜膏可以明显改善兔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症状,可以减少兔局部损伤软组织(肌肉)炎性细胞浸润;栀子蜂蜜膏可以降低兔局部损伤软组织中炎性因子IL-1及TNF-α的含量;栀子蜂蜜膏治疗兔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局部损伤组织中IL-1及TNF-α的表达而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蜂蜜膏 软组织损伤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在消毒供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少霞 杨丽珍 吴锦凤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第17期177-179,共3页
目的:系统探究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在消毒供应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的腔镜器械300例,分别使用目测法以及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对其绝缘破损点的数量,绝缘破损率,所需检测人员的数量以及检测每件器械所用的... 目的:系统探究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在消毒供应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的腔镜器械300例,分别使用目测法以及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对其绝缘破损点的数量,绝缘破损率,所需检测人员的数量以及检测每件器械所用的平均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同时使用目测法以及电外科手术绝缘检测仪对300例腔镜器械的缘破损点的数量以及绝缘破损率进行统计,目测法共检出绝缘破损点数量10例,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检出绝缘破损点数量共42例,显著高于目测法(P<0.05)。目测法和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检出的绝缘破损率分别为3.33%(10/300)和14.00%(42/300),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一方面,目测法的检测人员数量为8位,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检测人员数量仅为1位,显著低于目测法(P<0.05)。目测法和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检出的检测平均耗时分别为60s和15s,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检测的时间成本投入显著低于目测法。结论: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能有效降低腔镜手术器械漏电原因造成的脏器副损伤的发生,是手术以及器械安全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检测器具,建立定期使用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对医疗器械进行绝缘性能检测的制度对保障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外科手术器械绝缘检测仪 腔镜器械 绝缘破损点数量 绝缘破损率 手术安全
下载PDF
李氏砭法刮痧治疗脾虚湿蕴手足湿疹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苏丽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9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李氏砭法刮痧治疗脾虚湿蕴手足湿疹的应用。方法设定此次研究的时间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邀请院内的36例脾虚湿蕴手足湿疹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的过程中之中,并以随机的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对照组中... 目的探究分析李氏砭法刮痧治疗脾虚湿蕴手足湿疹的应用。方法设定此次研究的时间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邀请院内的36例脾虚湿蕴手足湿疹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的过程中之中,并以随机的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结合针灸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对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李氏砭法刮痧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比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反复发作情况、血清睾酮指标、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皮损积分、瘙痒症状、中医湿热证候次症积分以及患者对于最终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在患者完成所有治疗之后,通过整理分析治疗前后所得的数据发现,观察组在取得的治疗效果、反复发作情况、血清睾酮指标、皮损积分、瘙痒症状、中医湿热证候次症积分以及患者对于最终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方面,相比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脾虚湿蕴手足湿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李氏砭法刮痧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反复发作情况、血清睾酮指标、皮损积分、瘙痒症状、中医湿热证候次症积分以及患者对于最终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在今后对脾虚湿蕴手足湿疹类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参照本次研究的治疗方式,进而保障最终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痧 脾虚湿蕴手足湿疹 治疗效果 反复发作情况 血清睾酮指标 皮损积分 瘙痒症状 中医湿热证候次症积分
下载PDF
PCM法在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的原理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艳伟 陈玉宝 +1 位作者 王宏君 凌沛文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16年第5期42-44,共3页
长输管道的腐蚀绝大部分为外部腐蚀,因此准确检测和评价防腐层的状况是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基础。文中介绍了用多频管中电流法(PCM)对管道防腐层破损点进行检测的原理及防腐层安全评价方法,结合PCM对广东某长输天然气管道的现场试验,验... 长输管道的腐蚀绝大部分为外部腐蚀,因此准确检测和评价防腐层的状况是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基础。文中介绍了用多频管中电流法(PCM)对管道防腐层破损点进行检测的原理及防腐层安全评价方法,结合PCM对广东某长输天然气管道的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根据现场经验,给出了PCM在使用过程中的建议与注意事项,并展望了PCM检测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M法 长输管道 直接检测 破损点 防腐层
下载PDF
PC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林武春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16年第2期38-40,共3页
通过比较各种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技术,得出PCM+(多频管中电流法)的优越性,同时介绍了PCM+检测技术原理,详细分析了PC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破损点严重程度评定和定位技术,及在管道整体外防腐层等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在实际检验... 通过比较各种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技术,得出PCM+(多频管中电流法)的优越性,同时介绍了PCM+检测技术原理,详细分析了PC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破损点严重程度评定和定位技术,及在管道整体外防腐层等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在实际检验中得出破损点性质判定规律及如何根据信号图来判断缺陷方法。文中得出一些规律有利于提高PC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的缺陷检测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管道 外防腐层 PCM+检测技术 破损点
下载PDF
DCVG检测技术在庆哈输油管线外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凯 丁原 刘雨薇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14期55-56,共2页
埋地管道外防腐层作为隔断管道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屏障,具有使管道免受电化学腐蚀和细菌腐蚀的作用。防腐层一旦破损,管体表面就将会发生腐蚀,严重威胁管道安全。利用DCVG检测技术,开展庆哈输油管道全线的防腐层检测,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 埋地管道外防腐层作为隔断管道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屏障,具有使管道免受电化学腐蚀和细菌腐蚀的作用。防腐层一旦破损,管体表面就将会发生腐蚀,严重威胁管道安全。利用DCVG检测技术,开展庆哈输油管道全线的防腐层检测,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减少管道的腐蚀,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防腐层 DCVG检测 埋地管道 破损点
下载PDF
基于DM的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武春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15年第5期15-17,共3页
通过比较当前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各种技术,得出DM(多频管中电流法)的优越性,同时介绍了DM检测技术原理,详细分析了D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破损点严重程度评定和定位技术,及在管道整体外防腐层等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在实际检验中... 通过比较当前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各种技术,得出DM(多频管中电流法)的优越性,同时介绍了DM检测技术原理,详细分析了D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破损点严重程度评定和定位技术,及在管道整体外防腐层等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在实际检验中得出破损点性质判定规律及如何根据信号图来判断缺陷方法,该文得出一些规律有利于提高D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的缺陷检测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管道 外防腐层 DM检测技术 破损点
下载PDF
塑弹塑性岩石的非线性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赵茉莉 李术才 +2 位作者 张强勇 王者超 赵欢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共8页
通过分析岩石常规三轴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发现某类岩石在峰前具有明显的压密阶段,表明该类岩石具有塑弹塑性材料的特征。基于塑弹塑性材料非线性应力应变曲线,引入非线性指标,并考虑损伤门槛值,应用统计损伤理论,提出具有塑弹塑性特征的... 通过分析岩石常规三轴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发现某类岩石在峰前具有明显的压密阶段,表明该类岩石具有塑弹塑性材料的特征。基于塑弹塑性材料非线性应力应变曲线,引入非线性指标,并考虑损伤门槛值,应用统计损伤理论,提出具有塑弹塑性特征的岩石非线性损伤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反映岩石应变硬化软化特性,而且能够刻画压密区的特性,更为准确地表征了该类岩石应力应变的非线性关系。采用辉绿岩试验数据对本文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曲线与理论曲线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采用峰前具有明显线弹性变形特征的岩石常规三轴试验数据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通过峰后引入非线性指标同样可以反映岩石应变软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弹塑性材料 非线性指标 起始损伤点 非线性损伤模型
下载PDF
岩石平面应变状态辨识特征与精度控制
9
作者 温嘉琦 汤雷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1-479,506,共10页
水工隧洞等地下工程围岩可视为处于平面应变状态,为了认识岩石平面应变状态辨识特征,开展了系列离散元岩石力学试验。首先,阐述岩石平面应变试验的意义及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室单轴结果标定一类花岗岩参数,从“数据”和“损伤”两方面分... 水工隧洞等地下工程围岩可视为处于平面应变状态,为了认识岩石平面应变状态辨识特征,开展了系列离散元岩石力学试验。首先,阐述岩石平面应变试验的意义及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室单轴结果标定一类花岗岩参数,从“数据”和“损伤”两方面分析了岩石平面应变状态的辨识特征;最后,探索了岩石平面应变试验侧限装置的精度控制阈值。结果表明:(1)通过分析平面应变压缩下岩样轴向应力、侧限墙应力、裂纹发育趋势,给出了3个特征数据点,揭示了岩石从损伤到破裂的阶段性变化过程;(2)平面应变压缩过程中的3个特征点界定了试样裂纹发育的演化规律;裂纹从零星分散发育到局部化发育,然后开始深化连通直到试样破裂;(3)建议岩石平面应变试验的侧限装置的位移允许值取单轴峰值点对应的单向侧应变,在该阈值控制下获得的“半平面应变状态”的特征点与“完全平面应变状态”的特征点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平面应变状态 岩石损伤特征点 微裂纹发育 侧限装置 离散元法
下载PDF
不同加载速率下混凝土损伤阶段的划分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小亮 彭刚 +1 位作者 肖杰 胡伟华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6,共7页
在不同加载速率(10^(-5)/s,10^(-4)/s,10^(-3)/s,10^(-2)/s)下进行混凝土试块单轴受压试验,基于改进后的Weibull模型构建了损伤变量,并在应变空间下对损伤曲线做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首先根据损伤曲线的特点,提出了合理方法来确定损伤... 在不同加载速率(10^(-5)/s,10^(-4)/s,10^(-3)/s,10^(-2)/s)下进行混凝土试块单轴受压试验,基于改进后的Weibull模型构建了损伤变量,并在应变空间下对损伤曲线做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首先根据损伤曲线的特点,提出了合理方法来确定损伤界点在曲线上的位置,两个界点将损伤曲线划分为3个损伤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载速率对损伤界点、损伤阶段长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第一损伤界点对加载速率的提高较为敏感,并随加载速率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发展,第二损伤界点对加载速率的提高不敏感;2加载速率的提高使3个损伤阶段的区间长度重新分配,对前两个损伤阶段影响较大,对第3个损伤阶段区间长度的影响较小;3两损伤界点位置基本对称分布于峰值应变两侧,大部分损伤集中在峰值应力1倍的峰值应变范围内,且两损伤界点对应的应变水平比值约为3.5,并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加载速率 阶段划分 损伤界点 损伤阶段
下载PDF
大庆油田套损井分层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明 刘亚三 +1 位作者 任志刚 刘长贵 《油气井测试》 2007年第z1期7-8,11,共3页
为挖掘大多数套损井剩余油潜力,通过对套管应力状态、水泥环损伤状况、压裂隔层与套损点临界距离进行理论研究和对比,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了套损井压裂选井条件,制定了施工技术标准。对过套损点100mm小直径分层压裂工具进行了研制... 为挖掘大多数套损井剩余油潜力,通过对套管应力状态、水泥环损伤状况、压裂隔层与套损点临界距离进行理论研究和对比,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了套损井压裂选井条件,制定了施工技术标准。对过套损点100mm小直径分层压裂工具进行了研制和室内试验,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现场要求。累计现场试验及应用38井次,成功率100%。过套损点分层压裂技术,可以满足大庆油田大部分套损井分层压裂改造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过套损点 小直径 压裂
下载PDF
应力空间下混凝土动态劈拉损伤演化方程及损伤界点的确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彬 胡伟华 唐克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5-129,共5页
为研究混凝土动态劈拉特性,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混凝土动态劈拉试验,建立劈拉应力水平与声发射能量数的数学关系式,明确了混凝土劈拉损伤演化方程,提出了损伤界点的概念。基于医学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点理论,分析出了混凝土劈拉破坏... 为研究混凝土动态劈拉特性,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混凝土动态劈拉试验,建立劈拉应力水平与声发射能量数的数学关系式,明确了混凝土劈拉损伤演化方程,提出了损伤界点的概念。基于医学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点理论,分析出了混凝土劈拉破坏损伤界点所对应的应力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应变速率下,损伤第1阶段声发射信号开始产生时的应力滞后,当应力水平超过一定数值后,损伤第2段的声发射现象与低应变速率时的相似;损伤界点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向应力水平较高处推移,其变化范围为[0.71,0.77],且推移的规律服从线性分布,应力空间下混凝土劈拉损伤界点为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劈拉试验 声发射 损伤演化 ROC曲线 损伤界点
下载PDF
邻近建筑物深基坑隔断墙抗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念念 王路生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为了探究隔断墙阻断变形的作用效果机理,利用有限元模拟技术,依据实际工程建立了邻近建筑物的深基坑二维简化模型。土体采用修正剑桥黏土模型,通过在邻近建筑物与基坑间设置隔断墙,模拟基坑开挖的各个阶段,分析了基坑开挖与支护引起周... 为了探究隔断墙阻断变形的作用效果机理,利用有限元模拟技术,依据实际工程建立了邻近建筑物的深基坑二维简化模型。土体采用修正剑桥黏土模型,通过在邻近建筑物与基坑间设置隔断墙,模拟基坑开挖的各个阶段,分析了基坑开挖与支护引起周围土体破裂的演化进程、应力破坏特征和变形沉降特性。研究表明:设置隔断墙可有效阻断临近建筑物与基坑底部的滑动破裂,将应力破坏点有效地阻挡在隔断墙与围护墙之间,还可有效地减弱隔断墙与邻近建筑物间土体因基坑开挖而产生的变形。工程应用也表明,设置隔断墙可以有效阻断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和提高基坑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深基坑 隔断墙 滑动破裂面 塑性破坏点 变形特性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裂隙尖端放电机制的深部岩体损伤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静 刘盛东 曹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330,共8页
在大规模深部岩体损伤过程中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现象往往引发地下雷电,对该现象发生机理、表现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地震、岩爆等的临灾预报.不同于在岩土体中液固耦合界面上发生的自然电场异常机理,在岩土体内部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可谓是... 在大规模深部岩体损伤过程中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现象往往引发地下雷电,对该现象发生机理、表现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地震、岩爆等的临灾预报.不同于在岩土体中液固耦合界面上发生的自然电场异常机理,在岩土体内部发生的裂隙尖端放电可谓是引发自然电场异常的另一重要微观机制.本文基于现有裂隙尖端放电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裂隙尖端放电发生的过程,解释了岩体损伤过程中自然电场异常产生的微观机理,并结合室内实验成果论述了自电位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推导,认为在大尺度岩体连续损伤过程中,自电位具有含脉冲状波动并整体下降的特征;开展了原位测试,结果证明人工采掘扰动下的深部岩体连续破坏的过程中,自电位在破坏前期缓慢下降,在破坏过程中会出现脉冲状波动,随着破坏程度的加剧整体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规律,与理论推导、室内实验结论都相符.对比室内实验和原位测试成果发现,随着研究目标的空间尺度由mm级别扩展到m的级别,自电位波动的幅值也从数十个mV扩展到数百甚至上千mV,故认为在利用自电位波动规律来预测岩体破坏状态时,须受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的约束.此外,在原位测试中发现,自电位对岩体损伤过程的响应较直流电阻率而言具有时域上的超前优势,并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岩体损伤 裂隙尖端放电 自电位 原位检测
下载PDF
数值分析法对顶煤压裂损伤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靳钟铭 弓培林 魏锦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27-330,共4页
运用弹塑性耦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正交试验法 ,系统研究了放顶煤开采中顶煤压裂的损伤变量 D随开采深度 H,煤的强度 Rc 和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得出开采深度和煤的强度是影响顶煤损伤参数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 顶煤压裂 损伤变量 损伤常数 损伤指数 损伤起始点 数据分析法
下载PDF
弱胶结泥质软岩的三向压缩损伤特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增辉 王渭明 +1 位作者 高鑫 严纪兴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99-1405,共7页
针对西部矿区弱胶结软岩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损伤行为,采用三轴压缩试验和等效应变原理,得到泥岩在三轴压缩下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基于weibull分布,引入修正系数λ建立可考虑泥岩残余阶段变形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果分析表明:在三轴压... 针对西部矿区弱胶结软岩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损伤行为,采用三轴压缩试验和等效应变原理,得到泥岩在三轴压缩下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基于weibull分布,引入修正系数λ建立可考虑泥岩残余阶段变形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果分析表明:在三轴压缩下损伤变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损伤演化过程没有水平段,表明受压时泥岩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线弹性阶段;损伤变量减增变化的转折点恰好为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屈服点和残余阶段起始点,说明该类泥岩的破坏起始于屈服点;当围压<3MPa时,损伤起始点随围压增大而后移,当围压>3MPa时,损伤初始点有前移的趋势,高围压下泥岩的峰前塑性提高,产生整体塑性剪切破坏;本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泥岩破坏的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软岩 损伤变量 破坏特征点 统计损伤 本构模型
下载PDF
三轴高应力下花岗岩剪切声发射峰值频率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焦永俊 庞明敏 毛瑞彪 《矿业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64,共4页
采用大型真三轴试验机对花岗岩进行双面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法向应力的改变会引起破坏形式的不同(稳态破坏与非稳态破坏),从而引起峰值频率特征的差异,侧向应力的改变对峰值频率特征无明显影响;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峰值频率可分... 采用大型真三轴试验机对花岗岩进行双面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法向应力的改变会引起破坏形式的不同(稳态破坏与非稳态破坏),从而引起峰值频率特征的差异,侧向应力的改变对峰值频率特征无明显影响;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峰值频率可分为平静期、起伏期和上升期;峰值频率能够预测岩石的破坏临界点,可以作为判断花岗岩剪切破坏的敏感指标,此外,峰值频率变化特征还可以反映出破坏过程中剪应力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剪切 声发射 峰值频率 破坏临界点
原文传递
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调节子1通过抑制p53通路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梦玉 刘信燚 +3 位作者 曾涛 陈顺琦 李元丰 周钢桥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34-444,共11页
目的 探索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调节子1(MDC1)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周期以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特异性靶向MDC1的小干扰RNA(siRNA)在胆管癌细胞RBE和Huh28中瞬时敲低MDC1,使用pLVX-HA-MDC1质粒在RBE和Huh28中瞬时过表... 目的 探索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调节子1(MDC1)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周期以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特异性靶向MDC1的小干扰RNA(siRNA)在胆管癌细胞RBE和Huh28中瞬时敲低MDC1,使用pLVX-HA-MDC1质粒在RBE和Huh28中瞬时过表达MDC1;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鉴定敲低和过表达MDC1的效果。采用CCK-8、平板细胞克隆形成、Transwell和Invasion实验分别检测RBE和Huh28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与MDC1显著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Western印迹验证通路相关节点分子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MDC1与p53的相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验证MDC1是否通过p53通路影响RBE和Huh28的周期和凋亡。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胆管癌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MDC1的mRNA表达差异情况,以及MDC1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 敲低MDC1,RBE和Huh28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显著降低,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凋亡率显著增加;而过表达MDC1,RBE和Huh28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提高,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G;0;/G;1;期细胞比例、凋亡率显著减少;在RBE和Huh28细胞中,证实MDC1与p53存在相互作用,且MDC1显著下调p53、p-p53(Ser-15)及p53通路下游分子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p21的表达,显著上调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发生发展;MDC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且MDC1高表达与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结论MDC1通过抑制p53通路促进胆管癌的发生发展,MDC1可作为新的胆管癌预后不良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调节子1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p53
原文传递
聚氨酯涂层对复合材料层板冲击后压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瑞彦 张国利 +2 位作者 岳海亮 马欢 陈联云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6-536,共11页
对聚氨酯喷涂复合材料层板进行反复低速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压缩试验,研究了损伤程度、层板厚度和涂层厚度对聚氨酯喷涂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检测压缩过程分析了不同损伤程度试样的破坏过程和破坏... 对聚氨酯喷涂复合材料层板进行反复低速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压缩试验,研究了损伤程度、层板厚度和涂层厚度对聚氨酯喷涂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检测压缩过程分析了不同损伤程度试样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冲击后压缩强度存在拐点,随着层合板厚度的增加试样的冲击后压缩强度降低,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含聚氨酯的试样冲击后压缩强度明显提高;压缩破坏位置与损伤程度有关,试样的损伤程度不同其压缩破坏过程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氨酯涂层 层合板厚度 冲击后压缩强度 损伤拐点 压缩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震连续倒塌破坏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黎薇 邱志刚 +2 位作者 崔建文 刘琼仙 王玉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8-192,共5页
为研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连续倒塌机制,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对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倒塌模拟,得到其破坏起始点和传递路径并与实际震灾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框架结构设计时应重点加强潜在破坏起始点和传递路径上的抗震能力。强柱... 为研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连续倒塌机制,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对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倒塌模拟,得到其破坏起始点和传递路径并与实际震灾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框架结构设计时应重点加强潜在破坏起始点和传递路径上的抗震能力。强柱弱梁结构真正起到增加结构延性的常是底部几层梁,当其达到耗能极限,底柱便开始破坏,易导致结构整体倒塌。研究结构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框架 连续倒塌 模拟 破坏起始点 传递路径 抗震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