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古生代前陆盆地及中央古隆起成因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57
1
作者 解国爱 张庆龙 郭令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3,29,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 ,是我国大型叠加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对其进行的首轮油气勘探中发现了中生界大型油田 ,在二轮普查中对古生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上古生界广泛分布的海陆过渡相碎屑岩、中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发育的海...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 ,是我国大型叠加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对其进行的首轮油气勘探中发现了中生界大型油田 ,在二轮普查中对古生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上古生界广泛分布的海陆过渡相碎屑岩、中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发育的海相碳酸盐岩都是优良的生烃源岩 ,加里东期风化壳是有利的天然气储集场所。盆地西缘和南缘是在元古界秦祁贺三叉裂谷基础上发育的早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 ,并发展成为主动大陆边缘 ,在中奥陶世 (O2 )—中石炭世 (C2 )秦 祁海槽向东、向北方向俯冲碰撞 ,并形成了古生代前陆盆地 ,其前隆部分构成“L形”的中央古隆起。古生界前陆盆地的西缘逆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前陆盆地 古生界 中央古隆起 成因 油气分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任文军 张庆龙 +1 位作者 张进 郭令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1-196,共6页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现“L”形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28
3
作者 邓昆 张哨楠 +1 位作者 周立发 刘燕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0-197,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过程;调整、消亡阶段:石炭纪-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但其形态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为低缓隆起。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残余生烃坳陷、储集条件、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形成演化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古隆起的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解国爱 张庆龙 +3 位作者 潘明宝 赵世龙 任文军 郭令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37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是中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基底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基底顶面表现为2个大型隆起,北部为伊克昭盟隆起,中南部为中央古隆起。伊盟隆起具有继承性,继承了结晶基底的形态,上石炭统太原组直接覆盖...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是中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基底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基底顶面表现为2个大型隆起,北部为伊克昭盟隆起,中南部为中央古隆起。伊盟隆起具有继承性,继承了结晶基底的形态,上石炭统太原组直接覆盖在变质基底之上。中央古隆起则是盆地西缘和南缘在元古宙秦(岭)祁(连)贺(兰)三叉裂谷基础上发育的古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并发展成为主动大陆边缘,于中奥陶世—中石炭世秦祁海槽向东、向北方向俯冲碰撞,形成古生代前陆盆地,其前隆部分平面上构成了L形的中央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伊克昭盟隆起 中央古隆起 古生界 前陆盆地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体展布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郭军 陈洪德 +3 位作者 王峰 赵俊兴 苏中堂 王磊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568-571,共4页
太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产气层之一,研究该层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对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野外剖面、测井曲线等资料,结合构造背景和层序地层等,在给出砂体展布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体展布的主... 太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产气层之一,研究该层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对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野外剖面、测井曲线等资料,结合构造背景和层序地层等,在给出砂体展布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古隆起、物源方向、三角洲和海平面变化是太原组砂体展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太原期,已被海水淹没的中央古隆起依然控制了盆内的沉积格局,进而控制着砂坪、障壁岛等盆内中南部的砂体,主要沿其本部及两翼发育;盆地北升南降的构造格局使得北部的陆源碎屑源源不断地涌入盆内,致使三角洲沉积在盆地北部大面积发育,形成乌达-平罗区、前乌拉加汗区、伊金霍洛旗区和准格尔旗区等4个主要的砂体聚集区。相对庙沟期、毛儿沟期和斜道期3次海平面的下降,在太原组地层中相应地发育了局限性的桥头、上马兰和七里沟3套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展布 中央古隆起 物源 三角洲 海平面变化 太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陕北气区的形成与中央古隆起 被引量:10
6
作者 安作相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3期150-153,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发现,揭示了盆地古生代的构造格局,陕北气区的形成与中央古隆起有密切关系,中央古隆起控制了气区的烃源条件和油气运移,此外,气区的形成还与其他因素有间接关系,但是,中央古隆起是否存在油气藏,尚待探...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发现,揭示了盆地古生代的构造格局,陕北气区的形成与中央古隆起有密切关系,中央古隆起控制了气区的烃源条件和油气运移,此外,气区的形成还与其他因素有间接关系,但是,中央古隆起是否存在油气藏,尚待探讨,对古隆起的含油气性必须具体地分析研究,不能一概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气区 中央古隆起 油气再次运移 石油裂解
全文增补中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庆飞 邓军 +2 位作者 黄定华 高帮飞 徐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6-550,595,共6页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单轴挤压条件下,εz正等值线总会呈现沿应力轴方向延伸的细腰状形态;点作用力产生的zε正等值线范围局限,而线作用力产生的εz正值区分布较广。模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细腰状隆起是在南北边界受挤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在盆地内部传递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南北向点作用力比南北向线作用力产生的zε等值线形态更接近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态;点作用力可能代表了石炭纪微板块间的点碰撞或者弧—陆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点碰撞 中央古隆起 数值模拟 微板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 被引量:11
8
作者 贺小元 刘池阳 +2 位作者 王建强 赵红格 王飞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68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继承了奥陶纪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及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利用大量钻井分层数据,绘制了晚古生代各个时期残存地层厚度图,其空间变化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格局特征。结合东西向及南北向地层厚度...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继承了奥陶纪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及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利用大量钻井分层数据,绘制了晚古生代各个时期残存地层厚度图,其空间变化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格局特征。结合东西向及南北向地层厚度对比、演化剖面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在本溪期—太原期主要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地层空间展布东西分带明显;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不是很明显,地层从东西分异逐渐过渡到南北分异,这种沉积格局的转变与古地理演化具有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古构造 中央古隆起 沉积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水平迁移规律——来自于同沉积记录的证据 被引量:9
9
作者 袁苏杭 付金华 +6 位作者 肖安成 孙六一 吴磊 包洪平 毛黎光 欧阳征键 徐波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是盆地内的重要油气聚集区,其成因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利用丰富的钻井资料对古隆起中东部地区中奥陶统马五段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编制出了马五段各层段的厚度等值线图,圈出了各时期的沉降...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是盆地内的重要油气聚集区,其成因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利用丰富的钻井资料对古隆起中东部地区中奥陶统马五段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编制出了马五段各层段的厚度等值线图,圈出了各时期的沉降中心位置,发现在马五8~马五;时期,沉降中心基本以向南迁移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向西迁移;在马五。。到马五。’时期,沉降中心、以向西的迁移为主,伴随微弱的向南迁移.这种迁移过程支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在奥陶纪时发育双前陆盆地,“L”型中央古隆起是在早一中奥陶世时受该双前陆盆地前缘隆起相互叠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奥陶纪 马家沟组 沉积特征
下载PDF
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对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的控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小乔 《中国煤炭地质》 2020年第5期1-6,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自中元古代起即已存在,早古生代演化为庆阳古隆起和其北部的前鄂托克旗-靖边鞍部隆起联合而成的"L"形隆起,晚古生代在华北板块北缘持续隆升的构造背景下,来自于东西两侧的华北海与祁连海相向向中央古...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自中元古代起即已存在,早古生代演化为庆阳古隆起和其北部的前鄂托克旗-靖边鞍部隆起联合而成的"L"形隆起,晚古生代在华北板块北缘持续隆升的构造背景下,来自于东西两侧的华北海与祁连海相向向中央古隆起区超覆,海水与古隆起交界处形成的滨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平行于古隆起分布,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厚煤带沿中央古隆起东西两侧及北侧、富煤带位于东北部的整体煤分布格局,其中以晚石炭世太1顶部的11煤、早二叠世早期全煤和早二叠世晚期山西组底部的5煤为主。11煤分布于盆地东经109°以东的北部区域、太2段随最大海进的到来全煤层推进至东经109°~107°、山西组海退时随海水撤出煤层退至全盆地除东径107°~109°、北纬38°以南地区外的所有区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煤分布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作用明显,但随时间推进控制在逐步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中央古隆起 层序地层 构造-古地理 沉积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对太原组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军 陈洪德 苏中堂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4年第2期5-8,85-86,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寒武纪早期,其形态决定了盆地的沉积格局,研究表明:太原期随华北板快的持续下沉,海侵范围扩大,横亘在盆地中部的中央古隆起已经成为水下隆起,其西部为裂陷后的坳陷盆地,东部为大面积的浅海,南部为...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寒武纪早期,其形态决定了盆地的沉积格局,研究表明:太原期随华北板快的持续下沉,海侵范围扩大,横亘在盆地中部的中央古隆起已经成为水下隆起,其西部为裂陷后的坳陷盆地,东部为大面积的浅海,南部为缓坡地带,北部为陡坡地带。盆地整体上呈现为北陡南缓,西低东高,中部隆起的特征;在其控制之下,盆地内主要发育了砂坪、障壁砂坝、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4种储集砂体沉积类型,各类型的物性、平面展布和厚度大小不同,形成了乌达-平罗区、前乌拉加汗区、伊金霍洛旗区和准格尔旗区四大砂体有利聚集区。该四大区域应为太原组砂岩储集体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控制作用 成因类型 有利区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成因新解
12
作者 邸领军 《低渗透油气田》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20世纪80年代初,地震勘探在盆地中发现了中央古隆起,它的确定对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围绕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开展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中央古隆起成因提出了早古生代为贺兰裂谷肩引起的均衡翘... 20世纪80年代初,地震勘探在盆地中发现了中央古隆起,它的确定对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围绕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开展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中央古隆起成因提出了早古生代为贺兰裂谷肩引起的均衡翘升以及晚古生代为碰撞谷所致的观点。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各岩系的对比及其基底形成、发展、后期盖层演化的研究后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应由北东向兴和——平凉微陆核两侧多次的翘倾作用.以及蓟县系官道口群厚层碳酸盐岩深入盆地西南部叠加引起的沉积差异所形成的观点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裂谷肩 碰撞谷 沉积差异
下载PDF
Paleostructural geomorphology of the Paleozoic central uplift belt and its constrai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ositional facies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52
13
作者 LIN ChangSong YANG HaiJun +4 位作者 LIU JingYan PENG Li CAI ZhenZhong YANG XiaoFa YANG Yong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823-834,共12页
Inclined eastward and consisting of the Hetianhe, Hetianhedong, Tazhong paleouplifts and Bachu paleoslope,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was a large composite paleouplift and paleoslope belt with com... Inclined eastward and consisting of the Hetianhe, Hetianhedong, Tazhong paleouplifts and Bachu paleoslope,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was a large composite paleouplift and paleoslope belt with complicated palaeogeomorphic features during the Middle to early Late Ordovician. A number of paleostructural geomorphic elem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paleouplift belt and surrounding areas, such as the high uplift belts, the faulted uplift platforms, the marginal slopes and slope break zones flanking the paleouplift belt, the surrounding shelf slopes or low relief ramps, the shelf slope break zones and deep basin plains. They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geography of the basin. The marginal slopes and slope break zones flanking the uplift belt constrained the formation and deposition of the high-energy facies including reefal and shoal deposits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 which comprise the major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in the basin. Toward the end of the Ordovician,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hinged westward and became a westward-dipped nose as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basin was strongly compressed and uplifted. The tectono-paleogeomorphic framework of the central northern basin during the Early Silurian and the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changed remarkably in topography from the initial low in east and high in west to high in northeast and low in southwest. The major paleogeomorphic elements developed in these periods included the strong eroded uplift high, the uplift marginal slope, the gentle ramp of the depression margin and the depression belt. The sandstones of the lowstand and the early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were deposited along the uplift marginal slopes and the gentle ramps of the depressions comprise the prolific reservoirs in the basin.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unconformities within the basi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leogeomorphic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paleouplift belt. From the high up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structural GEOMORPHOLOGY UNCONFORMITY distribution patterns central paleouplift BELT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寒武系风化壳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显阳 魏柳斌 +4 位作者 刘宝宪 张雷 郭玮 张建伍 郑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及其周缘形成的寒武系风化壳一直都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目标,并取得了重要的油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加快该领域天然气勘探的进程,在系统分析该盆地西南部寒武系风化壳源储配置及圈闭类型的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及其周缘形成的寒武系风化壳一直都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目标,并取得了重要的油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加快该领域天然气勘探的进程,在系统分析该盆地西南部寒武系风化壳源储配置及圈闭类型的基础上,评价了该盆地西南部寒武系风化壳天然气勘探的潜力以及有利的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内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主要的气源岩,与寒武系储层形成“上生下储”型源储匹配关系;②寒武系风化壳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以白云岩晶间(溶)孔型及岩溶缝洞型为主,其发育分别受控于颗粒滩沉积微相和风化壳期岩溶作用;③寒武系风化壳圈闭类型主要为岩性—地层圈闭,形成于燕山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抬升的构造背景,上倾方向存在着岩性及地层遮挡的地质条件,有利于天然气近距离运移与聚集成藏。结论认为,该盆地西南部中央古隆起东侧环县—正宁地区是寒武系风化壳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带,中寒武统张夏组及上寒武统三山子组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西南部 寒武系 风化壳 气藏形成 岩溶作用 上生下储 岩性—地层圈闭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带基岩风化壳气藏富集规律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雪峰 刘家军 +7 位作者 陆加敏 孙立东 李军辉 李笑梅 狄嘉祥 刘丽娟 戴世立 杨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3-355,共13页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带基岩风化壳气藏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油气勘探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条件及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为主,储层...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带基岩风化壳气藏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油气勘探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条件及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为主,储层以花岗岩类风化壳为主,区域盖层为登娄库组泥岩;早期区域隆升、晚期差异沉降形成近SN向的中央古隆起带。基岩风化壳具有新生古储、侧向运移的成藏模式,富集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基岩与泥岩对接、供烃窗口大的地区是天然气藏富集的平面有利区;纵向上,风化淋滤作用控制着天然气藏在基岩风化壳内富集;花岗岩类为优势岩性,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央古隆起带 基岩 风化壳气藏 富集规律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关系 被引量:43
16
作者 钟勇 李亚林 +8 位作者 张晓斌 刘树根 巫芙蓉 刘定锦 邓小江 陈胜 杨飞 李小娟 蒋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四川盆地划分为12个区域。认为川中地区的隆起是伴随着早寒武世拉张槽由隆起转换为凹陷演化形成的,川西南地区在晚震旦世拉张槽隆升剥蚀阶段已具有雏形。拉张槽东西两侧是相互独立的构造区域,印支期(晚三叠世)古隆起与拉张槽具有北东向联合古隆起特征。此后演化特征仍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喜马拉雅期至今的演化过程中,川西南地区的隆升幅度远大于川中地区,致使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震旦系顶界构造川西南与川中分别位于同一隆起构造的高点和斜坡位置。因此,绵阳-长宁拉张槽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原生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和川中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古今油气藏的形成、调整和保存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拉张槽 下古生界-震旦系 烃源岩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型古隆起斜坡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演化特征与天然气规模成藏模式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杨跃明 王文之 +5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张旋 陈曦 贾敏 龙虹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7,共10页
继2011年高石1井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之后,近期角探1井又在该古隆起斜坡区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新发现。为了进一步明确后者灯影组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分析了灯影组的沉积演... 继2011年高石1井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之后,近期角探1井又在该古隆起斜坡区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新发现。为了进一步明确后者灯影组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分析了灯影组的沉积演化过程、储层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探讨了该斜坡区巨厚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灯影组沉积分异作用强,区域构造运动奠定了该区南高北低的沉积古地貌,川中至川北沉积环境由局限向开阔转变,沉积水动力条件较高石梯—磨溪地区更强,其次,在拉张背景下发育的大量同沉积断层控制该区微古地貌,在缓坡背景上形成似阶梯状沉积古地貌,进一步加剧了该区的沉积分异;②储层纵向跨度大,横向受古地貌或同沉积断层控制,蓝藻菌的趋光性促使微古地貌高部位的碳酸盐岩具有更高的沉积速率,古地貌高地的丘滩体厚度更大,低洼区以沉积低能细粒碳酸盐岩为主,其次,沉积期内海平面周期性短暂下降,为丘滩体早期溶蚀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晚期台地大范围暴露,在低洼区形成汇水区,侵蚀掉低洼区顶部的储层,残留下致密层,为低部位的丘滩相储层提供了良好的遮挡条件,形成岩性圈闭;④生烃高峰期,该区处于古构造高部位,断裂系统发育,是古油藏聚集的有利区。结论认为,该区较强的沉积分异作用是岩性圈闭发育的主控因素;该古隆起斜坡区在四川盆地生烃高峰期处于古构造高部位,是天然气规模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斜坡区 震旦系灯影组 微生物碳酸盐岩 岩性圈闭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印模法古地貌恢复在岩溶丘滩相有利区评价中的应用: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为例
18
作者 徐敏 巫芙蓉 +6 位作者 彭才 臧殿光 杨晋蓉 罗伟 孙甫 董同武 崔青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90-6198,共9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裂陷槽东侧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成为制约北斜坡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连片地震数据,基于最新探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创新思路,提出用灯... 四川盆地寒武系-震旦系裂陷槽东侧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复杂,成为制约北斜坡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连片地震数据,基于最新探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创新思路,提出用灯影组沉积后期的岩溶地貌来刻画滩相储层有利区,把上覆地层沧浪铺底作为基准层,采用印模法进行微幅古地貌分析,刻画了灯二岩溶期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精细研究了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地震相分类模式,利用波形分类方法进行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成果揭示灯二段岩溶丘滩相储层发育规律呈与侵蚀槽展布方向相同的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实际钻井和地质认识一致。相较之常规用的残厚法,该方法更加考虑了沉积特征和地质规律,减少了地震预测的多解性,且可达到半定量预测效果,为古隆起北斜坡单斜构造背景下研究岩溶滩相储层有利区提供了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岩溶丘滩相储层 古地貌恢复术 印模法 地震相分析技术
下载PDF
优化的AI断裂识别技术在川中北斜坡的应用
19
作者 侯宇 刘定锦 +6 位作者 雷开强 杨飞 黎枫佶 陈华 张雨濛 苟思 司若凡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最新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川中北斜坡地区走滑断裂发育,具有断面陡直、断距小、断裂不明显的特征,由于目的层下古生界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难以对走滑断裂进行快速精确地识别。为此,采用了优化后的AI断裂识别技术:(1)对地震数据进行... 最新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川中北斜坡地区走滑断裂发育,具有断面陡直、断距小、断裂不明显的特征,由于目的层下古生界埋藏较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难以对走滑断裂进行快速精确地识别。为此,采用了优化后的AI断裂识别技术:(1)对地震数据进行背景建模,求取局部背景能量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残差,增强地层背景反射之下微小断裂地震信息的显现;(2)进行构造导向滤波,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使地震数据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裂特征更加明显;(3)进行AI断裂识别。应用结果表明: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工解释的时间,还具有较强抗噪性,能较好地压制地震数据的冗余信息,提高信噪比,识别出常规地震属性难以识别的微小断裂,更好地预测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及交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北斜坡地区 下古生代 走滑断裂 AI断裂识别 优化 微小断裂
下载PDF
川中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小型走滑断裂地震识别
20
作者 马峰 汪泽成 +5 位作者 雷明 付小东 文龙 刘雄志 李文正 周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4-2220,共17页
针对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高磨三维区震旦系-古生界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同尺度的断裂,特别是小型走滑断裂在地震资料上难以识别和解释的难点,利用地震数据及其属性携带的断裂结构信息、不连续性变化信息、裂缝带信息,优选应用构造导... 针对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高磨三维区震旦系-古生界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同尺度的断裂,特别是小型走滑断裂在地震资料上难以识别和解释的难点,利用地震数据及其属性携带的断裂结构信息、不连续性变化信息、裂缝带信息,优选应用构造导向滤波技术、本征值相干技术、分频相干与分方位相干技术、最大正/负曲率属性技术、蚂蚁体技术、最大似然断裂识别技术、PADD(poststack amplitude direction decomposition,叠后振幅方位分解)技术,分层系、分方位、分尺度逐级精细识别和描述了地震波同相轴错断型断裂、同相轴挠曲型断裂、裂缝型微小断裂,以及岩溶塌陷体,并应用成像测井裂缝信息定性验证不同尺度断裂方位和断裂密度,井震吻合效果好.集成形成“三分八步”逐级控制下的断裂地震识别技术方法系列.并根据地质模型和断裂模式判别了走滑断裂,进行了分级,总结了川中高磨区6种走滑断裂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海相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地震识别 构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