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 被引量:289
1
作者 吴福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231,共10页
"X 不比 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视点或态度,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因此"X 不比 Y·Z"本质上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
关键词 “X不比Y·Z” 语用功能 汉语 句法 反预期信息
原文传递
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 被引量:66
2
作者 武果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2-333,共12页
"还"的主观性用法的语义基础是由其表示时间持续的基本意义发展而来的反预期义。反预期义是说话人在期待某事态不再持续时用"还"表示持续的语用推理,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持续的主观态度。"还"的主观性反... "还"的主观性用法的语义基础是由其表示时间持续的基本意义发展而来的反预期义。反预期义是说话人在期待某事态不再持续时用"还"表示持续的语用推理,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持续的主观态度。"还"的主观性反预期义可以解释"还"在现代汉语中的多种固定格式或特殊用法。在当代口语中,不少话语中的"还"兼有客观的持续义和主观的反预期义。"还"共时用法的多义性正是其历时语义主观化过程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持续 反预期 主观化 多义性
原文传递
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 被引量:68
3
作者 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21,共13页
本文首先分别描写"甚至"和"反而"的意义和用法特点,并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其焦点算子功能及其对于相关句子的语义表达的作用。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的同异:都通过焦点对比来表示一种反预期的递进关系;但是,其焦点... 本文首先分别描写"甚至"和"反而"的意义和用法特点,并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其焦点算子功能及其对于相关句子的语义表达的作用。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的同异:都通过焦点对比来表示一种反预期的递进关系;但是,其焦点域(最终实现为一个语用标尺)的性质不同:"甚至"只要求焦点域中的各元素之间有一种顺序性的递进关系,反预期表现在焦点代表的元素出乎意料地进入了焦点域(成为相关的可能性标尺上的最低点);而"反而"要求焦点域中的各元素之间有一种反对性的递进关系,反预期表现在按照常理应该实现的P却没有实现,倒是出乎意料地实现了与之相反的R(即焦点代表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算子 焦点域 语用标尺 反预期 主观化表达 递进关系
原文传递
“还NP呢”构式分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郑娟曼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5,共7页
本文在"反预期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期望信息"这一概念,并将两者予以比较。说话人针对语境中提及的信息提出与受话人预料相反或相背的信息时,那么该说话人表达的是一个反预期信息。若有关某人或某事存在的现状或... 本文在"反预期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期望信息"这一概念,并将两者予以比较。说话人针对语境中提及的信息提出与受话人预料相反或相背的信息时,那么该说话人表达的是一个反预期信息。若有关某人或某事存在的现状或发展结果对于说话者来讲是非期望的,那么说话者表达的是反期望信息。"还NP呢"构式存在两种次标记构式:一是表达反预期信息的构式;二是表达反期望信息的构式。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广义的"否定"义表达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还NP呢 反预期信息 反期望信息
原文传递
意外范畴研究述评 被引量:48
5
作者 强星娜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与意外范畴相关的语言现象及理论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焦点之一。本文就"意外"是否独立语法范畴、意外语义的表现手段这两个问题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汉语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
关键词 意外范畴 反预期 示证范畴 认识情态
原文传递
无定预期、特定预期与反预期情状的多维度考察——以“竟然”“偏偏”等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强星娜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5-689,767,共16页
反预期情状可分为反无定预期和反特定预期。“竟然P”成立的条件是存在无定预期E无定,多为隐性,可还原为类指句(generic sentences)。E无定和P呈现“反例-定型”关系。“偏偏P”成立的条件是存在E特定,可还原为意愿(desiderative)或期待... 反预期情状可分为反无定预期和反特定预期。“竟然P”成立的条件是存在无定预期E无定,多为隐性,可还原为类指句(generic sentences)。E无定和P呈现“反例-定型”关系。“偏偏P”成立的条件是存在E特定,可还原为意愿(desiderative)或期待(desire)等言语行为,与P形成事理逻辑上的偏反关系。言者对E无定和“竟然P”的命题态度可分别概括为“信而未认”和“认而未信”。“竟然”有叙实性,但言者对P的事实性是被动感知的,在信息领地(infor ̄mation territory)和信息赋权(information entitlement)方面处于低位,与“其实P”构成鲜明对比,这表现在二者与一系列认知动词、话语标记、人称范畴的共现、排斥和可及性序列等方面。“偏偏P”言者在事理赋权(event entitlement)方面多处于低位。“竟然P”排斥从属,表现出强主句现象特征,“偏偏P”以主句为主,仅在方式义解读的条件下允准有限的从属和依存等句法操作,例如用于条件句和“驴子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预期 无定预期 特定预期 命题态度 信息领地 叙实性
原文传递
反预期话语标记“怎么”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焱 黄丹丹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93,共13页
文章主要考察话语标记"怎么"。指出它是一个反预期标记,具有"惊异或意外"和"批评或嗔怪"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这两种不同的"怎么"在其语篇构成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怎么"还具有开始... 文章主要考察话语标记"怎么"。指出它是一个反预期标记,具有"惊异或意外"和"批评或嗔怪"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这两种不同的"怎么"在其语篇构成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怎么"还具有开始话题和切换话题的语篇功能。话语标记"怎么"是由询问原因的"怎么"语法化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怎么 反预期 语用功能 语篇功能 语法化
下载PDF
“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 被引量:27
8
作者 宗守云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79-85,共7页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 递进
下载PDF
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 被引量:25
9
作者 唐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73,共5页
副词"还"义项繁多,其中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 副词"还"义项繁多,其中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反预期"的"还"具有主观性。根据"反预期"功能实现条件,我们发现以下6类义项和用法的"还"具有反预期语用功能:用于转折复句中、用于"比"字句、用在褒义形容词前表主观评价、用在"X还VP呢,别提/不用说/何况Y"和"还VP/NP呢"两种句式中、作为一种语气词、"持续义"的"还"不负载句子重音时。"还"从动词虚化为副词,副词又主观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意象—图式"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其源义仍然滞留于副词"还",正是源义滞留使得副词"还"具有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 反预期 语用功能 意象-图式
下载PDF
也谈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的指称性质和语用功能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文浩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光杆NP和"一个NP"可以表示类指,但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并非类指,而是表示类同的个体指。它的构式语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人称代词所指对象作为范畴典型成员的主观认定。该构式经常出现于反预期语境,即事... 光杆NP和"一个NP"可以表示类指,但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并非类指,而是表示类同的个体指。它的构式语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人称代词所指对象作为范畴典型成员的主观认定。该构式经常出现于反预期语境,即事实上人称代词所指对象往往是所在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客观现实与说话人主观认定的鲜明反差,便产生强烈的语力,这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语用功能的特色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复指 指称 语用功能 主观性 反预期
原文传递
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焱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3,共6页
本文分析"别看"的连词化过程。由单一否定祈使句到复句是"别看"连词化的句法基础,由"观察义"到"认识义"是"别看"连词化的语义基础,"别看"语法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演变的... 本文分析"别看"的连词化过程。由单一否定祈使句到复句是"别看"连词化的句法基础,由"观察义"到"认识义"是"别看"连词化的语义基础,"别看"语法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演变的原因在于主观化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看 反预期 连词化
下载PDF
关联论视角下的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现象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健军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4-469,共16页
本文以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视角,全面分析了转折复句的反预期表达现象。正面语境效果赋予了新信息以预期或反预期的属性,在反预期的表达方式上,小句是"隐含",转折复句则是"明说",在具体表达过程中,ICM对预期具... 本文以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视角,全面分析了转折复句的反预期表达现象。正面语境效果赋予了新信息以预期或反预期的属性,在反预期的表达方式上,小句是"隐含",转折复句则是"明说",在具体表达过程中,ICM对预期具有阻塞作用,转折复句也满足了对方的核心关联期待。在转折复句的"明示-推理"模型下,有五种反预期信息的明示成分,其明示程度、处理努力间形成了方向相反的等级序列。在现场评论的口语环境中,明示成分共现的背后隐含着两条倾向性规律,由此证明了关联理论对于礼貌现象同样具有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转折复句 反预期 明示-推理 明示成分 礼貌原则
原文传递
“还”的主观性及其句法实现 被引量:17
13
作者 谢白羽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0,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还"的两种具有主观性的意义,即"持续义"和"反预期义"。"还"的"持续义"体现了说话人的视角,在"持续"场景中,它总是指向时间终点的情状,并将其与作为背景的其... 本文主要讨论"还"的两种具有主观性的意义,即"持续义"和"反预期义"。"还"的"持续义"体现了说话人的视角,在"持续"场景中,它总是指向时间终点的情状,并将其与作为背景的其他情状关联起来。"还"的"反预期义"体现的是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当说话人的视角由客观轴转移至主观轴时,它指向的是言语场景中的话语,并将其与预期对立起来。在描述这些场景时,"还"是成句的必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 持续 反预期 主观性
下载PDF
“人称代词+称谓”序列的话题焦点性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韩蕾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42,共8页
"人称代词+称谓"序列,就其性质与内部构成看是单一话题成分,在信息结构中的分布呈强烈的话题倾向性。该序列的主要功能是针对某种预期直接悖反,或者间接地进行反预期,因此又带有一定的焦点性质。
关键词 话题 焦点 反预期
下载PDF
“差一点”的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兼谈否定、反预期、时体的关联 被引量:14
15
作者 范晓蕾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37,共31页
本文从篇章语义、单句形式、结构比较等维度综合分析副词"差一点"的使用状况,揭示出它牵涉否定、反预期、时体等多个语法范畴。通过跟"没_未"的比较,我们发现,除前贤指出的否定义外,"差一点E"还有四项语... 本文从篇章语义、单句形式、结构比较等维度综合分析副词"差一点"的使用状况,揭示出它牵涉否定、反预期、时体等多个语法范畴。通过跟"没_未"的比较,我们发现,除前贤指出的否定义外,"差一点E"还有四项语义特征:显性地断言肯定义"接近E", E是反预期事态,常伴有意外语气,编码了"相对非将来"时制。这些特征带来如下的句法后果:否定义导致E的弱时体倾向,非将来义使"差一点"有完句效应,反预期性联系着E的有界性倾向,非将来义加反预期性的合力效果是"差一点"句法层级居中。参考前述结论,我们证明"差一点(没)_(冗余否定)VP"是"近义截连"的准并列式(属近义副词连用),并重审它跟"差一点~*(没)_(真性否定)VP"的区别,呈现了"差一点"作副词的语法异质性。这项考察推动了时体及反预期范畴的理论发现,本文不仅离析出"了_1、了_2"的准时体用法,也探讨了汉语里完句效应与相对时制的关系,并归结出语义关联"否定—反预期或意外—有界性",还简析了表将来的"会、要"和表反预期的"没、不"等词。可见,"差一点"彰显了汉语句法及语义演变的很多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一点 反预期 准时体词 完句 有界性 近义截连
原文传递
“并不”中“并”的功能 被引量:14
16
作者 尹洪波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3-35,共3页
"并不"中的"并"最初表示协同,后来发展为表示总括,"否定"与"转折"语义上的逻辑关联,致使和"不"捆绑在一起的"并"语义上受"转折"的感染,"总括"义逐渐... "并不"中的"并"最初表示协同,后来发展为表示总括,"否定"与"转折"语义上的逻辑关联,致使和"不"捆绑在一起的"并"语义上受"转折"的感染,"总括"义逐渐淡化,转折义不断强化,从而获得了表示转折的语法功能,最终"并不"词化为一个反预期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 总括 转折 反预期
下载PDF
反预期构式“哪里是A,而是B” 被引量:13
17
作者 易正中 《云梦学刊》 2013年第2期138-141,共4页
根据"反预期"理论,"哪里是A,而是B"构式从语义来说,它主要表示三种意思:1)不是A,是B;2)形为A,实为B;3)不仅仅A,而且B。在语用方面,它往往通过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以增强表达效果。
关键词 反预期 构式 “哪里是A 而是B” 语义否定 语用否定
下载PDF
“再X也Y”的构式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凰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4期35-40,共6页
本文从构式的角度考察"再X也Y",发现这一构式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表假设让步,假设"X"的性状、行为的程度即使加深到顶点、极点(即"无论怎么"、"不管多么"的意思),也不能改变后面的结果"... 本文从构式的角度考察"再X也Y",发现这一构式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表假设让步,假设"X"的性状、行为的程度即使加深到顶点、极点(即"无论怎么"、"不管多么"的意思),也不能改变后面的结果"Y",从而使其产生强调结果不容更改的意味和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同时,这一构式义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衍生出来的,包括"再"和"也"的双重作用及与没有明确限量标志的"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X也Y” 构式 限量标志 语用推理 反预期
下载PDF
试论“曾”的反预期与经历义的演变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前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52,共11页
古代汉语副词"曾"具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分别表示反预期和经历体的用法。对其源流关系训诂学和语法化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穷尽性分析上古汉语语料,发现语气副词的非典型用法和时间副词早期的典型用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古代汉语副词"曾"具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分别表示反预期和经历体的用法。对其源流关系训诂学和语法化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穷尽性分析上古汉语语料,发现语气副词的非典型用法和时间副词早期的典型用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存在若干兼有双重理解的例证,尝试证明时间副词是基于用例的相似性从语气副词演化而来。在跨语言材料中反预期和经历存在双向演变路径,且其间可能存在不同的演变环节。这说明反预期与经历有密切的语义联系,不同词汇来源的语法语素可能具有不同的演变路径和演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 惊异 反预期 经历体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谈“已经”的反预期语用功能 被引量:8
20
作者 许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已经"出现的上下文中通常存在或隐含某种预期信息,而实际情况或判断与预期信息相反或者不符,通过凸显事实的已然发生来否定未发生的预期,从而实现反预期用意。因此,本文认为"已经"以凸显已然发生的事实来表达说话... "已经"出现的上下文中通常存在或隐含某种预期信息,而实际情况或判断与预期信息相反或者不符,通过凸显事实的已然发生来否定未发生的预期,从而实现反预期用意。因此,本文认为"已经"以凸显已然发生的事实来表达说话人反预期的交际意图,具有实现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经” 反预期 语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