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偏移—份额法的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恒义 刘卫东 石秋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3-68,共6页
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偏移—份额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偏移份额比在空间上差异巨大;城镇用地、独立工... 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偏移—份额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偏移份额比在空间上差异巨大;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殊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属于衰退性结构;各地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竞争优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论: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性是由区域经济要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偏移—份额模型将区域空间和建设用地结构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一段时期内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配置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建设用地结构 偏移-份额法 空间配置 金华市
下载PDF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灵辉 王科宇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共19页
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打破了农村土地不经征地程序不得用于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限制,使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直接用于发展城市租赁性房地产业。这有利于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困难,构建购... 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打破了农村土地不经征地程序不得用于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限制,使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直接用于发展城市租赁性房地产业。这有利于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困难,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建立健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为了服务于这项事关集体土地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政策创新得以顺利推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实现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试点方案尽快完善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于大规模外业问卷调查获取的微观数据和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的实际案例材料,深入剖析在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来源、租金水平确定、收益分配、违法违规以及对城市住房租售市场带来的冲击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在资金来源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租赁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应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独资、集体经济组织号召下的农民集资与建设用地抵押相结合、联营和入股等多种途径解决。根据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满足条件,将农村集体建设租赁性住房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划分成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进而确定相应的投资主体。在租金价格确定上,农村集体建设租赁性住房的租金水平应该参照同一市场供需圈范围内同类型、同档次商品住宅对外出租价格,在区域因素、个别因素以及城乡地价差异等因素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做减价修正确定。在利益分配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对外租赁所获的收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体现集体建设用地权利、兼顾成员权"的原则,构建起政府部门、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方和农民共同受益的利益分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集体建设用地 租赁性住房 资金筹集 租金水平 收益分配 利益冲突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以杭州市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陆张维 徐丽华 吴亚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4-912,共9页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有助于发挥建设用地的最大效益,关系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栅格尺度评价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同时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侧重于经济适宜性,并结合GIS...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有助于发挥建设用地的最大效益,关系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栅格尺度评价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同时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侧重于经济适宜性,并结合GIS技术,实现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方案。结果表明:侧重经济适宜性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的决策依据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的优势区位,并且布局方案相对紧凑,能有效引导城市紧凑化发展,抑制城市沿主干道蔓延式开发。另外,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布局方式,较难体现邻域动态影响、局部规则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主体城市开发决策行为所导致的空间格局,可能导致布局结果与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的偏离,对此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区 建设用地 布局 适宜性评价 杭州
原文传递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其收益分配机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健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0,共4页
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表明:国家应对征用集体的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补偿;对于集体建设用地的转让,集体经济组织应获得全部土地流转收益;国家应以税收的形式对国有土地"外部性"所导致的溢... 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表明:国家应对征用集体的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补偿;对于集体建设用地的转让,集体经济组织应获得全部土地流转收益;国家应以税收的形式对国有土地"外部性"所导致的溢出效应进行宏观调控;土地管理部门可收取土地管理费等。同时,应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合理制定土地规划以及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相关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 产权 流转 收益分配
下载PDF
大连市可建设用地的等级结构与分布 被引量:7
5
作者 关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43-2250,共8页
城市化过程的典型表现是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区域可建设用地的预测,与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外资、地价、政策等因素相互关联。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AHP指标层要素分析、GIS... 城市化过程的典型表现是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区域可建设用地的预测,与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外资、地价、政策等因素相互关联。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AHP指标层要素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中的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测算和研究大连市可建设用地的等级结构与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大连可建设用地等级结构中,Ⅰ级可建设用地(丰富)占17.92%,Ⅱ级可建设用地(较丰富)占18.15%,Ⅲ级可建设用地(缺乏)占28.59%,Ⅳ级可建设用地(极缺乏)占35.34%。Ⅰ级、Ⅱ级可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濒临渤海、黄海一侧的沿海平原,其次多为零散分布的低地或丘陵谷地等;Ⅲ级、Ⅳ级可建设用地除北部山区的连片集中分布之外,则多呈带状或半环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可建设用地 测算与评价 等级 分布 大连市
原文传递
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收益分配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向玲 郝晓明 崔柳丹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45-248,共4页
通过对集体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社会企业合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方式的分析,提出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合作方案财务分析的总体思路、路径,以及通过多方案比选分析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择优选择决策方案的思路,并通过实例分析阐释方法的科学性和... 通过对集体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社会企业合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方式的分析,提出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合作方案财务分析的总体思路、路径,以及通过多方案比选分析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择优选择决策方案的思路,并通过实例分析阐释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期为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合作开发项目经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 租赁住房 收益分配
下载PDF
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布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钟顺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8,共11页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布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首位城市占比及首位度等表征规模分布,并借助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比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总量抑制了能源效率,但规模分布在一定条件下...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布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首位城市占比及首位度等表征规模分布,并借助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比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总量抑制了能源效率,但规模分布在一定条件下减弱了这一负效应。(1)就建设用地来看,其规模分布与能源效率之间呈И型关系,第二拐点尚未出现,且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占主导,由二城市首位度向四城市首位度演进,其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强度呈倒U型变化;(2)就各功能用地来看,其规模分布与能源效率的关系与建设用地有着相似的规律,且商服用地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占主导,而工业和居住用地对其负效应占主导,工业用地表现较为明显,由二城市首位度向四城市首位度演进,工业和居住用地的负效应不断增强,商服用地的促进效应强度与建设用地一致。研究结论:适度提高建设用地空间集聚水平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其分功能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的空间集聚整体较弱,推动其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再集聚、再配置将改善能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规模分布 能源效率 城市分工 土地集聚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雅婷 张占录 赵茜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7期159-164,共6页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增值收益分配状况的影响,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对建立完善的集体经营成建设用地市场意义重大。研究首先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及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出发,明确了参与增值收益分...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增值收益分配状况的影响,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对建立完善的集体经营成建设用地市场意义重大。研究首先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及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出发,明确了参与增值收益分配的市场主体为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然后通过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增值收益的构成进行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型增值收益的归属。研究结果显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增值收益中,绝对地租应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由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级差地租I应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共同分享;由经济地理位置决定的级差地租I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间分配;级差地租II应归属于各级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增值收益 分配
下载PDF
城乡统筹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探索与机制创新 被引量:4
9
作者 石铭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25-328,共4页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目标。在简述我国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间接入市、直接入市、混合入市三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收益分配情况,进而从同...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目标。在简述我国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间接入市、直接入市、混合入市三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收益分配情况,进而从同等入市、同步规划、同地同利、同权同价等方面,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 流转模式 利益分配 价格评估
下载PDF
农村建设用地多维结构特征分析——以凯里市为例
10
作者 罗万林 孙耀鹏 +1 位作者 方敏 吴跃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90-93,共4页
科学、严谨地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测算,是划定农村建设用地边界的前置条件,也是进行村庄规划的必要前提,更是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文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农业农村遥感监测数据库,应用空间特征法和景观指数法... 科学、严谨地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测算,是划定农村建设用地边界的前置条件,也是进行村庄规划的必要前提,更是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文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农业农村遥感监测数据库,应用空间特征法和景观指数法对凯里市农村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特征进行多维度量化分析,梳理凯里市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全面厘清凯里市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特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建设用地 规模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景观特征 量化分析 乡村振兴 凯里市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松梅 《特区经济》 2017年第2期81-84,共4页
收益分配机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核心与关键,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机制,可以保障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收益分配混乱的局面,农民权益频遭侵害。如何构... 收益分配机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核心与关键,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机制,可以保障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收益分配混乱的局面,农民权益频遭侵害。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流转 收益分配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模型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亚静 赵建利 +2 位作者 杨春河 章铁军 尹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514-16516,共3页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计划指标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以廊坊市为研究区域,在Matlab工作平台上,将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中,结果表明该模型可...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计划指标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以廊坊市为研究区域,在Matlab工作平台上,将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中,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建设用地 计划指标分配 MATLAB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西安市建设用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源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泉 奥勇 +1 位作者 刘思琪 孙佳佳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年第10期1-6,共6页
以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采集0~20 cm的表层土壤经过筛选,选取部分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其中重金属Cr、Cu、Ni、Zn、Pb的含量,应用克里金插值法,探究西安市主城区5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地累积统计法对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 以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采集0~20 cm的表层土壤经过筛选,选取部分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其中重金属Cr、Cu、Ni、Zn、Pb的含量,应用克里金插值法,探究西安市主城区5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地累积统计法对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Pb主要在雁塔区中部含量较高,Cu主要在碑林区和雁塔东部含量较高,Ni主要在未央区东部和碑林区含量较高,Zn在雁塔区西部含量较高。研究区土壤中除了Cr元素的平均含量没有超过陕西和中国土壤背景值,Cu、Ni、Zn、Pb的含量均超过陕西和中国土壤背景值,其中Cu平均含量是陕西土壤背景值的2倍,是中国土壤背景值的2.18倍。根据相关性分析和地累积指数分析,参考陕西省土壤背景值,西安市主城区Cr、Cu、Ni、Pb、Zn含量超标样本点分别占3.2%、44.2%、13.0%、27.9%、39.0%。西安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土壤中的Pb和Zn主要来源于交通,Cr、Ni和Cu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排放。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的污损土地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重金属污染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原文传递
改进TVP模型下探究建设用地对南宁CO_2分布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珊 袁倩文 +1 位作者 黎航 黄中胜 《地理空间信息》 2019年第2期87-92,125,共7页
基于2000~2014年MODIS的相关卫星产品和TVP模型,选取15个高碳月,得到高碳月中广西南宁中心区的碳浓度分布和建设用地分布,以景观指数修正了TVP模型,对南宁中心城区的碳浓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南宁城市核心区规模越小,建设用地形... 基于2000~2014年MODIS的相关卫星产品和TVP模型,选取15个高碳月,得到高碳月中广西南宁中心区的碳浓度分布和建设用地分布,以景观指数修正了TVP模型,对南宁中心城区的碳浓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南宁城市核心区规模越小,建设用地形态越不规则,建设用地斑块越分散,则CO_2浓度越低。(2)按对CO_2浓度影响的大小排序分别是:建设用地的数量、建设用地的形态和建设用地的聚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VP模型 建设用地 空间分布 南宁 CO2
下载PDF
上海市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小黎 徐伟 +1 位作者 贾克敬 何春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73,共5页
研究目的:研究上海市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以上海市为例,通过选取地基、地面沉降等条件,构建建设用地布局的危险度指标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用地规模和扩展区、交通站网、水... 研究目的:研究上海市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以上海市为例,通过选取地基、地面沉降等条件,构建建设用地布局的危险度指标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用地规模和扩展区、交通站网、水电站网等规划进行评价,探讨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研究结果:上海2006—2020年初步规划的建设用地、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地面沉降灾害的高危险度区,整体上较为合理。研究结论:以地面沉降灾害风险为例的建设用地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布局 环境影响评价 地面沉降 上海
下载PDF
基于三调数据成果的甘肃省建设用地分布及利用效率分析
16
作者 蒋晨 徐凤英 邵宁 《江西测绘》 2023年第4期54-57,共4页
三调在二调的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了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及土地资源变化情况。本文基于三调省级数据成果,对甘肃省建设用地展开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分布等方面的分析,详细掌握了甘肃省建设用地资源现状,并以此... 三调在二调的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了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及土地资源变化情况。本文基于三调省级数据成果,对甘肃省建设用地展开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分布等方面的分析,详细掌握了甘肃省建设用地资源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财政收入4个指标,从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匹配程度、建设用地上的资金投入水平和经济产出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各市(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调 建设用地 分布 利用效率 甘肃省
原文传递
城中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模式的特征及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雯欣 唐晓莲 《特区经济》 2017年第2期22-24,共3页
如何科学分配集体用地流转收益,保障村民和谐生活和村集体未来繁荣发展,仍是目前城中村改造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广州市各大城中村在收益分配模式上呈现的特征以及不同收益规模的村的关键需求,有利于优化目前的收益分配模式,有... 如何科学分配集体用地流转收益,保障村民和谐生活和村集体未来繁荣发展,仍是目前城中村改造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广州市各大城中村在收益分配模式上呈现的特征以及不同收益规模的村的关键需求,有利于优化目前的收益分配模式,有效减少在收益分配时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集体建设用地 收益分配 广州市
下载PDF
县域尺度的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安福县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江 舒晓波 +2 位作者 胡丹 徐晓慧 邹永旺 《江西科学》 2013年第3期351-355,共5页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揭示社会经济空间差异、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和城乡统筹发展方式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vcm研究方法和距离衰减趋势研究方法对安福县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得出:(1)安福县建设用地分布较...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揭示社会经济空间差异、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和城乡统筹发展方式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vcm研究方法和距离衰减趋势研究方法对安福县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得出:(1)安福县建设用地分布较为集中,沿主要交通线分布和沿中心城镇周围分布是其总体特征;(2)随着距县域主要道路距离的增加,建设用地比重以y=52.725e-0.861x的模型逐渐递减;(3)全县范围来看中心城镇对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用地比重随距离各级中心城镇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福县 建设用地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宝鸡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启名 杨昆 +1 位作者 许泉立 高蓉 《广东土地科学》 2017年第3期4-10,共7页
基于宝鸡市2009—2014年11个分区建设用地变化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信息熵、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宝鸡市2009—2014年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各分区差异,其研究特征可为宝鸡市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及科学管理提供决策和支持。... 基于宝鸡市2009—2014年11个分区建设用地变化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信息熵、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宝鸡市2009—2014年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各分区差异,其研究特征可为宝鸡市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及科学管理提供决策和支持。研究表明:宝鸡市建设用地动态度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建设用地的均衡性逐渐增强。从各分区来看,城中片区和东部片区眉县建设用地变化速度高,北部片区麟游县和南部片区凤县中等,北部片区(除麟游县)、东部片区的岐山县和扶风县及南部片区太白县最慢;而信息熵均衡度最高的在城中片区陈仓区和北部千阳县,北部片区陇县、城中片区市辖区及南部片区次之,北部片区凤翔县、东部片区岐山县和扶风县及南部片区凤县最低;分布指数在各区域优势明显,城中片区城市分布指数占绝对优势,北部片区村庄分布指数具有优势,东部片区建制镇、村庄分布指数都具有优势,而南部片区主要是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和交通用地分布指数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市 建设用地 信息熵 分布指数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分析及其预测
20
作者 方喻弘 刘德富 +3 位作者 王丽婧 谭德宝 张佳磊 杨正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3-48,共6页
考虑到地块本身空间特征对城镇规划和扩张的影响,有必要耦合空间格局因子来研究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在甄别土地利用扩展特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平均增长率法和基于地块空间属性的优势度评价法,预测了2020年的... 考虑到地块本身空间特征对城镇规划和扩张的影响,有必要耦合空间格局因子来研究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在甄别土地利用扩展特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平均增长率法和基于地块空间属性的优势度评价法,预测了2020年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和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12010—2016年,重庆市主城区建设用地从749.14 km^2增加至905.06 km^2,年平均增长率为3.35%;22010—2016年,研究区内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53.25%)或林地(37.89%)的转化,同时更倾向分布于坡度低于12°、海拔低于400 m的区域,尤其是0~3°坡度区间(24.44%)和200~300 m高程区间(47.60%);3至2020年,研究区内建设用地面积将增长115.31 km^2,其中56.24%来源于耕地的转化,47.45%位于200~300 m海拔区间,58.39%位于0~12°坡度区间,主要分布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和渝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扩张预测 空间分布 地块优势度评价 重庆市主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