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5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ean Coal Technologies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被引量:48
1
作者 Shiyan Chang Jiankun Zhuo +2 位作者 Shuo Meng Shiyue Qin Qiang Yao 《Engineering》 SCIE EI 2016年第4期447-459,共13页
Coal is the dominant primary energy source in China and the major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air pollutants. To facilitate the use of coal in an environmentally satisfactory and economically viable way, clean coal... Coal is the dominant primary energy source in China and the major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air pollutants. To facilitate the use of coal in an environmentally satisfactory and economically viable way, clean coal technologies (CCTs) are necessa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our kinds of CCTs: coal power generation; coal conversion; pollution control; and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It also outlines future perspectives on directions for technology re 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This review shows that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the R&D of CCTs, and that a number of CCTs have now entered in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ean coal technologies Power generation coal conversion Pollution control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下载PDF
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7
2
作者 尹光志 李铭辉 +5 位作者 许江 王维忠 李文璞 李星 宋真龙 邓博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36-2445,共10页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地下煤岩体所处的三向不等主应力状态,同时揭示真三轴流固耦合条件下煤岩的力学特性与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规律,自行研制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框架式机架、真三轴压力室、加载系统、内密封渗流系统...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地下煤岩体所处的三向不等主应力状态,同时揭示真三轴流固耦合条件下煤岩的力学特性与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规律,自行研制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框架式机架、真三轴压力室、加载系统、内密封渗流系统、控制和数据测量、采集系统及声发射监测系统组成。该系统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如下:(1)可实现多种复杂应力路径下单轴、双轴、真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力学特性与流体渗流规律研究;(2)为了实现多轴联动保证试件中心点不变,设计3种新的加卸载控制方式(追踪力Trace-F、追踪位移Trace-D、追踪位移修正Trace-Df);(3)特殊设计的内密封渗流系统配合伺服增压系统,首次实现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气液的自由渗流控制与监测;(4)试验系统采取两向刚性+一向柔性或刚性加载方式,尽量减小了端部摩擦效应的影响,同时整个加载系统动态控制,频率高,输入信号多样,可完成多种特殊试验;(5)特殊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加卸载压头,可完成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试验;(6)试验系统可在2个方向分别提供6 000 k N,1个方向提供4 000k N的载荷,同时通过伺服增压系统,最大可提供60 MPa的流体压力。利用一系列测试方法和试验对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准确可靠。该试验系统的研制为研究真三轴流固耦合条件下煤岩的力学特性与流体渗流规律提供新手段,可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油气高效开采和深部岩土工程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真三轴 流固耦合 水力压裂 渗透率
原文传递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整体能效及灵活性改造方案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胡康 陈群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1,共8页
热电联产技术提高了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却也制约了热电机组的电出力调节能力,限制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造成了严重的弃风问题。本文以系统煤耗总量为主要参考,分析了热电联产对系统整体效率的影响,并比较... 热电联产技术提高了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却也制约了热电机组的电出力调节能力,限制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造成了严重的弃风问题。本文以系统煤耗总量为主要参考,分析了热电联产对系统整体效率的影响,并比较了电加热储热、电热泵制热、热电机组储热、汽轮机高/中压旁路抽汽供热4种灵活性改造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热电联产是否提升能源系统的整体利用效率取决于电能、热能的供需情况;现阶段高比例的热电联产机组,在"以热定电"的运行模式下,限制了系统整体效率;汽轮机高/中压旁路抽汽供热方案应用限制较少,能够有效提升热电机组调节能力,是最优灵活性改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可再生能源 热电联产机组 灵活性 效率 煤耗 储热
下载PDF
大型整体式贮煤筒仓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明祥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28-132,共5页
对大型整体式贮煤筒仓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这些问题包括:(1)堆煤引起的内外温度差以及煤压力的取值;(2)温度荷载和煤压力荷载对筒壁内力分布的影响规律;(3)堆煤荷载对桩基内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筒壁环向受力来... 对大型整体式贮煤筒仓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这些问题包括:(1)堆煤引起的内外温度差以及煤压力的取值;(2)温度荷载和煤压力荷载对筒壁内力分布的影响规律;(3)堆煤荷载对桩基内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筒壁环向受力来说,内外壁温差和煤压力的组合是控制工况,其内力为拉、弯组合;对于竖向受力来说,下部由堆煤压力单独作用控制,中上部也由内外壁温差和煤压力的组合工况控制,其内力为压、弯组合;季节温升或温降的影响较小,可以不考虑;受堆煤区煤压力的作用,基础土体产生较大的沉降和水平径向位移,使得承台下内侧桩受到较大的负摩擦力和水平推力,从而产生较大的轴力和弯矩,设计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仓 有限元 桩土相互作用 温度 贮煤 火力发电
下载PDF
大跨度双层圆柱面网壳结构的优化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单鲁阳 严慧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7-55,共9页
本文在构造双层圆柱面网壳结构优化的最小造价目标函数的基础上,以网壳结构的矢跨比、网格尺寸、网壳厚度为设计变量,采用0.618法与穷举法,编制了计算程序VOPD,通过优化计算,得出了结构在不同屋面体系时,跨度从50m至... 本文在构造双层圆柱面网壳结构优化的最小造价目标函数的基础上,以网壳结构的矢跨比、网格尺寸、网壳厚度为设计变量,采用0.618法与穷举法,编制了计算程序VOPD,通过优化计算,得出了结构在不同屋面体系时,跨度从50m至140m的最优网格尺寸和厚度,并将计算结果归纳为经验公式,以60m网壳为例研究了网格尺寸、矢跨比、荷载对结构用钢量、造价等的影响;并对三心圆柱面网壳与圆柱面网壳结构在电厂干煤棚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面网壳 优化分析 目标函数 干煤棚 建筑结构
原文传递
A new criterion of coal burst proneness based on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被引量:21
6
作者 Fengqiang Gong Yunliang Wang +2 位作者 Zhiguo Wang Junfeng Pan Song L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553-563,共11页
To evaluate the coal burst proneness more precisely,a new energy criterion namely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was proposed.This study begins by performing the single-cyclic loading-unloading uniaxial compression... To evaluate the coal burst proneness more precisely,a new energy criterion namely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was proposed.This study begins by performing the single-cyclic loading-unloading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ith five pre-peak unloading stress levels to explore the energy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Five types of coals from different mines were tested,and the instantaneous de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coal specimens under compression loading was recorded using a high speed camera.The results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astic strain energy density and input energy density,which confirms the linear energy storage law of coal.Based on this linear energy storage law,the peak elastic strain energy density of each coal specimen was obtained precisely.Subsequently,a new energy criterion of coal burst proneness was established,which was called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ak elastic strain energy density and post peak failure energy density).Considering the destruction process and actual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pecimens,the accuracy of evaluating coal burst proneness based on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was examin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enables reliable and precise evaluations of the coal burst pron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burst Rock burst Linear energy storage law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Uniaxial compression
下载PDF
碳捕获、封存与利用技术及煤层封存CO2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薛博 刘勇 +2 位作者 王沉 杨帅 王羽扬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20年第4期294-297,共4页
针对温室气体造成的危害逐年增加的情况,提出了碳捕获、封存与利用技术(CCUS),介绍了CCUS技术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捕获、封存、利用,以及目前对该技术开展的研究及应用手段,为未来CCUS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系统性地对煤层封存CO2作了介绍。
关键词 碳捕获、封存与利用技术 煤层 碳封存 CO2
下载PDF
南方地区冷库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杜琳琳 罗东晓 徐文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5-117,共3页
LNG冷能的利用不仅要看其能量回收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为此以LNG冷能的梯级利用为目标,设计了LNG冷能用于冷库制冷的工艺流程,提出利用一股冷媒与LNG换冷以减少冷媒系统的投资费用和传输过程的冷... LNG冷能的利用不仅要看其能量回收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为此以LNG冷能的梯级利用为目标,设计了LNG冷能用于冷库制冷的工艺流程,提出利用一股冷媒与LNG换冷以减少冷媒系统的投资费用和传输过程的冷能损失,通过压力调节控制冷媒的蒸发温度,使其为不同用途的冷库提供相应温位的冷能。筛选工艺中的冷媒,计算冷库的耗冷量,并以总容量为1.5×104t的冷库为例进行具体计算,模拟出冷库利用LNG冷能的工艺流程。总结了LNG冷能用于冷库技术的发展优势,提出LNG冷能集成利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冷能回收 冷媒 冷库 能量转换 经济评价 发展方向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健勇 李浩 +1 位作者 陈颖 赵军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11期25-39,共15页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采暖、热水和烘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围绕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循环构建、除霜和系统控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各行业的典...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采暖、热水和烘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围绕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循环构建、除霜和系统控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各行业的典型应用,重点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我国北方"煤改电"项目中的贡献,系统平均循环性能系数可达2.13,节能效果明显。最后总结了空气源热泵空调推广应用面临的政策不完善、公众不熟悉等问题,提出需从部件、循环、除霜以及系统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性能,同时可与储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在"双碳"的新形势下发挥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空气源热泵空调 循环构建 除霜 煤改电 储热 大数据 人工智能 节能减排
下载PDF
对当前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淑慧 《国际石油经济》 2018年第2期28-37,共10页
2017-2018年我国采暖季天然气出现供应紧张局面。其原因具体表现为6个方面:天然气立法滞后,相关制度不健全;国家层面缺乏统筹规划,调研与协调沟通不够;天然气定价机制不完善,储气调峰价格缺位;地方政府"煤改气"政策发力过度,... 2017-2018年我国采暖季天然气出现供应紧张局面。其原因具体表现为6个方面:天然气立法滞后,相关制度不健全;国家层面缺乏统筹规划,调研与协调沟通不够;天然气定价机制不完善,储气调峰价格缺位;地方政府"煤改气"政策发力过度,资源落实不到位;上游资源供应企业对供需形势研判不足,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滞后;下游城市燃气企业竞相抢占市场,营销企业调峰责任失位。提出促进我国天然气市场健康发展的7条建议:加快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健全天然气法律法规;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精准决策;完善储气调峰制度,尽快落实储气调峰气价;政府企业各司其责,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加快基干管网建设,重视互联互通;完善供用气合同,强化法律约束力;转变理念强化保供,提升企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煤改气 管网 储气 调峰 政策 建议
下载PDF
锅炉蓄热过程对机组煤耗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郭喜燕 杨勇平 +1 位作者 王修彦 杨志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30-34,共5页
目前普遍采用稳态性能计算模型计算机组的煤耗,而没有考虑机组在较大幅度变负荷、启停等非稳态过程中,锅炉的蓄热量对于机组煤耗的影响。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对考虑锅炉蓄热的机组非稳态工况下的煤耗计算方法和蓄热对煤耗计算结果的影响... 目前普遍采用稳态性能计算模型计算机组的煤耗,而没有考虑机组在较大幅度变负荷、启停等非稳态过程中,锅炉的蓄热量对于机组煤耗的影响。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对考虑锅炉蓄热的机组非稳态工况下的煤耗计算方法和蓄热对煤耗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结合电厂实际的、用于机组非稳态工况煤耗计算的锅炉系统离散化动态模型,汽水、烟气和金属蓄热量的计算模型和考虑锅炉蓄热的煤耗量计算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并与稳态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锅炉蓄热对结果的影响较大,机组非稳态工况下煤耗量的计算应考虑锅炉中蓄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耗 蓄热 动态模型 锅炉 发电机组
下载PDF
淮南潘谢矿区土地与水域演变趋势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雪茜 周大伟 +1 位作者 安士凯 陆春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27-2932,共6页
淮南潘谢矿区为高潜水位煤层群开采条件,随着煤炭大规模开发,引起地表大范围的沉陷导致生态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矿区生产规划,应用开采沉陷预测技术、地理信息及遥感技术,对淮南矿区土地、水域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并... 淮南潘谢矿区为高潜水位煤层群开采条件,随着煤炭大规模开发,引起地表大范围的沉陷导致生态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矿区生产规划,应用开采沉陷预测技术、地理信息及遥感技术,对淮南矿区土地、水域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并提出治理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沉陷区土地面积占比整体快速下降,而水体面积占比快速上升,到煤炭资源采毕后,淮南潘谢矿区范围内(不包括留设煤柱保护的建筑用地)积水面积相当于100个西湖,达597.6 km2;蓄水容积相当于3个太湖,达143.6亿m3;生态系统结构由陆生生态系统转变为水陆复合生态系统。据此提出一套湿地生态系统重构、生态农业构建等多种治理模式相结合的复垦和生态修复体系,充分利用沉陷区并改善生态环境;结合沉陷积水区、天然湖泊洼地及水系相通的条件,将沉陷区开发为蓄水工程,为国家"引江济淮"服务,改善区域水资源短缺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潘谢矿区 开采沉陷 高潜水位 生态系统演变
下载PDF
面向煤炭开采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构建关键技术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福兴 李璐爔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62-369,共8页
针对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已步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开采及建设智慧矿山阶段,煤炭开采与其他工业领域一样逐步进入新的依靠数据生产的时代,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的问题,提出构建煤炭开采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分析了我国煤炭开采... 针对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已步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开采及建设智慧矿山阶段,煤炭开采与其他工业领域一样逐步进入新的依靠数据生产的时代,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的问题,提出构建煤炭开采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分析了我国煤炭开采生产中产生的数据量大、多样性、时效性强、数据失真可能性大、预判性要求高、数据价值密度低等特点,提出了以大数据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从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架构平台。硬件部分:提出基于原有信息化建设所选配服务器基础上,应用服务器集群技术搭建服务器集群,对其进行升级改配,不足部分再根据运行需要不断增配和调整;对集群服务器中的结点名称服务器内存大小,根据管理文件数量多少、文件块的大小、管理服务器的数量及每个服务数据的存储量,并结合服务器CPU的虚拟内核数及超线程数计算出其内存配置;对于服务器的CPU,提出主结点服务器用多内核多线程的CPU;对于集群存储系统,提出将服务器应用软件存储与海量数据储存分离,服务器本机选用固态盘用于存储应用软件,海量数据存储系统采用网络接入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集成整合模式,实现数据统一、集中管理、扩充容易、容错,保障网络无单点故障,提高集群I/O速度。软件部分:经分析平台构建需满足实现批量处理和流式计算及透明性,实现增量计算、分布式内存并行计算、高可用高可扩展的内存计算;满足煤炭开采生产中对各类数据的计数、求和、平均等计算,各类大量实时数据采集传感器数据的融合决策中的方差、标准差等实时计算等需要;满足多维度、长时间、多次重新计算等需要,提出采用Hadoop及Storm为主构建分布式大数据处理系统,其服务器操作系统用CentOS、日志消息处理用Flume软件、数据接入缓冲用kafka软件等关键技术,平台数据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大数据处理 分布式 服务器集群 存储技术
下载PDF
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多用途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润 秦勇 +2 位作者 申建 王国玲 刘国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3,共4页
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煤层气产率,增加能源储备,根据煤层气地质学和生物气的基本理论,提出二氧化碳(CO2)注入煤层多种用途这一新观点。研究结果显示:煤对CO2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将煤层作为CO2的储集层;煤具有优先吸附CO2而滞后吸附甲... 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煤层气产率,增加能源储备,根据煤层气地质学和生物气的基本理论,提出二氧化碳(CO2)注入煤层多种用途这一新观点。研究结果显示:煤对CO2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将煤层作为CO2的储集层;煤具有优先吸附CO2而滞后吸附甲烷(CH4)的特性,向煤层注入CO2可大大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产甲烷菌具有利用CO2生成CH4的能力,新生成的CH4成为能源储备的有益补充。可见,CO2注入煤层不仅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化煤层甲烷产出,而且为新能源生物CH4的生成提供了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贮存 二氧化碳 强化甲烷产出 生物气
下载PDF
CO_2地质埋存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罗二辉 胡永乐 李昭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3年第3期14-21,4-5,共8页
全球CO2每年排放量约240×108t,地质埋存技术被认为是近期内温室气体减排的主力军。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际性气候变化会议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的CO2减排行动、地质埋存路线和地下封存潜力。其次,总结了国内外CO2在高含水老油田、... 全球CO2每年排放量约240×108t,地质埋存技术被认为是近期内温室气体减排的主力军。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际性气候变化会议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的CO2减排行动、地质埋存路线和地下封存潜力。其次,总结了国内外CO2在高含水老油田、低渗透油藏、天然气田、页岩、煤层、废弃气藏和凝析气藏、盐水层、废弃油藏、煤炭开采废弃矿井区等地质体的提高采收率与埋存"双赢"技术以及封存机理、研究方法、关键技术、示范项目及封存量等,描述了海洋封存、海底沉积物层内封存、CO2水合物方式存储、CO2置换强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CO2作为注入介质开采地热等最新研究动态。最后结合安全埋存,探讨了CO2地质埋存技术的相关科学问题,为我国下一步的CO2地质埋存汲取先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CO2地质埋存 油气藏 盐水层 煤层 安全埋存
下载PDF
球磨机运动动能与存煤量的DEM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芳 白焰 张然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9-645,共7页
对球磨机筒体中钢球的运动状态进行分区计算,采用钢球运动动能参数测量和控制存煤量,利用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软件平台模拟球磨机运行过程,分析了一定球径的定量优化工作参数配置下不同煤质、煤量与钢球运动的关系,得出钢球实时动能... 对球磨机筒体中钢球的运动状态进行分区计算,采用钢球运动动能参数测量和控制存煤量,利用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软件平台模拟球磨机运行过程,分析了一定球径的定量优化工作参数配置下不同煤质、煤量与钢球运动的关系,得出钢球实时动能与体现磨煤机效率的球荷摩擦损失能量和筒壁总功的对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球抛落较泻落状态能获得更多的煤质冲击能量;钢球动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存煤量的实时变化;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机 存煤量 钢球动能 PFC3D 运动规律 控制方法
下载PDF
煤炭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培成 王志鹏 《武警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64-67,共4页
介绍了煤炭的常见储存形式,通过分析煤炭在露天、半露天、室内等储存形式下的火灾危险性,从煤炭储存场所的安全布置、建筑结构防火、消防设施设置、电气设备的选择、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煤炭 储存 火灾危险性 防治措施
下载PDF
煤基炭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可可 刘国阳 +3 位作者 郑莉思 贾嘉 朱由余 张亚婷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54,共22页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产业精细化、高值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高碳资源,以煤炭为原料开发煤基新型炭材料,拓展煤炭利用新途径是一个具有前景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研究者以煤炭及其衍生物为含碳前驱体,设计并...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产业精细化、高值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高碳资源,以煤炭为原料开发煤基新型炭材料,拓展煤炭利用新途径是一个具有前景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研究者以煤炭及其衍生物为含碳前驱体,设计并构筑了具有丰富形态和结构的纳米炭材料,进一步考察了其在储能、催化、吸附与分离等领域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基于煤炭及其衍生物开发新型炭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针对不同煤阶煤制备炭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方法和结构调控策略,讨论了煤基炭纳米材料在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为主的储能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对煤炭材料化利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先进煤衍生炭纳米材料的精细设计和可控制备等方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材料 碳纳米管 石墨烯 多孔炭 储能
下载PDF
煤码头露天堆场与封闭堆场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苏君利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4-158,共5页
目前,由于煤码头业主、水运行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对煤码头堆场堆存方式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在堆存方式的选择上时常意见不一。拟从码头属性、生产运营、环保、职业卫生、国内外现状等角度对露天堆场与封闭堆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给出不... 目前,由于煤码头业主、水运行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对煤码头堆场堆存方式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在堆存方式的选择上时常意见不一。拟从码头属性、生产运营、环保、职业卫生、国内外现状等角度对露天堆场与封闭堆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给出不同情况下堆存方式选择的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码头 露天堆场 封闭堆场
下载PDF
Change in Grain-Size Composition of Lignite under Cyclic Freezing-Thawing and Wetting-Drying
20
作者 Natalia S. Batugina Vladislav I. Fedorov 《Natural Resources》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hange in grain-size composition of lignite under cyclic freezing-thawing (FTC) and wetting-drying (WDC). The article shows tha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 the lignites can be subjected to...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hange in grain-size composition of lignite under cyclic freezing-thawing (FTC) and wetting-drying (WDC). The article shows tha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 the lignites can be subjected to repeated freezing-thawing and wetting-drying, which determines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their grain-siz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laboratory condit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cyclic freezing-thawing (FTC) and wetting-drying (WDC) on the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gnit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ir granulometric (fractional) composition has been studied. Freezing-thawing cycle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FTC): minimum exposure temperature: -20°C;maximum: +5°C;relative humidity: 30%;number of processing cycles: 3. Wetting-drying cycles are as follows (WDC): drying temperatures are +20, +40, +60, +80°C, drying time 90 minutes, the coals are further subjected to rain (soaking) for a period of water saturation to humidity of 30% - 40% and dry again. The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s is 3 times. The tests have revealed the destructive effects of FTC and WDC on the samples of lower metamorphic grade coal, and the cycles of wet-dry lead to the much higher yield of fine sizes (-6+0;-13+0 mm) than the cycles of freeze-thaw.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yield of fines depends on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coal disintegration proceeds more intensively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of dry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NITE Freezing-Thawing Cycle Wetting-Drying Cycl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Dust coal storage Loss Qu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