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籍英译中的疑难考辨——以《楚辞》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卓振英 杨秋菊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70,共5页
考辨是典籍英译中的首要环节。本文以《楚辞》英译为例,说明只有通过考辨,才能做到有所鉴别、有所发现, 为英译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并总结了典籍英译中考辨的主要方法,如训话、考据、移情、文化历史观照、文本内证及外证、互文观照以及... 考辨是典籍英译中的首要环节。本文以《楚辞》英译为例,说明只有通过考辨,才能做到有所鉴别、有所发现, 为英译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并总结了典籍英译中考辨的主要方法,如训话、考据、移情、文化历史观照、文本内证及外证、互文观照以及作者与文本的互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考辩 方法
原文传递
藏药“渣驯”来源与使用现状考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赟 古锐 +4 位作者 赵明明 马逾英 钟世红 让坚 米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663-4669,共7页
该文对渣驯来源进行国内外文献考证,采用民族药用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渣驯进行产地调研、关键人物访谈、实物收集和考据;结果表明渣驯来源国内主要为"矿源说"、"粪源说"、"猴子月经血说",国外有"生物... 该文对渣驯来源进行国内外文献考证,采用民族药用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渣驯进行产地调研、关键人物访谈、实物收集和考据;结果表明渣驯来源国内主要为"矿源说"、"粪源说"、"猴子月经血说",国外有"生物化石说"、"植物分泌物说"等;采访产地村民、采集者、藏医、药材商、国外学者共计18人,收集渣驯及代用品45批,鉴定认为正品为古籍所载"铁"类渣驯,代用品为粪粒黏结团块;根据现场勘测与文献研究认为"生物化石来源说"更符合岩层中渣驯来源实质。由此,该文认为渣驯是由岩层中有机生物化石渗出后与鼯鼠、鼠兔粪便的混合产物,亟需建立渣驯分级标准以评价药材质量,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粪粒代用品用药合理性,该研究为渣驯品种整理、正本清源及质量标准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驯 来源 本草考证 使用现状 调查 生物化石
原文传递
乾嘉考据学与中国古典学的接续和转变
3
作者 赵贤莲 张兵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中国古典学的相对范畴,很难以清晰的文献边界划分,宜于从统一的方法层面着眼。在时间维度上,乾嘉考据学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对其治学门径的探讨,可知其对前人的择善而行和在后世的延续发展,从而激活其治学方法在中国古典学这一领... 中国古典学的相对范畴,很难以清晰的文献边界划分,宜于从统一的方法层面着眼。在时间维度上,乾嘉考据学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对其治学门径的探讨,可知其对前人的择善而行和在后世的延续发展,从而激活其治学方法在中国古典学这一领域的应用。在空间维度上,透视乾嘉考据学与西方古典学的核心方法论--语文学的异同,有助于突破传统意义上对训诂与义理关系思考的局限,从而在世界性与本土性的双重角度下,建立适合中国古典学的治学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学 乾嘉考据学 语文学 治学路径
下载PDF
古代医籍中硝石功效考证 被引量:2
4
作者 迟莉 王伽伯 +2 位作者 陈婷 孙超 韦良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2期2483-2488,共6页
中药硝石在古代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现代临床应用较少,濒于名存实亡。为了矿物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基于硝石的古代文献对硝石功效进行整理,将其归纳为7类,即止痛、解毒消肿、去腐生肌、化痰软坚散结、开窍辟秽、利湿退黄、... 中药硝石在古代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现代临床应用较少,濒于名存实亡。为了矿物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基于硝石的古代文献对硝石功效进行整理,将其归纳为7类,即止痛、解毒消肿、去腐生肌、化痰软坚散结、开窍辟秽、利湿退黄、温里活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硝石电离后产生的硝酸根阴离子(NO_(3)^(–))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防治疾病的作用。硝石的古代应用和现代研究均提示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矿物药。建议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对硝石的药理活性和毒性进行再评价,恢复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石 矿物药 《中华医典》 功效 考证 硝酸盐
下载PDF
由性理转向经史:明清之际学术的新趋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1-16,共6页
在 1 6、1 7世纪 ,中国大多数学者仍然恪守理学道德心性的思辨体系 ,但有少数学者却转而根据实证标准从事经史典籍中的事实性考辨。在顾炎武之前 ,归有光、唐顺之、钱谦益以及陈第、方以智的学术取向 ,都与明代的性理之学迥异。这表明 ... 在 1 6、1 7世纪 ,中国大多数学者仍然恪守理学道德心性的思辨体系 ,但有少数学者却转而根据实证标准从事经史典籍中的事实性考辨。在顾炎武之前 ,归有光、唐顺之、钱谦益以及陈第、方以智的学术取向 ,都与明代的性理之学迥异。这表明 ,在乾嘉学派形成以前 ,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学者在从事经学、天文、小学、地理以及数学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由他们那里发轫出来的学术意识与研究方法 ,恰是清儒考据学重要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史 考据 音韵 训诂
下载PDF
诗学考据:经典的重铸——蒋洪新“庞德研究”学术思想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正兵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3期86-97,共12页
在庞德研究的世界潮流中,一批中国学人从自身的视野开拓出别具新意的话语体系和学术境界,以中国的学术思想丰富了庞德研究的世界诗学话语。本文以他们中的代表学者蒋洪新为个案,梳理了其"诗学考据"思想的形成及其两个方面的... 在庞德研究的世界潮流中,一批中国学人从自身的视野开拓出别具新意的话语体系和学术境界,以中国的学术思想丰富了庞德研究的世界诗学话语。本文以他们中的代表学者蒋洪新为个案,梳理了其"诗学考据"思想的形成及其两个方面的方法论内涵:"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文章通过对考据过程的分析,指出其学术创新在于实现了文献学与诗学的汇通,洞察了庞德诗歌作为文学经典的"审美力量"(布鲁姆言)所具备的基本要素——意象的诗化过程及其表达方式,从而以诗学考据的方法重铸了庞德诗歌的经典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研究学术思想 蒋洪新 文学经典 诗学考据
下载PDF
《经典释文》文献研究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军 曹小云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8,共8页
《经典释文》是陆德明集汉魏晋经学注释之大成的专著,自唐初以来就受到历代学者极高的重视。文章对《经典释文》成书年代、版本流传、校勘、考据、体例术语类目及唐写本残卷等文献问题进行了考论。
关键词 《经典释文》 文献 版本 校勘 考据 体例
下载PDF
汉熹平石经历代变迁考 被引量:2
8
作者 赵立伟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0-84,110,共6页
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刊成后曾被董卓之乱及永嘉之乱战火殃及,冯熙、常伯夫任职洛州期间又将其毁弃分用,此后曾被委于榛莽;复经由洛阳迁至邺,又由邺迁回洛阳,再由洛阳移至长安三次搬动。黄初补其缺坏,北魏崔光曾修复之议,北齐时又被施列... 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刊成后曾被董卓之乱及永嘉之乱战火殃及,冯熙、常伯夫任职洛州期间又将其毁弃分用,此后曾被委于榛莽;复经由洛阳迁至邺,又由邺迁回洛阳,再由洛阳移至长安三次搬动。黄初补其缺坏,北魏崔光曾修复之议,北齐时又被施列学馆,然至唐魏征收集时,石经已十不存一。唐宋时期曾有少量残石出土,民国时期数百方残石出土后散于公私之手,而建国后发掘和征集的残石近千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石经 出土 存废 搬运 考证
下载PDF
《水经注》所载土家族地区若干历史水文地理问题考释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圣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72,共5页
《水经注》中对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水文地理有不少记载 ,其中对沅水、澧水、夷水、延江水、江水水系的水文地理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水经注》 土家族 水文地理 考释
下载PDF
浅谈典籍英译中考辨的重要性——以《出塞》为例
10
作者 杨沁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10期114-115,共2页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是文化传播者的重大任务之一,而中国典籍英译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实例阐述典籍英译过程中考辨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倡导译者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更精准地传播典籍里的知识、文化之美,这对...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是文化传播者的重大任务之一,而中国典籍英译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实例阐述典籍英译过程中考辨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倡导译者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更精准地传播典籍里的知识、文化之美,这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考辨 重要性
下载PDF
清初经典考据下的学理之辩——以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
11
作者 王新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14,58,共7页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作为清初考据学的典范之作,其学术价值素为学人所重;然其客观的思想史价值,至梁启超始为发覆。今人余英时先生则于阎若璩之著述动机,着人先鞭,以为《尚书古文疏证》具有超出学术层面以上的哲学关怀,即所谓尊程朱...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作为清初考据学的典范之作,其学术价值素为学人所重;然其客观的思想史价值,至梁启超始为发覆。今人余英时先生则于阎若璩之著述动机,着人先鞭,以为《尚书古文疏证》具有超出学术层面以上的哲学关怀,即所谓尊程朱而贬陆王。余英时先生提出这一观点后十余年,赵刚先生就此说撰文驳论,相与商榷,认为阎若璩的考据并不具有哲学动机。二位先生的讨论,发人深省,然仍不足令人厌服。若对二位先生论断之关键即"虞廷心传"之于程朱、陆王两派的地位详加考量,并结合阎氏著作中尊程朱贬陆王之言论,再联系清初学界理学清算之学术背景,则阎氏之哲学动机,厘然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古文疏证》 经典辨伪 考据学 道统
下载PDF
由训诂通经义:论乾嘉经学的治经方法
12
作者 张梦帆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06-111,共6页
中国传统经学研究由“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变,促使训诂成为通经的必要因素和先决条件,“由训诂通经义”成为学者治经的主要方法。解经方法的转变带动了传统小学的全面发展,使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进入鼎盛时期,而传统小学的进步... 中国传统经学研究由“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变,促使训诂成为通经的必要因素和先决条件,“由训诂通经义”成为学者治经的主要方法。解经方法的转变带动了传统小学的全面发展,使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进入鼎盛时期,而传统小学的进步又促进了传统经学的转变和乾嘉经学的纵深发展,为乾嘉学者疏通典籍,追求“复古”和“求真”提供了保障,促进了乾嘉经学全面而纵深的发展。总结乾嘉经学的治学方法和研究经验,正视训诂考证在研治经典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非回归传统的以训诂考据为中心的经学研究,而是当前进行儒家经典研究回望过去的必要条件。乾嘉学者经典研究中的一些学术理念如重视调查研究、反对孤证、强调材料的归纳和总结等,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们进行经典研究除了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学术理论和方法,也要懂得一些基础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古代典籍的研究,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经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 经学 考据 训诂
下载PDF
以经学为戏曲——论清代东南朴学大宗俞樾的戏曲创作和批评
13
作者 张晓兰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65-77,共13页
被誉为清代东南朴学大宗的俞樾的戏曲活动有着鲜明的经学家和朴学家的特点。他明确提出创作传奇《梓潼传》和《骊山传》是为了"有功经学",即阐述他的经学主张和学术观点;他的论剧诗和戏曲序跋则集中在对戏曲人物、本事和典章... 被誉为清代东南朴学大宗的俞樾的戏曲活动有着鲜明的经学家和朴学家的特点。他明确提出创作传奇《梓潼传》和《骊山传》是为了"有功经学",即阐述他的经学主张和学术观点;他的论剧诗和戏曲序跋则集中在对戏曲人物、本事和典章制度的考证上,很少涉及戏曲美学和戏曲文学的批评;其戏曲观点严格恪守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具有浓厚的说教意味。以上特点既反映了俞樾朴学大宗的身份特征,也体现了清代戏曲学术化的倾向和清代经学向戏曲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朴学 经学 考据 戏曲
下载PDF
论邵晋涵的经学理路及其史学构建
14
作者 薛绪勒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77-80,共4页
经史并重、以史经世是邵晋涵学术的一大特色,而这种特色源于浙东学术长期以来的传统。在坚守浙东学术传统的同时,邵氏又不得不兼顾乾嘉学风。就其学术中的经史关系而言,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互通互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邵晋涵援史证... 经史并重、以史经世是邵晋涵学术的一大特色,而这种特色源于浙东学术长期以来的传统。在坚守浙东学术传统的同时,邵氏又不得不兼顾乾嘉学风。就其学术中的经史关系而言,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互通互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邵晋涵援史证经,同时又把汉学家考据的思维和手法用于治史。而另一方面,他将史学作为其经学的延伸和补充,试图在会通汉宋的基础上实现"以史经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晋涵 经学 史学 考据
下载PDF
试论杨慎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
15
作者 朱路昕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65-70,共6页
杨慎反对理学,提倡汉学,重视训诂考据,开清代"朴学"之风,在经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是建立在对"汉学"的重新认识基础上的。他要求学人回归到对经典研究的"汉学"道路上来,这种对... 杨慎反对理学,提倡汉学,重视训诂考据,开清代"朴学"之风,在经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是建立在对"汉学"的重新认识基础上的。他要求学人回归到对经典研究的"汉学"道路上来,这种对经典研究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杨慎小学方面的丰硕成果。杨慎的经学思想主要以札记形式散在其著作的各个角落,因此对其完整的思想研究仍有大量工作待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经学 汉学 宋明理学 训诂 考据
下载PDF
《读书杂志》条目构成探析
16
作者 程艳梅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37-40,共4页
《读书杂志》堪称札记训诂体式的典范,书中五千多条札记少则十数字,多则千余字,荟萃了传统训诂学的诸多精华。文章从条目构成的角度,即标目、引文、考证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读书杂志》体例的特点。
关键词 《读书杂志》 札记 标目 引文 考证
下载PDF
《本草图经》中4种“本经外类”药的基原考证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铭恩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91-94,共4页
《本草图经》记载了100种“本经外类”药,这些药物为地方有疗效的习用品。通过解读文字描述与药图所描绘的植物特征信息,对4种“本经外类”药的基原进行考证。“戎州百两金”可能来源于紫金牛科植物硃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xue;“福... 《本草图经》记载了100种“本经外类”药,这些药物为地方有疗效的习用品。通过解读文字描述与药图所描绘的植物特征信息,对4种“本经外类”药的基原进行考证。“戎州百两金”可能来源于紫金牛科植物硃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xue;“福州独脚仙”可能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南美天胡荽Hydrocotyle vulgaris L.;“施州半天回”可能来源于小檗科植物南方山荷叶Diphylleia sinensis H.L.Li;“滁州棠毬子”可能来源于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图经 本经外类 中药资源 基原 考证
下载PDF
(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考辨三篇
18
作者 邹露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57-159,共3页
清代(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典籍《尚书注》无卷数,存于卷百八十三经部(书类);《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存于卷百八十四史部(正史类);《元包》五卷,存于卷百八十五子部(数术类)。笔者采用目录学、校勘学等方法,从书目卷数、提... 清代(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典籍《尚书注》无卷数,存于卷百八十三经部(书类);《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存于卷百八十四史部(正史类);《元包》五卷,存于卷百八十五子部(数术类)。笔者采用目录学、校勘学等方法,从书目卷数、提要内容、作者时代、归属类别等方面出发对这三部典籍进行考辨,校正讹误,考证源流,在与其他目录著作对校的过程中进行梳理,力图有所补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庆)《四川通志》 《尚书注》 《五代史记纂误》 《元包》 考辨
下载PDF
清代经典考据学之祖——顾炎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长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3-39,共7页
清代学术以经典考据学为其代表,顾炎武可称考据精审的第一位典范人物。他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试图复兴经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并把经学引导到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来。他的学说上矫宋明理学之流弊,下开... 清代学术以经典考据学为其代表,顾炎武可称考据精审的第一位典范人物。他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试图复兴经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并把经学引导到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来。他的学说上矫宋明理学之流弊,下开清人朴学之先声,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顾炎武的生平与学行、“经学即理学”学术纲领的提出及其意义、通经致用的治经宗旨作一较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经典考据学 顾炎武
下载PDF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调整及其学术意义——兼论马端临的思想立场 被引量:2
20
作者 连凡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7年第9期80-86,共7页
马端临在《经籍考》辑录前代书目的过程中对其分类进行了调整。首先是分类体系中由分类项目的设置及其排列顺序、横向关系与纵向沿革造成的分类调整;其次是由分类者的主观视角与思想立场的差异以及人为过失造成的分类调整;再次是由书籍... 马端临在《经籍考》辑录前代书目的过程中对其分类进行了调整。首先是分类体系中由分类项目的设置及其排列顺序、横向关系与纵向沿革造成的分类调整;其次是由分类者的主观视角与思想立场的差异以及人为过失造成的分类调整;再次是由书籍的内容及其真伪、地位变化造成的分类调整;最后是由时代学术思想空间的转移变化造成的分类调整。通过分析历代书目与学术史,特别是与古籍书目的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对照,《经籍考》的分类调整往往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马端临记录并论述了书籍的性质与特征、流传与真伪等方面,并基于朱子学的思想立场探讨了书籍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学术思想,从而使得《经籍考》成为承担学术文化史任务的目录学巨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通考·经籍考》 马端临 目录学 分类调整 朱子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