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土归流”:土司家族政治命运的转型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庭硕 杨曾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5,共10页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对土司制度而言,实行"改土归流"仅仅意味着用人制度的转型,因而及时和适度地实施"改土归流",恰好是整个封建王朝官僚体制有效和灵活运转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政治命运 用人制度
原文传递
应正确解读雍正朝的改土归流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世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1,共7页
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改流活动,成为清代土司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那种认为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为了防止西南地方势力转化倒戈、策应漠西蒙古南下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观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另外... 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改流活动,成为清代土司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那种认为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为了防止西南地方势力转化倒戈、策应漠西蒙古南下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观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另外,从制度层面考察,雍正改流后,不仅在土司职衔的设置、承袭制度、贡赋制度、奖惩制度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还创立了土司分袭制度、安插制度,推行了土司养廉及分别流土考成等条例。因此,认为雍正朝改土归流不是针对土司制度的改革的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 改土归流 漠西蒙古 土司制度
下载PDF
多元混溶: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聚居区民间信仰的融合——以《控送诸神本章》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凤英 郭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8,共9页
本文结合方志等文献分析新发现的《控送诸神本章》中各类神祇和祭祀仪式,从中可见,改土归流后多种形态的民间信仰进入土家族聚居区与当地原有的信仰整合,在唯灵是信的原则下被融合到以百姓为中心的生活圈、生产圈、想象空间等三个不同... 本文结合方志等文献分析新发现的《控送诸神本章》中各类神祇和祭祀仪式,从中可见,改土归流后多种形态的民间信仰进入土家族聚居区与当地原有的信仰整合,在唯灵是信的原则下被融合到以百姓为中心的生活圈、生产圈、想象空间等三个不同层次的祭祀圈中。它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包容性,本地区改土归流后的文化变迁,土家族聚居区民族走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控送诸神本章》为我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和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控送诸神本章》 武陵山区 土家族 民间信仰
下载PDF
土司制度终结新论 被引量:7
4
作者 李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民国时期,土司制度依然存在,其终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从辛亥革命后开始,通过持续的改土归流、开发边疆土司地区和改革土司土地制度等主要方式,逐渐瓦解了土司制度的承袭、土地、土民三个核心基础,至新... 民国时期,土司制度依然存在,其终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从辛亥革命后开始,通过持续的改土归流、开发边疆土司地区和改革土司土地制度等主要方式,逐渐瓦解了土司制度的承袭、土地、土民三个核心基础,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边疆完成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等政策才彻底终结。研究土司制度终结过程,对于当下推动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承袭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下载PDF
《土官底簿》视域下明代改土归流的时间、空间与原因探析
5
作者 颜丙震 杨胤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3,39,共6页
《土官底簿》载录有众多改土归流的事例,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土司政策和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史料。从这些改土归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看,明嘉靖中期以前改土归流的高潮集中于正统和成化时期的云南地区。究其原因,正统麓川之役和成化吏治败坏... 《土官底簿》载录有众多改土归流的事例,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土司政策和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史料。从这些改土归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看,明嘉靖中期以前改土归流的高潮集中于正统和成化时期的云南地区。究其原因,正统麓川之役和成化吏治败坏与之关系密切。这些改土归流的原因复杂多样,反映了明代土司承袭制度的完备性和灵活性。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官底簿》对改土归流的详细记载亦暴露出明王朝的土司政策与地方施政存在较大程度的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官底簿》 明代 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 地方施政
下载PDF
张良皋先生西南民居双开间再探--黔东南民居双开间向三开间的演进
6
作者 展玥 王红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157-161,共5页
张良皋先生提出西南民居双开间是干栏式建筑向“一明两暗”三开间演化的中间形态,这一观点在近年黔东南民居研究中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探究双开间在黔东南的分布规律、基本平面、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双开间是干... 张良皋先生提出西南民居双开间是干栏式建筑向“一明两暗”三开间演化的中间形态,这一观点在近年黔东南民居研究中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探究双开间在黔东南的分布规律、基本平面、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双开间是干栏式建筑到地面式建筑演进中不可或缺的平面形式,承载了苗侗民居的记忆。双开间向三开间的演进是黔东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民居文化交融过程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开间 三开间 干栏式建筑 地面式建筑 改土归流
下载PDF
清代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地区文化认同变迁谫论
7
作者 左岫仙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42,共10页
改土归流作为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对于推动国家统一、和平、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认同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始于清代,西南地区是重要地区。通过对清代西南边疆地区改土归流前... 改土归流作为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对于推动国家统一、和平、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认同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始于清代,西南地区是重要地区。通过对清代西南边疆地区改土归流前后文化认同状况进行历史比较,可以归纳出文化认同变迁具有如下三种特征:政治文化认同的“一体化”变迁从“间接”转变为“直接”;思想文化认同的“儒家化”变迁从“特权”走向了“普遍”;民族文化认同的“交融化”变迁从“有限”趋近了“全面”。深入总结清代西南边疆地区改土归流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历史经验与规律,能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智慧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文化认同 西南边疆 大一统
下载PDF
清王朝不对甘青土司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武沐 贾陈亮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2,共8页
"改土归流"是清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此项措施在西南地区的实施,加强了清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清王朝却未在甘青地区大规模实施&qu... "改土归流"是清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此项措施在西南地区的实施,加强了清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清王朝却未在甘青地区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这一问题很值得进行深入探讨。这既表明甘青土司与南方土司类型不同,也说明甘青土司的存在不是清王朝在西北民族地区统治的障碍,相反却有着积极作用。相比南方土司的强大势力,甘青土司势力薄弱,而不断的汉化、分化与整合又导致其难成气候;此外甘青土司是稳定地方秩序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清王朝用兵西部边疆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是清王朝没有对甘青土司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本质上看,不对甘青土司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也是清王朝从地区实际出发调整治理策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甘青土司 “改土归流”
下载PDF
从“田舜年案”看康熙朝容美土司未改土归流的原因
9
作者 杨俊鹏 瞿州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康熙朝发生的“田舜年案”,导因于容美土司与地方官、容美土司内部之间的矛盾,围绕“田舜年案”的处理,引发了容美等土司改土归流问题争议。康熙帝鉴于漠西蒙古的威胁、湖广苗疆形势严峻、容美土司周边局势等原因,对“田舜年案”涉案土... 康熙朝发生的“田舜年案”,导因于容美土司与地方官、容美土司内部之间的矛盾,围绕“田舜年案”的处理,引发了容美等土司改土归流问题争议。康熙帝鉴于漠西蒙古的威胁、湖广苗疆形势严峻、容美土司周边局势等原因,对“田舜年案”涉案土司及官员以革职、安插内地、降级、罚俸等处置,并未对容美土司实施改土归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舜年案 容美土司 改土归流
下载PDF
“初夜权”:一项污名化的所谓土家族土司特权 被引量:6
10
作者 田清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30,共7页
土家族民间流传着"初夜权"传说,学术界由此认为或至少默认土家族土司享有"初夜权"。但查阅正史、方志、野史,并对土司制度、土家族婚俗以及传说进行分析发现,土家族土司并不享有"初夜权"。有关土司享有&q... 土家族民间流传着"初夜权"传说,学术界由此认为或至少默认土家族土司享有"初夜权"。但查阅正史、方志、野史,并对土司制度、土家族婚俗以及传说进行分析发现,土家族土司并不享有"初夜权"。有关土司享有"初夜权"的传说只是土家人对改土归流及其流官治理初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肃清土司影响这一"历史真实"而保留至今的一种社会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土司 “初夜权” 改土归流 社会记忆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与制度规范:明代改土归流意义审思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文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90,185,共9页
改土归流既是一项国家治理机制,也是一种制度规范措施。元代初创土司制度,明代使之进一步发展、规范和完善,改土归流是重要举措之一。既往的诸多研究,多从废除土司、社会变革、土司制度终结等层面来阐述改土归流,缺乏多维度的审视和历... 改土归流既是一项国家治理机制,也是一种制度规范措施。元代初创土司制度,明代使之进一步发展、规范和完善,改土归流是重要举措之一。既往的诸多研究,多从废除土司、社会变革、土司制度终结等层面来阐述改土归流,缺乏多维度的审视和历史情境的微观考察。通过对明代改土归流方式、特点与意义的梳理,认为相较于后世,明代一定程度上是将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运行与发展过程的一个惩戒机制,以起到规范土司管理的作用,并不是全然废除土司制度。明朝与土司的关系,在控制与被控制之间,两者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区,改土归流并不一定与土司制度是对立发展的。明代改土归流一方面调控了土司,完善了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土司势力,为后世的改土归流作了铺垫,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国家治理 制度规范
下载PDF
试论土司的“地方化”与“国家化”——以鄂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岳小国 梁艳麟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42,共4页
土司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始终渗透、交织着"国家化"与"地方化"两种面向。鄂西地区的方志、谱书等材料显示,当地土司先祖多为中原流官,他们有着模糊、乃至想象的祖先记忆与国家认同。后因政权更迭,这些流官先祖入... 土司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始终渗透、交织着"国家化"与"地方化"两种面向。鄂西地区的方志、谱书等材料显示,当地土司先祖多为中原流官,他们有着模糊、乃至想象的祖先记忆与国家认同。后因政权更迭,这些流官先祖入土为"酋",开启了其"本地化"的历史。元明时期,土司制兴起,这些先祖获封土司,被纳入"王化"。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变土司区为流官经营,试图将土司之地完全纳入"国家化"范围,以达到去除其"地方化"的目的。改流导致土司区文化受到冲击,但其"土著"特性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碰撞中却得到最大程度彰显。因此,改土归流既是土司区"国家化"的深化,同时也强化了区域内民众的地方认同与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地方化 国家化
下载PDF
清前期鲁魁山地区的治策与“汉夷”关系
13
作者 贾宜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滇南鲁魁山地区由于其位于滇南交通扼要且环境复杂,明清之际成为各方政治力量角逐的战略要地。清朝底定中原后为稳定全国局面、恢复发展对当地土司采取相对宽松的扶绥政策,同时也不断通过垦荒、开矿等措施鼓励中原人口向云南转移,然而... 滇南鲁魁山地区由于其位于滇南交通扼要且环境复杂,明清之际成为各方政治力量角逐的战略要地。清朝底定中原后为稳定全国局面、恢复发展对当地土司采取相对宽松的扶绥政策,同时也不断通过垦荒、开矿等措施鼓励中原人口向云南转移,然而鲁魁山地区土司的不断做大,劫掠客商、压榨土民,为祸一方,并最终成为阻碍清初滇南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随后清廷经过对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的不断思考与总结,抓住当地“汉夷”、官民之间的矛盾施策,将该地区改土归流进而彻底纳入王朝掌控之中,但“汉夷”双方又在围绕盐、茶等生计而不断爆发出新的冲突,在王朝与地方的力量互动中,清廷通过镇压叛乱、遍施礼教等方式,完成当地“汉夷”格局的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汉夷”关系 边疆内地化 移民政策
下载PDF
清末东疆“改土归流”:辟展改设鄯善县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启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0,217,共8页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八月议准设置鄯善县,但其实际行政运作始于光绪二十九年五月。清末鄯善知县人事因各种原因更替频繁。辟展改设鄯善县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清朝对吐鲁番札萨克郡王基层司法(词讼)与行政(地方头目任命)等权限“改土归流”...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八月议准设置鄯善县,但其实际行政运作始于光绪二十九年五月。清末鄯善知县人事因各种原因更替频繁。辟展改设鄯善县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清朝对吐鲁番札萨克郡王基层司法(词讼)与行政(地方头目任命)等权限“改土归流”的最终完成,显示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辟展 鄯善县 改土归流
原文传递
清代改土归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福荣 向云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学术界从民族政策供给、土司制度设计和区域与民族实践等视角研究清代改土归流,呈现出成果涌现、领域拓展、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专家学者从长时段、“整体史”角度,力争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统一,突出比较研究和现实关怀,进一步深化了清... 学术界从民族政策供给、土司制度设计和区域与民族实践等视角研究清代改土归流,呈现出成果涌现、领域拓展、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专家学者从长时段、“整体史”角度,力争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统一,突出比较研究和现实关怀,进一步深化了清代改土归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改土归流 研究 展望
下载PDF
改土归流: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扩张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良品 李思睿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6,共5页
改土归流不仅是明清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地方事务从间接干预到直接干预的转变过程,而且是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强烈扩张的有效途径。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扩张的特点有四:一是认识观念的差异性,二是国家决... 改土归流不仅是明清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地方事务从间接干预到直接干预的转变过程,而且是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强烈扩张的有效途径。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扩张的特点有四:一是认识观念的差异性,二是国家决策的反复性,三是实施过程的长期性,四是具体处理的并重性。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扩张的途径是改土归流,其主要举措有五:一是武力征剿,二是众建土司,三是嗣绝改流,四是自请改流,五是裁革土司。明清时期的改土设流是中央王朝和地方土司争夺各种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在这场权力扩张的斗争中,虽然中央政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通过改土归流,极大地削弱了西南民族地区土司的势力,加速了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扩张的历史进程,维护了该地区的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国家权力 西南民族地区 乡村社会 扩张
下载PDF
明清土司被“和平改流”的途径、原因及善后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国君 李红香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125,共11页
"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朝廷依法对土司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从实现途径看,大致分为"武力改流"与"和平改流"两类。"和平改流"主要指朝廷通过非暴力手段,将自愿呈请改流以及违规、无嗣等土司... "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朝廷依法对土司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从实现途径看,大致分为"武力改流"与"和平改流"两类。"和平改流"主要指朝廷通过非暴力手段,将自愿呈请改流以及违规、无嗣等土司废除,并在其领地内置流官府州县,派驻流官加以管理,最终实现从土司治理到流官治理的行政转型。此类转型由于是不流血的"和平改革",故有利于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此梳理、分析这一改流途径、原因及善后举措,对于丰富和完善土司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和平改流” 国家认同 土司制度
下载PDF
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文献整理的价值、突破及创新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良品 袁娅琴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7-33,121,共8页
整理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可为叙述中华民族历史演进提供丰富、翔实的文献材料,也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各民族共创中华"等民族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证据。本文从史料、理论和现实3... 整理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可为叙述中华民族历史演进提供丰富、翔实的文献材料,也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各民族共创中华"等民族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证据。本文从史料、理论和现实3个方面探讨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文献整理的价值;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整理方法和资政服务4个方面分析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文献整理的突破;并讨论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文献整理的创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文献
下载PDF
乾隆时期云南官场缺员现象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亚辉 黄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69-75,共7页
乾隆时期云南官场缺员现象十分严重,在云南历史上实属罕见。经研究发现,雍正时期云南的改土归流为直接诱因,辅以其他因素,终致云南官场于乾隆时期出现缺员危机。乾隆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至乾隆末期,云南官... 乾隆时期云南官场缺员现象十分严重,在云南历史上实属罕见。经研究发现,雍正时期云南的改土归流为直接诱因,辅以其他因素,终致云南官场于乾隆时期出现缺员危机。乾隆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至乾隆末期,云南官场的缺员危机已大为缓解,从而保证了乾隆朝对云南的有效管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 云南 官场 缺员 吏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