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诗的咏史与观政
1
作者 邓乔彬 陈建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5,共5页
唐人以咏史诗体现"观往知来"的鉴戒作用,历史上汉、唐并称,唐诗人也多以汉言唐,表观政之旨,同时又不避反思本朝历史而直言者,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关键,中唐以后写玄宗朝的咏史诗尤多,唐诗中有的于诗人为观世,于后人具观史... 唐人以咏史诗体现"观往知来"的鉴戒作用,历史上汉、唐并称,唐诗人也多以汉言唐,表观政之旨,同时又不避反思本朝历史而直言者,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关键,中唐以后写玄宗朝的咏史诗尤多,唐诗中有的于诗人为观世,于后人具观史、观政价值者,如果说杜甫的"诗史"所写是社会史,唐季诗人所作则进而涉及宫廷史,晚唐时期,以李商隐为代表的咏史诗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咏史 观政 宫廷史 艺术性
下载PDF
《河岳英灵集》选评孟浩然诗及其诗歌史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卢燕新 《阅江学刊》 2015年第1期88-95,共8页
《河岳英灵集》选孟浩然诗九首,置于卷下第四位,诗人名下有品评;其品评内容包括总论孟浩然生平与诗风、摘句论析并征引孟浩然《宿建德江》全诗;其选孟浩然诗,题旨包括赠答诗、登临咏怀诗与羁旅见闻诗、慨叹身世诗;其体裁,总计五律六首,... 《河岳英灵集》选孟浩然诗九首,置于卷下第四位,诗人名下有品评;其品评内容包括总论孟浩然生平与诗风、摘句论析并征引孟浩然《宿建德江》全诗;其选孟浩然诗,题旨包括赠答诗、登临咏怀诗与羁旅见闻诗、慨叹身世诗;其体裁,总计五律六首,七绝二首,七古一首。殷璠选评孟浩然诗,从诗歌总集编撰史、诗歌批评史以及诗歌接受史等角度分析,均有其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岳英灵集》 选评孟浩然诗 诗歌史意义
下载PDF
作为修辞的历史——论渡也的咏史诗
3
作者 杨学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7-28,共12页
从话语修辞的视角看,渡也的咏史诗可以分为三大类:转喻型咏史诗、隐喻型咏史诗和反讽型咏史诗。转喻型咏史诗可以分为深层隐喻性转喻型和表层隐喻性转喻型。前者是转喻在表层话语中占支配地位,深层原型与表层叙事形成了隐喻关系;后者是... 从话语修辞的视角看,渡也的咏史诗可以分为三大类:转喻型咏史诗、隐喻型咏史诗和反讽型咏史诗。转喻型咏史诗可以分为深层隐喻性转喻型和表层隐喻性转喻型。前者是转喻在表层话语中占支配地位,深层原型与表层叙事形成了隐喻关系;后者是部分诗节或意象凸显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诗歌形成隐喻关系。隐喻型咏史诗包括比兴式隐喻型和拟人式隐喻型。反讽与隐喻话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但隐喻注重的是两层意义的统一,反讽看重的是双重意义之间的对立。渡也创造反讽诗歌的方式很多,有言语反讽、语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拟反讽等。诗歌修辞的目的在于意义建构,渡也以多种话语修辞创造了丰富的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历史 反讽 转喻 隐喻
下载PDF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 被引量:10
4
作者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30,共7页
李清照《词论》梳理词史,从本质上说,并非要做一种文学史层面的学术考察,而是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尊体观念蓄势。音律问题只是李清照勘察唐五代北宋词史的学术基础,而在音乐和歌词中抒发悲哀情感和张扬凄美意识,才是李清照心目中... 李清照《词论》梳理词史,从本质上说,并非要做一种文学史层面的学术考察,而是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尊体观念蓄势。音律问题只是李清照勘察唐五代北宋词史的学术基础,而在音乐和歌词中抒发悲哀情感和张扬凄美意识,才是李清照心目中的填词高境,而李清照自己的词也是以带有文人气质的悲音悲情和深意远韵为主导的,以此可见李清照理论与创作的一致性。李清照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尊体观念,决定了她的批评只能是以否定为基本方式。李清照不取传统文学批评“摘句”的批评模式,而注重在清理词史的过程中来论定词人得失,更具理论的涵盖力。她的著述视野既有创作者的理论自审,也有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研究者的条贯分析,其中更融入了女性的冷静细密和恢复词体本原之尊的使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词史 别是一家 尊体 悲音悲情 女性意识
下载PDF
李大钊历史观的三个阶段——兼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对李大钊历史观近代化的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廉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5-200,共6页
依据李大钊的历史评论,可知其历史观经历了三个阶段:1915年之前为早期,以中国传统的历史“大势”论为主;1915—1918年为中期,受到进化论的陶冶;1918年底之后为晚期,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历史理论在历史发展... 依据李大钊的历史评论,可知其历史观经历了三个阶段:1915年之前为早期,以中国传统的历史“大势”论为主;1915—1918年为中期,受到进化论的陶冶;1918年底之后为晚期,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历史理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动力的矛盾性、关于历史的认识论等问题上的相关论述成为李大钊历史观的基础,并接受了西方社会理论的挑战与丰富,促使李大钊历史观近代化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历史思想的精华以崭新的形式延续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历史评论 历史观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
下载PDF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学术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崔勇 《华中建筑》 2004年第6期138-141,共4页
通过回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所走过的70周年的历程,并反思其得失,从而阐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之我见--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学观在于用史观、史料、史评、史法相结合的观念与方法对建筑史予以整体观照,从而得出亦史亦论的真知灼见。此乃中国建... 通过回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所走过的70周年的历程,并反思其得失,从而阐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之我见--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学观在于用史观、史料、史评、史法相结合的观念与方法对建筑史予以整体观照,从而得出亦史亦论的真知灼见。此乃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本质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学 史观 史料 史评 史法
下载PDF
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庆祥 范敏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91-95,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史学界对史学评论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史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史学评论的内容、史学评论的标准和作用、史学评论的研究方法、史学评论与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关系、史学评论的现状与未来等史学评论理论问题作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史学界对史学评论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史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史学评论的内容、史学评论的标准和作用、史学评论的研究方法、史学评论与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关系、史学评论的现状与未来等史学评论理论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评论 史学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龚自珍在19世纪——关于龚自珍的几则札记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9,共8页
仔细检核龚自珍的著述和时人对其的评议,可以发现一些与我们熟识的龚自珍形象诸如“以公羊义讥切时政”、晚清“今文学的健者”及“维新思想的先驱”等不尽相同的面相。撷取龚氏形象在19世纪后半期以来变化的一些片断,或有助于对“历史... 仔细检核龚自珍的著述和时人对其的评议,可以发现一些与我们熟识的龚自珍形象诸如“以公羊义讥切时政”、晚清“今文学的健者”及“维新思想的先驱”等不尽相同的面相。撷取龚氏形象在19世纪后半期以来变化的一些片断,或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一历史叙述中的重要现象的认识。我们今天对龚自珍的认识和评价,受19世纪末对龚氏评价和我们既有的有关19世纪中国历史认识叠加的影响。对龚氏思想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19世纪中国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时论 经说 史论
原文传递
《稽古别录》序言 被引量:2
9
作者 蒙文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23,128,共3页
我国史籍之富,举世莫京,而史论之丰亦然,且皆散见各书,不便初学。昔司马光为《资治通鉴》,复撮取事要,代为衡其得失为《稽古录》。然温公所论,伤于简括,不具事形。此编之辑,与之相仿,而议论为详,遂名曰《稽古别录》。
关键词 稽古录 史论 中国史学
下载PDF
北宋绘画品题的“增重”效应及画史后效
10
作者 蒋忠磊 《中国美学》 2023年第2期51-64,共14页
北宋时期艺术鉴藏市场繁荣。绘画不仅具有收藏和经济价值,而且在士人交往中常被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如苏轼曾将蒲永升的画赠给惟简、程德孺等。在这种社会交往场域以及多元的现实境况中,绘画品题得以生成。北宋著名文士的品题对于画家... 北宋时期艺术鉴藏市场繁荣。绘画不仅具有收藏和经济价值,而且在士人交往中常被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如苏轼曾将蒲永升的画赠给惟简、程德孺等。在这种社会交往场域以及多元的现实境况中,绘画品题得以生成。北宋著名文士的品题对于画家及其画作的价值具有相当的增益效应,即“增重”。蒲永升的水画和文与可的墨竹两个案例对这种效应进行了详细阐发,同时表明如今被视为宋代画论的品题有着复杂的生成语境。就其影响看,在私人文本公共化的过程中,北宋著名文士如苏轼、黄庭坚等人极具异质性的绘画品题,为后世画学著述去语境化地加以接受。自此,这些品题在后人连续性的征引中,深度参与了北宋绘画的历史叙事,从而重塑了后人对北宋画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社会交往 绘画品题 画史
原文传递
理学与诗歌的关系演进——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评论史考察
11
作者 林阳华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年第1期47-61,共15页
理学与诗歌的关系演进,是考察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评论史的重要命题。以此为切入点,《斋居感兴二十首》的评论经历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在宋代,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出现了两种观点,即理本诗末、理诗融合。至元代,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转... 理学与诗歌的关系演进,是考察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评论史的重要命题。以此为切入点,《斋居感兴二十首》的评论经历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在宋代,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出现了两种观点,即理本诗末、理诗融合。至元代,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转向理本诗末。而明清两代,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回归理本诗末、理诗融合。总体而言,持理本诗末观点的评论者,将诗歌当成义理言说的载体,重视义理的阐发,或轻视诗歌艺术成就,或避而不谈。而持理诗融合观点的评论者,则认为诗歌与义理统一,不存在着本末之分。三个阶段的理学与诗歌的关系的具体表现,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共同推进了《斋居感兴二十首》评论史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斋居感兴二十首》 评论史 理学 诗歌
原文传递
浅论绘画评论与绘画史的关系
12
作者 宗恒 《抚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绘画史是绘画发展的历史,绘画评论是对于绘画诸多实践活动的阐释与评价。对绘画作品的评论也就成为绘画史的一种基本结构框架。绘画评论是研究绘画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先于绘画史而存在。绘画评论与绘画史是一个多元互补的结构。
关键词 绘画评论 绘画史 关系 发展规律
下载PDF
《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律与历史融合的典范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立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3-9,共7页
《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中世纪法典的杰作。它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把法律与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的一些字、罪名、罪行、刑罚、制度和篇目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与历史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有其重... 《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中世纪法典的杰作。它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把法律与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的一些字、罪名、罪行、刑罚、制度和篇目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与历史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有其重要意义,主要是:有助于加深对《唐律疏议》内容的认识;有助于增长中国法制史知识;有助于提高法律意识等。《唐律疏议》的这一成功有其历史原因,主要是:唐朝前期的社会发展为其法律与历史的结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法制已有二千多年经验的积累;唐朝前期的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制订者具备了较高的素养等。对后世立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宋刑统》基本效仿了它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律疏议》 法律与历史 融合
下载PDF
从《四书辑释》的编刻看《四书》学学术史 被引量:7
14
作者 顾永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元代理学家倪士毅绍其师业,撰述《四书辑释》,对宋元以来《四书》学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元至正元年,其书由建阳刘氏日新堂初刻;七年又由倪氏本人重订完成,未及刊行;明初坊间出现了与元代另一部著名的《四书》类著作——程复心《四书章图... 元代理学家倪士毅绍其师业,撰述《四书辑释》,对宋元以来《四书》学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元至正元年,其书由建阳刘氏日新堂初刻;七年又由倪氏本人重订完成,未及刊行;明初坊间出现了与元代另一部著名的《四书》类著作——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的合编本。明永乐中胡广等纂修《四书大全》,以《四书辑释》为蓝本,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明宣德、正统间,王逢、刘剡在明初合编本的基础上,访得倪氏重订本,又参照元人的其他《四书》类著作,编成一部集锦式的《四书》讲章——《四书通义》。基于对《四书辑释》成书、重订及刊刻的考察,旨在探究其背后的学术动因和学术思潮,及其所折射出的宋元以降《四书》学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士毅 《四书辑释》 《四书》学学术史 理学家
原文传递
试论王国维悲剧理论及其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葛琦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4-27,共4页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国维不单单吸收了叔本华的思想,其背后是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根基的;《红楼梦评论》的悲剧理论反映了《红楼梦》作者的创作主旨;《宋元戏曲史》是对《红楼梦评论》悲剧理论...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国维不单单吸收了叔本华的思想,其背后是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根基的;《红楼梦评论》的悲剧理论反映了《红楼梦》作者的创作主旨;《宋元戏曲史》是对《红楼梦评论》悲剧理论的创新发展,标志着王国维悲剧理论的进一步成熟,确立了王国维作为中国悲剧美学研究开创者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宋元戏曲史》 悲剧理论
下载PDF
关于叶景葵及其《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考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实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第2期76-83,共8页
文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版本源流及其影响;叶景葵的生平行踪及其与汉冶萍公司的关系;《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记述失实举证。
关键词 叶景葵 《述汉治萍产生之历史》 汉冶萍公司
下载PDF
《史通》“偏记小说”类目厘定评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8-122,共5页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把“为体不纯”的史之杂作为“偏记小说”,并对其进行了类目厘定,这是关于中国古小说第一次明确的类目划分;其所分“十类”,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体认了“偏记小说”琐碎(?)残,并认识到琐碎(?...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把“为体不纯”的史之杂作为“偏记小说”,并对其进行了类目厘定,这是关于中国古小说第一次明确的类目划分;其所分“十类”,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体认了“偏记小说”琐碎(?)残,并认识到琐碎(?)残的原因,抓住了唐前小说的体裁特征;从“以叙事为宗”出发,分析了史家叙事与小说叙事的根本性区别,以及小说“可观”审美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唐后小说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偏记小说 类目
下载PDF
“名教之罪”与《金云翘传》的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小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9,共6页
才子文化带来了才子佳人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盛行;而才子佳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构成了现实社会女性爱情、欲望意识萌动觉醒的教育启蒙材料,并随之产生了解决"情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问题的思考。青心才人编撰的《金云翘传》... 才子文化带来了才子佳人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盛行;而才子佳人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又构成了现实社会女性爱情、欲望意识萌动觉醒的教育启蒙材料,并随之产生了解决"情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矛盾问题的思考。青心才人编撰的《金云翘传》及附生于文本的"贯华堂评论",以"多情"之"苦"的自觉担当、对"名教之罪"的严厉批判,以及以"深情"补"缺陷"之天的期待,典型地反映了时代对才子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的努力,使之具有了构成"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之思想史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云翘传》 “贯华堂评论” 才子佳人 “名教之罪” 思想史
下载PDF
论钱穆与张舜徽对刘知几的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1-55,共5页
钱穆、张舜徽二人,均被当今学界视为“通人之学”的国学大师,两人对刘知几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窥见其各自治学方法、旨趣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解读两家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 钱穆 中国史学名著 张舜微 史通平议
下载PDF
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海燕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0-82,共13页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学界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迄今已逾百年,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体裁上,主要分为三部分:史料编辑、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研究主题主要有:(1)探讨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定位甲午战争的性质,包括天皇制与战争的关...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学界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迄今已逾百年,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体裁上,主要分为三部分:史料编辑、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研究主题主要有:(1)探讨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定位甲午战争的性质,包括天皇制与战争的关系;(2)分析"开战外交"的经过,阐明日本政府有无开战意图;(3)日本社会与甲午战争,包括从士兵、军夫、媒体、通讯等方面展现甲午战争;(4)战史研究,包括战争军事与战略;(5)对日本外交的分析与评价,包括日本的东亚政策;(6)甲午战争与国际关系;(7)甲午战争研究与历史教育等。其中"开战外交"这一主题,研究积累最多、内容最丰富。从研究领域来看,外交史、政治史和军事史方面始终是传统的研究重点。社会史领域方面始于1990年代中期,至今日趋成熟且是热点。主要的学术观点有:战前的"二元外交论",战后的甲午战争"必然说"、"偶发说",突出强调甲午战争开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不足之处在于,以"旅顺屠杀"、"东学党农民军"为主题的研究有待于开拓和深化,介绍外国研究成果方面尚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学界 甲午战争研究 回顾与评述 焦点与领域 东亚近代史研究学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