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actomic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lipid droplets and mitochondria 被引量:12
1
作者 Jing Pu Cheol Woong Ha +3 位作者 Shuyan Zhang Jong Pil Jung Won-Ki Huh Pingsheng Liu 《Protein & Cell》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487-496,共10页
An increasing body of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lipid droplet,a neutral lipid storage organelle,plays a role in lipid metabolism and energy homeostasis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mitochondria.However,the cellular func... An increasing body of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lipid droplet,a neutral lipid storage organelle,plays a role in lipid metabolism and energy homeostasis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mitochondria.However,the cellular function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interaction remain ambiguous.Here we present data fro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fluorescence imaging,and reconstitution assays,demonstrating that lipid droplets physically contact mitochondria in vivo and in vitro.Using a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ssay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e generated an interactomic map of protein-protein contacts of lipid droplets with mitochondria and peroxisomes.The lipid droplet proteins Erg6 and Pet10 were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75%of the interactions detected.Interestingly,interactions between 3 pairs of lipid metabolic enzymes were detected.Collectively,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lipid droplets make physical contacts with mitochondria and peroxisomes,and reveal specific molecular interactions that suggest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ipid droplets in lipid metabolism in y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XISOMES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ssa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lipid metabolism Erg6
原文传递
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明强 武金霞 +3 位作者 张玉红 韩凝 边红武 朱睦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74-1282,共9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其应对各种生物或(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用实验性方法,如酵母双杂交系统、串联亲和纯化、免疫共沉淀、G...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其应对各种生物或(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用实验性方法,如酵母双杂交系统、串联亲和纯化、免疫共沉淀、GST Pull-down、双分子荧光互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介绍了其原理、发展进程,并分析了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相互作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 串联亲和纯化 免疫共沉淀 GST Pull—down 双分子荧光互补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
下载PDF
橡胶树HbPIP1;1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多聚化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乔雪莹 郑玉皎 +2 位作者 阳江华 曾长英 邹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05-2412,共8页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是一类广泛存在生物体中高效转运水分子的膜内在蛋白,其在生物膜上以同源或异源四聚体的形式起作用。根据序列相似性及亚细胞定位,植物水通道蛋白可分为PIP(plasmamembraneintrinsicprotein)、TIP(tonoplast intri...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是一类广泛存在生物体中高效转运水分子的膜内在蛋白,其在生物膜上以同源或异源四聚体的形式起作用。根据序列相似性及亚细胞定位,植物水通道蛋白可分为PIP(plasmamembraneintrinsicprotein)、TIP(tonoplast intrinsic protein)、NIP(NOD26-like intrinsic protein)、SIP(small basic intrinsic protein)和XIP(X intrinsic protein)等5大类,其中,PIP定位在细胞膜,是介导细胞间水分跨膜运输的主要通道。橡胶树最早起源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是目前天然橡胶的主要商业来源。与其他植物相比,橡胶树除蒸腾耗水外,周期性的割胶活动也会造成水分的大量流失,因此,水分平衡对于橡胶树尤为重要。为揭示橡胶树水分平衡的分子机制,采用RT-PCR技术对1个PIP类水通道蛋白基因HbPIP1;1进行克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多聚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编码区长864 bp,预测编码287 aa,其理论分子量为30.80 kDa、等电点8.59、不稳定系数49.27、脂肪族指数22.34、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639,属于不稳定的疏水型碱性蛋白;蛋白含有水通道蛋白家族特有的MIP(major intrinsicprotein)结构域及6个典型的跨膜螺旋,每个螺旋的残基数介于20~23之间。研究构建了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载体,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烟草叶片进行了瞬时转化。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HbPIP1;1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与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的结果一致。在烟草叶片中的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显示,HbPIP1;1蛋白自身不能互作,这进一步得到了点对点的酵母双杂交实验的证实。以上结果表明HbPIP1;1蛋白可能通过异源互作的方式参与橡胶树水分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亚细胞定位 多聚化 双分子荧光互补 酵母双杂交
下载PDF
小麦mRNA剪接因子TaSR与TaHis的互作鉴定及其基因表达分析
4
作者 宋普文 邓佳乐 +5 位作者 杜玉新 陈家美 敬月婷 刘俊彤 李澳 胡海燕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2,共7页
为研究TaHis基因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首先克隆了TaHis基因全长编码序列,构建了pGBKT7-TaHis诱饵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对赤霉病诱导的小麦穗部酵母双杂交文库进行筛选,获得互作蛋白后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验证... 为研究TaHis基因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首先克隆了TaHis基因全长编码序列,构建了pGBKT7-TaHis诱饵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对赤霉病诱导的小麦穗部酵母双杂交文库进行筛选,获得互作蛋白后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验证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并利用RT-qPCR技术对抗感小麦材料中TaHis互作蛋白的赤霉病诱导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GBKT7-TaHis诱饵载体,经过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后,在四缺选择培养基(SD/-Leu/-Trp/-His/-Ade)上获得了18个酵母单克隆。测序后Blast分析发现,共获得5个可能与TaHis互作的蛋白质,其中在6个酵母单克隆中均鉴定到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mRNA剪接因子SR45a类蛋白(TaSR)编码序列。以百农4299为材料,克隆了TaSR基因全长编码区,并构建了pGADT7-TaSR载体,酵母双杂交试验表明,pGADT7-TaSR和pGBKT7-TaHis共转化的酵母细胞在四缺培养基(SD/-Leu/-Trp/-His/-Ade/X-α-Gal/AbA)上可以生长且显蓝色,表明TaSR和TaHis在酵母细胞中直接互作;构建了YC-TaHis、YN-TaSR载体,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表明,共转化YC-TaHis和YN-TaSR的烟草细胞中产生强烈荧光信号,进一步验证了TaSR与TaHis的互作。RT-qPCR分析显示,TaSR在抗性材料百农4299中受赤霉病诱导后上调表达,在感病材料百农607中受赤霉病诱导后下调表达,表明TaSR基因表达量与小麦赤霉病抗性呈正相关。综上,小麦TaSR与TaHis存在相互作用,且TaSR基因表达量与小麦赤霉病抗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TaHis TaSR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RT-QPCR
下载PDF
木薯MeHsfB3b转录因子与MeFKBP20蛋白互作关系验证
5
作者 王超群 李琳琳 +3 位作者 陈银华 张肖飞 姚远 耿梦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8,共9页
热激转录因子MeHsfB3b是调控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的重要节点,前期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获得MeHsfB3b的候选互作蛋白MeFKBP20,该蛋白属于FKBP型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基因家族。本研究克隆获得MeFKBP20基因全长为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蛋白... 热激转录因子MeHsfB3b是调控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的重要节点,前期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获得MeHsfB3b的候选互作蛋白MeFKBP20,该蛋白属于FKBP型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基因家族。本研究克隆获得MeFKBP20基因全长为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9.99 kDa,具有FKPB_C结构域。表达模式分析发现:MeFKBP20基因在木薯成熟叶片及根部高表达,在幼叶和叶柄的表达量较低;并能够迅速响应病原菌XpmCHN11诱导,持续保持较高的表达丰度,推测其参与了木薯响应病原菌侵染的过程。利用酵母双杂交点对点、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证明MeHsfB3b蛋白通过在201~241 aa区域与MeFKBP20蛋白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解析MeHsfB3b基因调控木薯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转录因子 FKBP型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拟南芥中WRKY31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与互作蛋白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艺桥 赵新杰 +3 位作者 牛芳芳 郭小华 杨博 江元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09,共9页
为深化对AtWRKY基因家族中功能尚未被报道成员的认识,探究拟南芥中WRKY转录因子基因在非生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与可能的机制,通过对AtWRKY31进行亚细胞定位以及转录活性分析,并利用qRT-PCR检测AtWRKY31在不同逆境处理1、3和12 h后的表达... 为深化对AtWRKY基因家族中功能尚未被报道成员的认识,探究拟南芥中WRKY转录因子基因在非生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与可能的机制,通过对AtWRKY31进行亚细胞定位以及转录活性分析,并利用qRT-PCR检测AtWRKY31在不同逆境处理1、3和12 h后的表达变化,通过酵母双杂交(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对其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与验证。发现AtWRKY31定位于细胞核,具有转录抑制作用,且表达受热害、低钾、低氮等处理显著的抑制。此外,发现WRKY31可以与WRKY31、WRKY6和WRKY42在体内发生互作。拟南芥WRKY31作为一个转录抑制子,可能通过与WRKY6和WRKY42转录因子互作来参与调控对一些非生物逆境的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WRKY31 亚细胞定位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分析玉米SSⅠ与PPDK1之间的蛋白互作 被引量:5
7
作者 崔喜艳 张继晓 +3 位作者 窦瑶 孙小杰 尹悦佳 刘相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9-53,59,共6页
【目的】分析玉米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Ⅰ)与质体型糖酵解途径关键催化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1)的蛋白互作关系,揭示可能发生互作的亚细胞位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 【目的】分析玉米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Ⅰ)与质体型糖酵解途径关键催化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1)的蛋白互作关系,揭示可能发生互作的亚细胞位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瞬时浸染烟草叶片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SSⅠ和PPDK1相互作用产生的荧光信号。【结果】双酶切试验鉴定表明,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重组载体构建正确;PCR结果证实,植物表达载体成功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中,可观测到SSⅠ和PP-DK1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黄色荧光信号。【结论】证实SSⅠ和PPDK1能够在植物活体细胞内发生真实的蛋白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Ⅰ PPDK1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 瞬时转化 蛋白质互作
下载PDF
ZmJAZ与ZmMYC2的BiFC互作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吕迪 陈茹梅 周晓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5,共9页
JAZ(jasmonate ZIM-domain)蛋白是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中关键的负调控因子,明确JAZ蛋白和MYC2之间的结合关系对整个JA信号通路至关重要。通过qRT-PCR筛选了在籽粒中较特异表达的ZmJAZ4、生殖器官中高表达的ZmJAZ8以及组成... JAZ(jasmonate ZIM-domain)蛋白是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中关键的负调控因子,明确JAZ蛋白和MYC2之间的结合关系对整个JA信号通路至关重要。通过qRT-PCR筛选了在籽粒中较特异表达的ZmJAZ4、生殖器官中高表达的ZmJAZ8以及组成型表达的ZmJAZ12,利用玉米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通过亚细胞定位和双分子荧光互作(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研究了这些JAZ蛋白的定位以及是否可以与ZmMYC2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ZmJAZ4、ZmJAZ8和ZmJAZ12均定位于细胞核,同时BiFC结果显示这些JAZ蛋白都可与ZmMYC2在细胞核中相互作用,证实了ZmJAZ家族蛋白可与JA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ZmMYC2结合的功能,提示它们可通过与ZmMYC2的结合影响其转录调控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 JAZ蛋白 MYC2转录因子 双分子荧光互作(BiFC)
下载PDF
红肉苹果MdMKK9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9
作者 孙晓红 李欣欣 +2 位作者 王彦博 陈奕州 张玉刚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9,共10页
MKK9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重要成员之一,是在植物细胞响应外界胁迫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酶。为深入研究苹果MKK9的相关功能,以红肉苹果‘黛红’为材料,克隆到MdMKK9基因CDS序列,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苹果cDNA文库,并通... MKK9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重要成员之一,是在植物细胞响应外界胁迫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酶。为深入研究苹果MKK9的相关功能,以红肉苹果‘黛红’为材料,克隆到MdMKK9基因CDS序列,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苹果cDNA文库,并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体内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和体外Pull-down试验进行MdMKK9互作蛋白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对苹果cDNA文库的筛选,共获得11个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应答逆境胁迫的候选互作蛋白;选取花青苷合成相关蛋白MdCHS及氮胁迫调控相关蛋白MdSPX3进行酵母双杂交、体内BiFC及体外Pull-down试验,结果证明MdMKK9可与MdSPX3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肉苹果 MdMKK9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互作蛋白
下载PDF
玉米ZmRBOHD1和ZmCDPK32的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10
作者 李洁 初智霖 +1 位作者 李小蒙 周晓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9-636,共8页
为探索玉米呼吸爆发氧化酶(RBOH)与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PK)协同调控花粉管极性生长的机制,通过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获得14个ZmRBOH家族基因,且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了ZmRBOH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ZmRBOHD1和ZmRBOHD2在玉米成熟花粉中特... 为探索玉米呼吸爆发氧化酶(RBOH)与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PK)协同调控花粉管极性生长的机制,通过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获得14个ZmRBOH家族基因,且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了ZmRBOH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ZmRBOHD1和ZmRBOHD2在玉米成熟花粉中特异表达.选择花粉特异表达的ZmRBOHD1和功能已知的花粉管极性生长调节因子ZmCDPK32开展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结论有如下2点:1)通过瞬时表达ZmRBOHD1-GFP融合蛋白证明ZmRBOHD1定位于细胞膜;2)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证实ZmRBOHD1可以和ZmCDPK32相互作用,并且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ZmRBOHD1具有潜在的CDPK磷酸化靶点.结果表明,ZmCDPK32可能通过与ZmRBOHD1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玉米花粉管发育,这为深入探究花粉管极性生长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呼吸爆发氧化酶 钙依赖型蛋白激酶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基于红色荧光蛋白的酵母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建立
11
作者 宓庆坤 商立民 +2 位作者 金超智 原艳芝 王建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10-216,222,共8页
目的在酵母细胞中建立基于酵母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yEmRFP)的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用于直观地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yEmRFP的N端片段(1~159 aa,RN159)和C端片段(160~236 aa,RC160)分别与转录因子Jun和Fos的碱性亮... 目的在酵母细胞中建立基于酵母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yEmRFP)的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用于直观地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yEmRFP的N端片段(1~159 aa,RN159)和C端片段(160~236 aa,RC160)分别与转录因子Jun和Fos的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ZIP)—bJun和bFos或其缺失突变体bFosΔZip相融合,构建重组质粒,其中bFosΔZip与bJun不存在相互作用,可作为阴性对照组,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细胞后,通过营养缺陷培养基筛选转化成功的酵母菌落,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酵母中重组yEmRFP蛋白质的荧光信号,判定该技术是否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RN159和RC160与bJun和bFos或bFosΔZip相融合的重组质粒。酵母表达体系中bJun和bFos的相互作用使yEmRFP重新组装为完整荧光蛋白质,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到强的红色荧光信号,利用流式细胞仪藻红蛋白(PE)通道计数20000个酵母细胞,其中约有25%酵母细胞具有红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组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同样在流式细胞仪PE通道中未检测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表明此体系无自发激活现象。结论成功开发了基于yEmRFP的酵母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可用于直观、快速检测和筛选蛋白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子荧光互补 蛋白质相互作用 酵母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 酵母
原文传递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彦薇 孔建强 安建梅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3年第5期443-447,共5页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体内或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将荧光蛋白在合适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2个片段,这2个片段借助融合于其上的目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彼此靠近,重新构建成完整的具有活性的...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体内或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将荧光蛋白在合适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2个片段,这2个片段借助融合于其上的目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彼此靠近,重新构建成完整的具有活性的荧光蛋白分子,从而产生荧光。BiFC方法简单直观,具有可视性的特点,对温度敏感,荧光片段种类较多,被广泛地应用到不同的细胞中,既可以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位点。此外,BiFC还能在蛋白构型的确定以及RNA的检测方面发挥作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双色荧光互补技术已经发展成包括多色荧光互补技术,BiFC和FRET联用技术以及BiFC和YTH联用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拓宽了BiFC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蛋白质片段互补 荧光蛋白 蛋白质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水稻条纹病毒NS3蛋白与水稻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间的互作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冬来 贾东升 +4 位作者 吴建国 杜振国 谢荔岩 吴祖建 谢联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3-496,共4页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NS3蛋白为病毒的沉默抑制子。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出一个与RSV NS3蛋白互作的基因片段。推测该基因的功能是编码水稻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NS3蛋白为病毒的沉默抑制子。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出一个与RSV NS3蛋白互作的基因片段。推测该基因的功能是编码水稻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进一步验证了NS3与GAPDH存在互作。瞬时表达实验表明,GAPDH与GFP基因融合蛋白在本氏烟表皮细胞细胞质中大量积累。此外,讨论了GAPDH蛋白在RSV侵染水稻过程中可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蛋白功能 互作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内分泌干扰物对核受体二聚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付晏 陈钦畅 +4 位作者 谭皓月 郭婧 于南洋 史薇 于红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31,共15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可模仿或拮抗天然激素与核受体结合,干扰核受体的同源或异源二聚,进而通过共调节因子的招募调控转录活性,最终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目前研究主要针对EDCs与核受体的结合过程,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可模仿或拮抗天然激素与核受体结合,干扰核受体的同源或异源二聚,进而通过共调节因子的招募调控转录活性,最终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目前研究主要针对EDCs与核受体的结合过程,忽视了其对核受体二聚化过程的影响,而该过程的阻断可直接导致转录失活。EDCs对于不同核受体二聚化的影响不同,只有激动剂EDCs能够促进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同源二聚化,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与具有激动或拮抗活性的EDCs结合后都可诱导ER二聚体的形成,但二聚化类型不同。通过检索ToxCast和Tox21数据库发现多达227种EDCs可以诱导ER二聚化,相比于ERα-ERα同源二聚体(6.09%~7.38%的活性率),EDCs更易诱导ERα-ERβ异源二聚体(11.25%~12.22%的活性率)和ERβ-ERβ同源二聚体(10.02%~11.69%的活性率)。EDCs也能够差异性诱导其他核受体如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与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不同类型的二聚体对于研究EDCs转录活性的生理学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报告的参考化学品研究发现,相比于配受体结合活性,二聚活性与转录活性之间有着更好的相关关系。本文从EDCs介导的核受体二聚化转录机制、二聚化与转录活性间的关系以及二聚化研究方法三方面,总结EDCs对核受体二聚化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理解EDCs的分子作用机制,推进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核受体 同源二聚体 异源二聚体 转录机制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不结球白菜BrCDF1的克隆和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与BrFKF1蛋白的互作验证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小婷 邵帅旭 +4 位作者 李英 张昌伟 侯喜林 沈振国 刘同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2-819,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CDF1基因在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 ssp.chinensis)抽薹开花过程中的调控机制,验证其是否与FKF1蛋白发生互作。[方法]以‘苏州青’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BrCDF1基因全长序列,并与其他物种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CDF1基因在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 ssp.chinensis)抽薹开花过程中的调控机制,验证其是否与FKF1蛋白发生互作。[方法]以‘苏州青’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BrCDF1基因全长序列,并与其他物种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将BrCDF1与报告基因YFP融合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p Early Gate101-BrCDF1-YFP,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瞬时表达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验证不结球白菜BrCDF1和BrFKF1蛋白是否存在互作。[结果]BrCDF1基因含有87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92个氨基酸。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野甘蓝(原变种)(Brassica oleracea var.oleracea)、萝卜(Raphanus sativus)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BrCDF1在进化过程中的保守程度分别为91.11%、88.25%、84.76%,保守性较高。BrCDF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BrCDF1和BrFKF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BrCDF1定位于细胞核,并且与BrFKF1互作,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较高,并可能参与了不结球白菜的光周期开花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BrCDF1 亚细胞定位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杆状病毒LEF-11蛋白自身相互作用关键区域的鉴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亚明 董战旗 +5 位作者 陈婷婷 胡楠 董非凡 黄亮 唐良彤 潘敏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4028-4035,共8页
【目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是蚕业上最常见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其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lef)LEF-11对病毒的增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证明LEF-11蛋白能够发生... 【目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是蚕业上最常见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其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lef)LEF-11对病毒的增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证明LEF-11蛋白能够发生自身相互作用形成寡聚体,本研究通过逐步截短探究LEF-11蛋白自身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方法】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技术和荧光定位(fluorescent co-location)技术,首先根据Bm NVP lef-11及各个截短片段序列和荧光蛋白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回收得到所有片段以及荧光标签片段,并且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回收后,将荧光标签片段分别连接到昆虫细胞表达载体p IZ/V5-His上,构建p IZ-Ds Red和p IZ-EGFP质粒,然后用相同方法构建LEF-11全长和逐步截短的LEF-11红色荧光融合蛋白载体,分别与p IZ-LEF11-GFP共同转染到家蚕Bm N-SWU1细胞中,更换普通培养基48 h后固定细胞并制片,最后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融合蛋白表达及定位情况,鉴定LEF-11蛋白自身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荧光双分子互补试验相关载体的构建步骤与荧光融合表达载体构建方法一致,转染处理及荧光观察方法也相同。【结果】杆状病毒LEF-11蛋白2—61和62—112端均能与LEF-11蛋白全长发生相互作用,分别共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步截短过程中,LEF-11蛋白N-端2—61、12—61、22—61、32—61、42—61和2—51均能与LEF-11蛋白全长共同定位于细胞质中,但其52—61、2—41未发生共定位;C-端截短片段能够与LEF-11蛋白全长发生共定位的有62—112、72—112、82—112、72—101和72—91,但92—112和72—81区域未发现共定位现象;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结果验证LEF-11蛋白N-端片段与LEF-11蛋白全长相互作用的有2—61、12—61、22—61、32—61、42—61、2—51,而2—41、52—61截短突变体则不能,与N-端片段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NPV LEF-11 双分子荧光互补 自身相互作用
下载PDF
H5N1型禽流感病毒核蛋白C端缺失削弱核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斌 周晓巍 +1 位作者 张莹莹 孙玉梅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9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克隆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核蛋白(NP)基因,将其定向插入双分子荧光载体,在细胞水平验证NP-NP的相互作用,进而确定NP-NP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方法:根据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的载体和N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将NP的结构基因定向克隆到... 目的:克隆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核蛋白(NP)基因,将其定向插入双分子荧光载体,在细胞水平验证NP-NP的相互作用,进而确定NP-NP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方法:根据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的载体和N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将NP的结构基因定向克隆到荧光载体上,得到重组荧光载体pBiFC-YC155-NP、pBiFC-YN155-NP、pBiFC-YC173-NP和pB-iFC-YN173-NP,瞬时转染293FT细胞,研究NP-NP相互作用;进一步对NP的C端进行缺失突变,然后定向克隆到pBiFC-YN173载体,令其分别与pBiFC-YC155-NP共转染293FT细胞,确定NP的C端在NP-NP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地位。结果:构建了NP基因的BiFC载体pBiFC-YC155-NP、pBiFC-YN155-NP、pBiFC-YC173-NP和pBiFC-YN173-NP;将pBiFC-YC155-NP和pBiFC-YN173-NP、pBiFC-YC173-NP和pBiFC-YN173-NP共转染293FT细胞后出现了荧光;缺失实验表明,NP的C端是NP在体内相互作用形成寡聚体所必需的。结论:验证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NP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并初步证明NP的C端是NP形成寡聚体的必需片段,为进一步研究NP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核蛋白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分子生物传感器与细胞内分子影像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殿冰 崔宗强 张先恩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12期1303-1312,共10页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由生物大分子通过基因重组或DNA合成所构成的传感器,能够实时、可视化探测活细胞及活体内关键分子事件。目前研究热度高、应用广的分子生物传感器包括分子信标(MB)、共振能量转移系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生物发光共振...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由生物大分子通过基因重组或DNA合成所构成的传感器,能够实时、可视化探测活细胞及活体内关键分子事件。目前研究热度高、应用广的分子生物传感器包括分子信标(MB)、共振能量转移系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如双分子荧光互补、三分子荧光互补等)。文章介绍了这几类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重点强调了它们在活细胞分子影像学中的运用,如:研究细胞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的定位、运动和动力学等。此外,还讨论了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眼见为实",分子生物传感器在这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它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深入到细胞内部去观察生物分子事件乃至生物学过程,从而解答更多的生物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传感器 细胞影像 分子信标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双分子荧光互补
原文传递
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术俊 赵保明 +2 位作者 唐洁 胡建国 吕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构建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活细胞内直接观察Olig2与Id4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新生大鼠脊髓RNA为模板,扩增Olig2和Id4基因,分别定向克隆到p... 目的构建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活细胞内直接观察Olig2与Id4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新生大鼠脊髓RNA为模板,扩增Olig2和Id4基因,分别定向克隆到pBiFC-VN173和pBiFC-VC155载体中,获得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对此2种质粒进行酶切鉴定、测序;用脂质体方法共转染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质粒到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lig2与Id4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表明成功构建了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该质粒能够有效地共同转染到靶细胞,Olig2和Id4在靶细胞中能够高效表达,并可以相互结合出现BiFC荧光信号,且该信号主要分布于胞质中。结论成功构建了用于BiFC技术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活细胞内检测到Olig2和Id4分子的相互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G2 DNA结合抑制因子4 重组质粒 转染 细胞定位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下载PDF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分析玉米MAPK5与bZIP72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建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4期152-154,161,共4页
[目的]分析玉米MAPK5与b ZIP72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p N-MAPK5和p C-b ZIP72,应用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APK5与b ZIP72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的荧光信号。[结果]ZmMAPK5... [目的]分析玉米MAPK5与b ZIP72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p N-MAPK5和p C-b ZIP72,应用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APK5与b ZIP72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的荧光信号。[结果]ZmMAPK5与Zmb ZIP72的Bi FC融合载体同时轰击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核中能发出黄色荧光。[结论]Zm MAPK5与Zmb ZIP72在植物细胞核内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mMAPK5 ZmbZIP72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蛋白互作 ZmMAPK5 ZmbZIP72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