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威 高岩 毕国荣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9-300,共2页
目的研究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状况。方法对48例幕上CWI患者行头颅MRI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CWI。梗死灶同侧供血动脉狭窄>50%或中断为病变责任血管。结果本组CWI患者MRA检查... 目的研究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状况。方法对48例幕上CWI患者行头颅MRI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CWI。梗死灶同侧供血动脉狭窄>50%或中断为病变责任血管。结果本组CWI患者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39例(81.3%),大血管病变80处;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CWI患者的责任血管检出率及其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串珠样梗死灶的患者大血管病变的比率(95.6%)显著高于无串珠样梗死灶患者(68.0%)(P<0.05)。结论CWI患者颅内责任血管的检出率较高,各类型CWI之间无明显差异;有串珠样梗死灶的CWI患者多为颅内大血管病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MRI MR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尤瑞克林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振琪 郑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1期90-91,96,共3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尤瑞克林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抗小板聚集、调脂、调控血压、改善微循环及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PN...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尤瑞克林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抗小板聚集、调脂、调控血压、改善微循环及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PNA静滴。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尤瑞克林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分水岭脑梗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下载PDF
MRI诊断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分水岭脑梗死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武标 李凯 吴永峻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目的 :探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分水岭性脑梗死 (CWI)的病因与机理、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经MRI及临床证实的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CWI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 :12例的病因中以严重低血压及低血容量为主 ,MR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 目的 :探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分水岭性脑梗死 (CWI)的病因与机理、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经MRI及临床证实的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CWI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 :12例的病因中以严重低血压及低血容量为主 ,MR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T1WI为低 ,T2 WI为高信号 ,信号均匀 ,占位不明显 ,加强扫描无强化。结论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CWI病因主要为严重低血压及低血容量。MRI能较早及敏感地显示其变化 ,其与一些好发于基底节区病变的MRI表现相似 ,鉴别时须结合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分水岭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60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应爱娟 《临床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性脑梗死(CWI)患者的病因与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MRI及临床证实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的病因中,颈部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形成严重狭窄32例,血压不稳定11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房颤6例,严重低血压及低... 目的探讨分水岭性脑梗死(CWI)患者的病因与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MRI及临床证实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的病因中,颈部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形成严重狭窄32例,血压不稳定11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房颤6例,严重低血压及低血容量3例,其他还有大量饮酒、高血糖、服用避孕药等。结论颈部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形成严重狭窄是CWI的主要病因,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心脏疾病也是CWI的重要病因,其他还有高血糖、高血脂、大量饮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颈部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形成 血压
原文传递
联用尤瑞克林对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ET-1、NO、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邓伟 孙艳丽 南光贤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观察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08例[神经功能评分(... 目的观察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中重度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08例[神经功能评分(NIHSS)>4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NO)、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血浆ET-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浆NO水平、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均为3.70%。结论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注射液可能更有效地纠正血清中ET-1、NO、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丁苯酞注射液 分水岭脑梗死 血管内皮功能 血液流变学 神经功能缺损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6
作者 白玉海 王晓红 +4 位作者 王玉春 宋全春 刘杰 耿志伟 佟晓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和不同狭窄率出现患病率。(2)对梗死组中38例重度狭窄患者(C组)和对照组中32例重度狭窄患者(D组)的血液流、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血压、左心室射血指数、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A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7.05%、以大脑中动脉(79.41%)、软斑(67.64%)、重度狭窄(58.88%)患者为常见,与B组(75.00%、36.11%、43.05%、44.4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狭窄率越大,分水岭脑梗死患病率越高(χ2=8.47,<0.05)。(2)C组与D组之间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餐后2h血糖、纤维蛋白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射血指数、发病时收缩压、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关系密切,与狭窄率呈正向关系,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多见。并存的低灌注相关因素是诱发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较少发生在侧支循环开放丰富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 分水岭脑梗死
下载PDF
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董美学 胡玲 +5 位作者 黄远军 贺维 王啸 魏有东 李琦 谢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 目的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管影像资料之间的统计差异。结果各组资料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体循环病变(栓塞)、卒中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椎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在内侧型、混合型组中发病率增高,外侧型组高脂血症和混合型组吸烟史、体循环病变(低血容量)发生率增高,而混合型组HDL-c有所下降;脑分水岭梗死平均动脉狭窄数明显增多,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达56.7%,外侧型组大脑前动脉及内侧型组颈动脉狭窄率均明显增高。结论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有关,各型发病机制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危险因素 弥散加权成像 脑血管影像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诊断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辉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1年第2期88-89,共2页
脑分水岭梗塞 (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 ,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CWI病因有全身低血压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微栓塞。临床类型有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层下型和小脑分水岭梗塞。CWI诊断主要依靠C... 脑分水岭梗塞 (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 ,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引起CWI病因有全身低血压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微栓塞。临床类型有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层下型和小脑分水岭梗塞。CWI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及临床 ,还应积极寻找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塞 神经功能障碍 CWI 诊断 CT MRI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贺永贵 张义东 +2 位作者 张国彬 张蕊 郑桓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148-1150,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14例,按照纳入标准及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2例,分为对照组(98例)和丁苯酞组(10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1次/晚,...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14例,按照纳入标准及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2例,分为对照组(98例)和丁苯酞组(10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1次/晚,抗血小板聚集,丁苯酞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次,3次/d,疗程为12d。采用NIHSS评分与BI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后第十二天二组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二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增高(P<0.05)。丁苯酞组在治疗后第十二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十二天的BI评分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分水岭脑梗死 NIHSS评分 BI评分 疗效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斌 刘娜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6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稳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期和远期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7天,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47,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阿托伐他汀钙 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辛铭正 曹晓岚 孙灵芝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3期128-131,共4页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其病情进展较快,且复发率高。本文回顾了络病理论的理论构建过程及基本概念,指出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是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子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气络推动无力和血络瘀滞是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机制...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其病情进展较快,且复发率高。本文回顾了络病理论的理论构建过程及基本概念,指出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是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子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气络推动无力和血络瘀滞是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机制,提出中医治疗分水岭脑梗死要遵循“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认为益气通络、活血通络是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治法。本文丰富了分水岭脑梗死的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案,为分水岭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络病理论 病理机制 中医药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彬 刘洋 +4 位作者 李小圆 王靖 张凤云 马福莲 刘淑芹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0-652,共3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急性(WS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gtt,qd;治疗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尤瑞克林0...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急性(WS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gtt,qd;治疗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尤瑞克林0.15 PNA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ivgtt,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并取两组患者治疗后7、14 d血液标本,测定血清补体末端复合体(TCC)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TC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患者TCC水平均显著升高,至14 d时,又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明显提高急性WSI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TC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分水岭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血清补体
原文传递
分水岭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耿延磊 陈洪静 +4 位作者 韩笑峰 衣香明 马文彬 马学英 陈金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1例CWI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未进展组比较,进展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发热、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比率及低密度...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1例CWI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未进展组比较,进展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发热、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比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OR=2.497,95%CI:1.097~5.687,P=0.029)、不稳定斑块(OR=3.612,95%CI:1.608~8.116,P=0.002)、血管重度狭窄(OR=3.485,95%CI:1.624~7.477,P=0.001)、LDL(OR=1.381,95%CI:1.030~1.850,P=0.031)和Hcy(OR=1.080,95%CI:1.015~1.149,P=0.015)是CW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热、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和LDL、Hcy水平升高是CW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识别以上因素可以早期预测病情发展,加强对其控制可能会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分水岭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少越 丰宏林 《医学综述》 2014年第24期4490-4492,共3页
分水岭脑梗死(CW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它不同于一般的脑梗死,早期学者已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论,现在更倾向于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CWI的发生。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及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 分水岭脑梗死(CW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它不同于一般的脑梗死,早期学者已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论,现在更倾向于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CWI的发生。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及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医师和学者更应重视CWI及更深入地了解CWI。CWI的病因较为复杂,新的观点认为脑血流灌注量降低及微栓子栓塞是形成CWI的重要原因,不同病因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随之不同,需做到有针对性地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病因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益气活血汤对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多时点NIHSS,中医证候,HSP-70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粤 曹锐 +2 位作者 朱宏勋 胡文忠 李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对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多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医证候、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及HSP-70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展和中医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脑分水岭梗死发病72 h以内的137例...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对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多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医证候、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及HSP-70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展和中医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脑分水岭梗死发病72 h以内的13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益气活血汤。发病3 d内、第7,14天记录NIHSS评分,进行中医证候评价。采集HSP-70,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虚和血瘀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发病3-7 d,治疗组HSP-70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病7-14 d,治疗组HSP-70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个时点HSP-70与NIHSS,气虚,血瘀均成负相关(P〈0.05)。发病3 d内、第7天NIHSS与气虚、血瘀均成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第14天NIHSS与气虚成正相关(P〈0.05),与血瘀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益气活血汤有助于改善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有显著改善作用。益气活血汤可能有利于HSP-70发挥细胞保护功能。因其高度相关性,发病后HSP-70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与关联能够从微观角度反映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规律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中医证候 热休克蛋白-70 益气活血汤
原文传递
参麦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气虚、阴虚证候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海科 梁艳桂 +7 位作者 陈杰 陈文霖 黄涛 黄婷婷 徐丽红 霍绮雯 王娟 谭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50-953,共4页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CWSI)患者气虚、阴虚证候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W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疗程为14天,分别...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CWSI)患者气虚、阴虚证候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W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疗程为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气虚、阴虚证候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MR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前CWSI患者气虚证候评分为中度,而阴虚证候评分为重度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7天及治疗后阴虚证候评分、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7天及治疗后气虚证候评分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ADL评分降低,Fugl-Meyer评分升高(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7天及治疗后阴虚证候评分、NIHSS评分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气虚证候评分、ADL评分及MRS评分均降低,Fugl-Meyer评分升高(P<0.01,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提高FuglMeyer评分,降低气阴虚证候、NIHSS、ADL、MRS评分,从而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参麦注射液 气虚证 阴虚证 肢体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侯传伟 郑黎明 赵雷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4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其动脉直径恢复程度均超过8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其动脉直径恢复程度均超过80%,随访结果显示,94.7%(18/19)的患者未再次发生脑梗死,术后患者支架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3%(1/19)。结论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效果 分析
下载PDF
CTA评估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雪 张春婷 +1 位作者 贾庆霞 赵仁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侧枝代偿在分水岭脑梗死(CW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回顾性分析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39例分水岭脑梗死(包括皮质型、内侧型及混合型)患者的颅内动脉,比较各组患者相关血管病变及侧枝代偿情况。结果 (1)CT... 目的初步探讨侧枝代偿在分水岭脑梗死(CW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回顾性分析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39例分水岭脑梗死(包括皮质型、内侧型及混合型)患者的颅内动脉,比较各组患者相关血管病变及侧枝代偿情况。结果 (1)CTA显示110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系统病变,其中49例为颈内动脉(ICA)狭窄/闭塞,61例为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闭塞;(2)在内侧型分水岭梗死(IWI)患者中,存在MCA狭窄/闭塞者(46例)高于ICA狭窄/闭塞(31例)和无明显狭窄(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ICA狭窄/闭塞时,前交通动脉(ACOA)未开放者在IWI患者所占比例(25/31例)明显多于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5/11例)和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患者(3/7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3);(4)MCA狭窄/闭塞时,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差者在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所占比例(6/9例)明显多于IWI患者(11/46例)和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患者(1/6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颈动脉系统病变所致的IWI受MCA的狭窄/闭塞影响程度更大;ICA狭窄/闭塞所致IWI梗死与ACOA缺乏或发育不良有关,ACOA的存在可以明显减少IWI发生;MCA病变时软脑膜代偿的出现可增加受累皮质的血供,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差可促进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系统 分水岭脑梗死 侧枝循环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晓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究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基线数据、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资料等,根据患者入院时及病情最重时... 目的:探究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基线数据、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资料等,根据患者入院时及病情最重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PCI组)(n=68)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非PCI组)(n=132)。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颈部血管彩超、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冠心病史、饮酒史、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白细胞计数、平均动脉压、血糖(Glu)、糖尿病史、发热、颈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CT早期脑梗死征象[局灶低密度改变和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脑分水岭梗死(CWI)、重度脑微出血(病灶>10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计数、平均动脉压、Glu、颈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CT早期脑梗死征象、CWI、重度脑微出血(病灶>10个)为P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计数、Glu、颈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CT早期脑梗死征象、CWI、重度脑微出血(病灶>10个)为P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治疗与预防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糖尿病史 血糖 发热 CT早期脑梗死征象 脑分水岭梗死 脑微出血
下载PDF
脑分水岭梗死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子付 梁永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8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其颅内外血管病变特征。方法收集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29例均经DSA检查且影像学表现为分水岭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血管病变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其颅内外血管病变特征。方法收集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29例均经DSA检查且影像学表现为分水岭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血管病变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9例表现为分水岭梗死的患者中,DSA提示18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病变,6例存在颈内动脉病变。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病变为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