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三维基础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三元 彭歆格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3期32-38,共7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即不同文化的国家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一个基本趋于一致的认知和理解。在利益复杂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共同价值的生成离不开三个基础:共同利益、文化联通、共同的善。人类命运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即不同文化的国家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一个基本趋于一致的认知和理解。在利益复杂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共同价值的生成离不开三个基础:共同利益、文化联通、共同的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人类共同利益构成了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现实条件。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离不开文化交往,文化联通是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文化基础。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虽然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为共同的善。共同的善是共同价值生成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利益 文化联通 共同的善 人类共同价值
下载PDF
从个体的爱到共同的善——美国中镇宠物狗的社会生活 被引量:6
2
作者 韩成艳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8-216,202,共10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狗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再单纯地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动物或陪伴性的宠物存在,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成员,被赋予人类的品质与情感,深入地参与到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狗作为美国个人与社会生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狗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再单纯地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动物或陪伴性的宠物存在,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成员,被赋予人类的品质与情感,深入地参与到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狗作为美国个人与社会生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审美、道德、经济、政治和宗教的价值和意义。美国人对于狗的爱,已经不止于一种社会个体私人化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追寻。本文基于对美国的中镇以狗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的调查,观察美国人与狗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美国人与美国社会的爱和善的价值生成与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情感 共同的善 美国社会 宠物狗
原文传递
法律论证的共荣性正义标准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冉杰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5,共13页
正义可区分为共荣性正义和优先性正义。但是,对于正义标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迄今仍然没能得到解决。本文仅探究共荣性正义标准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以人性为依据的理论路径。但是,以何种人性为依据,人们充... 正义可区分为共荣性正义和优先性正义。但是,对于正义标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迄今仍然没能得到解决。本文仅探究共荣性正义标准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以人性为依据的理论路径。但是,以何种人性为依据,人们充满争议,而且合乎人性的未必是正确的,这使得这一理论路径难以实现其目的。其二是德性伦理理论路径。但是,它们以之为依据的善或善人,要么是不具有公共的正当性,要么是没有被清楚的界定,因而不能满足法律论证的要求。基于此,依据共同善特别是人类的繁荣,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建立起了立法和司法论证的共荣性正义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对泸州情妇遗嘱案进行了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证 共荣性正义标准 德性 共同善 人类的繁荣
原文传递
孟子与朱熹道德哲学的诠释比较
4
作者 刘腾飞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儒学本身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并以道德伦理作为世间必须遵循之理,无论是孟子的五伦,还是朱熹的"明人伦",其观点背后所重视的是道德哲学的实践。从性善到性本善的演变,体现了由即心言性到即性言心的转变,两者对于心的解读以及尽... 儒学本身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并以道德伦理作为世间必须遵循之理,无论是孟子的五伦,还是朱熹的"明人伦",其观点背后所重视的是道德哲学的实践。从性善到性本善的演变,体现了由即心言性到即性言心的转变,两者对于心的解读以及尽心的工夫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道统思想的不断成熟和演变,体现更多的是朱熹与孟子之间道德哲学的建立方向与诠释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变换促使着儒学核心概念诠释的转化,从性善到性本善更多体现的是儒家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性本善 尽心 工夫 道统
下载PDF
自由与和谐:格林的福利伦理思想探析
5
作者 王东海 袁芳英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25-27,共3页
格林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伦理学家,新自由主义的鼓吹者,是古典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格林通过共同的善重新阐释了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开创了现代福利思想的先河,他的伦理观点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和谐 自由 公共福利 共同的善
下载PDF
个人信息权的权利证成 被引量:67
6
作者 付新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40,共18页
个人信息权在我国仍然只是一项新兴权利,而非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结于近年来在国内学界占据强势地位的个人信息利益保护论,其核心观点是个人信息权会阻碍个人信息公共利益的实现。个人信息在流通利用中产生价值,个人信息权亦... 个人信息权在我国仍然只是一项新兴权利,而非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结于近年来在国内学界占据强势地位的个人信息利益保护论,其核心观点是个人信息权会阻碍个人信息公共利益的实现。个人信息在流通利用中产生价值,个人信息权亦在流通利用中被赋予数据主体。个人信息权与公共利益并非对立关系。个人信息权是自然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个人信息有限的自主决定和控制权,而非排他占有和圆满控制。人的尊严与自主性作为内在理由,可以独立证成个人信息权。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共同善"作为个人信息权的外在理由,可以为个人信息权的证成提供辩护力量。个人信息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可以有效弥补单一行为规制模式的缺陷,并构成对效用最大化的边际约束。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应当成为整个法秩序的共同使命,形成公法和私法的双重保护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权 权利证成 人的尊严与自主性 “共同善”
原文传递
计算正义:算法与法律之关系的法理建构 被引量:58
7
作者 郑玉双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1-104,共14页
基于算法的机器学习在社会应用过程中引发算法歧视、算法黑箱和个人权利受损等实践难题,也使对算法应用的法律监管和规制变得必要。然而,算法时代的首要命题是对算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并展现算法对法律价值世界的冲击方式。理... 基于算法的机器学习在社会应用过程中引发算法歧视、算法黑箱和个人权利受损等实践难题,也使对算法应用的法律监管和规制变得必要。然而,算法时代的首要命题是对算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并展现算法对法律价值世界的冲击方式。理解算法和法律之关系的道德框架应当突出算法之技术和社会维度的共同善价值追求,并基于算法所产生的正义空间来提炼计算正义的基本内涵。计算正义的概念建构需要从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从算法实践中如何提炼出计算正义原则,二是法律如何基于计算正义原则应对算法产生的价值挑战。在计算正义原则的引导下,采取算法与法律之关系的重构模式,能够有效应对算法的价值危机和法律挑战,破解算法的法律规制难题,在智能时代实现算法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共同善 计算正义 重构模式 算法规制
下载PDF
权利的规范力:一个对利益论的批判 被引量:39
8
作者 陈景辉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4-602,共19页
关于"权利到底在保护什么?"这个问题,通常存在两种答案:其一,权利保护了权利人的自由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选择自由,这是所谓的选择论或意志论;其二,权利保护了权利人的个人利益或者个体福祉,这就是权利的利益论。并且,理论家... 关于"权利到底在保护什么?"这个问题,通常存在两种答案:其一,权利保护了权利人的自由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选择自由,这是所谓的选择论或意志论;其二,权利保护了权利人的个人利益或者个体福祉,这就是权利的利益论。并且,理论家通常认为利益论明显优于选择论。然而,由于权利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在于,一项权利所拥有的规范力要明显超过该权利之内容所拥有的道德分量,因此以保护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利益论,将无法匹配权利的规范力要求。虽然利益论的支持者将"共同善"当做补强权利规范力的策略,但由于共同善这个概念的核心要素必然是个人的自由意志或自治,于是这个策略存在蜕化为选择论的危险,而且它还难以匹配指向性义务的要求,因此这种经过补强的利益论仍然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选择论 利益论 共同善 指向性义务
原文传递
共同善权利观的力度与限度 被引量:28
9
作者 朱振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44,共13页
拉兹的共同善权利观试图超越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对抗,从而为权利理论找到一条新路。根据共同善权利观,权利的重要性超过了权利人利益的重要性,权利可证成其他人对权利人的义务,但权利人的利益则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一权利观的最终目标是... 拉兹的共同善权利观试图超越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对抗,从而为权利理论找到一条新路。根据共同善权利观,权利的重要性超过了权利人利益的重要性,权利可证成其他人对权利人的义务,但权利人的利益则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一权利观的最终目标是指出权利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共同善的贡献,共同善是决定权利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但是,这一权利观并不能有意义地证成自由权的存在,既无法揭示权利人中心权利观的政治哲学意涵,也无法解释权利保护的严格性与权利行使的正确性之间存在的不匹配。更重要的是,自由权与共同善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众多的共同善是相冲突的,而且共同善对权利也不是单向的、必然的支持关系。权利保护的严格性,并不来自抽象意义上的共同善,而是来自对相冲突的不同共同善的衡量。这一点为理解我国《民法总则》第185条中"公共利益"的涵义与功能提供了一个融贯的解释,而这一条规定也正好展现了共同善权利观的力度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善权利观 自由权 拉兹 公共利益 英烈人格利益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利益”的视角 被引量:22
10
作者 林苗羽 王建华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2,共7页
"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转换既有的经济思维,以人文的方式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利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提出的议题,无论在观念重塑还是在实... "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转换既有的经济思维,以人文的方式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利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提出的议题,无论在观念重塑还是在实际建设中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既要在人才培养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肩负社会责任以维系共同利益。只有从更加综合完整的视野看待高等教育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共同利益 自由发展 社会责任
原文传递
构建迈向2050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要素、愿景与行动方向——UIL《拥抱终身学习文化》报告之解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欧阳忠明 黎宸辰 +2 位作者 乔星玮 刘丽娜 王江雁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0,共8页
基于当前人口变化、气候危机、技术快速进步以及新冠肺炎大流行病等所带来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终身学习将在未来发展与政策议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此,202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发布了《拥抱终身学习文化:对... 基于当前人口变化、气候危机、技术快速进步以及新冠肺炎大流行病等所带来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终身学习将在未来发展与政策议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此,202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发布了《拥抱终身学习文化:对教育未来倡议的贡献》的报告,系统勾勒了迈向2050终身学习文化的图景,提出了终身学习生态系统的八大要素、四大目标和十大行动方向:要实现培养积极公民身份、实现包容性参与、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富有韧性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构建一个支撑性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该系统应具有强大的社会结构,充足的资金与资源,易于使用的先进技术,社交媒体的关键使用,朝着终身学习文化的转变,教育与学习的共同利益,包容性教育政策和多元学习空间。当然,要构建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就必须在六方面持续行动:一是整体性审视终身学习,将终身学习视为公共利益;二是聚焦性关注弱势群体,将终身学习视为新的人权;三是广泛开展超学科研究,推动跨部门合作的有效实现;四是公平性获取学习技术,认识并促进社群学习的开展;五是推进学校向终身学习机构转变,再造与重振工作场所的学习;六是支持区域性终身学习活动,持续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学习生态系统 终身学习文化 公共利益 可持续发展 韧性社会
下载PDF
从公益事业到共同利益--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理念的转变谈起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静潇 汤晓蒙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84,共7页
在我国教育治理理论和实践中,教育一直被视为公益事业,但这种理念已经开始受到教育新趋势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的主张,开始反思教育治... 在我国教育治理理论和实践中,教育一直被视为公益事业,但这种理念已经开始受到教育新趋势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的主张,开始反思教育治理的规范性理念。公私立教育界限日益模糊、教育国际化和学习需求多元化等因素使教育的公益性受到挑战,公益理念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而"共同利益"作为比公益更高层面的理念,在诸多方面超越了公益理念。未来我国的教育变革需要在共同利益的范畴内加强民间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从全球视野重识知识和教育,加强国家对共同利益的规范,这是我国教育应对复杂世界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 共同利益 教育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原文传递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的冲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史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它们有不同的任务与使命,这使得它们在研究目标、方法、原则、理论基础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冲突;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义务论与目...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它们有不同的任务与使命,这使得它们在研究目标、方法、原则、理论基础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冲突;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冲突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冲突。因此,生命伦理不能作为公共健康伦理的起点。公共健康伦理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应对公共健康中不断出现的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 公共健康伦理 冲突 个体善 公共善
下载PDF
从行政权力本位到公共利益理念——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理念更新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小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46,共6页
我国当前环境法律制度以行政权力为本位,缺乏清晰的生态社会愿景和法律理想图景,轻视公众的社会理性和合作本能。环境公共利益是所有社会主体共同创造并仅由自然人成员享受的一种共同善。环境公共利益具有创造主体的共同性、受益主体的... 我国当前环境法律制度以行政权力为本位,缺乏清晰的生态社会愿景和法律理想图景,轻视公众的社会理性和合作本能。环境公共利益是所有社会主体共同创造并仅由自然人成员享受的一种共同善。环境公共利益具有创造主体的共同性、受益主体的普惠性和自然人独立享受性的特征。公民和政府都是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环境公共利益理念更新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律制度 行政权力 环境公共利益 共同善
下载PDF
走向一种为了共同福祉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菲立普.克莱顿 周邦宪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9-621,共3页
与现代主义相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主义把主体自我视为意义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后现代主义则以群体为先;现代主义是以竞争和支配的模式为基础,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 与现代主义相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主义把主体自我视为意义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后现代主义则以群体为先;现代主义是以竞争和支配的模式为基础,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是合作;现代主义认为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后现代主义者则关心每一个体的幸福;现代主义主张事物之间的机械性关联,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一切生物间的有机联系;现代主义常常自我鼓吹,否弃传统,后现代主义却能够尊重传统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生态文明 共同福祉
下载PDF
个人权利与共同善:公共卫生政策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解决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红文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35,共4页
个人权利与共同善在公共卫生中的冲突有四个方面:预防免疫、强制隔离、知情同意和信息公开。个人权利优先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所谓的共同善之名来干预个人权利;而共同善的优先论认为,以共同善之名对个人权利进行限制或干预能够... 个人权利与共同善在公共卫生中的冲突有四个方面:预防免疫、强制隔离、知情同意和信息公开。个人权利优先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所谓的共同善之名来干预个人权利;而共同善的优先论认为,以共同善之名对个人权利进行限制或干预能够得到伦理辩护。但是"优先论"不是解决伦理冲突的有效方式,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情景主义的思路,运用反思的平衡法进行伦理辩护,提供公共卫生措施的可辩护性条件。公共卫生以共同善为基本价值导向,但同时必须谨慎对待个人权利,防止公权力的无限扩大而有损个人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权利 共同善 公共卫生 伦理冲突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中优绩主义为什么会失败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建华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现代社会中优绩主义促进了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繁荣。在阶层流动的激励下,公众期待经由高等教育实现中产阶级的梦想。然而,基于优绩主义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高等教育的大范围普及,现代社会不是更加平等而是不平等在... 现代社会中优绩主义促进了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繁荣。在阶层流动的激励下,公众期待经由高等教育实现中产阶级的梦想。然而,基于优绩主义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高等教育的大范围普及,现代社会不是更加平等而是不平等在加剧。现代社会要实现从“富裕社会”到“共同富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需要摆脱对优绩主义的迷思,以共同利益为基石重新定位。现代社会需要通过适度的精英主义把最有能力、最有资格的人筛选和培养出来,但也要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高等教育应成为连接精英群体和非精英群体的桥梁,而不能以优绩主义为借口沦为隔断精英群体与非精英群体的“铁幕”,否则我们将无法创造出期望的美好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绩主义 高等教育 社会流动 共同富裕 共同利益
下载PDF
犯罪的本质与刑罚的证成:基于共同善的重构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郑玉双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76,共14页
刑法实践以犯罪为核心而展开,犯罪是引发共同体的道德评价并受国家刑罚回应的行为,因此需要对犯罪的价值本质和为什么国家要以刑罚加以回应的证成难题作出解释。从自然法的视角看,法律的道德基础在于共同善。法律通过设置一个制度性框... 刑法实践以犯罪为核心而展开,犯罪是引发共同体的道德评价并受国家刑罚回应的行为,因此需要对犯罪的价值本质和为什么国家要以刑罚加以回应的证成难题作出解释。从自然法的视角看,法律的道德基础在于共同善。法律通过设置一个制度性框架让社会成员可以追求和实现共同善,而刑法是以强制方式保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善实践机制的特殊规范。刑法通过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反映了这些行为对共同善的不尊重。共同善的本质决定了国家将犯罪者驱离共同善之外是内在回应性的,这支持了刑罚报应主义的合理性,也能回应报应主义所面对的诸多传统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 共同善 犯罪 刑罚 报应主义
原文传递
德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认知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任少波 吕成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2,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仅具有学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固有属性,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为德育共同体,立足于共同善的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仅具有学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固有属性,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为德育共同体,立足于共同善的伦理诉求,倡导价值目标的一致性,通过价值选择、价值认同和价值信仰达成价值共识,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强调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道德责任,更强调大学内部多元主体的道德责任和自我建构以及多元主体在不同场域的道德责任;还将集体协同作为内在逻辑,通过共同体内部不同个体和群体的集体协同实践,实现个体与共同体、共同体与社会的共生共赢和协同发展,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共同善 集体协同
原文传递
“共同利益”理念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启示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莉 杨然 +2 位作者 杨丽乐 何佳敏 杨旭浩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7,共8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确立了2035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确立了2035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十四五"期间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所提出的"共同利益"理念,强调了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对知识和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传统教育实现了根本超越,启示我们,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以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基于健全的伦理道德和新知识视野的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建设全社会共同平等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最终建构起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终身教育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教育 共同利益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构建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