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艺术与主流电影 被引量:7
1
作者 田川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0,共5页
主流电影概念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但其无论是从理论或实践,还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概念。主旋律艺术及其主旋律电影的拓展是驱动主流电影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也对主流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下,既应提倡... 主流电影概念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但其无论是从理论或实践,还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概念。主旋律艺术及其主旋律电影的拓展是驱动主流电影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也对主流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下,既应提倡不同电影形态保持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又应倡导和推进不同形态的电影创作向着主流电影形态发展,以期在电影领域形成主导倾向突出、又具有多样性呈现的良好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当代中国 主流电影 主旋律电影 艺术电影 商业电影 艺术作品
下载PDF
中国电影创作文化的历史形态与嬗变轨迹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红菊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2-85,共4页
中国电影发端于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创作文化形态,在经历了短暂的宣传与商业本位并存的格局后转变为泛政治化一元格局,及至新时期艺术本位逐步确立、商业传统艰难复归之后,才真正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创作文化格局。不同时期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发端于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创作文化形态,在经历了短暂的宣传与商业本位并存的格局后转变为泛政治化一元格局,及至新时期艺术本位逐步确立、商业传统艰难复归之后,才真正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创作文化格局。不同时期中国电影创作的兴衰得失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在顺应社会历史文化趋向的基础上,从时代性角度确立正确的创作文化意识,才能繁荣创作,取得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意识 艺术自律 商业电影 主旋律电影
下载PDF
文化产业领域IP孵化与艺术生产商业模式创新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少峰 李源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99,共6页
近几年来,IP热在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愈演愈烈。IP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因此要持续推动IP的巡转孵化,如此才能实现IP的内在增值,使IP永葆青春。目前有两种商业模式可以推动IP的巡转孵化:一是通过系列微电影持续... 近几年来,IP热在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愈演愈烈。IP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因此要持续推动IP的巡转孵化,如此才能实现IP的内在增值,使IP永葆青春。目前有两种商业模式可以推动IP的巡转孵化:一是通过系列微电影持续孵化IP,二是做文化电商,把内容植入和创意产品进行结合,即"内容+衍生品+电商"的文化产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IP巡转孵化 艺术生产 商业模式 微电影 文化电商
下载PDF
从“电影工业美学”之争回溯“电影是什么”之问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世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4-81,共8页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提出,已成为回应新时代电影实践、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理论举措,也是40年来中国电影界面对"电影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所做出的重新思考。"电影工业美学"论者从"...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提出,已成为回应新时代电影实践、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理论举措,也是40年来中国电影界面对"电影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所做出的重新思考。"电影工业美学"论者从"功能本体论"层面出发所论较多,这部分人进一步祛魅"艺术电影"及"电影作者",为"商业电影"及电影的工业性/商业性正名。然而在"影像本体论"层面的讨论较少,"文学中心论"抬头。要正确认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需要回归常识,寻找二者的"种差"。"电影工业美学"在未来要更好地赋能新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宜采用中观研究、量化实证研究以及正确认识电影理论的民族化与世界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本体论 艺术电影 商业电影 电影工业美学
下载PDF
中国电影商业探索与革命话语的互渗——以易装表演为中心
5
作者 丁珊珊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98-109,共12页
易装表演是指在舞台或者银幕表演中女扮男装或者男扮女装的表演方式。自古至今,无论中外,易装表演都在戏曲和戏剧舞台上有所显影。20世纪初期,电影成为流行的大众娱乐方式,而在中国电影史的长河中,“女扮男装”的易装表演叙事承载了更... 易装表演是指在舞台或者银幕表演中女扮男装或者男扮女装的表演方式。自古至今,无论中外,易装表演都在戏曲和戏剧舞台上有所显影。20世纪初期,电影成为流行的大众娱乐方式,而在中国电影史的长河中,“女扮男装”的易装表演叙事承载了更多层次的社会意义。其间,无论在哪个时段,易装表演在革命话语的点缀或“包装”背后,都或显或隐地体现着电影商业美学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装表演 反性别扮演 革命话语 商业电影
下载PDF
商业片背景下的电影创意型改编论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瑾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84-88,共5页
从华语商业片的改编历史及现状弊病出发,结合经典案例对电影创意型改编的优势、途径、要求进行探析。创意型改编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再创作的自由,改编的主要途径有三:与时俱进地改造作品的主题;按照电影常规及市场准入要求对素材进行增删... 从华语商业片的改编历史及现状弊病出发,结合经典案例对电影创意型改编的优势、途径、要求进行探析。创意型改编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再创作的自由,改编的主要途径有三:与时俱进地改造作品的主题;按照电影常规及市场准入要求对素材进行增删、改写;贴合题材、主题、类型特点对结构进行恰当地安排。另外还需对类型片进行本土化地强力改造,以期守住华语片在中国市场的阵地。对电影创意型改编的论析,有助于高校影视剧改编课程应用型教学改革的开展,对文化创意人才树立正确的改编理念以及进行良性的改编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片 创意型改编 途径与要求
下载PDF
《天下无贼》与《盲井》解析——兼谈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审美认知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1-53,共3页
论文通过对《天下无贼》和《盲井》两片在影像风格、叙事元素、人文意蕴等方面的对照式解析,分析论证了构成“好电影”的基本要素,同时还对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审美品格的某些认识误区作出澄清。
关键词 《天下无贼》《盲井》 商业电影 艺术电影 审美认知
下载PDF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魏茹芳 刘炳强 《经济与管理》 2009年第9期77-80,共4页
电影是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艺术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文化经济与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电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把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公平规范... 电影是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艺术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文化经济与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电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把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产业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的商品性 电影产业化 后电影产品
下载PDF
解析电影《美人鱼》的票房成功之道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开扬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23-125,共3页
作为一部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而言,《美人鱼》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在仅仅上映了29天之后就突破了33亿的票房大关,刷新了大陆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电影《美人鱼》的票房成功之道,可以归纳为"明星阵容提升关注度"、"精准... 作为一部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而言,《美人鱼》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在仅仅上映了29天之后就突破了33亿的票房大关,刷新了大陆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电影《美人鱼》的票房成功之道,可以归纳为"明星阵容提升关注度"、"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周氏"无厘头"风格的喜剧效果这三个方面。《美人鱼》在创造内地票房新纪录的同时还顺便建构了一套成功的商业电影生产模式,这套模式可以同时满足"叫好"与"叫座"的双向市场需求,因而对今后的商业电影生产活动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鱼》模式 票房成功 双向需求 商业电影
下载PDF
影视广告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启龙 《科技创业月刊》 2011年第6期137-138,共2页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影视广告,应该怎么去把握观众的视觉心理,努力做到与其心理上的互动,让其用自己的思维来感受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影视广告的设计创新,不应该局限于陈旧的表现手法,要有新概念的思维能力,要以人为主体,融入不通的...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影视广告,应该怎么去把握观众的视觉心理,努力做到与其心理上的互动,让其用自己的思维来感受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影视广告的设计创新,不应该局限于陈旧的表现手法,要有新概念的思维能力,要以人为主体,融入不通的设计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广告 创新 设计元素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的两难选择——张艺谋和贾樟柯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万胜 赵亮 《潍坊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0-24,共5页
以张艺谋自2002年肇始一直延续至今的"商业大片"和贾樟柯自成风格的"文艺片"为分析蓝本,从历史溯源、创作理念、运作发行等角度对这两种类型电影进行深入的对比,置于中国电影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的语境下对之进行重... 以张艺谋自2002年肇始一直延续至今的"商业大片"和贾樟柯自成风格的"文艺片"为分析蓝本,从历史溯源、创作理念、运作发行等角度对这两种类型电影进行深入的对比,置于中国电影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的语境下对之进行重新审视,得出如下结论:一味重视数字技术的包装、金钱的无限堆砌以及眩目耀眼的明星阵容所构成的商业电影和只注重个人感情的宣泄、低成本再配以群众演员的生活化表演的文艺电影都不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通途,"黄金"或"好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只能是两难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片 文艺片 数字技术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融汇与共生: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维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9-164,共6页
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主导了不同时期的主流电影形态。思想意识、文化语境、美学标识上的差异,使它们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影类别。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机制的成熟与影视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主... 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主导了不同时期的主流电影形态。思想意识、文化语境、美学标识上的差异,使它们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影类别。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机制的成熟与影视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呈现出融汇与共生的发展态势。比较这两种类型电影的历史异质性并分析其融合历程,以理念创新缝合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价值的间隙,借鉴国外同类型电影的融合经验,展望这两种电影类别未来可能融生出的新形态,对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主旋律电影 商业电影 融汇与共生
下载PDF
类型创制与女性议题——2021年国产电影创作分析
13
作者 沈鲁 郭彦茹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5-73,共9页
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电影在2021年逐渐步入正轨,主旋律影片、商业片、文艺片遍地开花。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旋律影片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态势,从多元视角谱写英雄赞歌。商业片也稳中求进,既有头部影片领跑... 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电影在2021年逐渐步入正轨,主旋律影片、商业片、文艺片遍地开花。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旋律影片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态势,从多元视角谱写英雄赞歌。商业片也稳中求进,既有头部影片领跑档期,也有中小成本电影不断创新,带来处处惊喜的视听体验。艺术片聚焦文学与文学改编,在文学与电影的互看中开启对生活、历史的考察。而对于女性议题的讨论也成为2021年电影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诸多电影不约而同地以女性情谊观照女性处境。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依旧在全球蔓延,但祖国的坚守与疫情防控常态化让国人在疫情面前越来越沉着冷静。正如2021年的中国电影,虽历经坎坷,但依然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 主旋律影片 商业片 文艺片
下载PDF
海派文化商业性特质之于1920年代中国商业电影
14
作者 衣凤翱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6-61,共6页
1920年代的中国商业电影历史地显现出类型化形态与明星化形态两大分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商业化趋向缘于海派文化的都市消费文化属性,亦为海派文化的商业性特质在192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影像化表征。1920年代中国电影中上海... 1920年代的中国商业电影历史地显现出类型化形态与明星化形态两大分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商业化趋向缘于海派文化的都市消费文化属性,亦为海派文化的商业性特质在192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影像化表征。1920年代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类型化形态与明星化形态的出现均为中国电影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而采取的生存策略。此时沪片的类型化形态的全视全听实现与明星化形态的全视全听实现既孕育着海派文化更缘自海派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化 商业性 1920年代 中国电影 商业电影 上海影像
下载PDF
多元嬗变 理性重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美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振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98,共6页
1990年代的中国影坛,承接着80年代末电影审美文化的嬗变,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多元发展和美学观念理性重塑的景象。其中既有中西美学碰撞下的思想影响,有市场经济渗入后的风格转型,也有主流电影和商业片的双重发展,还有新兴导演群体——... 1990年代的中国影坛,承接着80年代末电影审美文化的嬗变,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多元发展和美学观念理性重塑的景象。其中既有中西美学碰撞下的思想影响,有市场经济渗入后的风格转型,也有主流电影和商业片的双重发展,还有新兴导演群体——"第六代"的崛起和高科技数码电影的颠复,从而构成一种深度感被削平、创新与浮躁兼存的活跃态势,对新世纪中国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转型 商业片 “第六代” 重建
下载PDF
中国商业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合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洋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50-52,共3页
我国电影的创作应保有自身独特的思想文化特质。不同于欧美国家自由主义与英雄主义,中国商业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内涵的融合或将成为电影业持续发展的一条途径。文章将中美商业电影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进行对比,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我... 我国电影的创作应保有自身独特的思想文化特质。不同于欧美国家自由主义与英雄主义,中国商业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内涵的融合或将成为电影业持续发展的一条途径。文章将中美商业电影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进行对比,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国产商业电影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尝试梳理了中国商业电影与传统文化思想结合的方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电影 传统文化 思想内涵 融合
下载PDF
《新闻报·艺海》:从“艺术副刊”到“商业电影副刊”
17
作者 石娟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3年第4期21-36,共16页
20世纪30年代,《新闻报》的电影副刊“艺海”与《晨报·每日电影》《申报·电影专刊》齐名,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作为商业电影副刊,“艺海”重在“经营”。迄至今日,“艺海”及其主编吴承达在电影史书写中一直“失语”。事实上“... 20世纪30年代,《新闻报》的电影副刊“艺海”与《晨报·每日电影》《申报·电影专刊》齐名,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作为商业电影副刊,“艺海”重在“经营”。迄至今日,“艺海”及其主编吴承达在电影史书写中一直“失语”。事实上“,艺海”创刊于1925年5月16日,初定位为艺术副刊,1926年4月1日停刊。1933年“,艺海”复刊,转型为“商业电影副刊”,继承了“一·二八”以前的电影批评话语,以貌似“旧”的电影批评,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从技术、内容、形式乃至艺术的对话,肯定了中国本土商业电影的盈利模式,培育了电影市场,为40年代上海孤岛时期商业电影的自由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艺海”的副刊风格从“艺术”向“娱乐”、从“教育”到“代言”的转变,副刊读者从“小众”到“大众”的文化实践,形塑了电影在中国从“艺术”向“文化工业”的流变轨辙,为彼时电影批评带来活力与张力的同时,也保证了诸副刊之间批评话语的多元,表现出差异化的文化政治。正是这些丰富的“差异”,使我们得窥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产业生态,亦托举起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艺海》 商业电影 副刊 吴承达 严独鹤
下载PDF
商业动画电影对童话文学作品的改编策略研究——以《小王子》为例
18
作者 刘晓萍 卢贵礼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33-137,共5页
商业动画电影对童话文学作品的改编涉及到从文学介质到影视介质的跨越以及从儿童叙事方式向成人话语模式的转换。同时,既要考虑到商业动画电影的商业属性从而考虑受众接受的问题,又要顾及原作精神实质的保持。本文以《小王子》为例,从... 商业动画电影对童话文学作品的改编涉及到从文学介质到影视介质的跨越以及从儿童叙事方式向成人话语模式的转换。同时,既要考虑到商业动画电影的商业属性从而考虑受众接受的问题,又要顾及原作精神实质的保持。本文以《小王子》为例,从形象场景、空间叙事、矛盾冲突、叙述视角、隐喻处理与当下语境介入等方面对当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动画电影对童话文学的改编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为中国商业动画电影对深厚传统文化资源的改编与再创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动画电影 童话文学 改编
下载PDF
社会学批评视域下的商业电影批评问题
19
作者 李云凤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39-43,共5页
社会学批评主要运用社会标准对影片进行评价判断,关注电影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而商业电影追求的是商业价值,其价值实现主要建立在电影娱乐功能的发挥上。因此,在社会标准和商业电影之间容易出现某种错位或不相适应的情... 社会学批评主要运用社会标准对影片进行评价判断,关注电影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而商业电影追求的是商业价值,其价值实现主要建立在电影娱乐功能的发挥上。因此,在社会标准和商业电影之间容易出现某种错位或不相适应的情况,意识形态分歧和民族主义立场带来的困扰以及各种道德批判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批评 商业电影 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道德批判
下载PDF
艺术批评视域下的商业电影批评问题
20
作者 李云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15-119,76,共6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艺术批评的角度,以真实性、创新性、艺术个性为标准来衡量影片的价值,这种批评范式一直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观众发掘和推荐了许多优秀影片,更为电影史确立了一部部经典。然而,当艺术批评面对商业电影时,却遭遇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艺术批评的角度,以真实性、创新性、艺术个性为标准来衡量影片的价值,这种批评范式一直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观众发掘和推荐了许多优秀影片,更为电影史确立了一部部经典。然而,当艺术批评面对商业电影时,却遭遇了不少批评尴尬,有时还给商业电影带来了伤害。在当下发展电影产业的迫切要求下,要促进商业电影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分析和纠正其中存在的批评标准错位问题。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批评标准来衡量商业电影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批评 商业电影 真实性 类型化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