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探寻人生原初的意义——论阎连科小说的生命意识 |
刘保亮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2
|
重读《活着》:探析余华创作思想的流变 |
程桂婷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6
|
|
3
|
论余华《活着》的死亡体验 |
王燕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4
|
余华《活着》中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分析 |
冯赛枫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6 |
2
|
|
5
|
论《活着》的语言与作品道家精神的统一 |
李昂
|
《珠江论丛》
|
2014 |
2
|
|
6
|
论余华小说文本的重复叙事特征——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
孙雅楠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2
|
|
7
|
活着,又不仅仅是活着——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
樊星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8
|
论余华《活着》的艺术风格 |
张兵芳
|
《甘肃高师学报》
|
2019 |
1
|
|
9
|
从小说到电影——《活着》中土地意象的电影符号转换 |
王梦秋
任茹文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0
|
《活着》,由“荒诞”与“非理性”构成的现代悲剧 |
俞姝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1
|
同曲变奏: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论张艺谋的《活着》对余华《活着》的改编 |
刘莎
|
《柳州师专学报》
|
2011 |
0 |
|
12
|
从“大包围市场推广策略”理论看广告代理业发展 |
徐春锋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3
|
从《活着》看余华的寓言式写作 |
解家忠
|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4
|
论《活着》中的“渴望长生”心理原型 |
倪阳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5
|
“悲欣交集”的文化学含义 |
李少龙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6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成因探源 |
孙绪敏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0 |
2
|
|
17
|
从绝望到绝望——余华小说的精神之旅 |
刘广远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8
|
王国维“自沉”原因新论 |
邵盈午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9
|
浅议张艺谋影片《活着》的主题和结构 |
张筠
|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 |
1
|
|
20
|
《活着》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
赵星汉
|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
|
200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