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石榴挥发物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作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桂清 黄鸿 +6 位作者 刘景业 欧剑峰 吴华 郑基焕 周卓颖 简嘉亮 陈勇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1-294,286,共5页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性成熟与性未成熟不同生理状态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雌雄成虫对番石榴叶、果肉及番石榴叶主要挥发成分石竹烯的反应。结果显示,测试剂量为1g和10g的番石榴叶和果肉对性成熟与性未成熟的两性成虫均能产生显...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性成熟与性未成熟不同生理状态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雌雄成虫对番石榴叶、果肉及番石榴叶主要挥发成分石竹烯的反应。结果显示,测试剂量为1g和10g的番石榴叶和果肉对性成熟与性未成熟的两性成虫均能产生显著的引诱效果,且反应均在10min时达到显著水平。测试剂量为5mg和10mg的石竹烯对性成熟雌虫、性成熟雄虫和性未成熟雄虫均无引诱作用,但对性未成熟雌虫在60min时产生显著引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番石榴 石竹烯 挥发物 反应
下载PDF
四种紫苏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向福 江安娜 +2 位作者 项俊 方元平 王书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90-94,共5页
为了探讨紫苏叶挥发油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的成分变化规律,指导大别山特色紫苏挥发油的开发利用,采用GC-MS分析鉴定了四种紫苏品种和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落叶期等三个生育期中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重庆丰都栽培种P11-... 为了探讨紫苏叶挥发油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的成分变化规律,指导大别山特色紫苏挥发油的开发利用,采用GC-MS分析鉴定了四种紫苏品种和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落叶期等三个生育期中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重庆丰都栽培种P11-1挥发油中紫苏酮、石竹烯含量较高,分别为34.66%和19.84%,且存在芹菜脑(4.5%)、γ-榄香烯(1.3%)等独特芳香气味成分,并在开花期总含量最高。因此,重庆丰都栽培种P11-1是紫苏挥发油优势品种,开花期为最佳采收期,从而为大别山紫苏资源的挥发油利用和合理采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精油 紫苏酮 石竹烯 开花期
下载PDF
重质松节油中长叶烯的分离和提纯 被引量:16
3
作者 梁忠云 李桂珍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09年第6期34-36,共3页
综述了长叶烯的主要资源,并结合探索性实验,评述了从重质松节油分离提纯长叶烯的方法。
关键词 长叶烯 石竹烯 重质松节油
下载PDF
基于GC-MS的五种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鉴定与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元成 张萌 +3 位作者 周晓星 单玉莹 孙振元 李振坚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0,共9页
[目的]药用石斛花朵有解郁补虚、清热消炎功效,常用于茶饮、食疗。研究5种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探明其香气组成,以期为石斛花保健功效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 [目的]药用石斛花朵有解郁补虚、清热消炎功效,常用于茶饮、食疗。研究5种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探明其香气组成,以期为石斛花保健功效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肿节石斛、棒节石斛、玫瑰石斛、束花石斛、报春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结果]5种石斛花朵中,共鉴定出11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烷类、烯类、醇类、酮类等。肿节石斛、棒节石斛、玫瑰石斛、束花石斛的花朵挥发性成分皆为首次测定。[结论]不同石斛花朵的芳香成分不尽相同,肿节石斛为芳樟醇、罗勒烯、β-石竹烯;棒节石斛为罗勒烯、β-石竹烯;玫瑰石斛为d-柠檬烯、蒎烯、罗勒烯;束花石斛为罗勒烯、蒎烯、芳樟醇。棒节石斛和肿节石斛中含有具有解郁功效的β-石竹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 挥发性 石竹烯
下载PDF
不同产地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洁 李晔 +5 位作者 刘洋 张红 狄志彪 万兆新 苏同生 王春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4882-4894,共13页
收集艾叶Artemisia argyi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不同产地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总挥发油、桉油精、龙脑、樟脑、总黄酮、石竹烯、异泽兰黄素、棕矢车菊素、微量元素钠、镁、铝、钾、钙、锰、... 收集艾叶Artemisia argyi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不同产地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总挥发油、桉油精、龙脑、樟脑、总黄酮、石竹烯、异泽兰黄素、棕矢车菊素、微量元素钠、镁、铝、钾、钙、锰、铁、锌、钡、重金属铅、镉、汞、砷、铜的含量研究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横向归纳比较,总结不同产地艾叶成分的研究现状,为开展不同产地艾叶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桉油精 龙脑 樟脑 总黄酮 石竹烯 异泽兰黄素 棕矢车菊素 微量元素 重金属
原文传递
川产黄花蒿中桉油精、蒿酮、樟脑、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晔 陈希 +2 位作者 张蕙 徐向阳 李萍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9-241,共3页
目的:建立川产黄花蒿中桉油精、蒿酮、樟脑、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岛津 GC-14B气相色谱仪,FID 检测器,DB-1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氮气为载气,以十二烷为内标物进行测定。结果:在... 目的:建立川产黄花蒿中桉油精、蒿酮、樟脑、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岛津 GC-14B气相色谱仪,FID 检测器,DB-1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氮气为载气,以十二烷为内标物进行测定。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样品中桉油精、蒿酮、樟脑、石竹烯、氧化石竹烯与内标物十二烷能够较好分离,加样回收率桉油精为97.11%(RSD=3.1%);蒿酮为95.52%(RSD=4.2%);樟脑为95.64%(RSD=4.5%);石竹烯为96.81%(RSD=3.9%);氧化石竹烯为95.89%(RSD=4.6%)。结论:本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花蒿中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桉油精 蒿酮 樟脑 石竹烯 氧化石竹烯 气相色谱法
下载PDF
罗汉松种子挥发油及石油醚提取物GC-MS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凯丽 黄增琼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分析罗汉松种子挥发油及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罗汉松种子挥发油及石油醚提取物,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两者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 目的分析罗汉松种子挥发油及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罗汉松种子挥发油及石油醚提取物,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两者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川芎嗪(97.27%)和(S)-马鞭草烯酮(2.73%);石油醚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为海松酸(15.54%)、璎柏酸甲酯(15.21%)、石竹烯氧化物(10.08%)和古巴烯(9.62%)。结论川芎嗪是罗汉松种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也是罗汉松种子治疗心胃痛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石竹烯 挥发油 罗汉松种子 GC-MS法
下载PDF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青蒿及青蒿油中石竹烯和樟脑的含量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亚梅 蒲旭峰 张良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青蒿药材及不同提取方法所得青蒿油中石竹烯和樟脑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53 mm,1.5μm);载气为氮气;十三烷为内标物;程序升温,检测器温度270℃;N2流速3 ml.min-1,H2... 目的建立测定青蒿药材及不同提取方法所得青蒿油中石竹烯和樟脑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53 mm,1.5μm);载气为氮气;十三烷为内标物;程序升温,检测器温度270℃;N2流速3 ml.min-1,H2流速35 ml.min-1,空气流速300 m.lmin-1,尾吹气N2流速30 m.lmin-1。结果石竹烯、樟脑与内标物十三烷能达到良好分离,线性范围0.049-0.490 ng;青蒿药材中樟脑的加样回收率为97.21%(RSD=0.79%)、石竹烯为100.38%(RSD=0.73%),青蒿油中樟脑的加样回收率为98.89%(RSD=1.09%)、石竹烯为100.61%(RSD=0.87%)。结论所建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青蒿药材及青蒿油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 青蒿油 石竹烯 樟脑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下载PDF
石竹烯对热杀索丝菌的抑菌机理 被引量:9
9
作者 舒慧珍 唐志凌 +4 位作者 韩薇 陈海明 陈卫军 胡月英 陈文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1-38,共8页
本实验研究石竹烯对热杀索丝菌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通过石竹烯对热杀索丝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和生长曲线的测定考察其抑制活性;通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碱性磷酸酶的泄漏判定石竹烯对细胞形... 本实验研究石竹烯对热杀索丝菌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通过石竹烯对热杀索丝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和生长曲线的测定考察其抑制活性;通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碱性磷酸酶的泄漏判定石竹烯对细胞形态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程度;通过钾离子、二乙酸荧光素分子和蛋白质的泄漏考察其对细胞膜的影响;通过苹果酸脱氢酶以及丙酮酸激酶活力的测定探究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通过荧光光谱扫描法研究石竹烯与细菌DNA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石竹烯对热杀索丝菌的MIC值为4.51 mg/mL,1×MIC和2×MIC石竹烯能够破坏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胞代谢,导致苹果酸脱氢酶、丙酮酸激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对基因组DNA构象和结构造成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竹烯 热杀索丝菌 抑菌机理 苹果酸脱氢酶 丙酮酸激酶 基因组DNA
下载PDF
珠光香青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封士兰 潘宣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38-439,共2页
目的 :分析珠光香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GC MS联用法对珠光香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别。结果 :挥发油含量为 0 .4% ,14种成分全部被鉴定。主要成分为石竹烯 19.5 %。结论 :87.9%为倍半萜 ,其分子较大 ,香气保留时间... 目的 :分析珠光香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GC MS联用法对珠光香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别。结果 :挥发油含量为 0 .4% ,14种成分全部被鉴定。主要成分为石竹烯 19.5 %。结论 :87.9%为倍半萜 ,其分子较大 ,香气保留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光香青 挥发油 中药 GC-MS 石竹烯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积雪草挥发油中石竹烯的含量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芳 王俊 +1 位作者 傅秀娟 张开莲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72-574,共3页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积雪草挥发油中石竹烯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FID检测器;柱温:初温90℃(保持5min)以10℃/min升至170℃(保持5min)以40℃/min升至250℃(保持2min);进样器温度:235℃...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积雪草挥发油中石竹烯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FID检测器;柱温:初温90℃(保持5min)以10℃/min升至170℃(保持5min)以40℃/min升至250℃(保持2min);进样器温度:235℃;检测器温度:270℃;载气:N2;流速:1.2ml.min-1;分流比:1∶10;内标:萘。结果:石竹烯在0.02255~0.3608mg.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2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积雪草挥发油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积雪草 石竹烯 含量测定
下载PDF
HPLC-RID同时测定咽立爽口含滴丸中樟脑、石竹烯、龙脑、异龙脑含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竹 杨佳年 +5 位作者 王秋萍 何珺 陈伟 王黔阳 陈震 杨明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625-5628,共4页
目的:建立HPLC-RID同时测定咽立爽口含滴丸中樟脑、石竹烯、龙脑、异龙脑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65∶35);流速:1.0m L/min;柱温:40℃;示差检测器。结果:樟脑、石竹烯、... 目的:建立HPLC-RID同时测定咽立爽口含滴丸中樟脑、石竹烯、龙脑、异龙脑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65∶35);流速:1.0m L/min;柱温:40℃;示差检测器。结果:樟脑、石竹烯、龙脑、异龙脑分别在0.102-1.535、0.009-0.162、0.103-1.554、0.107-1.607mg/m 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79 284X+4 796.6(r=0.9993)、Y=48 979X-22.275(r=0.9992)、Y=79 415X+2 756.0(r=0.9991)、Y=77 727X+2 635.7(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1.19%(RSD=1.75%)、101.45%(RSD=1.42%)、100.02%(RSD=0.13%)、99.74%(RSD=1.2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以艾片、艾纳香油为主药的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提供另一种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立爽口含滴丸 樟脑 石竹烯 龙脑 异龙脑 HPLC-RID 中成药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毛细管G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石竹烯与龙脑的含量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芳 王俊 傅秀娟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27期2551-2552,共2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艾叶中石竹烯与龙脑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P-5MS石英毛细管(30m×0.25mm×0.25μm),检测器为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60℃,载气为氮气,...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艾叶中石竹烯与龙脑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P-5MS石英毛细管(30m×0.25mm×0.25μm),检测器为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60℃,载气为氮气,流量为1.2mL·min-1,分流比为1∶10,内标为萘。结果:龙脑和石竹烯的进样浓度分别在0.02525~0.40400、0.04850~0.77600mg·mL-1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均为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0%、99.45%,RSD分别为1.82%、2.47%(n均为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为艾叶挥发油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艾叶 石竹烯 龙脑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市售紫苏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正颖 侯北伟 +2 位作者 孙力军 吴海群 金敬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0年第8期26-30,共5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种不同产地的紫苏叶精油,并通过GC-MS鉴定比较2种自提紫苏叶精油和4种市售紫苏叶精油的化学组成和含量,以期为市售紫苏叶精油的真实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种自提紫苏叶精油的化学型分别为紫苏酮型和倍半萜型;4种...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种不同产地的紫苏叶精油,并通过GC-MS鉴定比较2种自提紫苏叶精油和4种市售紫苏叶精油的化学组成和含量,以期为市售紫苏叶精油的真实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种自提紫苏叶精油的化学型分别为紫苏酮型和倍半萜型;4种市售精油中有2种遭芳樟醇掺假,1种为假精油,1种为真实的紫苏酮型紫苏叶精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紫苏酮 石竹烯 芳樟醇 掺假
下载PDF
佩兰药材中石竹烯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东静 赵晓宏 +2 位作者 薛健 陈士林 卞庆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907-2909,共3页
目的:建立佩兰药材中石竹烯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溶剂超声提取样品、气相色谱法[DB-1701弹性毛细管柱(0.32 mm×30 m,0.25μm)]测定佩兰药材中石竹烯的含量。结果:石竹烯在0.002-2.0 g.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 目的:建立佩兰药材中石竹烯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溶剂超声提取样品、气相色谱法[DB-1701弹性毛细管柱(0.32 mm×30 m,0.25μm)]测定佩兰药材中石竹烯的含量。结果:石竹烯在0.002-2.0 g.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加样回收率在96.8%-104.2%。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佩兰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兰 石竹烯 气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巴山冷杉针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樊金拴 王性炎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标准样品叠加法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了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 )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从气相色谱分离出的225个色谱峰中,初步鉴定出43个组分,占精油总量的94.15%,主要成分为α-蒎烯(13.25%)、柠... 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标准样品叠加法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了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 )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从气相色谱分离出的225个色谱峰中,初步鉴定出43个组分,占精油总量的94.15%,主要成分为α-蒎烯(13.25%)、柠檬烯(10.82%)、石竹烯(10.75%)、莰烯(10.40%)、乙酸龙脑酯(6.9%)、γ-杜松烯(6.28%)、α-蛇麻烯(3.97%)、檀烯(3.52%)、芳萜醇(3.02%)、α-依兰油烯(2.76%)、β-甜没药醇(2.56%)及α-橙花叔醇(2.54%)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冷杉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吴茱萸挥发油的GC-MS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丽 彭苑霞 +2 位作者 陆华强 杨秋燕 曹亮启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9期178-179,191,共3页
为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吴茱萸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烘干、晒干处理的吴茱萸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两者挥发油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者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0.21%... 为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吴茱萸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烘干、晒干处理的吴茱萸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两者挥发油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者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0.21%和0.29%;从两者挥发油中鉴定到的交集化合物有65种,但含量差异较大;两者中相对含量前三的化合物相同,分别是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D;其中含量最高的β-榄香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吴茱萸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挥发油 GC-MS Β-榄香烯 β-石竹烯 大根香叶烯D
下载PDF
SNARE-RNAi Results in Higher Terpene Emission from Ectopically Expressed Caryophyllene Synthase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 被引量:2
18
作者 Hieng-Ming Ting Thierry L. Delatte +4 位作者 Pim Kolkman Johana C. Misas-Villamil Renier A.L. van der Hoom Harro J. Bouwmeester Alexander R. van der Krol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54-466,共13页
Plants produce numerous terpenes and much effort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 terization of the terpene biosynthetic gen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erpenes are transported within th... Plants produce numerous terpenes and much effort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 terization of the terpene biosynthetic gen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erpenes are transported within the cell and from the cell into the apoplast. To investigate a putative role of vesicle fusion in this pro- cess, we used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ient coexpression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 of an MtVAMP721e-RNAi construct (Vi) with either a caryophyllene synthase or a linalool synthase, respec- tively. Headspace analysis of the leaves showed that caryophyllene or linalool emission increased about five-fold when N. benthamiana VAMP72 function was blocked. RNA sequencing and protein ubiquitination analysis of the agroinflltrated N. benthamiana leaf extracts suggested that increased terpene emissions may be attributed to proteasome malfunction based on three observations: leaves with TPS+Vi showed (1) a higher level of a DsRed marker protein, (2) a higher level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and (3) coordinated induced expression of multiple proteasome genes, presumably caused by the lack of proteasome- mediated feedback regulation. However, caryophyllene or linalool did not inhibit proteasome-related pro- tease activity in the in vitro assays. While the results are not conclusive for a role of vesicle fusion in terpene transport, they do show a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inhibition of vesicle fusion and ectopic expression of certain terpenes. The results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etabolic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pene transport 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VAMP72) caryophyllene synthase linaloolsynthase PROTEASOME Nicotiana benthamiana
原文传递
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是燕 杜江超 +3 位作者 杨嘉莹 李蓉涛 俞飞 钟金栋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96-909,共14页
目的 对5种唇形科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密花香薷(Elsholtzi adensa)、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石香薷(Mosla chinensis)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气质联用方... 目的 对5种唇形科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密花香薷(Elsholtzi adensa)、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石香薷(Mosla chinensis)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气质联用方法,结合NIST5.0标准谱库,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A/WSN/33/2009(H1N1)病毒感染犬肾细胞(MDCK)细胞,对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进行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结果 不同唇形科植物检出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所差异。从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中共检测出相对含量大于0.50%的挥发性成分105种,包含萜烯类、烷烃类、醛类、醚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其中萜烯类和烷烃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2.40%~72.50%。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实验显示,这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其中,密花香薷的抗流感活性最强,对流感病毒A/WSN/33(H1N1)的抑制率达(44.43±1.30)%。结论 挥发油是唇形科植物的重要药效成分,分析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活性成分的主要化学组成及抗流感病毒活性,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植物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抗流感病毒活性 紫苏醛 石竹烯
原文传递
闽产胜红蓟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建伟 吴锦忠 +1 位作者 林忠宁 陈敏健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闽产胜红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胜红蓟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分析其成分,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胜红蓟挥发油中鉴定出1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87%。结论胜红蓟挥发... 目的研究闽产胜红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胜红蓟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分析其成分,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胜红蓟挥发油中鉴定出1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87%。结论胜红蓟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早熟素Ⅰ、早熟素Ⅱ和石竹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红蓟 挥发油 早熟素Ⅰ 早熟素Ⅱ 石竹烯 GC-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