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仁学》与中国伦理的近代转换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凡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2-14,共3页
谭嗣同的《仁学》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文化解构和对封建名教的文化批判 ,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摆脱专制压迫的呐喊。他以以太—仁—通—平等的构思理路 ,熔铸古今 ,会通中西 ,以突破中国传统伦理 ,实现中国传统伦理的近代转换 ,建构具... 谭嗣同的《仁学》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文化解构和对封建名教的文化批判 ,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摆脱专制压迫的呐喊。他以以太—仁—通—平等的构思理路 ,熔铸古今 ,会通中西 ,以突破中国传统伦理 ,实现中国传统伦理的近代转换 ,建构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近代伦理精神的伦理价值体系。《仁学》体现了他希望实现中国传统伦理近代转换的高度的文化自觉 ,以及对西方近代自由、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仁学》 伦理解构 伦理批判
下载PDF
作为一种唯物主义方案的承认伦理学 被引量:1
2
作者 让.菲利普.德兰 余永林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7年第1期262-274,426,共14页
本文意在把霍耐特的早期著作视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方案,以突出其所创建的"承认伦理学"的唯物主义背景。在这里唯物主义有二重意义,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在这里霍耐特试图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现实化,二是在费尔巴... 本文意在把霍耐特的早期著作视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方案,以突出其所创建的"承认伦理学"的唯物主义背景。在这里唯物主义有二重意义,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在这里霍耐特试图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现实化,二是在费尔巴哈意义上使用的,即一种强调人类互动关系的肉体、情感属性的人类学唯物主义。作者认为,霍耐特的早期思想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洞见。但是,这些在霍耐特成熟时期的著作已经部分地消失了。作者强调,向早期唯物主义方案的返回将有助于拓宽承认伦理学的分析和批判范围,以纠正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 批判理论
下载PDF
“破名者的姿态”--评金理《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何亦聪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4-37,共4页
中国近世文化的一个痼疾是名与实的高度分离,新文化运动以后,此种痼疾并未消失,反而与新的文化资源、社会思潮结合产生了“现代名教”。金理的《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以章太炎、鲁迅、胡风、胡适为... 中国近世文化的一个痼疾是名与实的高度分离,新文化运动以后,此种痼疾并未消失,反而与新的文化资源、社会思潮结合产生了“现代名教”。金理的《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以章太炎、鲁迅、胡风、胡适为中心,就他们对现代名教的批判展开研究,一方面立足文学史视野对现代思想史进行反观,另一方面也是站在现代思想史的角度提示我们现代文学的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理 《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现代名教 “名” 章太炎 鲁迅 胡风 胡适 文学史 思想史
下载PDF
礼法断层在近代的发生学——兼论礼与法的接轨
4
作者 顾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8,共15页
传统的“礼”与现代的“法”之间,经晚清修订新律引发的礼法之争,直至五四反礼教思潮前后二十余年的剧烈震荡,断裂为一道鸿沟。严复在1902至1913年间所译孟德斯鸠《法意》,提供了从观念史角度审视的一个典型标本。在孟德斯鸠“礼学四分... 传统的“礼”与现代的“法”之间,经晚清修订新律引发的礼法之争,直至五四反礼教思潮前后二十余年的剧烈震荡,断裂为一道鸿沟。严复在1902至1913年间所译孟德斯鸠《法意》,提供了从观念史角度审视的一个典型标本。在孟德斯鸠“礼学四分”的类型学框架基础上,严复最终将“礼”从“法”的概念中割裂出去,形成“法制”/“礼俗”两分的理论框架,构成礼法断层的理论来源。东亚礼教批判的开闸者福泽谕吉所著《文明论概略》(1875年),在日本所掀起的礼教批判浪潮,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层次的诱发、解锁和冲击效应。此后,黜“礼”隆“法”的学术生态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学术界曾对礼与法的接轨提出多种方案,但普遍呈现出因学理铺垫不足而榫口对不准的问题。礼法接轨的当代困境,与分学科隔离式取样研究的学术现状关系密切,对礼治的整体性和内在活力把握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法关系 反礼教 《法意》 孟德斯鸠 福泽谕吉
原文传递
文化象征·伦理困境·道德重建——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中的张翎小说
5
作者 张俊琦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3-19,共7页
伦理问题是张翎小说的重要症候,是人物悲剧命运的症结和自我救赎的钥匙。从当今世界伦理形态的核心——文化伦理来说,张翎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寓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谐互补、交汇杂糅的伦理文化本质。张翎将人物置于伦理困境... 伦理问题是张翎小说的重要症候,是人物悲剧命运的症结和自我救赎的钥匙。从当今世界伦理形态的核心——文化伦理来说,张翎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寓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谐互补、交汇杂糅的伦理文化本质。张翎将人物置于伦理困境中反复考量道德与人性的张力,以传统伦理抵拒现代人性的沉沦,以五四运动个性解放、平等独立的伦理思想抵拒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张翎将目光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与大洋彼岸,寻求救赎的窗口,探索人的终极意义与苦难救赎的可能性。张翎的伦理思想与道德思考体现了她对社会的关怀与对至善人性的呼唤,对现代人格真善美的形塑、人伦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小说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困境 道德文化
下载PDF
初唐史家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6
作者 李海燕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117,128,共6页
与艺术批评相对应,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文学创作进行伦理和道德的考察,对文学所描写种种善恶现象和思想旨趣进行历史的阐释,并以特定的价值观为准绳作出现实的评判。初唐史家在江左余习甚浓的时代,从作品、作家、社会风俗、道德旨向等层... 与艺术批评相对应,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文学创作进行伦理和道德的考察,对文学所描写种种善恶现象和思想旨趣进行历史的阐释,并以特定的价值观为准绳作出现实的评判。初唐史家在江左余习甚浓的时代,从作品、作家、社会风俗、道德旨向等层面对前朝文学进行了伦理学批评,指出了南朝以来文学伦理价值的缺失,在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同样也尊重和提倡文学的艺术价值,为此后的文学发展包括涵养波澜壮阔的盛唐之音创设了宏阔的生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功能 道德目的 文质斌斌
下载PDF
论陈映真的现代名教批判--重读《唐倩的喜剧》
7
作者 易文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2-68,共7页
金理的著作《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构建了从章太炎、鲁迅到胡风的现代名教批判谱系,探讨后发国家知识分子的现代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反现代的现代性”的第三世界视野进行补充思考,如陈映真发... 金理的著作《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构建了从章太炎、鲁迅到胡风的现代名教批判谱系,探讨后发国家知识分子的现代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反现代的现代性”的第三世界视野进行补充思考,如陈映真发表于1967年的《唐倩的喜剧》,可见其深刻的现代名教批判:辛辣讽刺中国台湾地区作为“转向者”的“伪士”及其文本性态度所体现的殖民性,批判西潮甚嚣尘上的“现代名教”,从而超克“文化冷战”时期单一的资产阶级现代性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现代名教 鲁迅 《唐倩的喜剧》
下载PDF
伦理环境与小说《觉醒》的拒绝与接受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红卫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5,共5页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上命运多舛:1899年,小说出版后不久即招致当时评论家们的猛烈抨击,最终被搁置起来,几近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同样还是这部小说却重新得到关注,成为研究现...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上命运多舛:1899年,小说出版后不久即招致当时评论家们的猛烈抨击,最终被搁置起来,几近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同样还是这部小说却重新得到关注,成为研究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模本,并稳稳占据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同一部小说会在不同时期有着如此不同的境遇?如何看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中的接受?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并采用西方女权主义视角,在对《觉醒》逐渐被接受的历史过程的分析基础上,剖析接受者和接受活动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和伦理环境,对这部小说在不同时代地位升降的接受现象给予合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觉醒》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环境
原文传递
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被引量:14
9
作者 龙云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5,共9页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出现了重理论轻文本的倾向。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本文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方法论...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出现了重理论轻文本的倾向。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本文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方法论,一方面对伦理学和文学关系的历史源头进行梳理,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等关系的种种问题,证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具有学理上的创新意义,文学的伦理价值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现实性讨论,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纵深发展可以促进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争议和"对话"中实现求同存异,并起到沟通跨文化桥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生命价值 道德观念 伦理意识
原文传递
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慈悲》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尚必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3,共10页
莫里森新作《慈悲》以"卖女为奴"这一事件为核心,通过运用重复叙述和多重聚焦的手法,成功地再现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伦理错乱和道德失衡的故事世界。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卖女为... 莫里森新作《慈悲》以"卖女为奴"这一事件为核心,通过运用重复叙述和多重聚焦的手法,成功地再现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伦理错乱和道德失衡的故事世界。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卖女为奴"这条伦理主线,通过还原该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小说中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伦理结",希图由此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结
原文传递
《米德尔马契》:伦理关怀与道德寓言 被引量:8
11
作者 袁英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4,共7页
乔治·艾略特以全新的方式将小说发展为道德寓言,贯穿在她作品中的强烈的伦理关怀使其被评论家们誉为"伦理先知"。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重新解读《米德尔马契》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艾略特小说中的伦理关怀特质。在斯宾... 乔治·艾略特以全新的方式将小说发展为道德寓言,贯穿在她作品中的强烈的伦理关怀使其被评论家们誉为"伦理先知"。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重新解读《米德尔马契》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艾略特小说中的伦理关怀特质。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思想的影响下,艾略特的伦理道德观可以概括为对他人的同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道德的自我完善。同时,从分析潜在的伦理意识入手,艾略特和多萝西娅的爱情婚姻观并非像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争论的那样自相矛盾,因此,伦理批评也构成了对小说其他解读视角的一种补充和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米德尔马契》 伦理关怀 伦理道德观
原文传递
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审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 被引量:4
12
作者 熊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2-98,共7页
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从对翻译活动和译者态度的认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现代早期对照阅读式批评模式的形成及其目的,据此认为创造社与胡适或者文学研究会之间的论争实质上体现了翻译的伦... 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从对翻译活动和译者态度的认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现代早期对照阅读式批评模式的形成及其目的,据此认为创造社与胡适或者文学研究会之间的论争实质上体现了翻译的伦理学批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翻译论争 伦理批评 对照阅读式批评
下载PDF
《蓝色的海豚岛》的伦理解读 被引量:6
13
作者 关合凤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斯科特·奥台尔的成名作《蓝色的海豚岛》被称作女性版的《鲁宾逊飘流记》。本文试图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儿童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揭示出的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认为《蓝色的海豚岛》真实地再... 斯科特·奥台尔的成名作《蓝色的海豚岛》被称作女性版的《鲁宾逊飘流记》。本文试图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儿童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揭示出的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认为《蓝色的海豚岛》真实地再现了父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道德伦理对女性发展造成的障碍,歌颂了以宽容、仁慈对待他人及生态圈中的一切的关爱伦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如一的人伦理想。透过男女平等和深层生态伦理的主题,小说彰显出作者令人惊叹的前瞻性和对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科特·奥台尔 《蓝色的海豚岛》 文学伦理学批评 女性主义 关怀伦理
下载PDF
德波的景观生产批判伦理观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全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69,共9页
德波的景观生产批判伦理是后现代符号消费的必然逻辑。他采用生动、形象的后现代叙述方法,将景观生产的异化现象和内在机制呈现出来。在描述景观生产的分离图景之时,也流露出他对真实生活的执着追求。他声称,景观生产是资本增殖的必然逻... 德波的景观生产批判伦理是后现代符号消费的必然逻辑。他采用生动、形象的后现代叙述方法,将景观生产的异化现象和内在机制呈现出来。在描述景观生产的分离图景之时,也流露出他对真实生活的执着追求。他声称,景观生产是资本增殖的必然逻辑,也是科技理性的进一步强化。景观作为后现代工业社会生产主导模式,不仅生产了政治经济秩序,还生产了思想文化体系。面对景观生产,德波号召人们认清自己所处的异化情境,构建自己真正需要的日常生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波 景观生产 批判伦理
下载PDF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的三重理论形态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全胜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7期35-50,共16页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是在批判空间生产的生态异化现象出场的,并呈现出资本批判、政治批判、价值批判三重理论形态。这三重理论形态是相辅相成、依次递进的。在资本批判理论形态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增殖下的空间生产...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是在批判空间生产的生态异化现象出场的,并呈现出资本批判、政治批判、价值批判三重理论形态。这三重理论形态是相辅相成、依次递进的。在资本批判理论形态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增殖下的空间生产引起的生态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扩张带来的空间生态失衡,要求建立合理的空间生产方式;在政治批判上,马克思批判了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空间生产导致的政治霸权,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扩张实质上也是一种政治权力扩张,主张清除自然空间中的政治意识;空间生产将政治意识形态渗透进自然空间,让自然空间变得不再纯粹;在价值批判上,马克思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倡导空间生态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号召空间生产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空间生产"的生态批判伦理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空间生产 生态批判伦理 三重理论形态
下载PDF
中国近二十年来文学道德批评述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根民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81-686,共6页
就文学道德批评的方法与效用、地位与取向、角度与模式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评析,为即将建构的文学道德学体系提供一个合适的话语平台,在多元并存和跨学科的基础上催生新的批评方法。认为文学道德批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文... 就文学道德批评的方法与效用、地位与取向、角度与模式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评析,为即将建构的文学道德学体系提供一个合适的话语平台,在多元并存和跨学科的基础上催生新的批评方法。认为文学道德批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文学与道德文化相互发明,共同夯实了具有东方神韵的文学道德宝库。文学道德批评贴近古代文学生态、文学道德的审美呈现,有效地避免了昔日文学研究中的误读和臆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道德批评 方法 角度 取向
下载PDF
论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的路径及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全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4,共8页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体现着解构、建构、重构三重路径。马克思解构了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逻辑和权力结构,揭示了资本逻辑和权力结构对空间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建构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生态批判伦理,号召...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生态批判伦理体现着解构、建构、重构三重路径。马克思解构了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逻辑和权力结构,揭示了资本逻辑和权力结构对空间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建构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生态批判伦理,号召无产阶级凭借革命打破旧的社会空间形态,实现空间生态系统的平衡,建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空间。因此,马克思重构了传统的生态伦理,建构了适合于都市时代的空间生态伦理,为共产主义空间生态伦理提供了实现的路径,也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应该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总体性的生态伦理理念,建立宜居的城市空间,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空间生产 生态批判伦理 路径
下载PDF
《恶龙的兄弟》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柏灵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9,共8页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潘·沃伦的长篇诗歌《恶龙的兄弟》以鬼魂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讲述了美国总统杰弗逊的侄子利尔伯恩杀害黑奴约翰的事件。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试图解析旧南方白人的身份意识以及利尔伯恩的身份危机...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潘·沃伦的长篇诗歌《恶龙的兄弟》以鬼魂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讲述了美国总统杰弗逊的侄子利尔伯恩杀害黑奴约翰的事件。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试图解析旧南方白人的身份意识以及利尔伯恩的身份危机与杀死黑奴事件之间的联系。在南方白人身份意识的影响下,利尔伯恩面对来自黑奴的反抗做出了杀死约翰以维护自己奴隶主身份的伦理选择。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中美国总统杰弗逊的人性观是对人身上斯芬克斯因子的解读。在表达其人性论的同时,杰弗逊对利尔伯恩事件做出道德评价并对南方白人的身份意识进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龙的兄弟》 文学伦理学批评 身份意识 伦理选择 斯芬克斯因子
原文传递
希利斯·米勒与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伦理转向”
19
作者 李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8,共12页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与美国社会平权运动产生合流,形成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尊重多元差异的文化思潮,也极大影响了美国解构主义批评以及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乃至各种文化研究潮流。然而,他者伦...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与美国社会平权运动产生合流,形成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尊重多元差异的文化思潮,也极大影响了美国解构主义批评以及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乃至各种文化研究潮流。然而,他者伦理的绝对化也导致文本被赋予过度的政治阐释,造成理论话语的分裂和泛滥。米勒的批评伦理转向就是对“他者伦理”的反思。他试图回到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强调叙述的确定性法则,建构一种尊重文本的阅读伦理。但是,对于如何建构确定的阅读规范这一关键问题,米勒始终显得犹疑不决,显示了他的局限性。对于国内学界而言,米勒的批评伦理转向有必要的知识意义,启示了从跨文化批评领域进一步拓展“强制阐释论”的反思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解构主义批评 希利斯·米勒 批评伦理 强制阐释
原文传递
论知青叙事的两种文学记忆——兼及陶东风的文化批评伦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中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130,139,共11页
陶东风著作《文化研究与政治批评的重建》,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和“文学与记忆”的角度对知青叙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说。这只是陶著的一个部分。本文专论其“知青叙事的文学记忆”,要点有三。其一,将“文化批评”中的“文化”内涵... 陶东风著作《文化研究与政治批评的重建》,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和“文学与记忆”的角度对知青叙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说。这只是陶著的一个部分。本文专论其“知青叙事的文学记忆”,要点有三。其一,将“文化批评”中的“文化”内涵明确地界定为“人类良知暨社会正义”,从而在“有思想”的文化批评与其他文化批评之间划了一道界限。其二,以有思想的“文化批评”为尺度,可能比常规文论教程更清醒地甄别知青叙事对历史的文学取舍,分出“选择性”“见证性”这两种记忆类型,其中,梁晓声《知青》《今夜有暴风雪》和都梁《血色浪漫》属“选择性记忆”,老鬼《血色黄昏》属“见证性记忆”。其三,鉴于有思想的文化批评(作为某种“亚文学批评”)更执着于非虚构叙事的“历史见证”功能,故以此“批评”为业者,当以道义、勇气自励,此即“文化批评伦理”之第一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东风 知青叙事 文学记忆 历史见证 文化批评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