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83
1
作者 杨文轩 冯霞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共4页
体育文化指人类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或创造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制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了人类在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体育文化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我国从传统... 体育文化指人类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或创造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制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了人类在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体育文化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体育文化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着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作用,充分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创造性和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过程中的能动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精神文明 社会转型 人的现代化
下载PDF
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32
2
作者 钟启泉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0,共5页
中国大陆正在开展一场空前规模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本文概述了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内容;探讨了“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与重建“学校文化”的实践课题。论... 中国大陆正在开展一场空前规模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本文概述了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内容;探讨了“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与重建“学校文化”的实践课题。论文表明了这样一个信念与真实,尽管我们的改革面临诸多来自旧观念与旧体制的抵抗,但多元的声音所激起的对话、论争和交响,终究使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学校再生”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程范式 转型 中国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下载PDF
论乡土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35
3
作者 胡映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101,共8页
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基于"守土"而形成的"乡、土、人"三者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人"三者之间开始"分崩离析",即出现了"离... 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基于"守土"而形成的"乡、土、人"三者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人"三者之间开始"分崩离析",即出现了"离土又离乡"的现象,这导致了乡土文化的变迁。乡土文化的变迁并不必然预示着乡土文化发展的危机,因为乡土文化的发展中孕育着创新的动力或机制,其中"三农"的现代化是乡土文化创新的外在动力,而"精神家园"的复兴是乡土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乡土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无疑是在复兴或发展中国文化的"根"的基础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变迁 创新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太极拳传播现象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吉远 郭志禹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太极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认识这一文化现象,需要将太极拳放在产生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审视。晚清社会化转型和理学考据学术之风,使太极拳经历了由乡村进入城市,由民间低位文化趋向士大夫高位... 太极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认识这一文化现象,需要将太极拳放在产生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审视。晚清社会化转型和理学考据学术之风,使太极拳经历了由乡村进入城市,由民间低位文化趋向士大夫高位文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走向了一条由北方至南方,由南方至海外的传播之路;晚清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使拳术跃居诸艺之冠;太极拳运动形式的变革,使其运动方式由"粗俗"走向"儒雅",扩大了太极拳的传播文化层次和习练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文化 传播 转型
下载PDF
试论东巴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24
5
作者 和力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7,共5页
作者针对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著称的纳西族活态东巴文化面临着断代消亡的危机,重申了东巴文化世界级品位的学术和社会文化价值,总结了近20年东巴文化抢救的成就,陈述了目前在东巴文化传承研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最后... 作者针对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著称的纳西族活态东巴文化面临着断代消亡的危机,重申了东巴文化世界级品位的学术和社会文化价值,总结了近20年东巴文化抢救的成就,陈述了目前在东巴文化传承研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性的东巴文化传承模式,认为转型期的纳西文化应该是纳西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巴文化 传承 模式
下载PDF
由“术”至“道”:中国传统射箭的文化变迁与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龚茂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49,共6页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析中国传统射箭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推动传统射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田野调查法对中国传统射箭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研究认为,传统射箭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在文化进化上,从野蛮...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析中国传统射箭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推动传统射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田野调查法对中国传统射箭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研究认为,传统射箭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在文化进化上,从野蛮走向文明;在文化适应上,从一元到多元一体;在价值选择上,从外求到内外兼修。田野调查发现,在当前阶段,传统射箭主要呈现出:追求不一,形态多样;标准欠缺,摸索前进;组织分散,缺乏合力;自下而上,社会为主;自信自觉,捍卫传统的文化形态。最后,研究提出了传统射箭文化进一步创造性转化理应遵守的原则,指出了"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转化方向,并针对转化的实际操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射箭 射道 射艺 文化变迁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试论“现代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0
7
作者 牛汝极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14,共14页
文章认为,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就是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现代文化的主要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存在着一致性和耦... 文章认为,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就是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现代文化的主要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存在着一致性和耦合性。现代社会的现代价值、现代认同、现代精神和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现代文化及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现代价值是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认同是现代文化的支撑,现代精神是现代文化的动力,文化现代转型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途径,建设现代文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信仰共同体。现代文化的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文章还提出了新疆"疆魂"的概念以及实现文化现代转型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化 现代价值 现代认同 现代精神 文化转型
下载PDF
当代城市文化重构与文化建筑 被引量:14
8
作者 卢峰 陈维予 《城市建筑》 2007年第9期6-8,共3页
本文从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战略与当代消费文化特征两个方面着手,对当代文化建筑的内涵、构成模式、功能特征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我国当代文化建筑在新的城市竞争背景下的发展问题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文化建筑 城市文化 重构 城市转型
下载PDF
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变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彭继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3,共6页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兴起、发展和壮大的。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源于文化产业本身具备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双重特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经历了文化产业兴起与意识形态...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兴起、发展和壮大的。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源于文化产业本身具备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双重特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经历了文化产业兴起与意识形态变迁过程的矛盾性、文化产业崛起与意识形态变迁过程的多样性和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与意识形态传播的规范性等艰辛的探索历程。获得了"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依据文化产业展开的几个环节来传播意识形态"、"在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等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文化产业 意识形态变迁
下载PDF
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转型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曹岚 李旭 +2 位作者 王新梅 魏莹 董玉杰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应在深入研究、发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人们体会到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介绍了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几种保护模式。为... 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应在深入研究、发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人们体会到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介绍了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几种保护模式。为顺应环境,鼓励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只有实现现代化转型,使其贴近、适应现代生活,才能将其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非物质文化 保护 转型
下载PDF
文化规划:城市规划思维的新辨识 被引量:17
11
作者 屠启宇 林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8,共9页
文化规划是关于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的创新,它强调将文化思维贯穿于城市创新转型的全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定各类公共规划与政策;把文化资源置于创新转型实践的中心来整合、培植城市的各种资源。同时应防止文化规划实践走样成为"... 文化规划是关于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的创新,它强调将文化思维贯穿于城市创新转型的全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定各类公共规划与政策;把文化资源置于创新转型实践的中心来整合、培植城市的各种资源。同时应防止文化规划实践走样成为"规划文化",警惕对于文化发展的直接干预。在对城市文化规划的本质、目的、层次、边界及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文化规划的三大导则:将城市文化的理想、情感、发展愿望通过城市规划中的空间与建筑规划展现出来,实现规划的"软硬结合";培养城市规划者的人文素养;推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缩小城市总体规划和概念性规划的两极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规划 规划文化 创新转型 城市规划
下载PDF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定淮 涂春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8-74,共7页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地位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事实转型,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执政意识仍停留在“革命党”的思维上。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坚冰、在观念上向“执政党”转型的开始,“三个代表”重...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地位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事实转型,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执政意识仍停留在“革命党”的思维上。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坚冰、在观念上向“执政党”转型的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理论上向“执政党”的全面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党 执政党 政治文化 转型
下载PDF
作为生存之道的非正式社会控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启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82,共9页
非正式社会控制是社会结构与文化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合体。非正式社会控制之所以重要,乃因它是地方性的、群体的生存之道,关乎如何安排生活和秩序,它表现着社会结构和群体的文化,构建了生活的样式。地方性的秩序就是人们在多元的社会控制... 非正式社会控制是社会结构与文化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合体。非正式社会控制之所以重要,乃因它是地方性的、群体的生存之道,关乎如何安排生活和秩序,它表现着社会结构和群体的文化,构建了生活的样式。地方性的秩序就是人们在多元的社会控制中不断行动之后形成的结果。社会转型意味着旧有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将可能失去它存在的基础,旧有的生存之道不能适应多变的世道,旧秩序正在被瓦解。而此时,如果国家法律等正式制度不能有效介入社会并弥补社会转型带来的非正式社会控制不足的困境,社会转型将面临巨大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社会控制 社会结构 文化 生活样式 社会转型
下载PDF
经济发展会带来民主化吗?——现代化理论的兴起、衰落与复兴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25,共10页
自从1959年政治学家李普赛特提出"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化"这一"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命题以来,这个论断被反复检测、批评和捍卫。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兴起、衰落和复兴。通过对这三个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及其... 自从1959年政治学家李普赛特提出"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化"这一"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命题以来,这个论断被反复检测、批评和捍卫。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兴起、衰落和复兴。通过对这三个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方法论的介绍,梳理这一领域日益精细复杂的知识框架,阐释这种知识变迁后面的现实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民主化 现代化理论 政治文化 民主转型
原文传递
紫芦笋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元国 刁家连 +2 位作者 李芳 李保华 李志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紫芦笋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其研究结果为:(1)启动培养基:MS+6-BA1.0mg/l;(2)增殖培养基:适合紫芦笋雄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NAA0.5mg/l+6-BA0.5mg/l,每切片平均发芽数可达2.5个;适合紫芦笋雌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6-BA0.3mg/l+NA... 紫芦笋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其研究结果为:(1)启动培养基:MS+6-BA1.0mg/l;(2)增殖培养基:适合紫芦笋雄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NAA0.5mg/l+6-BA0.5mg/l,每切片平均发芽数可达2.5个;适合紫芦笋雌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6-BA0.3mg/l+NAA0.05mg/l,平均发生芽数可达2.1个;(3)生根培养基:改良MS+IBA1.0mg/l+KT0.2mg/l+NAA0.05mg/l,生根率高达85%;(4)过度移栽技术:选用3条根以上的组培苗在土5份十垤石3份的基质上移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芦笋 茎尖 组织培养 快繁技术 培养基
下载PDF
聚落变迁和统一信仰的形成:从崧泽到良渚 被引量:11
16
作者 方向明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公元前4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由马家浜文化进入到崧泽文化,环太湖周边水系承载了聚落群形成和发展的重任。崧泽文化晚期,集群发生了大规模移动,鉴于木材、石材、玉材等资源优势,最终选定良渚遗址群所在地作为发展基地。良渚文化时期... 公元前4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由马家浜文化进入到崧泽文化,环太湖周边水系承载了聚落群形成和发展的重任。崧泽文化晚期,集群发生了大规模移动,鉴于木材、石材、玉材等资源优势,最终选定良渚遗址群所在地作为发展基地。良渚文化时期玉文化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在聚落等级和聚落规模、墓主身份和地位等方面,其形成过程也就是琮、璧、钺和神人兽面像的形成过程。崧泽文化时期祭器和礼器的形式丰富多样,而良渚文化时期琢玉工艺则形成了固定和僵化的格式,作为身份地位的标识和神秘主义的表达,这些变化预示着社会变革的来临。随着资源的枯竭、艺术创造力的消怠甚至迷失以及外部因素的冲击,良渚文化降下了帷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 聚落变迁 统一信仰 环太湖流域 玉文化 琢玉工艺 斧钺 神人兽面像
原文传递
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10
17
作者 耿云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30,共12页
为了说明在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首先对"政治"与"文化"作了特别的界定。然后指出,在近代中国,由于内外环境的巨大压力,政治觉醒被提到首位。但每一次政治觉醒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觉醒。如戊戌变法... 为了说明在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首先对"政治"与"文化"作了特别的界定。然后指出,在近代中国,由于内外环境的巨大压力,政治觉醒被提到首位。但每一次政治觉醒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觉醒。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更新。反过来,文化上的觉醒,也总会促进政治变革。如戊戌维新运动前后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传播对辛亥革命与立宪运动都起到了催生和促进的作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促成了国民党的改组,从而造成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由于近代中国政治觉醒的优先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泛政治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政治 文化 互动
下载PDF
严复与近代文化转型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灿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90-96,共7页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严复所作的重大贡献:一是独创严氏话语系统,推进文化载体转型;二是推进古典人文精神向近代人文精神的转型;三是推进中国国学向现代社会科学的转型。
关键词 严复 中国文化 文化转型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从审美意象到艺术符号的构建——论中国民族服饰情与意的整合传达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奕 孙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1-144,共4页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各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示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各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示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 历史文化 情感 传达
下载PDF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转型机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申国卿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69,共6页
在中国武术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武术文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武术流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形象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南北武术差异。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原、荆楚等地域... 在中国武术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武术文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武术流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形象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南北武术差异。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原、荆楚等地域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移民促进了地域武术之间的交汇、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巴蜀、岭南等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应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征对于地域武术的整体风格影响同样显著,齐鲁武术因为处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而深蕴教化和德行内涵,吴越作为近代中华文化发展先行地区的特点则使得吴越武术应时而动,成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全新的战略主题与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地域 文化 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