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2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7
1
作者 郭卫 徐万鹏 +1 位作者 杨荣利 汤小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27-831,共5页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 回顾 1996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 119例间骶骨肿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5 7岁 (18~ 80岁 ) ;男性 72例 ,女性 4 7例。其中 ,脊索瘤 5 2例、骨巨细胞瘤 16例、神经纤维瘤 ...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 回顾 1996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 119例间骶骨肿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5 7岁 (18~ 80岁 ) ;男性 72例 ,女性 4 7例。其中 ,脊索瘤 5 2例、骨巨细胞瘤 16例、神经纤维瘤 5例、转移瘤 2 3例、骨髓瘤 9例、骨母细胞瘤 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 5例、骨肉瘤 3例、软骨肉瘤 4例。采用后方入路 83例 ,前后路联合切口 36例。 2 9例接受第 2~ 3次手术的患者 ,16例术前接受过放疗。 结果  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 ,多数转移瘤及骨髓瘤死于术后 1~ 3年。 3例骨肉瘤中 2例死亡 ,带瘤生存 1例。 4例软骨肉瘤术后均反复复发 ,3例死亡 ,带瘤生存 1例。 5 2例脊索瘤中 ,3例死于转移性脊索瘤 ,3例死于肿瘤反复复发所致衰竭。在其余 4 6例患者中 ,31例无瘤生存 ,平均随访时间为 3年半 ,没有肿瘤局部复发迹象。 15例脊索瘤患者均出现局部复发。双侧S3 以上神经根基本保全的患者中 ,术后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基本正常 ,2例仅保全S1神经根或更高位神经根的患者 ,均出现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能力受损 ,术后长期放置尿管 ,均未接受结肠造瘘手术。 结论 骶尾部肿瘤的最佳治疗为广泛的手术切除 ,术后加用辅助放化疗可降低复发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脊索瘤 骨巨细胞瘤 神经纤维瘤
原文传递
大段异体骨移植治疗骨肿瘤 被引量:66
2
作者 黄长明 王臻 +1 位作者 童星杰 刘继中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06-409,共4页
目的 探讨大段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观察了 1991年 9月~ 1998年 10月,应用大段异体骨修复 79例骨肿瘤患者瘤段骨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情况。男 55例,女 24例;年龄 9~ 70岁,平均 28.8岁。骨肉瘤 38例... 目的 探讨大段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观察了 1991年 9月~ 1998年 10月,应用大段异体骨修复 79例骨肿瘤患者瘤段骨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情况。男 55例,女 24例;年龄 9~ 70岁,平均 28.8岁。骨肉瘤 38例,恶性骨巨细胞瘤 12例,其他肿瘤 29例。骨段移植 24例,半关节移植 50例,复合人工关节移植 5例。植入异体骨长度 8~ 22 cm,平均 13.5 cm。非交锁型髓内钉固定 16例,交锁型髓内钉固定 53例,钢板固定 5例,复合人工关节移植 5例。结果 67例患者得到随访,时间 5个月~ 7年,平均 2.8年,结果异体骨愈合 62例,不愈合 5例。主要并发症 :复发 8例,感染 8例,骨不连 5例,骨折 4例,内固定失败 4例,关节面吸收塌陷 7例。功能按 Mankin标准评定 :优 25例,良 23例,中 11例,差 8例。结论 大段异体骨移植是一种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的有效手段;牢固的髓内固定有利于异体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冷冻保存 同种异体骨移植
原文传递
增强MR灌注成像在骨骼-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6
3
作者 孟悛非 吕衍春 +7 位作者 吕凤华 程晓玫 张朝晖 陈应明 梁康福 陈美霞 邹文星 阮超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78-583,共6页
目的 研究对比剂增强MR灌注成像技术在骨骼 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骨骼 软组织肿瘤 39例 41个病灶进行对比剂增强MR灌注成像检查。分别计算肿瘤最高灌注区域信号强度 时间 (SI 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 (SSmax)... 目的 研究对比剂增强MR灌注成像技术在骨骼 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骨骼 软组织肿瘤 39例 41个病灶进行对比剂增强MR灌注成像检查。分别计算肿瘤最高灌注区域信号强度 时间 (SI 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 (SSmax)和肿瘤边缘 中心灌注差异率(Rrim cen)。对肿瘤作病理学检查 ,确定其良恶性 ,并计数肿瘤最高灌注区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SSmax和MVD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MVD和SSmax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良、恶性肿瘤Rrim cen的中位数分别为 0 0 0 0和 0 2 78,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z=- 4 175 ,P <0 0 1) ,恶性肿瘤的Rrim cen值大于良性肿瘤。以 0 115作为区分良恶性肿瘤的阈值 ,则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可达 82 6 %、10 0 %和 90 2 %。结论 Rrim cen对鉴别良恶性骨骼 软组织肿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尤其用于鉴别较大的恶性肿瘤 ,具有很高的特异性。SI 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 (SS)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情况 ,但SSmax在良恶性骨软组织肿瘤之间存在较多重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NMR 病理学 成像
原文传递
高位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方式探讨 被引量:49
4
作者 肖建如 贾连顺 +4 位作者 陈华江 魏海峰 杨兴海 陈德玉 朱秋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75-577,共3页
目的 探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和重建方式。 方法 我院于 1998年 10月至 2 0 0 2年 4月 ,收治 35例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患者 ,L5 S14例 ,L5 S2 2例 ,S14例 ,S1 2 8例 ,S1 3 6例 ,S1 46例 ,S1 55例 ;肿瘤切除方式 :L5 S1椎节切除 4例 ,L5 ... 目的 探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和重建方式。 方法 我院于 1998年 10月至 2 0 0 2年 4月 ,收治 35例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患者 ,L5 S14例 ,L5 S2 2例 ,S14例 ,S1 2 8例 ,S1 3 6例 ,S1 46例 ,S1 55例 ;肿瘤切除方式 :L5 S1椎节切除 4例 ,L5 S2 椎节切除 2例 ,全骶骨切除 9例 ,骶骨部分切除 2 0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或ISOLA内固定术 ,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 结果术后随访 6~ 4 2个月 ,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 ,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 ,1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 ,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 ,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1例脊索瘤和 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术后 1年复发 ,其中 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术后 19个月因肺部转移全身衰竭死亡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 结论 肿瘤的切除方式和术后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内固定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的稳定性 ,更好地减轻疼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骶骨肿瘤 切除术 重建方式 手术治疗 内固定
原文传递
~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53
5
作者 朱广文 张延军 +3 位作者 杜雪梅 陶莉 解静慧 胡伟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5-336,i0001,共3页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 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73例恶性肿瘤或不明原因骨痛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 全身骨平面和局部显像。获得全身骨平面、SPECT 断层和 CT 图像及 SPECT 与 CT ...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 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73例恶性肿瘤或不明原因骨痛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 全身骨平面和局部显像。获得全身骨平面、SPECT 断层和 CT 图像及 SPECT 与 CT 融合图像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PECT/CT 骨显像可提供精确的解剖定位,发现脊柱(31处)、肋骨(11处)、胸骨(4处)、锁骨(3处)、肩胛骨(1处)、骶骨(1处)、坐骨(3处)、骶髂关节(1处)和骨外(20处)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骨骼病变的性质与病灶部位有关,如病变累及椎体和(或)椎弓根,常提示肿瘤骨转移;累及椎小关节或椎体,呈“唇样”放射性浓聚,可考虑为良性病变。若平面显像呈“热区”,CT 图像表现正常者,可考虑肿瘤骨转移。结论 SPECT/CT 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灶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DP
下载PDF
Tumor blood vessels formation in osteosarcoma:vasculogenesis mimicry 被引量:45
6
作者 蔡宣松 贾永伟 +1 位作者 梅炯 汤如勇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4-98,共5页
BACKGROUND: Osteosarcoma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neovascularization and a high propensity for metastasis through bloodstream.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evidence for vasculogenic mimicry in osteosarco... BACKGROUND: Osteosarcoma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neovascularization and a high propensity for metastasis through bloodstream.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evidence for vasculogenic mimicry in osteosarcoma and to illustrate mechanism of tumor blood vessels formation in osteosarcoma. METHODS: Osteosarcoma cell lines (U-2O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form tubular networks in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containing type I collagen. The structures of the tubular networks were observed with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Morphometric studies using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 and CD31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 to show tumor-lined channels in human osteosarcoma were also performed. RESULTS: Observation with light microscope and TEM showed that highly aggressive osteosarcoma cell lines (U-2OS) formed networks containing channels when grown in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containing type I collagen, in the absence of endothelial cells or fibroblasts. Morphometric observation using HE stain and CD31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 showed that tumor cell-lined channels were also detected in vivo in osteosarcoma; by comparison, all vascular areas in the pedicle of osteochondroma or outside osteochondroma were endothelial-lined. CONCLUSION: These observations strongly suggest that aggressive osteosarcoma cells may generate vascular channels that facilitate tumor perfusion independent of tumor angiogenesis and have the ability of vasculogenic mimic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neoplasms Cell Line Tumor Collagen Humans IMMUNOHISTOCHEMISTRY Neovascularization Pathologic OSTEOSARCOMA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原文传递
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 被引量:41
7
作者 范清宇 马保安 +7 位作者 周勇 张明华 叶军 裘秀春 郑联合 刘振东 沈万安 李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12期1024-1028,共5页
评价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保肢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19o例.从手术技术、肿瘤学、关节功能、并发症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 评价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保肢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19o例.从手术技术、肿瘤学、关节功能、并发症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此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恶性骨肿瘤134例,术后平均随访47mo,因远隔脏器转移死亡者32例,另有3例虽有肺部转移,但经转移病灶切除后现仍无瘤存活;存活率为74.2%;IO2例存活者中肢体关节功能优者72例,良者14例.骨巨细胞瘤56例,术后平均随访49mo,l例死于肺转移;3例局部复发,经行瘤段截除大段异体骨移植后治愈;35例关节功能属优,21例为良.结论: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骨肿瘤技术是一种创新的、有效安全的、临床效果显著的、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的新手段,值得继续应用、改进和评价这一治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骨肿瘤 微波疗法 高温原位灭活
下载PDF
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学改变 被引量:35
8
作者 屠重棋 龚全 +2 位作者 裴福兴 杨天府 胡云洲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21-423,共3页
目的 探讨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功能改变。方法 本组 21例,男 9例,女 12例;年龄 19~ 59岁,平均 30.5岁。 15例分别于术前 4 d及术后 14、 28 d检测其空腹外周血各项免疫学指标,其中 7例及另外 3例分别于术后 3、 6、 9、... 目的 探讨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功能改变。方法 本组 21例,男 9例,女 12例;年龄 19~ 59岁,平均 30.5岁。 15例分别于术前 4 d及术后 14、 28 d检测其空腹外周血各项免疫学指标,其中 7例及另外 3例分别于术后 3、 6、 9、 12、 24、 36、 48个月进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结合 3例组织学检查综合观察 21例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免疫反应。结果 (1)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OKT3+ ,OKT4+ ,OKT8+ )及血清补体 (C3,C4)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 (2)同位素骨扫描显示 :术后 3~ 6个月移植的异体骨两端及髓腔内同位素浓集明显低于正常骨,而异体骨两端所对应的自体骨端同位素浓集明显于高于正常骨,此过程于植入后 9个月开始减弱,可达数年。以宿主受区大量 T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为其组织学特征。结论 (1)大段冷冻异体骨移植后宿主全身免疫机能改变不明显,其反应是以局部炎症为主的细胞免疫过程。 (2)异体骨可作为修复大块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移植免疫学 同种异体肌移植
原文传递
Snyder希望理论对骨肿瘤患者心理韧性、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钱旻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11期1499-1503,共5页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对骨肿瘤患者心理韧性、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评估其在骨肿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开展Snyder希望理论干预前接受常规护理的50例骨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2月—2019...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对骨肿瘤患者心理韧性、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评估其在骨肿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开展Snyder希望理论干预前接受常规护理的50例骨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开展Snyder希望理论后接受Snyder希望理论干预的52例骨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干预前后均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Herth希望量表(HHI)、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定两组患者心理韧性、希望水平、应对方式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D-RISC、HHI、MCM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CD-RISC的心理韧性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控制感、精神信仰、接受变化等维度评分均升高(P<0.05);HHI的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的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评分升高(P<0.05);MCMQ的回避、屈服评分下降,面对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的CD-RISC、HHI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MCMQ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Snyder希望理论干预可提升骨肿瘤患者的心理韧性及希望水平,能够促成积极应对方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Snyder希望理论 心理韧性 应对 希望水平
原文传递
恶性骨肿瘤患儿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燕 绳宇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描述恶性骨肿瘤患儿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儿童生存质量癌症模块量表,对73个恶性骨肿瘤患儿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无论是家长报告还是儿童自评,各年龄段心理社会领域得分均高... 目的描述恶性骨肿瘤患儿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儿童生存质量癌症模块量表,对73个恶性骨肿瘤患儿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无论是家长报告还是儿童自评,各年龄段心理社会领域得分均高于生理健康领域,年幼的患儿在操作焦虑、认知和交流维度得分比年长患儿低;而在情感功能、担忧、对外貌的自我评价维度得分高于年长患儿。结论恶性骨肿瘤患儿总体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病程、肿瘤部位、家长文化程度及职业状况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未成年人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恶性骨肿瘤微波原位热疗保留肢体的手术技术 被引量:32
11
作者 胡永成 卢世璧 +3 位作者 王继芳 蔡諝 赫荣国 王浩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10-415,共6页
目的 采用微波对肿瘤瘤段骨进行原位热疗,灭活其中的肿瘤细胞,避免骨肿瘤切除后所造成的骨缺损。方法 自 1980年以来,对 89例四肢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局部切除加术中微波原位热疗进行保肢手术,男 52例,女 37例;年龄 10~ 46岁,中... 目的 采用微波对肿瘤瘤段骨进行原位热疗,灭活其中的肿瘤细胞,避免骨肿瘤切除后所造成的骨缺损。方法 自 1980年以来,对 89例四肢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局部切除加术中微波原位热疗进行保肢手术,男 52例,女 37例;年龄 10~ 46岁,中位年龄 18.9岁。肿瘤性质 :骨肉瘤 51例,皮质旁骨肉瘤 12例,软骨肉瘤 9例,骨巨细胞瘤 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3例,平滑肌肉瘤、转移癌和 Ewing肉瘤各 2例,淋巴瘤和滑膜肉瘤各 1例。肿瘤部位 :近关节端 68例,其中股骨下端 39例,胫骨上端 24例,肱骨近端 5例;骨干 11例,其中股骨干 6例,胫骨干 4例,桡骨干 1例;扁状骨 10例,其中骨盆和肩胛骨各 5例。肿瘤分期为:Ⅱ A期 23例,Ⅱ B期 63例,Ⅲ B期 3例。术中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如近关节端、骨干或骨盆和肩胛骨,按肿瘤广泛切除原则,选择显露、切除方法。将肿瘤瘤段骨及其周围部分正常骨干显露,用铜网保护周围正常软组织,利用 2 450 MHz微波加热 50℃, 15 min,灭活肿瘤瘤段骨内的肿瘤细胞。结果 本组随访 6个月~ 20年,平均 4.5年。五年生存率为 64.49%,局部复发 9例,复发率为 10.1%。 10例发生了 11例次并发症 (12.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微波原位热疗 保肢手术 疗效
原文传递
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8
12
作者 丁晓毅 杨晓玲 +6 位作者 陈克敏 陆勇 金晓龙 缪飞 吴达明 潘自来 江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 探讨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 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线、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 pPNETs多以局部疼痛 (9例 )伴肿块 (7例 )为主诉。X线示溶骨性骨质破坏 8例 ,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 目的 探讨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 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线、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 pPNETs多以局部疼痛 (9例 )伴肿块 (7例 )为主诉。X线示溶骨性骨质破坏 8例 ,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 1例 ,未见异常 1例 ;7例见软组织肿块 ;均未见骨膜反应。 7例CT扫描中 ,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 6例 ,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 1例 ,均有软组织肿块形成 ,2例伴有细小的点状钙化 ,均未见骨膜反应 ;10例MR扫描中 ,9例在T1WI呈等信号 ,1例呈中等偏高信号 ;在T2 WI和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 ,8例呈不均匀中、高信号 ,2例呈均匀高信号 ;均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 ;4个疗程化疗以后 ,肿瘤有明显缩小。结论 骨pPNETs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明显的软组织肿块、无骨膜反应为主要表现 ,缺乏特征性 ,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治疗措施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破坏 PNET 软组织肿块 外周 骨膜反应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影像学表现 信号 方法分析 均匀
原文传递
人工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鹤宇 王志义 罗先正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00-405,共6页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 5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效果、生存情况、功能、并发症及处理。肿瘤类型 :恶性肿瘤 22例,其中骨肉瘤 11例,软骨肉瘤 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例,恶性骨母...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 5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效果、生存情况、功能、并发症及处理。肿瘤类型 :恶性肿瘤 22例,其中骨肉瘤 11例,软骨肉瘤 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例,恶性骨母细胞瘤、腺泡状肉瘤、横纹肌肉瘤、骨巨细胞肉瘤各 1例;良性肿瘤 28例,其中骨巨细胞瘤 27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例。肿瘤部位 :股骨远端 24例,股骨近端 7例,股骨干 2例,胫骨近端 7例,肱骨近端 7例,肱骨远端 2例,肩胛骨 1例。假体类型 :铰链式膝关节 26例,股骨近端假体 7例,生物固定式胫骨近端假体 7例,肱骨近端假体 7例,铰链式肘关节 2例,人工肩胛骨 1例。结果 22例恶性骨肿瘤 :局部复发率为 18.1%,五年生存率为 38.8%,最终保肢率为 81.9%,未见假体并发症。 27例骨巨细胞瘤 :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为 3.7%,并发症发生率为 40.7%,最终保肢率为 84.8%。 1例肩胛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 16年功能良好。在所有关节中,生物固定式胫骨上端假体、铰链式肘关节、人工肱骨头功能较好,人工股骨头功能稍差,铰链式膝关节功能最差,并发症高。结论 人工假体置换术可用于恶性及侵袭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但应进一步改进假体的设计、固定及软组织重建,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人工关节 保肢手术 辅助化疗
原文传递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表现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杨光钊 龚向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35-537,共3页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PNETs)的CT特征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 6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sCT表现。结果  5例发生在骨骼的pPNETs,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明显的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区无骨膜增生、骨质...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PNETs)的CT特征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 6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sCT表现。结果  5例发生在骨骼的pPNETs,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明显的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区无骨膜增生、骨质硬化和瘤骨形成 ;软组织肿块的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 1例放疗后软组织肿块有明显缩小。 1例发生在右胸腔的pPNETs(Askin瘤 ) ,CT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 ,侵犯纵隔 ,密度不均匀 ,有中度不均匀强化 ,周围骨骼无破坏。手术切除后 4个月 ,在右胸壁再发密度均匀的小肿块 ,有中度均匀强化。结论 pPNETs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 ,但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 ,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判断手术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外周神经外胚瘤 CT 诊断
原文传递
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 被引量:34
15
作者 蒋智铭 张惠箴 +8 位作者 谭云山 汤如勇 刘惠敏 卢韶华 束末娟 曾炳芳 杨世埙 陈洁晴 黄瑾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3-507,共5页
目的 探讨长骨骨骺和骨突以外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特征 ,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收集上海市 5家大型综合性医院近 12年内经病理证实的 18例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X线和病理资料 ,作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长骨骨骺和骨突以外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特征 ,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收集上海市 5家大型综合性医院近 12年内经病理证实的 18例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X线和病理资料 ,作回顾性分析。肿瘤细胞的软骨分化倾向作S 10 0标记证实。结果  18例中 10例位于足部跗骨和小管状骨 (5 5 .6 % ) ,单骨发病最常见的是跟骨和距骨 ,平均发病年龄 2 7.8岁 ,年龄 >2 5岁的成年人占 5 5 .6 %。X线大多表现为膨胀性 ,多房性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 5例 (2 8% )有局部骨皮质破坏 ,1例骨外软组织浸润 ,10例 (5 5 .6 % )合并动脉瘤性骨囊肿或单纯性骨囊肿。术前临床无 1例确诊 ,病理 2例误诊 ,大多误诊为动脉瘤性骨囊肿或巨细胞瘤。结论 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X线特征以及病理形态改变进行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 ,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 软骨母细胞瘤 部位 误诊 临床 骨囊肿 动脉瘤 结论 收集 倾向
原文传递
核素骨显像中单个病灶临床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朱君 朱瑞森 +4 位作者 朱继芳 陈立波 金常青 于建芳 丁慈德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54-256,共3页
目的 对骨显像中单个病灶的诊断提出较为合理的分析程序。方法 采用常规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骨显像 ,对获得最后诊断的 346例骨显像中单个病灶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①单个病灶在 2 46 5例骨显像中的发生率为 15 3% (378/ 2 4... 目的 对骨显像中单个病灶的诊断提出较为合理的分析程序。方法 采用常规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骨显像 ,对获得最后诊断的 346例骨显像中单个病灶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①单个病灶在 2 46 5例骨显像中的发生率为 15 3% (378/ 2 46 5例 )。②有肿瘤病史的 2 82例患者中 ,骨转移诊断率为 2 4 8% (70 / 2 82例 ) ;无肿瘤病史的 6 4例患者中 ,骨转移诊断率为 6 3% (4 / 6 4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总骨转移诊断率为 2 1 4% (74/ 346例 )。③在有肿瘤病史患者中 ,单个病灶的骨转移率分别为 :肺癌 36 1% (2 2 / 6 1例 ) ,乳腺癌 2 3 8% (2 0 / 84例 ) ,前列腺癌 17 2 % (5 / 2 9例 ) ,泌尿系统肿瘤 2 2 2 % (4 / 18例 ) ,消化系统肿瘤 16 9% (10 / 5 9例 ) ,其他肿瘤 2 9 0 % (9/ 31例 ) ,不同病种之间单个病灶的骨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④无肿瘤病史患者中 ,93 7% (6 0 / 6 4例 )的单个病灶主要是良性病灶。⑤就解剖部位 :脊柱的骨转移率为 30 0 % ,骨盆为 34 2 % ,颅骨为 36 4% ,其他骨为 10 8% ,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骨转移最好发部位为脊柱和骨盆 ;应注意“冷”区和条索状病灶 ,单个病灶的骨转移率分别为 70 6 %和 78 6 % ;得出了单个病灶临床分析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分析 被引量:34
17
作者 于宝海 刘杰 +4 位作者 钟志伟 赵静品 彭志刚 刘记存 吴文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3-656,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及“浮冰征”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齐全的41例PLB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征。41例全部行x线检查,20例行CT检查,12例行MR检查(3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41例PLB中位...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及“浮冰征”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齐全的41例PLB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征。41例全部行x线检查,20例行CT检查,12例行MR检查(3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41例PLB中位于扁骨12例,脊柱8例,长骨17例,其他不规则骨4例。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股骨(10例,24.4%),其次为髂骨(8例,19.5%)。长骨病变位于骨干干骺处者11例。41例中无骨膜反应者37例(90.2%)。CT显示骨质破坏轻微而出现软组织肿块者12例,伴有明显软组织肿块者9例,出现“浮冰征”者4例。12例MR检查结果中,10例显示软组织肿块,MRI显示病变范围全部大于CT所显示病变范围,其中1例MRI显示大范围骨质异常,但平片及CT显示骨质破坏不明显。结论(1)骨质破坏轻而软组织肿块明显,或MRI显示骨质异常范围明显超过平片及CT所见,或MRI显示骨质异常而平片及CT显示骨质破坏较轻或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者提示PLB。(2)“浮冰征”是PLB较为特殊的一种征象,其出现对淋巴瘤的诊断具有一定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骨肿瘤 诊断显像
原文传递
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8版) 被引量:33
18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6-159,共4页
乳腺癌骨转移在复发转移乳腺癌中的发生率为65%~75%。乳腺癌远处转移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的发生及生活质量的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SRE是指在... 乳腺癌骨转移在复发转移乳腺癌中的发生率为65%~75%。乳腺癌远处转移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的发生及生活质量的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SRE是指在临床试验中表明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失败的研究观察终点,一般定义为骨痛加剧或出现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或变形、脊髓压迫、骨放疗、骨转移病灶进展及高钙血症等事件,是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骨肿瘤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我国骨肉瘤治疗的现状与问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2
19
作者 郭征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38-342,共5页
在我国,骨肉瘤的发病率约为3/100万[1],占恶性肿瘤的0.2%。目前的治疗手段虽然已经大大提高了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但仍达到不满意的治疗效果。几十年来,骨肉瘤的发病原因、生物学行为、辅助治疗方式和评价手段等诸多焦点问题仍未... 在我国,骨肉瘤的发病率约为3/100万[1],占恶性肿瘤的0.2%。目前的治疗手段虽然已经大大提高了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但仍达到不满意的治疗效果。几十年来,骨肉瘤的发病原因、生物学行为、辅助治疗方式和评价手段等诸多焦点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成为骨肉瘤治疗的瓶颈。笔者试图对我国骨肉瘤领域的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评述分析,以客观看待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骨肉瘤治疗的选择提出建议,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骨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放化疗
原文传递
应用3D打印假体重建下肢肿瘤性长节段骨缺损 被引量:31
20
作者 付军 郭征 +7 位作者 范宏斌 李靖 陈国景 裴延军 王飞 高鹏 施凤伟 王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33-440,共8页
目的探讨钛合金3D打印假体复合带血管蒂腓骨及生物陶瓷重建下肢瘤段切除后长节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采用瘤段切除后长节段管状钛合金3D打印假体重建5例,男1例,女4例;年龄16~56岁,平均(32~19.3)岁。肿瘤... 目的探讨钛合金3D打印假体复合带血管蒂腓骨及生物陶瓷重建下肢瘤段切除后长节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采用瘤段切除后长节段管状钛合金3D打印假体重建5例,男1例,女4例;年龄16~56岁,平均(32~19.3)岁。肿瘤病理类型:高分化软骨肉瘤1例,尤文肉瘤1例,单发转移瘤1例,骨肉瘤2例。基于患者术前CT扫描、MRI以及骨扫描的影像学资料,使用Materialise Mimics 17.0加载dicom格式的数据,设计假体、导板及手术方案,并经过计算机辅助有限元力学验证假体强度。假体通过钛合金3D打印方法加工后,按设计方案完成骨缺损重建,假体内部复合带血管腓骨及生物陶瓷。结果2例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3例采用电子束熔融技术3D打印加工假体;假体均做多孔化减重处理,长度(210.98±66.16)mm,容积(26901.76±12903.96)mm^3。均按计划实施手术,远、近端髓腔内组织术中冰冻病理均未见明确肿瘤组织。术中假体安装牢固,4例进行腓骨瓣及多孔磷酸三钙颗粒复合植入,腓骨瓣长度为(168.75±49.07)mm,均未折叠,多孔磷酸三钙颗粒植入量为(10±4.08)g;1例转移瘤的假体内使用骨水泥填充。平均手术时间为(261±85)min,平均出血量为(540±182)ml。随访时间1-15个月,平均6.4个月。5例均存活,肿瘤未见局部复发及肺转移,世界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The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评分为17-26分,2例带血管蒂腓骨移植者术后3个月骨扫描证实腓骨血运良好。1例股骨假体近端固定钉孔的第2枚螺钉发生断裂,未影响稳定性。结论应用钛合金3D打印假体复合带血管蒂腓骨及生物陶瓷的方式可以应用于长节段骨缺损的修复,短期随访结果证实这种复合重建方式修复下肢瘤段切除后的长节段骨缺损稳定性可靠,安全性高,可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治疗方案 假体设计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