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8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违实句的形态类型及汉语违实句 被引量:25
1
作者 雍茜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41,共12页
违实范畴(Counterfactuality)是指能够传递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句。这里的事实是说话者或句子主语主观相信的事实,并不一定与客观事实相符。经过跨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本文认为汉语是一个以HE标记(Hypotheticality Enhancing Marker,i.e.H... 违实范畴(Counterfactuality)是指能够传递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句。这里的事实是说话者或句子主语主观相信的事实,并不一定与客观事实相符。经过跨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本文认为汉语是一个以HE标记(Hypotheticality Enhancing Marker,i.e.HE标记)而非CF标记(Counterfactuality Marker,i.e.CF标记)为主的语言。与CF标记不同,HE标记不能排他地、独立地、强制地标记违实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违实 条件句 假设度 类型学
原文传递
违实条件句的类型学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雍茜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70,共12页
本文认为汉语虽然缺乏违实形态标记,但仍存在违实思维与违实句。本文首先对违实条件句给出定义,并对汉语中三种不同类型的违实条件句进行描写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汉语违实句与过去时之间的关联,接着列举与分析几种不同语言的违实标记。... 本文认为汉语虽然缺乏违实形态标记,但仍存在违实思维与违实句。本文首先对违实条件句给出定义,并对汉语中三种不同类型的违实条件句进行描写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汉语违实句与过去时之间的关联,接着列举与分析几种不同语言的违实标记。最后文章总结汉语属于过去时违实语言,但与其他此类语言不同,过去时在汉语中并未发展成为虚时态。由于汉语缺乏形式特征,过去时很难语法化为违实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实 条件句 过去时 类型学
原文传递
也论条件小句是话题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春辉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67,220,共13页
Haiman(1978)提出条件小句是话题的观点,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些疑问。对这些疑问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尽管在一些细节上需要做出修正,但是Haiman(1978)的观点是经得起语言事实检验的。深化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 Haiman(1978)提出条件小句是话题的观点,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些疑问。对这些疑问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尽管在一些细节上需要做出修正,但是Haiman(1978)的观点是经得起语言事实检验的。深化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条件和话题这两个范畴的认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小句 话题
原文传递
赣南地区萤石矿床成矿规律及勘查方向的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陈铖 陈四宝 成绪光 《江西煤炭科技》 2018年第2期12-16,20,共6页
在现有地质资料基础上,找出赣南地区与萤石矿成矿的内在联系,分析成矿规律,认为矿体的形成与岩浆岩、构造和地层有着紧密关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们相互关联和制约着矿体的发育成长,在三者适宜条件下,造就萤石矿床。通过三者的综合对... 在现有地质资料基础上,找出赣南地区与萤石矿成矿的内在联系,分析成矿规律,认为矿体的形成与岩浆岩、构造和地层有着紧密关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们相互关联和制约着矿体的发育成长,在三者适宜条件下,造就萤石矿床。通过三者的综合对比,预测勘查方向,建立预测模式,用"条件判断"得出结论:即4个规划勘查区;3个远景规划勘查区,共计7个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萤石矿 成矿规律 预测模式 条件判断 规划勘查区
下载PDF
粤语的条件分句标记“嘅” 被引量:8
5
作者 饭田真纪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8-468,480,共11页
本文首先指出粤语的结构助词"嘅"具有构成条件分句的功能,进而从共时的角度试图阐明其功能扩展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当名词化结构"X嘅"(X为谓词性成分)作为主语的泛指句"X嘅Y"推导出条件句之诠释的时候,其... 本文首先指出粤语的结构助词"嘅"具有构成条件分句的功能,进而从共时的角度试图阐明其功能扩展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当名词化结构"X嘅"(X为谓词性成分)作为主语的泛指句"X嘅Y"推导出条件句之诠释的时候,其形式上也产生重新分析的现象,当中的名词化标记"嘅"进而随之被分析为连接条件分句X与主句Y的条件分句标记。产生这一重新分析的原因是在于泛指句与条件句之间语义上具有的相似性,即"X嘅Y"泛指句容易产生出条件句之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名词化 粤语 重新分析 泛指句
原文传递
条件标记的语体差异及其功能解释 被引量:8
6
作者 姚双云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本文基于大规模、多语体语料库考察了22个条件标记在8种不同语体中的使用差异,并尝试寻求功能上的解释。研究表明:条件标记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交际目的等多种因素的驱动,顺应了不同语... 本文基于大规模、多语体语料库考察了22个条件标记在8种不同语体中的使用差异,并尝试寻求功能上的解释。研究表明:条件标记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交际目的等多种因素的驱动,顺应了不同语体的特点。文章还以使用频率最高的"如果"类条件句为个案,对其语用功能作了全面描写,分析了此类句式在8种语体中的使用差异,并结合语用功能、交际目的、语体的文本特征与功能特征等因素对其语体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标记 条件句 语体差异 功能解释
原文传递
试论结果标记与条件句的互动关系--以中古汉语结果标记使用为例
7
作者 孙雅平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90-97,共8页
中古汉语条件句结果标记类型丰富,常见的七个结果标记“乃、即、必、辄、便、当、皆”在条件句中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表达有很大差异,由此说明结果标记对条件句之间同样存在着互动关系。结果标记的粘合功能强弱与条件句小句融合程度成正... 中古汉语条件句结果标记类型丰富,常见的七个结果标记“乃、即、必、辄、便、当、皆”在条件句中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表达有很大差异,由此说明结果标记对条件句之间同样存在着互动关系。结果标记的粘合功能强弱与条件句小句融合程度成正相关,并形成“[皆>便>辄]>[当/必/即/乃]”的粘合功能连续统。结果标记主观性强弱与条件句小句连接的语义层次分布密切相关,七个结果标记所在条件句主要分布在主观性较低的情状层和态度层,并形成一个主观性连续统“必、当>乃>皆、便>辄、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结果标记 “乃、即、必、辄、便、当、皆” 粘合功能 小句连接的五个层次
下载PDF
条件句的非典型成员——事实条件句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64,共9页
本文在条件句分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以往研究所忽视的条件句的非典型成员——事实条件句。基于前人研究,在分类考察的基础上,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说话者对新信息的认识状态等角度分析这一非典型成员(非现实范畴的条件句式和事实的有标... 本文在条件句分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以往研究所忽视的条件句的非典型成员——事实条件句。基于前人研究,在分类考察的基础上,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说话者对新信息的认识状态等角度分析这一非典型成员(非现实范畴的条件句式和事实的有标记组配)。最后,尝试探讨汉语条件范畴显赫性的几个显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非现实 事实 主观性 显赫
下载PDF
条件型数量句的推理型式及机制——以“三个女人一台戏”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例
9
作者 黄瓒辉 《当代语言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70,共17页
本文讨论汉语条件型数量句的推理型式及机制。条件型数量句由于包含了作为条件的数量名成分,因此其推理型式及机制相对较为复杂。本文指出,条件型数量句涉及两种推理:一种是量化单调性推理,由条件句的全称量化义所致;另一种是极差蕴涵,... 本文讨论汉语条件型数量句的推理型式及机制。条件型数量句由于包含了作为条件的数量名成分,因此其推理型式及机制相对较为复杂。本文指出,条件型数量句涉及两种推理:一种是量化单调性推理,由条件句的全称量化义所致;另一种是极差蕴涵,由条件句所表达的事件难易程度量级所致。非条件句,如带有数量成分的功用句,不具有这样的推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数量 单调性 极差推理 隐涵 蕴涵
原文传递
语言标记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黎华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7-100,共4页
标记理论对母语和目的语差异研究、二语教学等方面均有启示作用。本文试图探讨标记性差异在语言学各层面的表现,标记性确立的标准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启示;对虚拟语气等标记性特征的研究表明在二语习得中标记性差异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 标记理论对母语和目的语差异研究、二语教学等方面均有启示作用。本文试图探讨标记性差异在语言学各层面的表现,标记性确立的标准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启示;对虚拟语气等标记性特征的研究表明在二语习得中标记性差异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学习者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区分度假设 核心语法 条件句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ditionals in English and Moroccan Arabic: Potential problems when learning English conditionals by Moroccan EFL learners
11
作者 Boubekri Abdelhakim Elasri Khalid 《宏观语言学》 2019年第2期110-135,共26页
Learning to handle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in a new language is always difficult(Catford,et al.,1974).This rule holds true for Moroccan Arabic(henceforth MA)speakers learning English because grammatical devices in the... Learning to handle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in a new language is always difficult(Catford,et al.,1974).This rule holds true for Moroccan Arabic(henceforth MA)speakers learning English because grammatical devices in the two languages differ in almost all equivalent situations.For instance,while English verb forms are used to indicate tense in conditional sentences,MA uses them to indicate aspect.Adopting the typology of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 suggested by Dancygier(1999)and Dancygier&Sweetser(2005),this study provid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ditionals in English and MA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errors EFL/ESL learners are likely to make while learning English.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in discrepancy between English conditionals and MA conditionals lies in the verb form used by the two systems.Accordingly,if EFL/ESL learners are influenced by verb form in their L1,they are likely to face some challenges while learning English conditionals.That is,they are likely to use the past tense in the protases of English predictive conditionals and generic conditionals since the perfective form of the verb is used in the protases of these two types in MA.Concerning the protases of English non-predictive conditionals,Moroccan EFL/ESL learners are likely to use either the past tense or the present tense since both the perfective and the imperfective forms of the verb are possible in the protases of MA non-predictive conditionals.However,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perfective form is the prototypical form in the protases of conditionals in MA,EFL/ESL learners are likely to use the past tense more often than the present tense.The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EFL/ESL learners tend to use the present tense in the apodoses of English conditionals since the prevalent form in the apodoses of MA conditionals is the imper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 contrastive analysis EFL/ESL learners generic conditionals non-predictive conditionals predictive conditionals
下载PDF
粗粒度可重构阵列分支指令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12
作者 汪翔 《现代计算机》 2021年第11期17-23,共7页
为了优化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条件分支执行的性能与功耗,基于自定义的发散汇聚操作设计一种优化的分支指令执行方式,利用与数据位绑定的分支位决定是否执行有效运算和访存,降低粗粒度可重构阵列分支指令执行的功耗,提升分支指令执行的性能... 为了优化粗粒度可重构阵列条件分支执行的性能与功耗,基于自定义的发散汇聚操作设计一种优化的分支指令执行方式,利用与数据位绑定的分支位决定是否执行有效运算和访存,降低粗粒度可重构阵列分支指令执行的功耗,提升分支指令执行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针对粗粒度可重构阵列的分支实现方法部分断言技术相比,该方法能够获得1.31倍的性能优化、21%的功耗降低以及12%的资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度可重构阵列 分支语句 嵌套分支 部分断言
下载PDF
上古指称化谓词性结构作假设句前件及其解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龚波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29,103,共8页
上古汉语中可以用"N之VP""其VP"和"VP者"作为假设句的前件以表假设,这些结构都是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它们之所以能够表示假设,是因为假设句的前件有指称化的倾向。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作假设句前件在近... 上古汉语中可以用"N之VP""其VP"和"VP者"作为假设句的前件以表假设,这些结构都是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它们之所以能够表示假设,是因为假设句的前件有指称化的倾向。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作假设句前件在近代汉语和其他语言中也能找到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句 前件 指称化 自指
原文传递
陈述性主语的形成机制及其语法地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吉田泰谦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54,共15页
本文重点探讨陈述性主语的形成机制和语法地位问题。我们通过分析陈述性主语句的结构、语义特点,指出陈述性主语基本上都是从条件假设句的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假设部分)演变过来的,其形成过程跟汉语话题结构的语法化模式"话语的句子... 本文重点探讨陈述性主语的形成机制和语法地位问题。我们通过分析陈述性主语句的结构、语义特点,指出陈述性主语基本上都是从条件假设句的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假设部分)演变过来的,其形成过程跟汉语话题结构的语法化模式"话语的句子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根据跨语言的研究(语言共性)和汉语相关问题的研究,指出陈述性主语基本上具有所谓汉语主语或话题的一些基本的语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性主语 陈述性主语 条件小句 汉语主语/话题 语言共性
原文传递
The Logical Style of Confucius' Analects 被引量:1
15
作者 Thierry Luca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20年第2期167-197,共31页
Considered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Confucius'Analects contain many implicit forms of reasoning and argumentation.This is shown first by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parallelism:direct parallelism is often a wa... Considered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Confucius'Analects contain many implicit forms of reasoning and argumentation.This is shown first by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parallelism:direct parallelism is often a way of hinting at a general assertion,whereas anti-parallelism hides dilemmas,generalizations and modal notions of"moral preference."The Analects also have various types of conditionals,ranging from material implications,to modalized implications,and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which are the germs of implicit reasoning,concluding with a moral recommendation.Analogies are particularly abundant and a presentation of three examples suggests that,beyond their explicative role,they also involve moral recommendations.The implicit logic of The Analects requires an active,albeit unconscious participation of the reader,which could be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explaining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the 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cal analysis ARGUMENTATION Confucius'Analects PARALLELISM conditionals ANALOGIES
原文传递
日语条件句的语义扩张与主观性
16
作者 徐秀姿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9,共9页
日语条件句「と」「ば」「たら」「なら」等有多种意义用法,存在从一种意义用法向其他意义用法扩张的现象。迄今为止主要从逻辑语义、功能语用和对比分析等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对条件句的主观认知动机的考察较少。本论文从共时的视角,用(... 日语条件句「と」「ば」「たら」「なら」等有多种意义用法,存在从一种意义用法向其他意义用法扩张的现象。迄今为止主要从逻辑语义、功能语用和对比分析等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对条件句的主观认知动机的考察较少。本论文从共时的视角,用(交互)主观化理论探讨日语条件句构式中的语义扩张。认为日语条件句构成“非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连续统,这个语义扩张现象与认知动机相关,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识解与主观识解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 条件句 语义扩张 主观化 交互主观化
原文传递
L2 Learning of English Conditionals: Online Versus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17
作者 Abdulrahman Alzamil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2年第3期79-87,共9页
The issue of whether online teaching could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TC)teach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in the applied linguistics literature.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ed to shed light on this p... The issue of whether online teaching could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TC)teach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in the applied linguistics literature.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ed to shed light on this proposition by testing it on the difficult linguistic target of conditional if-clauses in English.The difficulty of these clauses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tenses are used to express meanings that are sometimes not related to the tense used.The study recruited 49 participants,who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3 in the online group,26 in the TC teaching group)and given a multiple-choice task containing 20 items.The study adopted a longitudinal research design(pretest and posttest).Each group was pretested before receiving just one two-hour treatment session.Then both groups were postte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groups struggled with the second and third types of conditionals more than the zero and first types.The TC teaching group improved in the posttest in all types of conditionals.The online group improved in only two types of conditionals(zero and first).The TC teaching group outperformed the online group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conditional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lassroom learning is superior to online learning and that,depending on their type,some conditionals in English are more difficult to learn than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LINE traditional teaching L2 English conditionals ARABIC
下载PDF
关于实验心理学中推理的现代心理测量方法(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Jean-Frangois Bonnefon Stephane Vautier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10,共12页
推理测验与推理实验不同。推理测验用来衡量智商;而推理实验则用来研究推理的心理过程。测验旨在找出能力的个体差异;而实验则意在突出所有个体的一般性心理过程。近年来,心理学中的推理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理论进化方面简要地总结了... 推理测验与推理实验不同。推理测验用来衡量智商;而推理实验则用来研究推理的心理过程。测验旨在找出能力的个体差异;而实验则意在突出所有个体的一般性心理过程。近年来,心理学中的推理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理论进化方面简要地总结了如下这些变化:关注点从推理任务中的反应过程变为个体对不同任务做反应时的差异和其中稳定的反应模式,开始考虑不同推理者的组织差异和数量差异(犹如不同游泳运动员的游泳动作和肌肉数量)。然而,这些理论创新必须有精确的建模技术的支持。我们将以条件推理材料为例,展示了现代心理测量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理论创新中产生的三类主要的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理 实验 个体差异 心理测量 条件
下载PDF
日语话语标记「そういえば」的演成——兼与汉语中的“话说”做对比
19
作者 靳园元 《高等日语教育》 2020年第1期138-150,162,共14页
「そういえば」在条件用法的基础上,随着语义的虚化逐渐衍生出了非条件用法。本文从历时角度对「そういえば」用法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そういえば」的条件用法出现于中古末期,非条件用法出现于近世前期;根据前后文的关系,... 「そういえば」在条件用法的基础上,随着语义的虚化逐渐衍生出了非条件用法。本文从历时角度对「そういえば」用法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そういえば」的条件用法出现于中古末期,非条件用法出现于近世前期;根据前后文的关系,非条件用法还可以分为认知用法、话题转换用法和话题提起用法。汉语中的"话说"与「そういえば」的用法有相似之处,"话说"的用法在既有汉语研究中已有详细论述。本文通过对比这两个词的用法发现,"话说"和「そういえば」作为话题提起话语标记使用时,语义完全虚化,两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皆多用于网络语言语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历时研究 语法化 条件句
原文传递
实质蕴涵“怪论”之怪与不怪
20
作者 魏立三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第2期56-66,共11页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认为完善的条件句并非开始于真且结束于假,这个被称为"实质蕴涵"的观点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的继承而成为经典逻辑的核心观念。但冯棉先生总结出实质蕴涵有两类共七种"怪论"。第一类为"非相干性...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认为完善的条件句并非开始于真且结束于假,这个被称为"实质蕴涵"的观点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的继承而成为经典逻辑的核心观念。但冯棉先生总结出实质蕴涵有两类共七种"怪论"。第一类为"非相干性蕴涵怪论",第二类为"相干性蕴涵怪论"。程仲棠先生认为实质蕴涵式中的命题常项只有"真"、"假"这两个语义,逻辑永真式只提供"认识中为真的最低层次的必要条件"。张建军先生用"蕴涵/析取"的转换来证明"怪论"并不怪。我们承认全部七种都具有"怪论"的身份,并分析证明怪论公式的命题代入例在实质蕴涵的本来涵义上都不是怪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蕴涵 怪论 条件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