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型期国家认同困境与宪法学的回应 被引量:24
1
作者 陈明辉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38,共18页
国家认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转型期国家面临的认同困境更为严峻。造成转型期国家认同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支撑国家认同的原生性认同纽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消散,却没有及时有效地建构出替代性的政治认同纽带来重塑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转型期国家面临的认同困境更为严峻。造成转型期国家认同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支撑国家认同的原生性认同纽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消散,却没有及时有效地建构出替代性的政治认同纽带来重塑国家认同。解决认同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是以宪法为认同纽带塑造国家认同,引导国家认同从历史、文化、民族等原生性认同向基于公民身份和公民权的宪法认同转变。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方法包括:通过理想塑造认同,即以宪法中确立的共同政治理想凝聚国家向心力;通过利益塑造认同,即通过人权保障强化国家的向心力;通过程序塑造认同,即完善并践行民主制度,以民主的政治吸纳和政治整合功能凝聚社会共识;通过象征塑造认同,即以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为契机,推动宪法成为国家象征,增进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宪法认同 宪法爱国主义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对基本权利的侵害与救济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振东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8,共7页
宪法是国内法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范 ,宪法在社会中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该国法治发达程度的标准。基本权利是宪法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 ,宪法效力的最高性的关键就在于基本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保障和贯彻。要确保基本权利得到... 宪法是国内法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范 ,宪法在社会中的实现程度是衡量该国法治发达程度的标准。基本权利是宪法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 ,宪法效力的最高性的关键就在于基本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保障和贯彻。要确保基本权利得到充分贯彻就必须设计一个救济制度 ,使得公民在其基本权利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势力的侵害时 ,都有权获得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公司 宪法救济 国家行为 非国家性权力活动 “基本权利侵害”
下载PDF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中国宪法体制发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茂林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涉及宪法体制下国家权力体系的发展,是改革与中国宪法发展这一理论命题在当下的现实呈现。在以人大制度为核心的宪法体制下,多元的权力包容体系为创设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国家监察权提供了宪法空间。按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涉及宪法体制下国家权力体系的发展,是改革与中国宪法发展这一理论命题在当下的现实呈现。在以人大制度为核心的宪法体制下,多元的权力包容体系为创设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国家监察权提供了宪法空间。按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思路,即将创设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或者国家监察权,在宪法体制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不同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将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形成分工和协作关系,实现国家监察权力的全覆盖;同时,将整合现有的行政监察权、部分检察机关职权以形成新的国家权力类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关系到中国宪法体制发展,需要通过宪法修改、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实现对改革成果的确认。与此同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也反映出中国宪法体制发展的路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宪法体制 国家权力 监察权 合宪性
下载PDF
市民社会:宪政国家的生长点 被引量:7
4
作者 程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4,共7页
近代宪政国家成长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革命的推动力。市民社会产生了宪政的要素 :个人独立性的成长 ;现代民主制的直接源头 ;分权制衡等。市民社会是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没有市民社会作为支撑 。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公共权力 个人自由 民主政治 市民社会 宪政国家 个人独立性 现代民主制 分权制衡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视阈下体育自治的本土化路向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于杰圣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290,共8页
体育自治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法治化的先进成果,对我国的体育发展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中外体制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宪法体制的区别,以及西方体育自治固有的缺陷,使得西方国家体育自治发展经验无法直接植入中国,而需要进行相应... 体育自治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法治化的先进成果,对我国的体育发展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中外体制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宪法体制的区别,以及西方体育自治固有的缺陷,使得西方国家体育自治发展经验无法直接植入中国,而需要进行相应的本土化调试。我国体育自治应当以重视其自主性能力和发挥国家介入在其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本土化要义,并通过国家介入体育自治的法定化与体育自治的自主性能力提升等具体路径,来实现体育自治的本土化,推动中国体育法治化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自治 宪法体制 国家介入 本土化
下载PDF
德国行政民营化的制度发展与学理演进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宏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123,174,共21页
行政任务的民营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它在提升行政效率、纾解财政压力、有效利用民间资源与技术,使国家摆脱任务负累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势。尽管相较英美,德国行政民营化的起步迟至上世纪80年代,但之后的全速推进却使德国... 行政任务的民营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它在提升行政效率、纾解财政压力、有效利用民间资源与技术,使国家摆脱任务负累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势。尽管相较英美,德国行政民营化的起步迟至上世纪80年代,但之后的全速推进却使德国在这一领域同样累积了丰富成果。德国经验为我们了解行政民营化提供了另一视角,让我们在取镜域外经验时有了更多元的参考;而且,因为在法教义总结方面的专长,德国经验让我们在行政民营化的规范塑造、学理整合和体系归整等法技术分析和处理方面,同样保有更多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任务 民营化 法治国 社会国 公私合作合同
原文传递
备案审查的国家治理功能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理万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共18页
备案审查制度深嵌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宪法法律监督制度,也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从备案审查的制度设计来看,其以维护法制统一为切入点,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 备案审查制度深嵌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宪法法律监督制度,也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从备案审查的制度设计来看,其以维护法制统一为切入点,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格局,塑造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衔接联动机制和联合审查机制,形成了沟通协商、刚柔并济的审查工作方法,有助于治理碎片化问题的有效解决。从备案审查的制度效能来看,其通过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利益表达、回应反馈和公正裁决机制,有助于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权利主张,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从备案审查的实践推进来看,其适用差异化的审查强度,秉持审查谦抑原则,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有利于在统一的法制秩序下,鼓励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权力主体以立法方式推进改革发展,夯实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案审查 宪法监督 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 全过程人民民主
原文传递
我国宪制发展中短期态势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童之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0-153,共14页
我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架构,内容包括若干基本宪法原则、公民宪法权利的范围及其保护、国家权力的横向和纵向配置,以及宪法的保障实施。我国宪制发展面对的课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使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我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架构,内容包括若干基本宪法原则、公民宪法权利的范围及其保护、国家权力的横向和纵向配置,以及宪法的保障实施。我国宪制发展面对的课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使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保障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执政党与国家关系的法治化;形成独立的有权威的司法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我国完全可以在今后5-10年内实现一些具体的宪制改革目标,其中包括:初步实现政党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法制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乃至全国人大代表由选民直选产生;修改选举法,容许人大代表选举实行竞选;实现不同职业选民的平等选举权;使司法机关相对于本级地方党委和本级地方其他国家机关有较大独立性;采取立法措施弥补公民基本权利法律保障方面的缺失;消除地方因权力过度集中于执政党的领导机构而形成的党的书记破坏法制、搞个人专制的问题;在全国人大内部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作为设立宪法法院前的过渡措施;逐步终止地方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员选举和补选环节普遍违反法律原则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宪制 宪法权利 国家权力 法治 改革
下载PDF
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宪政逻辑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建军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9,共8页
法律职业化理论和司法能动理论是对中国司法发展道路的不同探索理论。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可能宪政逻辑是:民族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司法社会主义特色的塑造、司法服务于政治、转型时期需要司法快速做出回应等。能动司法理论宪政逻辑的... 法律职业化理论和司法能动理论是对中国司法发展道路的不同探索理论。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可能宪政逻辑是:民族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司法社会主义特色的塑造、司法服务于政治、转型时期需要司法快速做出回应等。能动司法理论宪政逻辑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是从中国国情、中国民众的社会需求出发而不是西方的现行司法理论出发去论证自己的合理性。但中国能动司法理论始终面临着司法规律的普适性、政治统摄司法抑或司法控制政治、法律是统治工具抑或法律具有自身价值等理论追问。中国能动司法宪政逻辑面临的困境是政治系统和法律系统相对分立而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危机。通过论争来寻求更多的政治共识,对中国司法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司法 宪政 政治 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国家转型中的中央与地方分权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晟 《公共管理评论》 2007年第1期117-131,共15页
中央与地方的有效分权是任何国家的宪政建设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中国问题",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考察了转型中国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因、功能以及运作逻辑,既关注"字面上的宪法",更关注"行动中的宪法&... 中央与地方的有效分权是任何国家的宪政建设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中国问题",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考察了转型中国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因、功能以及运作逻辑,既关注"字面上的宪法",更关注"行动中的宪法"。最后,从"国家建设"视角对未来可能的"省直管县"带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进行了解读,试图对之加以逻辑上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中央与地方分权 国家转型
下载PDF
宪法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构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雄 胡清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法治和宪法居于核心地位。在宪法学视野下,防范国家权力滥用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根本理念,用宪法规制国家权力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用宪法保障特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宪法学 国家权力 公民权利
下载PDF
论宪法机构的制度功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莫纪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7,共10页
从维护宪法权威、充分发挥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制度功能角度出发,对传统宪法学所采用的"国家机构"一词在履行宪法制度功能上存在的制度缺陷作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指出只有使用宪法机构概念才能很好地解释宪法文本中所出现的各... 从维护宪法权威、充分发挥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制度功能角度出发,对传统宪法学所采用的"国家机构"一词在履行宪法制度功能上存在的制度缺陷作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指出只有使用宪法机构概念才能很好地解释宪法文本中所出现的各类履行公共权力职能的机构的性质,才能有利于建立合宪性审查制度,强化对各类依据宪法履行职权职责的机构的制度约束。对现行宪法文本所确立的各类宪法机构进行了种类划分,并指出不同宪法机构的制度功能。与此同时,结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所设立的党政混合的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指出可以运用宪法机构的制度功能来表述这些党政混合的机构的宪法性质,从而把这些机构有效地纳入宪法的合宪性控制之下。以监察委员会的宪法性质为例,详细地探讨了监察委员会作为现行宪法文本明确规定的国家机构其制度功能上存在着需要运用宪法机构概念进行表述才能加以弥补的价值缺陷,进而指出在宪法学理论上引进宪法机构的概念,可以有效地推动宪法实施,充分发挥各类机构在履行宪法职权职责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机构 国家机构 宪法文本 宪法功能 监察委员会
下载PDF
宪法机构发展和变迁的60年——宪法文本中国家机构的特征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莫纪宏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6,共9页
本文从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规定的享有宪法职权职责的组织机构的法律特性出发,提出应当使用"宪法机构"的概念来代替"国家机构"的... 本文从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规定的享有宪法职权职责的组织机构的法律特性出发,提出应当使用"宪法机构"的概念来代替"国家机构"的概念表述宪法文本规定的享有宪法职权职责的组织机构的组织特征和法律特性更能突出宪法机构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使用"宪法机构"概念可以强化宪法机构自身的宪法意识,提高宪法机构依据宪法规定履行自身宪法职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使用"宪法机构"概念也可以有效地区分宪法文本所规定的国家机构、国家机关与非宪法文本所产生的国家机构、国家机关之间的法律性质,建立起对宪法机构活动的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防止保证宪法实施责任机制的无限扩大和泛化。最后,使用"宪法机构"概念可以更好地接纳宪法文本中所确立的非国家机构性质的"宪法机构",建立起更加科学和全面地分析宪法文本所规定的宪法机构性质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机构 国家机构 非国家机构 宪法文本 依宪办事 依宪治国
原文传递
法与非法的例外悬置:“例外状态”的双重叙事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旭 《东方学刊》 2020年第1期55-63,122,共10页
"例外状态"作为"法"与"非法"之间的缝隙,释放出两种不同"暴力":一种是自下而向上的委托授权,赋予高度集中权力的"宪法专政",将"例外状态"纳入法律体系之中。这已经成为当... "例外状态"作为"法"与"非法"之间的缝隙,释放出两种不同"暴力":一种是自下而向上的委托授权,赋予高度集中权力的"宪法专政",将"例外状态"纳入法律体系之中。这已经成为当今法治政府一种技术性的社会治理模式,使政府得以对危害宪法秩序整体的力量实行"合法镇压"的暴力,但问题是——如何"用规范来约束例外"?其尺度若把握不好,极权主义的游魂又将如期而至,这已引起当代学者高度"警惕"。可他们似乎忽略了"例外状态"的另一种叙述向度:即作为"主权者的诸众"——反抗资产阶级法权压制,或者管制个体生命的权威,他们采取"以下克上"的激进反抗行动,将民众激进反抗的民主政治权力正当化,这同样是例外状态下召唤出的另一种正当性"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专政 例外状态 神圣暴力 生命政治 施米特
原文传递
产生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生活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康之 张乾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43,共7页
国家的现代化是领域分化与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领域出现的结果,表现为一个由神权国家到绝对国家再到宪政国家的连续过程。绝对国家对神权国家的替代消除了教权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宪政国家对绝对国家的替代则把自由的概念植入了国家的灵魂... 国家的现代化是领域分化与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领域出现的结果,表现为一个由神权国家到绝对国家再到宪政国家的连续过程。绝对国家对神权国家的替代消除了教权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宪政国家对绝对国家的替代则把自由的概念植入了国家的灵魂。宪政国家奉自由为宗旨。于是,现代公共生活被定型为个人自由的工具,是通向私人生活之幸福的手段。这样的定位使公共生活陷入困境,面临转型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神权国家 绝对国家 宪政国家 公共生活
下载PDF
“利维坦”的命运——从霍布斯到施密特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小茫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1年第3期100-104,108,共6页
"利维坦"是理解霍布斯政治思想的重要概念。卡尔.施密特号称"20世纪的霍布斯",其思想受霍布斯影响颇深,他本人甚至还有一本讨论"利维坦"的专著———《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本文通过分析施密特... "利维坦"是理解霍布斯政治思想的重要概念。卡尔.施密特号称"20世纪的霍布斯",其思想受霍布斯影响颇深,他本人甚至还有一本讨论"利维坦"的专著———《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本文通过分析施密特对霍布斯"利维坦"观念的研究和批判,以及他对罗马天主教会基本架构的深入探讨,试图勾勒出施密特本人对自由法治的宪政国家的独特思想,及其理论中关于国家主权的发端、形成、构架等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维坦 宪政国家 国家主权 罗马天主教会
下载PDF
法治国中的政治权力——论哈贝马斯对政治权力合法性和合法化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光斌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9-43,54,共6页
哈贝马斯指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反映在政治领域就是行政权力干涉交往权力,这是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的重要表现;法律是联系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转换机制,行政权力以合法律的形式干涉交往权力是产生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公共... 哈贝马斯指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反映在政治领域就是行政权力干涉交往权力,这是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的重要表现;法律是联系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转换机制,行政权力以合法律的形式干涉交往权力是产生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公共商谈保证法律的合规范性,通过民主程序化实现法律规范的制度化,把法律看做交往权力转变为行政权力的重要媒介,可以实现政治权力的合法化,这符合法治国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政治权力 合法性 合法化 法治国
下载PDF
沈钧儒地方自治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相宏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8-193,共6页
地方自治思想是沈钧儒宪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沈钧儒一贯主张地方分权,认为地方自治是宪政实施的基础。在民国时期,基于反对独裁、反对专制、反对中央集权的立场,他拥护联省自治,提倡地方选举。在抗战期间,他主张实现地方自治是保证抗战胜... 地方自治思想是沈钧儒宪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沈钧儒一贯主张地方分权,认为地方自治是宪政实施的基础。在民国时期,基于反对独裁、反对专制、反对中央集权的立场,他拥护联省自治,提倡地方选举。在抗战期间,他主张实现地方自治是保证抗战胜利的条件,呼吁厉行地方自治。他对于地方权限的范围、中央与地方的均权模式等问题也进行过深入思考。沈钧儒主张地方自治,并不是反对国家统一,更不是要分裂国家。他希望建立一个在统一主权之下,以地方自治为基础的宪政共和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自治 中央与地方关系 宪政国家 联省自治
下载PDF
列宁宪法治国思想论纲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建国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列宁在领导苏俄十月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阐述了一系列宪法治国的思想理念,并付诸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实践。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权体现了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无产... 列宁在领导苏俄十月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阐述了一系列宪法治国的思想理念,并付诸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实践。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权体现了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及时制定反映无产阶级意志的宪法,确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权的合法性;社会主义的宪法以根本法形式规定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机关的体系结构和权力界限;社会主义宪法要明确宣示和保障人民基本权利;要以宪法为核心建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据宪法和法律确立苏维埃国家的治理模式和推进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宪法思想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卡尔霍恩的州人民主权论以及美国宪制结构的历史变革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全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98,共15页
美国的宪制结构经历了一系列变迁,触及其根本的重大变革有两个,一是费城立宪,二是美国内战所带来的宪法革命。美国内战是一场具有革命性质的宪法之战,内战的胜利者赋予了联邦宪法以新的宪制结构,内战所带来的宪法革命以第十三、十四、... 美国的宪制结构经历了一系列变迁,触及其根本的重大变革有两个,一是费城立宪,二是美国内战所带来的宪法革命。美国内战是一场具有革命性质的宪法之战,内战的胜利者赋予了联邦宪法以新的宪制结构,内战所带来的宪法革命以第十三、十四、十五宪法修正案为标志,重塑了美国的联邦制主权结构,并借此革新了美国的宪法精神。在内战前的宪法危机中,卡尔霍恩的州人民主权理论代表着南方各州所持守的美国宪制观。随着内战中南方失败,卡尔霍恩的州人民主权主导的复合主权为林肯式的联邦人民主权主导的复合主权所取代,原初的虚化的二元复合联邦制被改造为实体性的美国人民主导的二元复合联邦制。这是一场重大的宪法革命,但我们也不能单方面以成败论英雄,在赞美林肯一派新国父论的同时,不要遗忘甚至贬抑卡尔霍恩的理论贡献,尤其是其保守式的自由理念、反抗专制体制的宪政设计以及复合多数的民主政制观,更原本地保存着费城立宪的精神和美国宪法的原初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宪法 宪制结构 复合联邦制 州人民主权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