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死”:庄子的死亡观念
1
作者 闫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0-35,42,共7页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寻求终极意义上的生死解脱;“生劳死息”在于通过生死存在状态的对比强调生之悲苦与死之逸乐,实质上是庄子刻意抹平生死在世俗情感层面上的鸿沟,以此克服悦生恶死之情;庄子的“以死为归”异于儒家所谓“视死如归”,其主旨是“生寄死归”,即生为暂寄形于天地,死为回归生命之本根。庄子“乐死”具有“不近人情”之弊,但绝非厌世思想,实为一种旷达、超然的死亡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自然 生劳死息 以死为归
下载PDF
《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
2
作者 王长华 王李洁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时期史料价值较高的地理史籍,记载了玄奘西游诸国的传闻见识,涉及疆域、山川、风土、宗教等多方面内容,是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词义进行初步分类,在训...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时期史料价值较高的地理史籍,记载了玄奘西游诸国的传闻见识,涉及疆域、山川、风土、宗教等多方面内容,是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词义进行初步分类,在训释字义、历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目标语料中死亡类词汇的基本面貌和后世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研究佛教观念影响下的唐代人之“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大唐西域记》 死亡类词 生死观
下载PDF
以象言质:殊途同归的生命思考--《庄子》蝴蝶意象与《变形记》甲虫意象之比较
3
作者 石芳祯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4-88,共5页
《庄子》中的蝴蝶意象与《变形记》中的甲虫意象都是生命意识的具象化,虽然庄子与卡夫卡建构意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人都是通过形体的转化阐释生命的意义,以对现实的批判体悟生命的价值。形体的转化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超脱现实的束缚... 《庄子》中的蝴蝶意象与《变形记》中的甲虫意象都是生命意识的具象化,虽然庄子与卡夫卡建构意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人都是通过形体的转化阐释生命的意义,以对现实的批判体悟生命的价值。形体的转化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超脱现实的束缚体察建构于生命之上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与甲虫 生死观 精神超脱
下载PDF
东千佛洞第2窟涅槃经变与西夏生死观
4
作者 焦树峰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槃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槃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槃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入涅槃经变的空间布局之中,并与窟内的现世救渡思想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出这一时期西夏信众往生净土的生死观念。东千佛洞第2窟的涅槃经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更是揭示西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图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第2窟 涅槃经变 生死观
下载PDF
庄子哲学中的“生死之变”与“死生无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雨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气化流行 死生一条 养生顺死
下载PDF
歌德叙事谣曲中的死亡书写——以《柯林斯的未婚妻》和《死者之舞》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151,共13页
诗人歌德在《柯林斯的未婚妻》和《死者之舞》两首叙事谣曲中赋予了死亡声音和形象,具象地描写了死亡的在场,也展现了死亡独特的"生命活力"。这样的死亡书写打破了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在奇幻的虚拟语境中实现了生与死的通约,... 诗人歌德在《柯林斯的未婚妻》和《死者之舞》两首叙事谣曲中赋予了死亡声音和形象,具象地描写了死亡的在场,也展现了死亡独特的"生命活力"。这样的死亡书写打破了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在奇幻的虚拟语境中实现了生与死的通约,让死亡被遮蔽的本质坦然敞开,让丰盈旺盛的生命力得以自由绽放,让"魔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得以清晰呈现,从而也彰显出诗人泛神主义的生死观。歌德将死亡进行了"生命化"的独特书写,也从认识论的层面丰富和充实了死亡的概念,并在奇妙而神异的想象中将死亡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叙事谣曲 生死观 《柯林斯的未婚妻》 《死者之舞》
原文传递
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画像时空布局及其丧葬文化观念 被引量:2
7
作者 朱静宜 宁强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3期6-11,共6页
画像石墓作为墓葬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了解当时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和人们生死观的主要依据,是探究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位于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墓葬... 画像石墓作为墓葬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了解当时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和人们生死观的主要依据,是探究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位于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墓葬,是难得的全墓室图像保存完好的多结构墓室,为研究当时墓葬礼仪提供完整空间图像材料。墓室作为死者的归宿始终在民间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时,人们在生前就已开始为身后居所筹备,可见墓室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和宗教理念,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需求和生产力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南汉代画像石 时空布局 艺术考古 生死观 丧葬仪礼
下载PDF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蔡海燕 《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8-40,37,共4页
日本人的生死观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他们坦然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本文具体阐述了日本人这一独特生死观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 生死观 民族性格 武士道
原文传递
头颅移植术的生命伦理困惑 被引量:2
9
作者 边巴扎西 李磊 泽永革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4期626-629,共4页
头颅移植手术计划的提出引发了诸多生命伦理困惑及临床医学伦理困惑,也面临着道德伦理的诘问,面对各种伦理困惑,医者需要更多的人文理性回归,大众需要更多的关注生命本质及对生死观的认知。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头颅移植 伦理困惑 生死观
下载PDF
庄子“齐生死”的逻辑理路及其思想特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迪 《理论界》 2017年第6期46-51,共6页
庄子的生死观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确立了作为生命本体的"生——身",区分了超越性的"心死"和经验性的"人死",提出了"齐生死"的生死观。庄子"齐生死"的逻辑理路,从本体论... 庄子的生死观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确立了作为生命本体的"生——身",区分了超越性的"心死"和经验性的"人死",提出了"齐生死"的生死观。庄子"齐生死"的逻辑理路,从本体论上建构生与死的同等地位,将生与死还原为自然现象,以祛除二者的神秘性,通过进一步强调生与死的社会性内涵,消解生与死的差异性,最后以庄周梦蝶的思想实验深化生与死的同一性。庄子的生死观在宇宙生成论、认识论和伦理实践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齐生死
原文传递
生命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探微
11
作者 李芳 《成才之路》 2023年第32期89-92,共4页
生命健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对时代的回应,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原点,二者具有共同目标且相互促进,因此,将生命健康教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健康教育包括生死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自我认知教育等内容,在道德与... 生命健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对时代的回应,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原点,二者具有共同目标且相互促进,因此,将生命健康教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健康教育包括生死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自我认知教育等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使其体悟生命的意义,同时创设生命体验的课堂,巧用多媒体以及课堂动态生成进行渗透,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生命发展意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健康教育 道德与法治 生死观 生命价值 自我认知 体验 动态
下载PDF
终末期关怀的哲学理论基础
12
作者 徐静文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2-90,共9页
终末期关怀虽然有着很长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现代科学的学科体系建构,特别是在理论框架方面还较为薄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基础的游离阶段。从终末期关怀的哲学涵义、道德基础、生死观以及死亡意志等几个方面对其理论支... 终末期关怀虽然有着很长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现代科学的学科体系建构,特别是在理论框架方面还较为薄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基础的游离阶段。从终末期关怀的哲学涵义、道德基础、生死观以及死亡意志等几个方面对其理论支撑进行详细探讨,能够为终末期关怀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和完善做基础性研究,也能为我国早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末期关怀学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关怀 哲学 生死观 死亡意志 预先医疗指示
下载PDF
从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看安乐死合法化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国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1期3-5,共3页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赞同安乐死,出现这种情况与传统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的长期影响密切相关。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为安乐死合法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中,儒家的生死观为中国人提供了安乐死的社会价值,而道家的生死观则为中国人提供了安乐...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赞同安乐死,出现这种情况与传统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的长期影响密切相关。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为安乐死合法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中,儒家的生死观为中国人提供了安乐死的社会价值,而道家的生死观则为中国人提供了安乐死的个体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生死观 安乐死 社会价值 个体价值
下载PDF
多重维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死观生成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磊 朱宗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0-33,共4页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死"这一问题的根本看法。大学生生死观生成可以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从家庭维度看,家庭成员对生死问题的遮蔽阻遏了大学生对生死的早期认知,家庭重"养"...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死"这一问题的根本看法。大学生生死观生成可以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从家庭维度看,家庭成员对生死问题的遮蔽阻遏了大学生对生死的早期认知,家庭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独立意识和抗挫能力不强;从社会维度看,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带来较大冲击,互联网、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学校维度看,学校生死观教育的缺失,传统教育偏离了"全人教育"的本质,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大学生自身维度看,大学生自我认同呈现的矛盾性阻遏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大学生人格缺陷遮蔽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维度 大学生 生死观 生成
下载PDF
哲学语境中的藏族天葬文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东·华尔丹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0-23,共4页
天葬是藏民族较为普遍的一种丧葬习俗,其仪轨主要有停尸、献祭、出殡、天葬献尸.在哲学层面上对天葬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进行阐释,对把握和理解藏族文化的生死观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天葬 藏族文化 苯教 藏传佛教 生死观
下载PDF
守望生命守望爱——基诺族巴什悲情与巴什情歌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艳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36-41,共6页
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基诺族社会中存在许多同氏族恋人———“巴什”。为了种族的繁衍,基诺社会形成了“同氏族禁止成婚”的习惯法,由此导致许多巴什悲情。大量的巴什情歌反映的正是这种悲情。通过对巴什情歌的考察,可以看到... 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基诺族社会中存在许多同氏族恋人———“巴什”。为了种族的繁衍,基诺社会形成了“同氏族禁止成婚”的习惯法,由此导致许多巴什悲情。大量的巴什情歌反映的正是这种悲情。通过对巴什情歌的考察,可以看到,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前,在情与“法”的较量中,在生存与死亡的张力之间,基诺族巴什们选择的是守望生命守望爱,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方式,凸显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诺族 巴什悲情 巴什情歌 生死观
下载PDF
宫泽贤治的内心世界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红旗 《价值工程》 2011年第5期308-309,共2页
宫泽贤治是日本著名作家、诗人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农业指导,他将自己改革农村的理想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创作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诗歌和童话,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他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以温婉和柔情,表达对劳动人民... 宫泽贤治是日本著名作家、诗人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农业指导,他将自己改革农村的理想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创作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诗歌和童话,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他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以温婉和柔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以犀利的笔锋,写出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与批判。他梦想创造一个充满艺术与梦想的极乐世界,以慈悲之心和无私奉献为众生谋求真正的幸福。本文试图通过宫泽贤治的作品,解读其内心世界之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泽贤治 亲农情愫 生死观念 追求真诚
下载PDF
抚慰生者心灵的中国现代殡葬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子祥 彭小松 《当代建筑》 202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生死理念的发展进行溯源分析,总结了中西方重视现世生活,将死亡看作生命中一个自然过程的生死理念,阐述了此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殡葬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现代殡葬建筑设计应该以抚慰生者的心灵为核心,重点塑造...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生死理念的发展进行溯源分析,总结了中西方重视现世生活,将死亡看作生命中一个自然过程的生死理念,阐述了此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殡葬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现代殡葬建筑设计应该以抚慰生者的心灵为核心,重点塑造提升空间的舒适性、精神性及静谧性,削弱殡葬建筑给人的疏离感和冷漠感,并提出了该类殡葬建筑空间的主要设计策略,以期促进现代殡葬建筑空间向现世生活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理念 殡葬建筑 空间氛围 设计策略
下载PDF
从《甲行日注》中的死亡书写看叶绍袁的遗民心境与生死观
19
作者 王萧依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4-59,共6页
《甲行日注》是明末文人叶绍袁在明亡之际所著的一部日记,其中记述了大量亲人病故和义士烈女死节殉难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梦境和引起作者关注的鬼神传说。这些以死亡为主题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叶绍袁复杂的遗民心境。尽管叶绍袁时常对同... 《甲行日注》是明末文人叶绍袁在明亡之际所著的一部日记,其中记述了大量亲人病故和义士烈女死节殉难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梦境和引起作者关注的鬼神传说。这些以死亡为主题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叶绍袁复杂的遗民心境。尽管叶绍袁时常对同胞的殉难和牺牲表示感佩,他本人却怀抱着对往昔的回忆及对生命的眷恋不舍,以剃发出家、遁入山林作为逃离死亡的暂时性手段。其个人生死观和价值选择展现出作为小人物的文人个体在惨烈、悲壮的大时代中真实而无奈的悲剧命运,因而可将此视为明清之际士人心态研究的一个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行日注》 叶绍袁 死亡书写 遗民心境 生死观
下载PDF
土家族“撒尔嗬”唱词的修辞格研究
20
作者 方丽华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18年第11S期121-122,共2页
"撒尔嗬"是土家族以一种欢乐的歌舞形式悼念死者的丧葬仪式。它是土家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土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章从修辞格角度出发,分析了"撒尔嗬"唱词中出现的比喻、委婉、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 "撒尔嗬"是土家族以一种欢乐的歌舞形式悼念死者的丧葬仪式。它是土家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土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章从修辞格角度出发,分析了"撒尔嗬"唱词中出现的比喻、委婉、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探讨了"撒尔嗬"唱词表达出的土家人对生死、亲情以及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撒尔嗬” 修辞格 生死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