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芙蓉 何生 +3 位作者 何治亮 杨智 武恒志 孟闲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多集中分布在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下约100m的范围之内。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泥岩中各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大气淡水通过永进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存在的角度不整合对其下伏地层物性作用不明显,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和孔隙发育主要与有机酸关系密切。在有机酸作用下,早期发育的碳酸盐胶结物、长石碎屑颗粒以及粘土矿物为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溶解的物质在酸性流体作用下运移至不整合面附近重新沉淀,造成高孔隙度和高含量碳酸盐胶结物在深度上具有重叠的特征。由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时代晚而且储层未受到其他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明显改造,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面孔率呈互相补偿的关系,表明了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碳酸盐胶结物 溶蚀作用 次生孔隙 有机酸 不整合面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基于星点状方解石胶结与溶解的识别查明砂岩粒间孔隙类型---以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建国 周晓峰 +3 位作者 唐海忠 魏军 韩小松 郭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2-661,共10页
目前含油气砂岩中粒间孔隙是原生孔隙还是次生孔隙的认识仍不一致,而对星点状方解石胶结与溶解的识别能够有效地查明粒间孔隙的类型。文章通过铸体薄片细致地观察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中的微观现象,以成岩环境演化和成岩序列分析为主线... 目前含油气砂岩中粒间孔隙是原生孔隙还是次生孔隙的认识仍不一致,而对星点状方解石胶结与溶解的识别能够有效地查明粒间孔隙的类型。文章通过铸体薄片细致地观察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中的微观现象,以成岩环境演化和成岩序列分析为主线,重视方解石胶结物的赋存状态与物质来源和溶蚀流体来源的配置关系,精细解剖微观现象,从而弄清楚星点状方解石的成因,进而查明砂岩的粒间孔隙类型和储集空间类型。结果表明,粒间孔隙中的星点状方解石是成岩早期浸染状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残余,溶蚀流体为成岩中期的有机酸流体,溶蚀类型为一致性溶解,形成的粒间孔隙为次生孔隙。鉴于此,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的储集空间由次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内孔隙(长石、岩屑、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孔隙)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点状方解石 胶结和溶解 粒间孔隙 新河组砂岩 雅布赖盆地
下载PDF
成岩作用对深水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曹江骏 陈朝兵 +4 位作者 程皇辉 朱玉杰 罗静兰 王茜 马迪娜·马吾提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1-1046,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深水砂岩储集体发育,但受成岩作用影响导致储层孔渗低、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RD分析、高压压汞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孔隙演化规律,对盆内合水地区长7深水致密...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深水砂岩储集体发育,但受成岩作用影响导致储层孔渗低、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RD分析、高压压汞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孔隙演化规律,对盆内合水地区长7深水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旨在找出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1)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分别控制了储层原生及次生孔隙的大小,是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两类主要成岩作用,从120 Ma之后,储层开始受其影响,微观非均质性变强;2)胶结—溶蚀指数影响着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胶结—溶蚀指数越小,储层孔隙含量越高、渗流能力越强。提出以胶结—溶蚀指数为标准,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3)根据胶结—溶蚀指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三类:Ⅰ类为弱胶结—强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小于0.55,微观非均质性最弱,是有利储层分布的主要区域;Ⅱ类为中等胶结—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0.55~0.80之间,微观非均质性中等;Ⅲ类为强胶结—弱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大于0.80,微观非均质性最强。平面上,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马岭—固城—盘客—九岘一带,以条带状、片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胶结—溶蚀指数 有利储层 长7油层组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n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Xinjiang, NW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HE She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9年第1期86-96,共11页
Fluid/rock interact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 Fluid/rock interact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From petrological, hydrochemical and fluid-inclusion studies of the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cements in those sandston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Carbonates are the major cements. Two-stage cementation was commonly developed, with late-stage ferroan carbonate cementation being dominant; several secondary porosity zones were developed vertical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and there is a mutually compensa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ate contents and the mean porosity; (2) the alkalescent formation-water chemical environments are in favor of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3) there were two phases of thermal fluid activit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late-stage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4) with the overpressure top as the boundary, carbonate cements in the sandstones have slightly negative δ13C and δ18O values, showing such a variation trend that the δ13C and δ18O values near the coal-bearing Jurassic strata are lighter, those in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heavier, and those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lighter,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 of kineti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riven by episodically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5) carbonate cement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carboxyl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secondary porosity zones resultant from dissolution by organic acids and CO2 derived from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space of hydrocarbon,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s of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further i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生源构成
下载PDF
龙门山前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差异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彭靖淞 刘树根 +2 位作者 张长俊 张如才 张江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0-801,共12页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一系列新的碳酸盐岩气田的发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潜力的川西龙门山前缘逐渐成为寻找高丰度大中型气田的现实地区。针对储集层特征在区内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笔者等通过对龙门山前缘中坝地区和天台山大元包地区中三...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一系列新的碳酸盐岩气田的发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潜力的川西龙门山前缘逐渐成为寻找高丰度大中型气田的现实地区。针对储集层特征在区内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笔者等通过对龙门山前缘中坝地区和天台山大元包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岩心描述和薄片观察,对其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龙门山前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复杂,其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藻泥晶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膏化和硅化作用等;(2)受中三叠世末期龙门山前缘裂陷作用的影响,雷口坡组发育大量的热液构造,包括热液溶蚀、热液矿物的胶结和热液白云石化;(3)受构造高点控制的胶结中断—表生溶蚀是中坝—青林地区储集层优于天台山地区的主要控制因素。龙门山前缘反转之前的构造背景和古地貌决定了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的差异,从而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差异 白云石化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作用 雷口坡组 龙门山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乌石17X油田流三段孔隙定量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甘永年 曹阳 +2 位作者 吴倩 覃利娟 杨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14492-14499,共8页
为揭示乌石17X油田储集层的有效性,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热演化史及地下水溶液活动等,分析储集层成岩演化与孔隙定量演化。研究表明,储集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演变过程,... 为揭示乌石17X油田储集层的有效性,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热演化史及地下水溶液活动等,分析储集层成岩演化与孔隙定量演化。研究表明,储集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演变过程,成岩演化序列也相应地经历了早(菱铁矿与白云石胶结)、中(长石、岩屑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生成、石膏胶结)、晚(石英溶蚀、石膏溶蚀、铁方解石胶结、菱铁矿重结晶)3期;在成岩演化史研究基础上,结合面孔率与孔隙度的转化关系,经压实作用校正,对孔隙度进行反演回剥,从而建立地质历史时期实际的孔隙度演化曲线。研究表明:储集层由于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大于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增加的孔隙度是后期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孔隙演化史与油气充注史关系表明:油气充注时期储层孔隙度中孔,利于油气充注,后期因溶蚀作用贡献,充注饱和度更高。孔隙演化史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使得中深层储集层有效性评价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演化 孔隙度演化 胶结溶解序列 孔隙度反演 面孔率
下载PDF
多孔结构对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溶解度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唐佩福 毛克亚 +5 位作者 郝立波 王继芳 卢世璧 王岩 卢世琳 贺大为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6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多孔结构存在的意义及其对溶解性能的影响。方法合成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并通过扫描电镜和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观察其孔隙结构和失重率变化。结果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 目的探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多孔结构存在的意义及其对溶解性能的影响。方法合成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并通过扫描电镜和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观察其孔隙结构和失重率变化。结果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固化后的孔隙率为42%,平均孔径为153μm,孔之间以90μm左右的连通孔互相贯通,孔隙结构与松质骨相似。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的多孔结构增加了其比表面积,利于体液循环。经模拟体液浸泡后,其失重率的改变比普通型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明显增加,二者差异显著。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内部的多孔结构能促进其体外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 骨水泥 多孔 体外 溶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