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琼 洪伟 +1 位作者 吴承祯 吴继林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8-223,共6页
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巨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桉树的林木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3年生巨尾桉(1 483株.hm-2)和4年生巨尾桉(1 31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40.79和55.33 ... 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巨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桉树的林木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3年生巨尾桉(1 483株.hm-2)和4年生巨尾桉(1 31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40.79和55.33 t.hm-2;3年生巨桉(1 165株.hm-2)和6年生巨桉(1 88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36.48和62.14 t.hm-2;4年生尾巨桉(1 517株.hm-2)和7年生尾巨桉(1 106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0.80和112.80 t.hm-2.3和4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77.13%和78.46%,6和3年生巨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58.75%和68.97%,4和7年生尾巨桉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100.40%和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安市 桉树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生产率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金晓雨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41,共10页
分析我国城市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估计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城市体系下,制造业的内生分布使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更高的需求。大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善了结构的不平衡,通过... 分析我国城市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估计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城市体系下,制造业的内生分布使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更高的需求。大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善了结构的不平衡,通过前后向关联提升城市生产率,小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却造成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平衡,资源和要素过度集中于低生产率的服务业,反而降低城市生产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发现规模超过261.2万人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生产率,而规模低于50.96万人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反而降低城市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供需平衡 门槛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创新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力 沈坤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99,共8页
城市群崛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对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带动作用。基于2003——2017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评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崛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对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带动作用。基于2003——2017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评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短期效果;考察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生产率与绿色专利影响的异同;基于要素流动性与政策严格度等中介机制,剖析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创新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绿色专利没有显著影响。可见,城市群建设对绿色生产率与绿色专利的影响是异质性的,强波特假说成立、弱波特假说不成立,这意味着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促进了绿色效率提升、而非绿色技术进步。在采取了PSM-DID、反事实分析、聚类标准差回归、动态面板回归、工具变量回归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本文证明该结果是稳健的。基于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于中低技术水平城市和外围城市的绿色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高技术水平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绿色生产率和绿色专利皆没有显著影响。从机制看,一方面,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主要源于污染转移、而非本地创新;另一方面,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绿色专利并无裨益,原因主要在于要素流动性与政策严格度等中介机制不畅。政府应高度重视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规避“伪创新”现象,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努力推进绿色专利与绿色生产率的同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绿色创新 生产率 环境立法 专利
下载PDF
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诸大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7,共11页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关压力-状态-反应的PSR分析方法,研究过去3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关系,分析影响中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提高以资源生产率和生态发展绩效为内...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关压力-状态-反应的PSR分析方法,研究过去3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关系,分析影响中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提高以资源生产率和生态发展绩效为内容的绿色竞争力,讨论了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目标选择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绿色转型 PSR分析方法 资源生产率 生态发展绩效
下载PDF
就业中心与城市发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丁成日 Kellie Bethka 《国外城市规划》 2005年第4期11-18,共8页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工业的空间分布对城市经济与城市效率密切相关。就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在:(1)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的生产率一般与就业密度和城市规模成正比,这与大城市相对高的工资相一致;(2)工业行业的多样化也促进城市经济的...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工业的空间分布对城市经济与城市效率密切相关。就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在:(1)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的生产率一般与就业密度和城市规模成正比,这与大城市相对高的工资相一致;(2)工业行业的多样化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3)工业就业集中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城市企业的数量,工业产量和专利的产生;(4)就业的空间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交通投资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中心 城市发展 空间结构 市场规模 就业密度 劳动生产率
下载PDF
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差异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6,共14页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小生产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双边匹配市场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原文传递
要素集聚、技术进步与城市生产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实证研究(1978-2008)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智团 宁越敏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4,共8页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其成长伴随着要素利用从无序、低效逐步向有序、高效的转变。本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专业化及政府行为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其成长伴随着要素利用从无序、低效逐步向有序、高效的转变。本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专业化及政府行为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实证表明,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作用力主要包括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率等。但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中的城市,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市场化效应与政策租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市场化、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政策租"不断耗散的情况下,提升城市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非政策性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集聚 专业化 政府行为 城市生产率
下载PDF
创新要素集聚、公共支出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京津冀蒙空间面板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斯琴 张璞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5-70,共6页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度量创新要素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活动对地理邻近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关注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与这种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空间自回归效应的存在,因此传统的OLS方法大大低估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 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度量创新要素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活动对地理邻近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关注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与这种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空间自回归效应的存在,因此传统的OLS方法大大低估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对于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可以有效提升本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强化了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在促进当地生产率的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要素 要素集聚 城市生产率 空间杜宾模型 公共支出
下载PDF
城市规模是否提高了城市生产率 被引量:10
9
作者 石大千 张卫东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9-54,共6页
文章利用2003-2014年中国26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组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最优城市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显著促进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 文章利用2003-2014年中国26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组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最优城市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显著促进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分地区回归中依然显著,但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正向作用最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二次项回归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说明城市规模扩张存在最优规模,这一最优值约为220万,分地区回归中这一关系依然显著,且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城市规模大部分位于最优值以下,城市规模增长还存在较大空间;按城市规模等级分组表明,大、中城市规模下,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小城市规模下正向作用不显著,特大城市规模下负向影响显著。这些结论为支持大、中城市发展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生产率 最优规模 大、中城市
下载PDF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载体——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五大战略要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牛文元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数字城市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工具和利器 ,以及提升先进文化的传媒和载体 ,对促进国家向信息化时代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宏观层面上看 。
关键词 数字城市 先进生产力 先进文化
下载PDF
中国城市出口:集聚效应还是排序效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世平 钱学锋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27,共12页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考察了集聚效应、排序效应与城市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生产率提升、城市出口贸易发展是集聚效应和排序效应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集聚效应是城市生产率提升、城市出口发展的核心源泉;(2...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考察了集聚效应、排序效应与城市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生产率提升、城市出口贸易发展是集聚效应和排序效应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集聚效应是城市生产率提升、城市出口发展的核心源泉;(2)集聚效应、排序效应对中等城市生产率和城市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大城市的最小;(3)集聚效应和排序效应对中部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大,对西部城市的影响最小;集聚效应和排序效应对中部城市出口贸易促进作用最大,而对东部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产率 城市出口 集聚效应 排序效应
原文传递
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基于中国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顺成 LEE Hee-Ye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5-173,共9页
以中国大陆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根据中国... 以中国大陆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根据中国大陆经济地理带的划分,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三个地区面板模型。模型估计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2)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的平方项变量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在将人口密度变量和人口密度的平方项变量同时进行分析时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字型"的曲线关系。(3)人口的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都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在产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准上差距较大,由此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国土规划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区间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和实施具有差别化的规划政策和方案。从城市和地区层面来看,更有必要对自身所具有的人口和社会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研究。此外,还应注意的是,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城市和地区的长期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紧凑式城市规划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城市 空间结构 劳动生产率 面板模型
下载PDF
行政等级、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效率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健 李澎 +1 位作者 冯山 卫平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31-43,共13页
基于2000-2013年中国30个地区共计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面板模型(SFA),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考察了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以及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等级越高... 基于2000-2013年中国30个地区共计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面板模型(SFA),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考察了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以及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城市生产低效率状态越严重。直辖市的生产效率<非直辖市的生产效率;直辖市的生产效率<副省级城市和一般省会城市的生产效率<一般地级城市的生产效率;广义的高行政等级城市生产效率<广义的低行政等级城市生产效率。无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从东、中、西三个区域层面,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效率之间呈现线性关系,且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等级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效率 SFA
下载PDF
中国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再检验——基于集聚来源与规模效率内在机理的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卓玛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5,共13页
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360个样本组数据,从有效劳动规模效应和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市场效应两个集聚来源出发,结合城市增长理论模型系统探讨了城市规模效率的内在作用机理及约束机制,分析城市规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规... 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360个样本组数据,从有效劳动规模效应和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市场效应两个集聚来源出发,结合城市增长理论模型系统探讨了城市规模效率的内在作用机理及约束机制,分析城市规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对“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的弹性系数为2.4%,相比于“城市户籍人口”弹性系数(6.4%)要小,表明中国“半城市化”流动人口降低了大城市生产溢出效应;证实了中国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倒“U”型动态演进特征,但由此获得城市最优规模是否唯一?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规模协同影响劳动生产率,城市最优规模随产业结构升级而增加。同时,量化检验了市场需求、工资溢价和住房价格等因素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劳动生产率 集聚经济 内在机理
下载PDF
中国大城市生产率优势分解:行业结构差异的新视角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晓萍 罗俊 +1 位作者 江飞涛 陈强远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117,共19页
对于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现有研究主要将其归结于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的影响,但忽略了城市间行业结构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行业结构差异纳入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的分析框架,对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进行理论建模,然后... 对于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现有研究主要将其归结于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的影响,但忽略了城市间行业结构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行业结构差异纳入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的分析框架,对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进行理论建模,然后通过反事实构造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行业结构差异的贡献进行分解,进而利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其贡献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城市间行业结构差异,平均看可以直接解释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8.24%,而与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共同作用的间接贡献则达到9.2%。因此,忽略城市间行业结构差异的影响,会导致大城市集聚效应的高估。在考虑行业结构差异后,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仍是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主要来源。分行业的结果表明,各行业普遍存在集聚效应和分类效应,但选择效应可能不显著甚至为负,这一结果对于实现城市间行业的合理分工及企业合理布局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研究为剖析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解释,也为避免集聚效应的高估以及探寻生产率提升的产业空间分工路径提供了微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生产率优势 行业结构差异 企业异质性 贡献分解
原文传递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基于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智勇 《劳动经济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87-119,共33页
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为什么人们愿意往大城市流动?城市规模越大,其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吗?利用2001-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回归方法,本文分析了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 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为什么人们愿意往大城市流动?城市规模越大,其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吗?利用2001-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回归方法,本文分析了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产业间演变机制。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其中第二产业呈现U型曲线,第三产业则呈现倒U型曲线,并且第二、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着相关和互补关系;不同主导产业的城市其临界规模并不相同,第二产业主导的城市,临界规模在市区210万人左右,第三产业主导的城市,临界规模在市区200~230万人。可见,城市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工业化,其次才能进一步服务业化。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达到临界规模,促进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而言,应在省会城市以外大力推进大城市建设,以城市经济增长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劳动生产率 系统GMM
原文传递
高铁设站、邻近效应与异质性城市经济增长 被引量:6
17
作者 林善浪 孟雪辰 朱小川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1,91,共7页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近效应"与城市异质性有关。站点周边地区市场规模较大,负邻近效应越小;进一步检验高铁设站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于生产率处于中间区域的地区促进效应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点 邻近效应 市场规模 城市生产率 城市异质性
原文传递
供给效率、城市规模与城市生产率——以城市交通设施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佳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100,共13页
提高城市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增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支撑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识别城市交通设施供给效率与城市规模协同影响城市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4—2... 提高城市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增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支撑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识别城市交通设施供给效率与城市规模协同影响城市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4—2016年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大获得的边际收益随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效率的提高而提高。在平均规模的城市中,供给效率每提高0.1,城市劳动生产率将提高0.13%。考虑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模型的估计结果依然成立。分区域的估计结果表明,提高供给效率所释放的城市集聚经济效益在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中小城市,大城市更能从供给效率提高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设施 供给效率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原文传递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差异化学习效应、选择效应与分类效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黎日荣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35,共16页
根据异质性企业理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城市的生产率:即集聚的专业化分工和学习效应直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企业的选址行为形成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从而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3-2007... 根据异质性企业理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城市的生产率:即集聚的专业化分工和学习效应直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企业的选址行为形成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从而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3-2007年的数据对理论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学习效应是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并且与企业生产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高生产率企业倾向选址在集聚区,存在选择效应。(2)拥挤效应显著存在,市辖区尤其严重,市辖区的拥挤效应平均比全地区高1. 22%。(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增加市辖区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企业退出的概率增加26. 91%,分类效应在市辖区显著存在。(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是学习效应、分类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发展大都市圈,使制造业适度分散或与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距离,以更大程度地获得集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异质性企业 城市生产率 差异化学习 集聚效应
下载PDF
通辽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邢洪涛 刘克礼 高聚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8-132,共5页
对通辽市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及苜蓿的生产潜力及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地区的光合、光温潜力较大,降水生产潜力较低,热量条件是限制通辽地区粮食增产的主要非可控因素;土壤生产潜力较低,其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对通辽市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及苜蓿的生产潜力及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地区的光合、光温潜力较大,降水生产潜力较低,热量条件是限制通辽地区粮食增产的主要非可控因素;土壤生产潜力较低,其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通辽市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间增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市 农业生产潜力 增产潜力 热量条件 降水条件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