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罪犯改造:由同质主义到理性多元化 被引量:8
1
作者 连春亮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80,共8页
刑罚演进的历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史,它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具有的行刑理念和行刑目的。新中国改造罪犯的历史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打上了新中国发展的政治烙印,综合起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级改造阶段、劳动改造阶段和... 刑罚演进的历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史,它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具有的行刑理念和行刑目的。新中国改造罪犯的历史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打上了新中国发展的政治烙印,综合起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级改造阶段、劳动改造阶段和科学改造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是以不同的认识论作为基础的。由同质主义认识论、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到理性主义认识论,我国的罪犯改造或矫正教育工作步入了理性多元化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 罪犯改造 同质主义 阶级改造论 劳动改造论 科学改造论
下载PDF
关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桂霞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51-54,共4页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经济、有效、人道的刑罚执行方法,代表着刑罚执行的未来走向。但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尤其是缺乏一个成熟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社区矫正对象的界定、矫正工作的内容和措施的具体化、矫...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经济、有效、人道的刑罚执行方法,代表着刑罚执行的未来走向。但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尤其是缺乏一个成熟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社区矫正对象的界定、矫正工作的内容和措施的具体化、矫正机构的专门化、法律依据的明晰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矫正 罪犯改造 法律保障
下载PDF
当前罪犯改造新方法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彭春芳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4-18,共5页
随着"首要标准"的提出,在监狱工作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罪犯改造的新方法、新措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使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在管理改造、劳动改造、心理矫治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关键词 罪犯改造 教育改造 心理矫治
下载PDF
监狱文化建设遇到了什么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雪峰 《犯罪研究》 2022年第6期66-78,共13页
开展监狱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罪犯改造质量,有利于做好犯罪防治工作。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监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问题。立足扎根理论,采用深度访谈法获取经验材料,通过三级编码确定核心范畴。结果显示,人的因素是监... 开展监狱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罪犯改造质量,有利于做好犯罪防治工作。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监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问题。立足扎根理论,采用深度访谈法获取经验材料,通过三级编码确定核心范畴。结果显示,人的因素是监狱文化建设的首要影响因素,资金状况和使用制度是制约性客观因素,文化建设偏离监狱中心工作、深度不够、系统性差、特色不鲜明是主要问题。监狱文化建设与所在地区文化水平、监狱领导的文化观念具有一致性,文化建设水平是地区和监狱整体发展水平的反映。监狱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文化影响人的精神并体现人的精神,为“改造人”服务是监狱文化建设的最高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文化建设 罪犯改造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自由实践的限度:罪犯改造中的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东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监狱是研究权力与互动的理想场所,但目前中国的监狱研究多限于司法话语体系内,侧重对罪犯刑罚隔离与惩处,并未深入探讨监狱内的权力运作机制。通过借用福柯的“主体性”概念,并结合田野调查所收集的云南省W监狱内25名男性罪犯的访谈材料... 监狱是研究权力与互动的理想场所,但目前中国的监狱研究多限于司法话语体系内,侧重对罪犯刑罚隔离与惩处,并未深入探讨监狱内的权力运作机制。通过借用福柯的“主体性”概念,并结合田野调查所收集的云南省W监狱内25名男性罪犯的访谈材料,再现并解析监狱改造工作如何建构罪犯自我认知模式以及罪犯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监狱改造通过外部凝视、身体管控与社会关系对罪犯进行矫治,而罪犯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发展出了接纳、附和、重构和抵抗四种不同策略来回应监狱的权力。罪犯的境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治理体系下公民自由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犯改造 权力 主体性
下载PDF
“监狱学专业综合改革暨罪犯改造理论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
6
作者 孙珊珊 秦宏民 王雪峰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3-27,共5页
在高等教育变革和监狱人民警察招录机制改革背景下,监狱学专业教育和理论研究向何处去,是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为回应新时代的新问题,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举办了"监狱学专业综合改革暨罪犯改造理论反思"学术研讨会,就监狱学专业... 在高等教育变革和监狱人民警察招录机制改革背景下,监狱学专业教育和理论研究向何处去,是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为回应新时代的新问题,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举办了"监狱学专业综合改革暨罪犯改造理论反思"学术研讨会,就监狱学专业教学、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监狱学学术研究及罪犯改造理论反思等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新文科视域下监狱学专业综合改革、监狱的空间政治、第三代罪犯的矫正、罪犯改造一体化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学 罪犯改造 专业改革 理论创新
原文传递
论我国监狱生产体制的重构
7
作者 戴欣 《辽宁警专学报》 2007年第6期54-56,共3页
我国监狱生产对促进罪犯改造、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监狱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重新构建监狱生产的理想模式、研究监狱生产发展的思路已势在必行,文章结合我国监狱生产体制在运行... 我国监狱生产对促进罪犯改造、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监狱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重新构建监狱生产的理想模式、研究监狱生产发展的思路已势在必行,文章结合我国监狱生产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监狱生产体制重构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生产体制 罪犯改造 行刑 市场经济
下载PDF
行刑社会化的内在逻辑合理性解析
8
作者 欧元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40-45,共6页
行刑社会化在我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本文在比较分析了目前有代表性的几种行刑社会化概念后,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为了弥补监狱行刑方式的缺陷,充分体现现代刑法确保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统一的精神,对条件合适的罪犯适用非监禁刑... 行刑社会化在我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本文在比较分析了目前有代表性的几种行刑社会化概念后,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为了弥补监狱行刑方式的缺陷,充分体现现代刑法确保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统一的精神,对条件合适的罪犯适用非监禁刑,使其在社会上得到教育改造,并使社会最大限度地参与罪犯矫正事业,从而使刑事执行与社会发展同步,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的一种行刑方式。文章接着从罪犯改造的目的性、可能性、正当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行刑社会化的内在逻辑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刑社会化 社区矫正 罪犯改造的目的性 罪犯改造的可能性 罪犯改造的正当性
下载PDF
对罪犯改造工作社会化的思考
9
作者 宋茂松 薛宏伟 +1 位作者 卢坤跃 黄战军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8-60,共3页
改造罪犯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提高改造质量必须走罪犯改造工作社会化的道路。要实现罪犯改造工作社会化 ,就要树立“宗旨意识”等四种意识 ;处理好“罪犯改造工作社会化与监管安全之间的关系”等三个关系 ;做好“整个社会力量”
关键词 罪犯改造 社会化 行刑模式
下载PDF
德国刑法典修正视野下的刑事政策与刑法科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谭淦(译) 《中国应用法学》 2019年第6期181-199,共19页
近年来德国刑法典的修正实践,越来越多回应刑事政策的要求,通过个别条款的修正形式,渐次积累,几乎从根本上修改了刑法典。此前一直主导刑法改革话语的刑法理论,却在此过程中逐渐转向为纯粹的批判者。在新的立法改革趋势面前,刑法理论应... 近年来德国刑法典的修正实践,越来越多回应刑事政策的要求,通过个别条款的修正形式,渐次积累,几乎从根本上修改了刑法典。此前一直主导刑法改革话语的刑法理论,却在此过程中逐渐转向为纯粹的批判者。在新的立法改革趋势面前,刑法理论应当重新审视自我定位,正视自身的不足,在概念工具和方法论上更新。如此,才能在新的刑法变革时代找到自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刑法 刑法改革
下载PDF
逮捕制度再改革的法释义学解读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李训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5-167,共13页
在我国,面对逮捕条件难以把握、审查逮捕诉讼化改造难获实质性突破、短期内难以通过修法对逮捕制度进行根本变革的复杂情势,逮捕制度再改革应超越过度依赖立法式刑事司法改革的思维定势,寻求借助法释义学开拓改革空间。通过宪法维度的... 在我国,面对逮捕条件难以把握、审查逮捕诉讼化改造难获实质性突破、短期内难以通过修法对逮捕制度进行根本变革的复杂情势,逮捕制度再改革应超越过度依赖立法式刑事司法改革的思维定势,寻求借助法释义学开拓改革空间。通过宪法维度的法释义学分析,实现逮捕由强制措施到基本权干预的转换,这不仅能为逮捕条件的再解释提供理念支持,而且有助于证成审查逮捕诉讼化改造的正当性;运用法释义学思维,可以对逮捕三要件进行阶层化重构,建构以社会危险性为核心的证明对象体系,并重新厘定证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逮捕条件 审查逮捕诉讼化 刑事司法改革 法释义学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域外经验与本土建构 被引量:36
12
作者 卞建林 谢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术语就源于日本;而以美国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审前""审判""审后"的程序设置本身便具有审判中心之传统。有必要在梳理域外经验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以审判为中心"的本土概念。"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强调重视第一审程序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审后程序对一审的救济和监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以庭审为中心 刑事司法改革
下载PDF
走向程序法治: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的宪政思考 被引量:21
13
作者 徐静村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51,共6页
刑事程序法治化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原动力之一。由于刑事诉讼法的"涉宪性",进行刑事程序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宪法的修正,触及到宪政体制改革。而宪政制度中法律秩序、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宏观问题的... 刑事程序法治化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原动力之一。由于刑事诉讼法的"涉宪性",进行刑事程序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宪法的修正,触及到宪政体制改革。而宪政制度中法律秩序、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宏观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样将影响刑事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只有理顺宪政、法治与刑事程序改革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我国刑事程序改革找到正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刑事程序 法治建设 宪政体制 司法体制
下载PDF
中国刑法改革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为主要视角 被引量:26
14
作者 赵秉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101,共10页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研拟和审议,刑法改革再次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社会发展、刑事政策调整和弥补刑法缺陷的需要,我国刑法应当树立"维护社会和谐,贯彻宽严相济,促进刑法科学、进步"的改革目标,注重贯...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研拟和审议,刑法改革再次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社会发展、刑事政策调整和弥补刑法缺陷的需要,我国刑法应当树立"维护社会和谐,贯彻宽严相济,促进刑法科学、进步"的改革目标,注重贯彻人权保障、民生保护、宽严相济和面向国际的现代理念,循序渐进,不断加强死刑和自由刑制度改革,同时积极完善特殊群体从宽制度、民生的刑法保护和反腐败的刑法规范,努力促进刑法立法的全面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改革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 死刑 自由刑 特殊群体 民生保护 反腐败
下载PDF
审判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分歧及其解决 被引量:18
15
作者 樊传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208,共17页
"审判中心主义"是中国学者在进行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时,提炼出的理论术语;然后以此为参照,对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类型化描述,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以审判为中心"则是在当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实践的语境中,... "审判中心主义"是中国学者在进行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时,提炼出的理论术语;然后以此为参照,对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类型化描述,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以审判为中心"则是在当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实践的语境中,由改革决策层、执行部门提出的统括性术语;它旨在解决刑事错案频发、司法公信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是推进严格司法的工具性举措之一。这两种话语体系都指向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但它们在制度愿景、改革内容、价值定位、推进路径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这些分歧导致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之间发生错位,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无法就相应改革议题形成有效互动、共识与合力推进。一个或许可行的解决方案是,让二者共享建构性的刑事诉讼法教义学立场,竞争性地为刑事诉讼制度演进提供发展动力和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司法改革 法教义学
原文传递
我国刑法人身权保护现状和问题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世洲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4-53,共30页
人身权利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现代人权和有关法律规范保护的重要内容。完整分析我国刑法的人身权概念和范围,详细总结我国参加和承认的国际人权公约中人身权保护的一般国际标准,深入说明我国刑法在人身权各方面... 人身权利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现代人权和有关法律规范保护的重要内容。完整分析我国刑法的人身权概念和范围,详细总结我国参加和承认的国际人权公约中人身权保护的一般国际标准,深入说明我国刑法在人身权各方面保护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根据国际人权标准提高我国人身权保护水平的方向性思考,指出降低起刑点才是改革中国刑事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正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身权 国际人权标准 起刑点 刑法改革
下载PDF
海事刑事案件管辖改革与涉海刑事立法完善——基于海事法院刑事司法第一案展开 被引量:14
17
作者 曹兴国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17年第4期43-51,共9页
宁波海事法院刑事司法第一案的审理和宣判标志着中国海事法院的案件管辖改革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案的审理初步验证了管辖改革在充分发挥海事法院专业优势,保障关联海事案件得到统一、高效司法裁判,彰显司法权威,遏制海上犯罪方面的... 宁波海事法院刑事司法第一案的审理和宣判标志着中国海事法院的案件管辖改革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案的审理初步验证了管辖改革在充分发挥海事法院专业优势,保障关联海事案件得到统一、高效司法裁判,彰显司法权威,遏制海上犯罪方面的初衷。未来改革试点的推进需要在海事刑事案件的内涵和范围界定,从刑事审判的人员和硬件保障以及公、检、法部门配套工作机制的建立三方面着手构建常态化机制。同时,本案的裁判也暴露出当前中国刑事立法在船员刑事责任特殊性考量上的缺失。包括船员刑事责任在内的涉海刑事立法缺陷宜通过在涉海法律中规定附属刑法的方式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事刑事案件 管辖改革 船员刑事责任 涉海刑事立法
下载PDF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与刑事司法职权优化配置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能全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32,共14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新目标。实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需要全面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标提出的时空维度,准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含义和内容,深入分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新目标。实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需要全面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标提出的时空维度,准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含义和内容,深入分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所面临的机制困境及体制难题。刑事司法职权配置优化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调整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职权配置的同时,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司法体制及司法权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及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程序改革 机制困境 体制难题 职权配置优化
下载PDF
恢复性司法理论对中国刑诉改革的可能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长军 高建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作为西方国家新近兴起的一种刑事思潮,恢复性司法对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日益明显的影响,不仅成为当下我国刑事法学研究的热点,而且一些司法机关也正在推行可视为其本土化形态的刑事和解制度。不过,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定位与... 作为西方国家新近兴起的一种刑事思潮,恢复性司法对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日益明显的影响,不仅成为当下我国刑事法学研究的热点,而且一些司法机关也正在推行可视为其本土化形态的刑事和解制度。不过,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定位与运行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传统刑事司法的一种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恢复性司法具有法理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因此,我国应当也能够借鉴和吸收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完善刑事和解制度,推动刑事诉讼改革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刑事和解 刑诉改革 意义
下载PDF
从检察听证到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皓 《比较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83,共14页
随着检察听证的广泛适用,刑事审前程序的诉讼化改造目标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结合具体案例却不难发现,审前听证机制的运作尚不具备充分的司法化特质。一方面,作为民意代表的听证员难以亲身接触第一手证据材料,参与案件评议流于表面;另一... 随着检察听证的广泛适用,刑事审前程序的诉讼化改造目标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结合具体案例却不难发现,审前听证机制的运作尚不具备充分的司法化特质。一方面,作为民意代表的听证员难以亲身接触第一手证据材料,参与案件评议流于表面;另一方面,辩论主义原则并未取得优于司法公开及程序参与等理念的主导地位,导致实质化属性的缺失。由此,听证程序事实上仍依附于书面审的固有习惯,无法承担司法决策的核心场域功能。究其原因,除了制度创设初衷层面的另有所图,传统的诉讼结构影响以及办案主体行为惯性的制约均不容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检察听证的客观存在确实提供了一条通往刑事审前程序诉讼化的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证机制 刑事审前程序 诉讼化改造 检察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