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 被引量:40
1
作者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75,150,共10页
在近代中华民族建构的历史过程之中,传统中国的天下主义和夷夏之辨作为历史性的思维框架依然左右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只是在西潮的冲击下,二者在近代的氛围中产生了历史的变异,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 在近代中华民族建构的历史过程之中,传统中国的天下主义和夷夏之辨作为历史性的思维框架依然左右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只是在西潮的冲击下,二者在近代的氛围中产生了历史的变异,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而在极端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又提供了温和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新天下主义生长的历史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和交叉镶嵌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主义 夷夏之辨 文明论 种族论
下载PDF
典籍翻译:三大阶段、三重境界——兼论汉语典籍、民族典籍与海外汉学的总体关系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宏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7,共9页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着典籍翻译和传播,形成了三大历史阶段,相应性地形成了三重文化境界,这就是以汉族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为基点的奠基时期,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为特点的扩张时期,以及以海外汉学为代...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着典籍翻译和传播,形成了三大历史阶段,相应性地形成了三重文化境界,这就是以汉族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为基点的奠基时期,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为特点的扩张时期,以及以海外汉学为代表的晚近外传时期,相应地,便形成了以汉族圣贤文化为中心的古典时期的我族中心主义,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征的多元文化互补民汉交融时期的多族共和主义,以及晚近以来以海外汉学与国内国学交互传播为标志的世界主义境界。这三个阶段既是历史的自然形成的,也是逻辑的推论而出的,同时,也是学科的渐次推进的,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典籍及其传播的历史沿革大势、发展拓展图景,以及愿景展望的宏阔视野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典籍 民族典籍 海外汉学 古典主义 共和主义 世界主义 异语写作 无本回译 多极传播
原文传递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被引量:34
3
作者 汪晖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0期84-115,共32页
本文是对鲁迅早期文章《破恶声论》的重新解读。在作者看来,这篇文章可以视为对于"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独特回答。启蒙是民族觉醒,抑或世界主义?是民主共和,还是个人自治?是破除迷信、反对宗教,或者世俗化?是权利的自觉,... 本文是对鲁迅早期文章《破恶声论》的重新解读。在作者看来,这篇文章可以视为对于"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独特回答。启蒙是民族觉醒,抑或世界主义?是民主共和,还是个人自治?是破除迷信、反对宗教,或者世俗化?是权利的自觉,还是内在性的呈现?此外,谁是启蒙者?启蒙是精英对大众的召唤,还是人与人的相互激发?召唤或激发的媒介是什么?通过对《破恶声论》的解读,本文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鲁迅 启蒙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帝吧出征事件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红梅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113,共23页
本文关注中国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并探讨了官方民族主义、大众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消费民族主义的相通和区别之处。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发展,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民族... 本文关注中国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并探讨了官方民族主义、大众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消费民族主义的相通和区别之处。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发展,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民族主义。接着,文章研究了与民族主义所应对的普世主义(cosmopolitanism),并指出现代中国通常在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之间摇摆。接下来,本文以帝吧出征为例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从很大的意义上说,帝吧出征不仅仅是一种网络民族主义的宣泄,更是一种在消费文化和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下有关身份政治的表演。这种表演不仅根植于我们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而且也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中国文化、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的一种主张;是对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挫折(如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身份认同等)的一种应对,是国内和国际力量,政治和经济文化以及官方和民间因素的一种结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网络民族主义 、中国的现代性 、普世主义、 帝吧出征
原文传递
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6,共16页
尽管世界主义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话题,但它依然很少在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得到深入的讨论。本文首先以世界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作为参照,追溯其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源头,并且主要从文化和文学视角对这一颇多争议的概... 尽管世界主义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话题,但它依然很少在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得到深入的讨论。本文首先以世界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作为参照,追溯其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源头,并且主要从文化和文学视角对这一颇多争议的概念作出新的建构。然后,文章以世界主义作为参照,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国际化进程。作者试图论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在现代中国讨论世界主义,其意义在于通过大量地将西方文学译成中文来达到向西方文学认同的目的。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世界主义之于中国及其文学和文化便显示出新的意义。莫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恰到好处地把中国人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放在一个广阔的世界语境下来探讨,而这也正是世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莫言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宁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2,128,共8页
在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新的气象:翻译本身的领地得到大大的拓展,翻译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翻译,绝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而更多地指的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 在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新的气象:翻译本身的领地得到大大的拓展,翻译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翻译,绝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而更多地指的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此外,在当今的多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语言的媒介作用有所萎缩,翻译研究应该指向语符和图像,总之,翻译研究应当更多地考察翻译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所发挥的协调作用。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疆界变得愈益模糊,人们更关心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在这方面世界主义再度浮出历史的地表。而翻译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翻译又可以将具有普世性的东西落实到特定的民族文化语境中,因此它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扮演的文化协调者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翻译 文化协调
原文传递
新世界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传媒发展 被引量:29
7
作者 邵培仁 王昀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2,共8页
近年来,中国关于"世界"的论述,体现出一种新世界主义视野。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国家主导叙事,不仅激活了新的媒介地理想象,并且正演变为颇具代表性的世界主义话语,预示中国国际传播顶层决策正在不断调试、探... 近年来,中国关于"世界"的论述,体现出一种新世界主义视野。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国家主导叙事,不仅激活了新的媒介地理想象,并且正演变为颇具代表性的世界主义话语,预示中国国际传播顶层决策正在不断调试、探索新的路径和面向。因此,传媒在呈现"一带一路"的角色表达时,必须关注其中涵盖的多重机理以适应国家抉择:"一带一路"既牵涉历史性的共同体叙事,又是本土性框架过滤的产物;其以现代化观念作为全球共识策略,亦透过地缘化布局展开治理机制。"一带一路"自身作为复杂的世界主义想象的被接受过程,也将内在驯化中国传媒产制,使之丰富本土的世界认知,推动制度优化与经验对话,重新反思全球化、区域化中的信息资源分配网络以及文化地理认同路径,从而进一步考量中国国际传播的未来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中国传媒 一带一路 地理想象
下载PDF
数字华流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 被引量:28
8
作者 史安斌 朱泓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5期5-14,共10页
随着全球传播的深度平台化,数字媒体平台已成为全球信息流动与情感交往不可替代的新型基础设施。由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机构所打造的“数字传播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全球信息流动和网络社群联结,同时也在潜移... 随着全球传播的深度平台化,数字媒体平台已成为全球信息流动与情感交往不可替代的新型基础设施。由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机构所打造的“数字传播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全球信息流动和网络社群联结,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未来走向。由早期互联网逐步演化而来的数字媒体平台,不仅正在成为基于平台世界主义和互联互通意义上的“全球媒介”,其意识形态属性和随之出现的价值观与地缘政治矛盾冲突亦相当明显。在全球性平台化社会中,“网缘政治”的格局可分为中国与美国“两个半球”,每个半球都由自己的生态系统所支配,并由截然不同的平台经济模式所支撑,共同引导着全球数字经济流量增殖和演进方向。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以Tik Tok、起点国际、米哈游、SHEIN等“四小花旦”为代表的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出海,打破了“媒介是美国的”国际传播基本定势。2021年,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实现了用户和市场的指数级增长,告别了简单复制美式全球化的C2C模式,形成了基于平台世界主义理念转型,兼具技术性和文化性“格式许可”框架设定的CFC模式。2009年以来,以“外宣国家队”为主体及其复合梯队形成的“1+6+N”的出海模式在“乌卡”时代遭遇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以“四小花旦”为代表的民间企业在网络空间掀起了一股“数字华流”,为推动中国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有效路径。从整体、宏观和历史的视角来把握从“数字媒体平台”上升至“数字生态系统”的深刻变化,中国数字媒体平台走出去不应是“单兵作战”,而应是一个数字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数字华流”发展的历史进程超越了国际传播时代的内容和产品“单向传输”模式。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数字华流 数字媒体平台 世界主义
下载PDF
国际传播的国际化——反思以后的新起点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金铨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1-223,9,共13页
国际传播并不太"国际化"。发源于冷战格局,国际传播长期被视为美国传播在海外的思想延伸或经验应用。许多非西方学者以美国主义的片面世界观为依归,而且视之为当然。我们一方面必须拒斥这种"美国放大就是世界"的观... 国际传播并不太"国际化"。发源于冷战格局,国际传播长期被视为美国传播在海外的思想延伸或经验应用。许多非西方学者以美国主义的片面世界观为依归,而且视之为当然。我们一方面必须拒斥这种"美国放大就是世界"的观点;一方面必须反对"文化民族主义",即是假借文化无法兼容,或以文化优越感为由,而一笔勾销美国或西方的学术成果。"国际传播"若要国际化,绝不能落入偏狭的泥淖,而必须秉持开明的世界主义为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范式转移 学术霸权 文化民族主义 开明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世界主义的理路与谱系 被引量:23
10
作者 蔡拓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4-156,共13页
当前的世界主义研究大体可分为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两部分。实践研究主要关注世界主义在当前的价值,着重探讨世界主义为何在全球化时代能够复兴,它对于全球治理有何意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关系,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实现社会正... 当前的世界主义研究大体可分为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两部分。实践研究主要关注世界主义在当前的价值,着重探讨世界主义为何在全球化时代能够复兴,它对于全球治理有何意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关系,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实现社会正义、分配正义和普遍人权,等等。世界主义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世界主义的概念与分类展开,内容非常丰富。世界主义概念与分类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其丰富内涵的认知,因而是探索世界主义的必要途径与方法。但是这种途径所了解的世界主义总体上讲是概念式的、碎片化的,缺乏历史感和整体性,因此有必要以哲学的、历史的大视野去审视几千年的世界主义思想史,从中总结世界主义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历史传承,提炼出具有标示意义的范畴,以便更深刻、更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主义的意蕴和思想理路,推进世界主义谱系学的构建。我们可从四个向度梳理、分析世界主义思想的演变。这四个向度是:基于宇宙理性、普世理性、自然法、人性的世界主义;基于世界城邦、世界公民、万民法、帝国、世界主义法、全球民主的世界主义;基于自然权利、人权、公平、正义的世界主义;基于关系、自我与他性、对话伦理、沟通共同体、天下体系的世界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的谱系 道德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通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0,共9页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如何分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目前,对国际社会影响较大的分配排放权的四条伦理原则是历史基数原则、历史责任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和平等主义原则,这四条原则各有其合理性及其局限,只有全球正义原则较为理...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如何分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目前,对国际社会影响较大的分配排放权的四条伦理原则是历史基数原则、历史责任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和平等主义原则,这四条原则各有其合理性及其局限,只有全球正义原则较为理想地综合了这四条原则的优点,是分配排放权的最为理想的伦理原则。建设世界主义的全球公共政治文化是实现全球正义的文化前提和伦理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正义 伦理原则 温室气体 排放权分配
原文传递
论中国的世界主义——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二 被引量:25
12
作者 任晓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45,156,共16页
作者探讨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天下主义即中国的新世界主义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样的建设性思想资源问题。中国的世界主义发端于周朝,嬗变发展于自秦汉至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具有深邃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构成其内核的要素包括对外关系中可... 作者探讨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天下主义即中国的新世界主义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样的建设性思想资源问题。中国的世界主义发端于周朝,嬗变发展于自秦汉至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具有深邃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构成其内核的要素包括对外关系中可无限外推的同心圆、内外同构的名分秩序观、自信而又内省的文化构造,在此构造下,行为主体的身份是可变的,没有绝对的他者,只有相对的"我人",最终天下可以和为一家。这一世界主义,剔除其中上下尊卑的成分,经由转化性的创造,可以成为未来世界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中华文化可贡献于世界的建设性的思想理念。其中的五个特性尤为重要,即中国的世界主义是包容的,而非排斥的;关系具有可转化性;转化的路径是文化的,而非武力的,依靠的是吸引力和感召力;转变的方式是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天下可以和为一家,这是中国的世界主义的最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天下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中国对外关系
原文传递
当代性·先锋性·世界性--关于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对话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旭东 蔡翔 +6 位作者 罗岗 陈晓明 刘复生 季红真 王鸿生 千野拓政 林春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6,共12页
对当代文学的谈论应建立在对"当代"的理解之上。"当代"是一种仍在展开的、尚未被充分历史化的经验,其最核心的界定是存在的政治性和未来的指向性。可以说,现代文学是被当代文学生产出来的,文学批评是第一性的,文学... 对当代文学的谈论应建立在对"当代"的理解之上。"当代"是一种仍在展开的、尚未被充分历史化的经验,其最核心的界定是存在的政治性和未来的指向性。可以说,现代文学是被当代文学生产出来的,文学批评是第一性的,文学史是第二性的,是批评定义了文学、界定了文学史的研究而不是相反。先锋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笔重要财富,对它的理解,对它的当代性的阐释,对它的存在价值的判定,都与这个文学的当代性息息相连。同时,对中国文学的考察不应采取单一的内部的视角,而应或与对当代社会的理解相联系,或与存在的伦理性审美性(诗性)相联系,或采取更具普遍性的思路,比如以东亚的或世界的眼光来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文学批评 政治性 先锋文学 世界性
原文传递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 被引量:22
14
作者 石中英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3,共11页
影响20世纪中国教育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直接来源于18-19世纪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在形成时所产生并依赖的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是欧洲近代日益高涨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中国独特社会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并与欧洲各国国家主义教育理想一脉相... 影响20世纪中国教育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直接来源于18-19世纪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在形成时所产生并依赖的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是欧洲近代日益高涨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中国独特社会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并与欧洲各国国家主义教育理想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的支配性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20世纪中国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关注的学术论争,主要集中在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与人文主义等几方面。在21世纪,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于中国大陆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依然有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同时应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融合世界主义的理念、关怀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义 世界主义 教育理想
下载PDF
“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 被引量:17
15
作者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36,共21页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qu...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国家"与公众"同情"之关系的讨论尚比较缺乏。本文以日本地震和叙利亚难民事件为案例探讨在"观看"他国苦难的时候,中国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是如何构成的,"国家"在这些话语中处于什么位置。本研究发现,面对他国的"苦难",形成了关于"普遍人性"话语与"国家"话语之间的争论。中国网民形成了多个层次(layers)的"同情"话语,不同层次的"同情"之间既可以产生冲突,也可以"携手并进"。国家记忆、苦难的"政治化"和"去道德化"、将他者的"非人化"等都塑造了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媒介化的他国苦难并不是简单地促进世界主义或者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在这种二元的范畴内,更多的是"国家"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处的苦难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同情 同情活动的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世界文学观念的嬗变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洪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1,共13页
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有三层含义:世界主义理想;文学跨国流通的现实描述;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扮演的角色。早期学者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提出了世界文学的多元起源说、世界文学本质的人性—人类性反映说或民族文学... 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有三层含义:世界主义理想;文学跨国流通的现实描述;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扮演的角色。早期学者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提出了世界文学的多元起源说、世界文学本质的人性—人类性反映说或民族文学精华说、弱势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地位不平等说;认为世界文学研究有助于建立文学的全球观,且可依靠研究译本来实现。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受到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深刻影响,致力于探索近代世界文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究世界文学体系内部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关系,研究东方主义在这种中心—边缘关系的建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学处于世界文学体系的边缘,世界文学话语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它,会削弱还是加强中国文学在全球文学中的地位,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世界文学 世界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与世界
原文传递
“天下主义”的困境及其近代遭遇 被引量:16
17
作者 朱其永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4,共6页
"天下"观念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摄和支配包括政治在内的一切领域的核心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儒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常常利用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意义的"天下"观念批判不合... "天下"观念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摄和支配包括政治在内的一切领域的核心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儒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常常利用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意义的"天下"观念批判不合理的政治与社会现实;然而,当这种"天下"观念演变成为"天下主义"时,"天下"观念本身所隐含的整体主义、华夏中心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倾向就逐渐显现出来。自秦汉统一中国以来,"天下主义"一直面临着理想与现实、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纠缠,包含着两种解释的可能性。近代以来,在民族主义和现代性的冲击下,"天下主义"中的整体主义、华夏中心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被逐渐剥离出来,"天下主义"为更具开放性的"世界主义"观念所取代。只有对"天下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遭遇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够明确我们今天应该在何种意义上复兴以"天下"观念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念 天下主义 困境 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世界主义与全球正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龚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38,共7页
在西方思想史上,世界主义观念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核心理念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当代世界主义继承了古代世界主义的这一核心理念,并把它与人权概念相联系,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主义也就是道德世界主义或社会正义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全... 在西方思想史上,世界主义观念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核心理念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当代世界主义继承了古代世界主义的这一核心理念,并把它与人权概念相联系,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主义也就是道德世界主义或社会正义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观念把每个人作为道德考虑的终极单元,然而在面对全球贫困问题时,它所体现的彻底平等主义却不如功利主义的最大化效益原则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全球正义 全球贫困 人权
原文传递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力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 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同时,五四知识分子都是世界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追求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启蒙理想。五四后,陈独秀等启蒙知识领袖并没有转变为民族主义者,他们即使疏离了个人主义,也没放弃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理想。而五四的世界主义也是启蒙知识分子转而接受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知识分子 启蒙 爱国者 民主主义 世界主义
下载PDF
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纪霖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6-154,共9页
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在公民责任的旗帜之下,从知识分子到全民动员的社会运动。启蒙知识分子从"五四"的胜利中尝到了社会运动的甜头,开始从个人的解放转向社会改造,转向面对广大国民的社会运动。&qu... 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在公民责任的旗帜之下,从知识分子到全民动员的社会运动。启蒙知识分子从"五四"的胜利中尝到了社会运动的甜头,开始从个人的解放转向社会改造,转向面对广大国民的社会运动。"五四"之后涌现的高潮,并非是爱国救亡,而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的社会改造。"无中生有的造社会",在国家之外建立一个自发自主的、有组织的社会,成为20世纪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共识。"五四"的社会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其背后所凭借的不是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而是更宽广的人类意识和世界主义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社会运动 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