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0年代铸渗工艺新进展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冬 张军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8,共3页
回顾了 90年代以来国内外铸渗工艺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对铸渗条件下的铸件表面合金化及材料表层复合技术进行了综合述评 ;分析了新近开发的一些改善铸渗效果的工艺措施 ,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值得重视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 铸渗 表面合金化 表面复合材料
下载PDF
V-EPC法铸渗表面合金化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阎峰云 李元东 蒋春宏 《铸造设备研究》 2000年第2期13-16,44,共5页
采用V -EPC法对 4 5号钢表面进行了Ni基合金的铸渗处理 ,探讨了铸渗表面质量及合金层的显微组织特征 ,结果表明 ,当铸渗工艺设计合理时 ,Ni基合金粉能很好地熔于基体材料 ,合金层与基体材料结合良好 ,未见宏观及微观裂纹。
关键词 V-EPC 铸渗 表面合金化 镍基粉末
下载PDF
我国铸渗技术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湘 李荣启 《新疆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93-296,共4页
概述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铸渗工艺研究取得的进展 ;对铸渗条件下的铸件表面合金化进行了综合述评 ;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 铸渗 表面合金化
下载PDF
V-EPC法铸渗工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阎峰云 李元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26,共3页
对影响铸渗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采用正交实验对 1 6Mn钢表面进行了 Ni基合金 V- EPC法铸渗处理 ,从中确定出合理的工艺 ,为生产实践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V-EPC 铸渗 表面合金化 镍基粉末
下载PDF
铸件表面合金化评述 被引量:10
5
作者 袁中岳 武仲铭 +1 位作者 赵恒章 张忠明 《铸造设备研究》 2002年第5期18-20,34,共4页
简要介绍了铸件表面合金化的基本情况和应用。分析了影响合金化质量的各种因素 ,以及存在的基本问题 。
关键词 表面合金化 消失模铸造 铸渗法 铸件
下载PDF
铸造表面合金化的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书利 王爱琴 +1 位作者 谢敬佩 王文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66,70,共5页
在铸造表面合金化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这项技术在金属铸渗机理、铸渗工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概况,指出了该项技术目前还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铸造表面合金化 研究进展 展望
下载PDF
铸造表面合金化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日平 王玉林 +2 位作者 邵光杰 何毅 王煦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38-41,47,共5页
对铸造表面合金化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认为铁水向膏剂内浸渗是形成良好合金层的关键环节。硼砂及水玻璃的使用改善了铁水对合会颗粒表面的润湿性能,从而增加了铁水浸渗的动力,促进铁水的浸渗,最终形成良好的合金层。
关键词 铸造 表面合金化 热力学分析
下载PDF
消失模铸造工艺表面合金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东风 丁洁 +2 位作者 董选普 易传贵 王红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3144-13147,共4页
利用消失模铸造工艺,通过正交实验合金化工艺,重点研究了表面合金化的形成机理,建立了消失模铸件表面合金化模型,分析了合金化过程的动力。在不同真空度、金属粒度、温度为780℃的条件下进行浇注,发现在镁合金基体表面形成均匀的合金化... 利用消失模铸造工艺,通过正交实验合金化工艺,重点研究了表面合金化的形成机理,建立了消失模铸件表面合金化模型,分析了合金化过程的动力。在不同真空度、金属粒度、温度为780℃的条件下进行浇注,发现在镁合金基体表面形成均匀的合金化层,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表层组织变化,对生成的新相进行微区成分和表层线成分分析。研究表明,在表层生成的新相主要是Mg17Al12,并且表层显微硬度明显高于基体。分析了合金化机理和影响形成均匀合金化层的主要因素,得出了合金化颗粒粒度和铸渗动力在合金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随着合金化颗粒粒度和真空度增大,表面合金化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模铸造 表面合金化 形成机理 铸渗动力
下载PDF
铸件表面合金化合金层组织及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敏 《四川冶金》 CAS 2006年第2期12-15,共4页
采用加入YB成型剂进行铸件表面合金化的独特方法,在铸钢ZG65Mn本体表面得到含高Cr、W等元素的合金化层,合金层耐磨性明显提高,加入WC后耐磨性可达本体材料的4倍。
关键词 表面合金化 合金化层 耐磨性
下载PDF
中锰奥氏体钢的铸造表面合金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关振民 周春英 +1 位作者 谢敬佩 王爱琴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05-606,609,共3页
通过铸造表面合金化方法 ,使中锰奥氏体钢表面硬度提高。试验结果表明 :经铸造表面合金化 ,钢的表面可形成厚度为7.2mm ,硬度为 897HV的高铬铸铁复合层。复合层的组织中主要存在着共晶状碳化物、极细片状珠光体和铬的碳化物。
关键词 中锰钢 铸造 表面合金化
下载PDF
铸铁件硼化物耐磨复合材料表面层的制备及应用
11
作者 宋月鹏 柳洪洁 +1 位作者 许令峰 冯天涛 《现代铸铁》 CAS 2010年第5期40-43,共4页
采用铸造表面合金化工艺,在HT200牌号的铸铁件表面形成以硼化物为主、弥散分布着高碳铬铁增强颗粒的合金硬化层。分析认为:合金粉剂的组分含量及粒度、浇注温度等是影响复合材料层质量的主要因素;高碳铬铁颗粒均匀分布于硼化物基体上,... 采用铸造表面合金化工艺,在HT200牌号的铸铁件表面形成以硼化物为主、弥散分布着高碳铬铁增强颗粒的合金硬化层。分析认为:合金粉剂的组分含量及粒度、浇注温度等是影响复合材料层质量的主要因素;高碳铬铁颗粒均匀分布于硼化物基体上,使硼化物的增强效果良好、脆性降低、硬度梯度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铁件 表面合金化 硼化物
下载PDF
V-EPC法铸渗过程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元东 阎峰云 李爱萍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9-41,共3页
对铸渗表面合金化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 ,导出了铸渗速度和深度的公式 ;并在不同气氛条件下 ,对镍基粉末在钢表面及石墨表面的润湿角进行了测定 ;指出提高浇注温度和增加真空度是增加铸渗深度的 2种有效措施。
关键词 V-EPC 铸渗 镍基粉末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消失模铸渗法制备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袁中岳 张忠明 +1 位作者 李朝升 林尤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4-686,共3页
研究了消失模铸渗法中合金颗粒粒度、粘结剂含量、复合熔剂含量和浇注温度等因素对铸渗工艺的影响 ,给出了合适的铸渗涂层涂料配比。制备了铸铁HT2 0 0表面渗铬复合材料 ,分析了铸渗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合金化涂料配比较优方案为Cr... 研究了消失模铸渗法中合金颗粒粒度、粘结剂含量、复合熔剂含量和浇注温度等因素对铸渗工艺的影响 ,给出了合适的铸渗涂层涂料配比。制备了铸铁HT2 0 0表面渗铬复合材料 ,分析了铸渗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合金化涂料配比较优方案为Cr Fe粉末粒度为 0 .12 7~ 0 .181mm ,水溶性酚醛树脂含量为 2 % (质量分数 ) ,复合熔剂为 7.5 % (质量分数 )以及适量水和微量添加剂。浇注温度的适宜范围为 14 0 0~ 15 0 0℃。影响消失模铸渗工艺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浇注温度 ,合金粉末粒度 ,粘结剂含量和复合熔剂含量。铸渗层由外向里可分为3个区 ,碳化物类型由M7C3 向M3 C转变 ,且硬度逐渐降低。表面合金化层的耐磨性为正火 45 #钢的 2 .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消失模铸造 合金化涂料
下载PDF
铸铁件表面熔铸渗硼层锌液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忠民 张忠诚 +3 位作者 毛磊 秦森 李义明 刘海斌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1-534,共4页
针对铸铁镀锌容器锌液腐蚀失效的问题,开展了铸铁熔铸渗硼表面合金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铸铁表面可获得2.1~2.4 mm的渗硼层,渗硼层主要由FeB、FeB2及奥氏体转变产物组成;渗硼试样的腐蚀失重率为普通铸铁试样的1/8~1/4。渗硼层中... 针对铸铁镀锌容器锌液腐蚀失效的问题,开展了铸铁熔铸渗硼表面合金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铸铁表面可获得2.1~2.4 mm的渗硼层,渗硼层主要由FeB、FeB2及奥氏体转变产物组成;渗硼试样的腐蚀失重率为普通铸铁试样的1/8~1/4。渗硼层中的FeB、Fe2B与锌液的浸润性、反应性差是腐蚀失重率大幅降低的原因。应用考核表明,镀锌容器采用熔铸渗硼工艺后,使用寿命可提高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铁 液态锌腐蚀 表面合金化
下载PDF
铸造复合变质及表面合金化中锰奥氏体钢的强韧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敬佩 王爱琴 +1 位作者 王文焱 李洛利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436-1439,共4页
通过铸造表面合金化和复合变质处理 ,使中锰奥氏体钢的强度、韧性和表面硬度显著提高。结果表明 ,复合变质剂使钢的力学性能σb、σs、αk、HV分别提高了 45 %、43%、2 63%和 1 1 %;氧化物总量从原来的 0 .0 35 %降到 0 .0 0 7%,硫化物... 通过铸造表面合金化和复合变质处理 ,使中锰奥氏体钢的强度、韧性和表面硬度显著提高。结果表明 ,复合变质剂使钢的力学性能σb、σs、αk、HV分别提高了 45 %、43%、2 63%和 1 1 %;氧化物总量从原来的 0 .0 35 %降到 0 .0 0 7%,硫化物总量从原来的 0 .0 2 9%降到 0 .0 1 %,夹杂物圆度从 1 .43变为 1 .0 4 ;Nb N和 Nb2 C可作为奥氏体锰钢的异质结晶核心。经铸造表面合金化 ,钢的表面可形成厚度为 7.2 mm、硬度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质剂 中锰钢 铸造 表面合金化
下载PDF
铸渗法提高灰铁件表面耐磨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宇 冉旭 《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2-15,共4页
采用Mo,W ,Cu合金铸渗灰铁件 ,可以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研究表明 ,灰铁经过铸渗钼、钨、铜合金后 ,在表面形成厚度为 1 5mm的铸渗层 ,再经过短时间的高温加热 ,其扩散层厚度可达 6mm ,表面硬度明显提高 ,耐磨性是未经铸渗处理的 ... 采用Mo,W ,Cu合金铸渗灰铁件 ,可以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研究表明 ,灰铁经过铸渗钼、钨、铜合金后 ,在表面形成厚度为 1 5mm的铸渗层 ,再经过短时间的高温加热 ,其扩散层厚度可达 6mm ,表面硬度明显提高 ,耐磨性是未经铸渗处理的 2 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渗 耐磨性 灰铁铸件
下载PDF
球墨铸铁的辉光离子渗金属 被引量:5
17
作者 贺志勇 高原 +2 位作者 赵晋香 古凤英 徐重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9-72,共4页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Xu-TEC Process)对球墨铸铁进行了表面合金化处理。文中介绍了球墨铁经渗钨钼、镍铬之后的合金渗层的组织、成分和性能特点,研究和分析了处理温度、时间、铸铁成分和辉光放电条件等因素对合金渗层形成过...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Xu-TEC Process)对球墨铸铁进行了表面合金化处理。文中介绍了球墨铁经渗钨钼、镍铬之后的合金渗层的组织、成分和性能特点,研究和分析了处理温度、时间、铸铁成分和辉光放电条件等因素对合金渗层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金属处理后球墨铸铁的表面得到显著的强化。此外,该工艺还具有效率高,无污染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铁 辉光放电 渗金属 球墨铸铁
下载PDF
铸造铝合金表面激光熔凝合金化改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芳友 温景林 王茂才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64-967,共4页
将NiCrSiNbB合金粉末用聚合物调和成糊状并涂于Al3 19铸造铝合金试样表面 ,用CO2 激光以不同功率、不同的光斑移动速度处理涂层 ,使其快速熔凝形成耐磨的合金化层·实验结果表明 ,工艺参数严重地影响熔凝后合金化层的性能 ;可得到... 将NiCrSiNbB合金粉末用聚合物调和成糊状并涂于Al3 19铸造铝合金试样表面 ,用CO2 激光以不同功率、不同的光斑移动速度处理涂层 ,使其快速熔凝形成耐磨的合金化层·实验结果表明 ,工艺参数严重地影响熔凝后合金化层的性能 ;可得到显微硬度达 14 0 0HV的高硬度层 ;选用合适的功率、光斑运动速度及预涂层厚度可得到单个处理轨迹、多道搭接处理及整个试样表面处理的无明显气孔、裂纹缺陷的组织细密的合金化层 ;层内主要强化相为AlNi和不同比例的Al,Ni金属间化合物·最终得到的表面合金化层的硬度比基体高 60HV~ 10 0HV ,其耐磨性与基材相比提高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铝合金 激光熔凝 合金化 显微组织 耐磨性
下载PDF
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超锋 纪莲清 刘建秀 《铸造》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0-885,共6页
简述了铝合金的加工方法和表面改性的必要性。主要对表面合金化技术、表面敷层和电子束改性等技术应用于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进行总结。表面合金化方面介绍了激光和氩弧合金化方法在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表面敷层方面介绍... 简述了铝合金的加工方法和表面改性的必要性。主要对表面合金化技术、表面敷层和电子束改性等技术应用于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进行总结。表面合金化方面介绍了激光和氩弧合金化方法在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表面敷层方面介绍了铸造铝合金的等离子喷涂、电化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铸造铝合金的电子束改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铝合金 表面改性 表面合金化 表面敷层 电子束改性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high-temperature wear properties of in situ TiC composite coatings by plasma transferred arc surface alloying on gray cast iron 被引量:1
20
作者 Hang Zhao Jian-jun Li +3 位作者 Zhi-zhen Zheng Ai-hua Wang Qi-wen Huang Da-wen Z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273-1282,共10页
In this work, an in situ synthesized TiC-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 (MMC) coating of approximately 350-400μm thickness was fabricated on a gray cast iron (GCI) substrate by plasma transferred arc (PTA) s... In this work, an in situ synthesized TiC-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 (MMC) coating of approximately 350-400μm thickness was fabricated on a gray cast iron (GCI) substrate by plasma transferred arc (PTA) surface alloying of Ti-Fe alloy powder. Microhard- ness tes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hardness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four-fold after the alloying treatment.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MC coating was mainly composed of residual austenite, acicular martensite, and eutectic ledeburi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zes revealed that the in situ TiC particles, which were formed by direct reaction of Ti with carbon originally contained in the GCI, was uniformly distributed at the boundary of residual anstenite in the alloying zone. Pin-on-disc high-temperature wear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samples both with and without the MMC coating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473 K and 623 K), and the wear behavior and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PTA alloying treatment,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sam- pl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On the basis of our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s by optical microscopy, SEM with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d microhardness measurements, we attributed this improvement of wear resist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crostruc- ture and to the presence of TiC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y cast iron composite coatings particle-reinforced composites titanium carbide surface alloying MICROSTRUCTURE WE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