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149
1
作者 姜培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采样分析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马尾松与杉木林土壤 ,杉木林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相对较低。从不同层次看 ,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 采样分析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马尾松与杉木林土壤 ,杉木林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相对较低。从不同层次看 ,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波动在 0 31%~ 1 18%、0 90 %~ 2 5 1%和 7 0 3%~ 2 9 5 2 %之间 ,其中 ,土壤水溶性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马尾松林 >常绿阔叶林 >人工杉木林 ,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常绿阔叶林明显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从上到下均表明出上升趋势 ,而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加深有规律地下降。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碳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马尾松林 活性有机碳 常绿阔叶林 碳库 土壤微生物量碳 林分 总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采样分析
下载PDF
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103
2
作者 翁轰 李志安 +1 位作者 屠梦照 姚文华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9-304,共6页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凋落物量及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的含量。8年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个森林类型的年均凋落物量(t·ha^(-1))及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t·ha^(-1)·yr^(-1))...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凋落物量及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的含量。8年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个森林类型的年均凋落物量(t·ha^(-1))及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t·ha^(-1)·yr^(-1))分别为:常绿阔叶林9.056,0.220;针叶林2.695,0.032。凋落物中叶、枝和花果的百分组成及凋落特征各异。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年均凋落物量低于热带雨林而高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说明不同气候带的森林类型,其凋落物量是有差异的。与针叶林相比较,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较大,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较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也较快,因此从提高森林的质量和增强森林的生态效益来考虑,在造林绿化上应提倡多营造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凋落物 营养元素 生物量 生态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3
作者 丁圣彦 宋永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765-1775,共11页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来 ,中国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动态以及作为生态系统成员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积累了丰富...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来 ,中国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动态以及作为生态系统成员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在四川缙云山、浙江天童山、广东省鼎湖山和黑石顶、云南哀牢山、福建武夷山逐步形成了中国各具区域特色的常绿阔叶林研究基地 ,为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方面 ,研究内容从研究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组成变化、结构动态及模型逐步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展 ,但对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动态、生理生态和群落演替机理等方面深入不够。在常绿阔叶林的更新动态研究方面 ,不但进行了通过研究种子雨和种子库的动态、种子的萌发、幼树生长的时空动态研究群落的更新 ,而且还通过研究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来研究群落的更新 ,还进一步通过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更新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来解释群落更新的原因。在常绿阔叶林退化和恢复重建研究方面 ,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各种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恢复过程等 ,并将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即是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被动态 演替 更新 恢复和重建
下载PDF
百山祖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的生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王伟 骆争荣 +3 位作者 周荣飞 许大明 哀建国 丁炳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2,共9页
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中物种共存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Torus-translation检测方法对百山祖常绿阔叶林5ha样地中DBH≥1cm、个体数大于5的89种木本植物与4个根据地形和物种组成划分的小生境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同... 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中物种共存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Torus-translation检测方法对百山祖常绿阔叶林5ha样地中DBH≥1cm、个体数大于5的89种木本植物与4个根据地形和物种组成划分的小生境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同时按植物的胸径径级大小将其分为幼树期、生长期、成熟期3个生长阶段,并分别分析了植物在这3个生长阶段与生境的关联性。结果表明:89个木本植物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生境相关性的物种多是稀有种或是个体数较少的物种,而大部分的常见种表现出与生境的显著相关性;通过对每个物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生境相关性比较,发现多数物种的生境相关性会发生改变,其中只有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褐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和厚叶红淡比(Cleyera pachyphylla)在生长的3个生长阶段没有发生改变。这表明,生境异质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木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物种与生境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与生境的相关性会随着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境偏好 地形 生长时期 物种分布 生态位理论
原文传递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与生境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5
作者 宫贵权 程积民 +2 位作者 米湘成 陈声文 方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79-83,共5页
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的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 hm2样地... 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的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 hm2样地中胸径不小于10 mm、个体数大于18的106种木本植物与平均海拔、坡度和凸度3个小地形生境指标进行生境关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06种木本植物中,84种(79%)至少与一种生境显著相关(P<0.05);CCA及随机化排列测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分布受生境因子限制;因此,古田山24 hm2样地木本植物的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生境特化是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局域尺度上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物种共存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随机过程模型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兴东 宋永昌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45-351,共7页
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的有限序列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随机过程。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随机过程系统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性系统,因而可以用马尔可夫过程描述。本文以群落主要乔木优势种作为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变量。用“空间序列代... 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的有限序列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随机过程。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随机过程系统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性系统,因而可以用马尔可夫过程描述。本文以群落主要乔木优势种作为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变量。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测得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和干扰次生演替过程群落主要优势乔木种的更新概率,以此建立了马尔可夫过程的一步平稳转移概率矩阵。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常绿阔叶林的自然和干扰次生演替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型还给出了次生演替过程群落主要优势乔木种类的数量动态,为深入研究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规律以及林业生产和管理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次生演替 马尔可夫过程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大气降雨过程中养分输入及输出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甘健民 薛敬意 赵恒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5年第1期43-50,共8页
本文以滇西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气降雨对该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和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大气降雨过程中养分输入:N以大气降雨为主;P、K、Mg以穿透雨为主,它们分别占总输入量的69.85%、7... 本文以滇西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气降雨对该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和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大气降雨过程中养分输入:N以大气降雨为主;P、K、Mg以穿透雨为主,它们分别占总输入量的69.85%、77.33%、98.19%和80.40%;Ca养分输入,大气降雨和穿透雨约各占总输入量的一半,分别是45.35%和54.38%。养分输出以地下土壤渗漏为主,N、P、K、Ca、Mg分别占总输出量的96.52%、86.79%、69.13%、98.17%和97.21%。在养分循环中N、P、K、Ca分别增加了15.941kg/ha.a、0.353kg/ha,a、3.83kg/ha.a和1.264kg/ha.a.,而Mg则减少了0.654kg/h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大气降水 养分 输入 输出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年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
8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5 位作者 许涵 史欣 余海波 贲春丽 杨紫浓 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2-110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碳(ROC)、速效氮(AN)、pH、土壤温度(ST)和土壤含水量(SWC)进行连续10年监测;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及稳态分析等探究MBC和MBN的年际变化和稳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季MBC和MBN含量分别在171.32—358.45和25.90—54.08 mg/kg区间波动,雨季分别在394.01—507.97和68.40—88.05 mg/kg区间波动;旱、雨季的MBC含量年际间变化显著(P<0.05),但MBN含量仅在旱季变化显著(P<0.05)。雨季MBC和MBN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P<0.01),且雨季的MBC和MBN含量是旱季的2倍以上。(2)旱、雨季的MBC与MB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旱季,MBC和MBN均与ROC和A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MBN含量也与TP(P<0.05)和SOC(P<0.01)显著正相关。在雨季,仅SO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在旱季,MBC含量变化主要受ROC(P<0.05)和AN(P<0.001)影响,MBN则受AN控制(P<0.05)。在雨季,AN(P<0.05)主导了MBC的变化,TP(P<0.05)和SOC(P<0.05)是MBN变异的主导因子。AN(P<0.001)和SOC(P<0.001)是旱、雨季土壤MBC和MBN变化的主导因子。(4)土壤MBC和MBC/MBN稳态指数在年际间均为绝对稳态型(P>0.05);雨季的MBN(P=0.685)为绝对稳态型,但旱季为非稳态(P<0.01,H>1)。雨季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旱季(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及养分利用效率更高。综上,MBC和MBN含量受季节更替显著影响,且主要受土壤SOC和AN的影响;受旱季水分限制,MBN的稳态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年际动态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广东南岭石坑崆山顶矮林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旭 胡文强 +1 位作者 李家湘 黄世能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7,共6页
通过在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最高峰——石坑崆山顶矮林建立样地,对石坑崆山顶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外貌以及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块样地中,计有维管束植物有(10±1.41)科,(14.5±2.08)属,(21.25±... 通过在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最高峰——石坑崆山顶矮林建立样地,对石坑崆山顶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外貌以及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块样地中,计有维管束植物有(10±1.41)科,(14.5±2.08)属,(21.25±6.18)种;该群落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且带有温带成分;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群落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但地上芽植物也占有一定比率,具有一些热带植物群落特征;该群落种群总体上为增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山顶矮林 植物区系 群落 特征
下载PDF
桂东北常绿阔叶林主要群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耀忠 李信贤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1991年第4期97-108,共12页
桂东北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1300m以下,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在广西中亚热带森林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对其五个主要群系(栲树林、荷木林、云贵山茉莉林、米椎林、甜槠林)的生态地理分布、形态与结构、建群植物营养元素特征、群系... 桂东北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1300m以下,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在广西中亚热带森林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对其五个主要群系(栲树林、荷木林、云贵山茉莉林、米椎林、甜槠林)的生态地理分布、形态与结构、建群植物营养元素特征、群系发展中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主要群系在结构上相差不大,种类组成和外貌特征由于各个群系的生境不同而表现出某些差异;在建群植物灰分和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含量,以云贵山茉莉最高,栲树、荷木次之,米椎、甜槠最低,并与其所分布的土壤中相应元素的有效含量相一致;各建群植物对铝、锰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荷木、米椎含高量铝、锰,栲树含高量锰,而云贵山茉莉和甜槠含铝、锰均中量;云贵山茉莉钾含量高于氮;栲树林、米椎林、甜槠林是处在较为成熟阶段的相对稳定的森林类型,而荷木林和云贵山茉莉林是在森林遭受局部破坏的情况下形成,并能迅速发展,属于不同环境的次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群系 植物矿质营养/生态地理分布
下载PDF
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
11
作者 王瑞强 莫燕华 +1 位作者 马姜明 秦佳双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目的】研究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为该地区土壤碳排放估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12月到2023年11月,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以及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毛竹-多花... 【目的】研究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为该地区土壤碳排放估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12月到2023年11月,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以及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毛竹-多花黄精、毛竹-草珊瑚)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1)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土壤总呼吸年变化特征均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2)常绿阔叶林土壤总呼吸年均值为4.18±2.01μmol·m^(-2)·s^(-1),显著高于毛竹林的2.36±1.18μmol·m^(-2)·s^(-1)和抚育改造后毛竹林的2.41±1.09和2.54±1.18μmol·m^(-2)·s^(-1),分别是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的1.77、1.73、1.65倍;毛竹林抚育改造并套种草珊瑚和多花黄精后的土壤总呼吸年均值均增加,且套种草珊瑚的土壤总呼吸年均值低于套种多花黄精;3)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对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土壤总呼吸变化的解释程度在63.5%~86.1%。【结论】漓江源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总呼吸显著高于毛竹林和抚育改造后的毛竹林,毛竹林抚育改造并套种草珊瑚和多花黄精后土壤总呼吸均增加;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呼吸及组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源区 土壤呼吸 常绿阔叶林 毛竹林
下载PDF
两类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宏温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1991年第4期90-96,共7页
根据1984~1989年的定位观测,广西岑溪县七坪林场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平均为8.062t/ha·a,N,P,K,Ca,Mg,S,Mn,Cu,Zn 9种营养元素的归还量平均为209.47kg/ha·a,分别比杉木林的高1.82倍和2.08倍。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的平均... 根据1984~1989年的定位观测,广西岑溪县七坪林场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平均为8.062t/ha·a,N,P,K,Ca,Mg,S,Mn,Cu,Zn 9种营养元素的归还量平均为209.47kg/ha·a,分别比杉木林的高1.82倍和2.08倍。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的平均分解速率(g/g·a)为:叶1.0842,枝0.6502,果0.8871;而杉木林的分别为0.6084,0.3795和0.5255。表明常绿阔叶林在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方面大于杉木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杉木 凋落物 植物矿质营养 养分循环 归还
下载PDF
CHANGE OF NUTRIENT IMPORT AND EXPORT IN PROCESS OF RAINFALL IN AILAO MOUNTAIN OF YUNNAN PROVINCE
13
作者 甘健民 薛敬意 赵恒康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6年第2期155-165,共11页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rainfall on nutrient import and export in the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in southwest Yunnan Province have been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the nutrient i...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rainfall on nutrient import and export in the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in southwest Yunnan Province have been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the nutrient import in rainfall is mainly N and the major elements of nutrient import in throughrain are P, K and Mg. They occupy 69. 85%,77.33%,98.19%,and 80. 40% of the total nutrient import respectively. Ca occupies about half of the total nutrient import in rainfall and throughrain and the percentages are 45.35% and 54.38% respectively. The major form of nutrient export is soil percolation.N,P, K,Ca and Mg occupy 96.52%,86.79%, 69.13%, 98.17% and 97.21 % of the total nutrient export respectively.In nutrient cycle,N,P,K and Ca increase 25. 94 kg/(ha.a),0. 353 kg/(ha.a),3. 83 kg/(ha.a),1. 26 kg/(ha.a) respectively,but Mg reduces 0. 654 kg/(ha.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RAINFALL NUTRIENT IMPORT and EXPORT AILAO Mountain.
下载PDF
帽峰山森林土壤碳氮随雨季月及土壤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姗姗 陈步峰 +2 位作者 黄俊彪 肖以华 潘勇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11-1217,共7页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及对比试验方法,对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16年)土壤(0~90 cm)有机碳、无机碳、总氮及有机氮的雨季月(5—10月)含量动态、垂直梯度变化特征及土壤湿度影响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常...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及对比试验方法,对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16年)土壤(0~90 cm)有机碳、无机碳、总氮及有机氮的雨季月(5—10月)含量动态、垂直梯度变化特征及土壤湿度影响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及杉木林土壤有机碳、无机碳雨季月的剖面权均含量变化趋势均为倒S型,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剖面权均质量分数较相应杉木林大0.14%、土壤无机碳则小0.12%。常绿阔叶林土壤表层0~10、10~30 cm有机碳雨季月含量变差较杉木林分别高出1.83%、0.61%,土壤30~90 cm雨季月含量变差相对较小;常绿阔叶林土壤70~90 cm无机碳含量在5—8月份较高、杉木林则以土壤30~50 cm在5、6及10月含量较高;常绿阔叶林群落土壤0~20 cm的总氮雨季月含量均大于相应杉木林,植被吸收作用影响使土壤20 cm以下层的雨季各月总氮相对较低;常绿阔叶林土壤剖面雨季月无机氮含量随土层深度递减变化显著,即表层0~30 cm受矿化作用影响较大、深层30~90 cm则受植被吸收作用影响较大;而杉木林土壤剖面层无机氮含量则随雨季的月变化显著,5—7月份含量相对较小、8—10月份含量相对较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幂函数规律的递减,而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函数规律的递减、土壤总氮含量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二次函数规律的递减。在0~10 cm处,土壤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帽峰山 常绿阔叶林 杉木人工林 土壤碳氮雨季月变化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和木荷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41
15
作者 李立 陈建华 +3 位作者 任海保 米湘成 于明坚 杨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基于24hm2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长期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Ripley的K函数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具体分析了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与木荷(Schima superba)不同年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 基于24hm2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长期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Ripley的K函数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具体分析了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与木荷(Schima superba)不同年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两种优势物种在总体上及不同年龄阶段主要呈聚集分布,且随年龄阶段的增加,聚集程度有降低的趋势。两物种在大尺度直观上有明显的生境偏好。两种优势物种的幼树、小树与大树和老树主要呈空间负相关或无空间关联性,与中树呈空间正相关。甜槠中树与大树、大树与老树主要呈空间正相关,而甜槠的中树与老树呈空间负相关。木荷中树与大树和老树、大树与老树均呈现空间负相关或无关联。我们发现古田山优势物种通过密度制约和Janzen-Connell效应释放空间,为其他物种共存提供了条件,密度制约和Janzen-Connell效应可能是古田山样地甜槠和木荷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田山样地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见植物凋落叶分解的研究 被引量:111
16
作者 王希华 黄建军 闫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7-467,共11页
选择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及其退化群落常见植物种为对象 ,着重探讨分解速率和基质营养含量以及比表面积 (SpecificLeafArea ,SLA)的关系 ,并试图通过单独分解试验和混合分解试验的比较 ,从物种、功能群角度探讨凋落叶多样性和分解这一生... 选择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及其退化群落常见植物种为对象 ,着重探讨分解速率和基质营养含量以及比表面积 (SpecificLeafArea ,SLA)的关系 ,并试图通过单独分解试验和混合分解试验的比较 ,从物种、功能群角度探讨凋落叶多样性和分解这一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 ,为深入研究常绿阔叶林常见植物种的营养策略、群落养分循环等奠定基础 ,也为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所有凋落叶随时间进程失重率增大 ,但失重率并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 ;凋落叶分解后N、P均发生了变化 ,大多数凋落叶在分解初期N、P均发生了积累 ,营养元素的释放和富集与凋落叶初始营养状况无明显的相关性。凋落叶的年分解系数与凋落叶中的初始N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 ,而与初始P含量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成熟叶的面积无相关性 ,而与其SLA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模型分析 ,天童地区大多数常见树种凋落叶分解 95 %需 1~ 4年 ,平均是 2 .5 4年 ;分解率最高的物种为山鸡椒 (Litseacubeba) ,其值为 6 .2 80 ,最低的为黄丹木姜子 (Litseaelongata) ,其值为 0 .5 5 8。凋落物混合对分解有很大的影响 ,虽在初期对分解有阻碍作用 ,但长期是促进的。若不考虑功能群差异 ,则可得出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分解的结论。功能群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常绿阔叶林 退化群落 植物 凋落叶 分解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物种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9
17
作者 刘万德 苏建荣 +3 位作者 李帅锋 郎学东 张志钧 黄小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为探索植物叶片氮(N)、磷(P)、碳(C)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在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6种优势植物种(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短刺锥(Castanopsis echidnocarpa)、泥柯(Lithocarpus fenestratus)、截果柯(Lit... 为探索植物叶片氮(N)、磷(P)、碳(C)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在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6种优势植物种(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短刺锥(Castanopsis echidnocarpa)、泥柯(Lithocarpus fenestratus)、截果柯(Lithocarpus truncatus)、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茶梨(Anneslea fragrans))采集叶片,分析其N、P、C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显示:6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N含量变化范围为7.90–17.72 mg·g–1,P为0.34–1.39 mg·g–1,C为458.48–516.87 mg·g–1,C:N为28.04–65.70,N:P为11.41–63.50,C:P为355.23–1 878.17,且不同生长阶段6种植物及总体叶片N、P、C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各异。在变异系数上,N:P比整体变异最大,为36.46%(变化范围19.19%–91.65%),其次为C:P,为34.80%(变化范围15.99%–91.60%),C的整体变异最小,为3.12%(变化范围1.61%–5.89%)。变异来源分析结果显示,N含量、C含量、C:N、N:P及C:P均主要受植物生长阶段的影响,而P含量主要受物种与生长阶段的交互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优势物种 季风常绿阔叶林 交互作用 变异系数
原文传递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152种木本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1
18
作者 黄小波 刘万德 +2 位作者 苏建荣 李帅锋 郎学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7-575,共9页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结构最复杂、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研究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于认识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和限制状况以及系统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云南普洱地区29块30 m×30 m的...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结构最复杂、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研究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于认识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和限制状况以及系统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云南普洱地区29块30 m×30 m的典型样地调查与取样,测定了152种木本植物叶片C、N、P含量,分析了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季风常绿阔叶林叶片C、N、P含量算术平均值分别为458.17、20.88和1.42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7.12%、34.89%和51.81%;C/N、C/P及N/P算术平均值分别为24.96、394.74和16.50,变异系数分别为33.46%、38.79%和51.44%。相关分析表明,C含量和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5),C含量和P含量负相关程度不明显(P=0.078),N含量和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不同科植物叶片除C含量整体变异较小外,N、P及C/N、C/P、N/P变异较大。乔木与灌木,以及乔木与藤本之间,叶片除C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外,N、P、C/N、C/P、N/P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乔木的N、P含量均显著低于灌木和藤本。152种木本植物叶片N/P算术平均值为16.50,说明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总体受P元素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化学计量学 叶片 生长型 叶碳氮磷
原文传递
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乔木优势种群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被引量:43
19
作者 李帅锋 刘万德 +1 位作者 苏建荣 张志钧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8-515,共8页
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是群落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种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群落的恢复和演替。本文在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恢复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 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是群落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种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群落的恢复和演替。本文在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恢复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VR)和基于2×2联列表的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群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种群落类型中物种的重要值与相对应的生态位宽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恢复15年群落有78.22%的种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4~0.8,说明其群落优势物种存在较强的资源利用性竞争,而恢复30年和原始林群落结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多数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要大于生态位较小的物种,反映出优势物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恢复15年和恢复30年群落物种间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原始林群落则呈不显著负联结;3种群落231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系数未达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群落中物种间正负联结对数占总种的比例随恢复进程而出现下降趋势。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联结系数与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生态位重叠值越大,其联结系数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恢复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回归分析 季风常绿阔叶林
原文传递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变异分析 被引量:35
20
作者 刘万德 苏建荣 +3 位作者 李帅锋 郎学东 黄小波 张志钧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探索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碳代谢特征及生长对策。【方法】在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20个重要物种,采集植物叶片、枝条、树干及树根,测定其可溶性糖类(... 【目的】探索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碳代谢特征及生长对策。【方法】在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选取20个重要物种,采集植物叶片、枝条、树干及树根,测定其可溶性糖类(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分析其NSC各组分随物种和植物器官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植物器官间NSC存在显著差异,叶片中蔗糖、果糖、葡萄糖浓度最高,树干中浓度最低,而根中淀粉浓度最高,叶片中浓度最低。不同物种之间蔗糖、果糖、葡萄糖及淀粉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物种可溶性糖类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叶片中,而淀粉高值主要出现在根中。所有NSC组分在不同植物器官中变异均较高,蔗糖变动范围为45.99%~60.40%,果糖为60.96%~86.26%,葡萄糖为56.41%~97.40%,淀粉为40.40%~55.01%;绝大多数物种NSC的变异系数大于50%,甚至超过100%。变异来源分析显示,蔗糖、果糖、葡萄糖浓度主要受物种影响,而淀粉浓度则主要受植物器官影响,但物种、植物器官及其交互作用对NSC不同组分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物种NSC及其组分浓度不同,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浓度最高,而根中淀粉浓度最高。物种是影响可溶性糖浓度的主导因素,而器官则主要影响淀粉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糖 淀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