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人生原初的意义——论阎连科小说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保亮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7,共4页
阎连科执著地探寻人生原初的意义,是一位有着浓郁生命意识的当代作家。他以令人战栗和疼痛的方式,书写耙耧山民的沉重苦难、困境中的苦中作乐、近于原始的性爱,使“活着”本身呈现出人生意义。他把耙耧人置于死亡的阴影之中,以此激发他... 阎连科执著地探寻人生原初的意义,是一位有着浓郁生命意识的当代作家。他以令人战栗和疼痛的方式,书写耙耧山民的沉重苦难、困境中的苦中作乐、近于原始的性爱,使“活着”本身呈现出人生意义。他把耙耧人置于死亡的阴影之中,以此激发他们悲壮无畏地反抗宿命。作家对人生的体悟归结为生命应回归婴儿,回归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生命意识 活着 死亡 回归自然
下载PDF
重读《活着》:探析余华创作思想的流变 被引量:6
2
作者 程桂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5-88,共4页
余华在《活着》中塑造并讴歌了一个做稳了奴隶的阿Q式的福贵形象,表达出他对"活着"的庸俗理解。论文重读《活着》及其前后的其它作品,探析余华创作从"狼图腾"到"牛图腾"的思想流变。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福贵 狼图腾 牛图腾
下载PDF
论余华《活着》的死亡体验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燕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8-81,共4页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 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 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 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 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死亡情结 精神分析 生活
下载PDF
余华《活着》中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赛枫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4-76,97,共4页
历史中的"现实"元素和小说中的"虚构"元素表面上对立,然而它们并非以损害对方为目的。余华的小说《活着》巧妙地运用二者对抗产生的张力,使这两个元素处于一种稳固状态。。文章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三方... 历史中的"现实"元素和小说中的"虚构"元素表面上对立,然而它们并非以损害对方为目的。余华的小说《活着》巧妙地运用二者对抗产生的张力,使这两个元素处于一种稳固状态。。文章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三方面分析《活着》的张力,体味小说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现实 虚构 张力
下载PDF
论《活着》的语言与作品道家精神的统一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昂 《珠江论丛》 2014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迄今为止,《活着》仍然是余华最高水平的作品。从形式上看,这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部具有一种简洁、朴素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民间化的常用语汇、简洁的句子结构、隐蔽的叙事技巧等。这些表象的背后,是余华写作观念的转变——余华在写作... 迄今为止,《活着》仍然是余华最高水平的作品。从形式上看,这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部具有一种简洁、朴素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民间化的常用语汇、简洁的句子结构、隐蔽的叙事技巧等。这些表象的背后,是余华写作观念的转变——余华在写作中声音的隐退,从而让作品中的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观念的转变才是余华小说语言和叙事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也就能够很好地解释《活着》及其以后几部长篇小说风格的变化及水平高低的问题。《活着》的成功是由于其从语言、叙事到人物、故事,再到作品的深处都含蕴在中国传统哲学——道家精神中。从内到外三个层次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和谐统一,并且只有这种统一才能带来高度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余华 语言 道家精神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文本的重复叙事特征——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孙雅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94-100,共7页
重复,是余华写作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源泉。余华在90年代华丽转身,致力于对温情的张扬和传统叙事的回归,在生死存亡中建构起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悲悯意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转型后的经典之作,其中重复叙事表征之多,主要体现... 重复,是余华写作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源泉。余华在90年代华丽转身,致力于对温情的张扬和传统叙事的回归,在生死存亡中建构起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悲悯意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转型后的经典之作,其中重复叙事表征之多,主要体现为主题、话语、情节、场景、事件序列、意象上的重复;这两部作品的叙事特征强化了人物性格,塑造了典型形象;音乐与文学交融,感染力十足;营造美感,减弱悲剧效果。分析余华小说文本中“重复叙事”的表述、特征、艺术魅力,有利于推动其小说的重复叙事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重复叙事 《活着》 苦难 生命力
下载PDF
活着,又不仅仅是活着——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樊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0-167,共8页
当代文坛上,“活着”成为世俗化浪潮中一个格外引人瞩目的主题。作家们对这一主题的书写体现出他们对底层的理解、对“国民性”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有作家以对于“成功”故事的讲述表达了对超越“活着”的活法的探询,而关于成功以... 当代文坛上,“活着”成为世俗化浪潮中一个格外引人瞩目的主题。作家们对这一主题的书写体现出他们对底层的理解、对“国民性”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有作家以对于“成功”故事的讲述表达了对超越“活着”的活法的探询,而关于成功以后的悲剧的揭示则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此外,还有一批作家在世俗化浪潮中执着于生存意义的追问、生存“底线”的思考,对超越“活着”的可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与“活着”的主题形成了潜在的对话关系。由此可见,当代文学在叩问生命的意义、帮助当代人“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成功 追问 底线
下载PDF
论余华《活着》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兵芳 《甘肃高师学报》 2019年第4期22-25,共4页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福贵 语言特色 叙事风格
下载PDF
从小说到电影——《活着》中土地意象的电影符号转换
9
作者 王梦秋 任茹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36-40,共5页
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在情节、视角、意象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土地"这一重大意象变成了电影中的"皮影"尤其令人关注。论文试从《活着》在小说与电影中所强调的生存基... 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在情节、视角、意象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土地"这一重大意象变成了电影中的"皮影"尤其令人关注。论文试从《活着》在小说与电影中所强调的生存基础、历史情感以及各自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分析土地与皮影这两大生命意象,进而看出《活着》从小说走向电影在内容上的精神化、意义上的狂欢化和形式上的光影化这三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土地 皮影 转变
下载PDF
《活着》,由“荒诞”与“非理性”构成的现代悲剧
10
作者 俞姝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0-32,共3页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存的悲剧意识则是贯穿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余华是一位充满悲剧精神的作家,而对作品的荒诞和非理性化处理是他表现生存悲剧意识的有力手法。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传达出强烈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与荒诞境遇,并且...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存的悲剧意识则是贯穿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余华是一位充满悲剧精神的作家,而对作品的荒诞和非理性化处理是他表现生存悲剧意识的有力手法。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传达出强烈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与荒诞境遇,并且试图以道家式的“忘”来消解人类的生存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现代悲剧 生存苦难 荒诞
下载PDF
同曲变奏: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论张艺谋的《活着》对余华《活着》的改编
11
作者 刘莎 《柳州师专学报》 2011年第4期18-20,17,共4页
影视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本类型,常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改编,涉及到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一部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是对于原著精神实质把握的作品。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活着... 影视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本类型,常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改编,涉及到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一部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是对于原著精神实质把握的作品。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活着》对小说的改编为例,说明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忠实,而是一种同曲变奏的忠实,是超越的忠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影视文本 《活着》 改编
下载PDF
从“大包围市场推广策略”理论看广告代理业发展
12
作者 徐春锋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2-104,108,共4页
“大包围市场推广策略”的推出,标志着广告代理业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广告代理逐渐转变为世界性的传达代理,其职能、产业经营和交易制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关键词 生活者 经营伙伴 集团化 专业化 广告代理业
下载PDF
从《活着》看余华的寓言式写作
13
作者 解家忠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5-18,共4页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式写作特征的杰作。其中,作家对生活的发现、提炼不但得到完美的艺术呈现,而且直抵大众的经验,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文章从叙事策略和文本结构两个方面来浅析《活着》中作者在寓言式写作上的特点,进...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式写作特征的杰作。其中,作家对生活的发现、提炼不但得到完美的艺术呈现,而且直抵大众的经验,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文章从叙事策略和文本结构两个方面来浅析《活着》中作者在寓言式写作上的特点,进一步体味其间的特殊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寓言式写作
下载PDF
论《活着》中的“渴望长生”心理原型
14
作者 倪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69-73,共5页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活着》,发现福贵历经磨难最终活着是"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体现。这是《活着》成为经典的根本。《活着》是表现"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一套符号体系。"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产物...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活着》,发现福贵历经磨难最终活着是"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体现。这是《活着》成为经典的根本。《活着》是表现"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一套符号体系。"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产物分为两种:一是低级"长生"状态,好死不如赖活着;二是高级"长生"状态,生命不息。这种心理体现在《活着》中则是福贵杂糅了这两种状态,因而引起争论。将这两种状态二元归一,争论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符号体系 “渴望长生” 争论的终结
下载PDF
“悲欣交集”的文化学含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少龙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4-163,共10页
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如前人所说是为了其个人的修为与发展,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一种决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人格构建,去恢复佛教正统,并用佛教去填补中国文化“宗教缺失”的空白;以“献身... 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如前人所说是为了其个人的修为与发展,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一种决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人格构建,去恢复佛教正统,并用佛教去填补中国文化“宗教缺失”的空白;以“献身说法”的方式,唤起人的觉醒,倡导人性回归,并从中寻找出一条救国救民、拯救文化的“救国之道”。爱国、救国、报国,是李叔同最大的人生价值所在。李叔同将他的“悲欣交集”留在了世间,是要告诉人们人的价值,人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生命存在的状态,是可以优美的。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众生,虽有着各种各样的坎坷、艰难与困苦,但仍然无限美好和充满希望。李叔同的一生,为世人构建和展示了一种“风姿绰约的美”,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生命存在的力量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叔同 悲欣交集 生命存在状态 救国报国 人生价值
原文传递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成因探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绪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8-21,共4页
“生命高于一切”像一面不倒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的小说创作中 ,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命态度成为新时期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池莉如此看重生命本体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力图探本求源 。
关键词 池莉小说 生命态度 活着
下载PDF
从绝望到绝望——余华小说的精神之旅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广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9-54,共6页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绝望 反抗绝望 “活着”的悲剧
下载PDF
王国维“自沉”原因新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盈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王国维"自沉"的个案充分证明:作为"近代美学之父",在他身上凝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超越精神,故尔其"自沉"便具有了超常的哲学意味。死,对于王氏来说,并不意味着所谓的"殉葬"、"殉道",... 王国维"自沉"的个案充分证明:作为"近代美学之父",在他身上凝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超越精神,故尔其"自沉"便具有了超常的哲学意味。死,对于王氏来说,并不意味着所谓的"殉葬"、"殉道",而是生发为一种文化信仰、人格完成的象征;正是"死",使王氏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美学焕发出不灭的光彩。文章对对王氏所醉心的"天才说"与"游戏说"予以特殊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自沉 天才说 游戏说 殉葬说 殉道说 殉清说
下载PDF
浅议张艺谋影片《活着》的主题和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筠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46-50,共5页
文章结合有关电影改编层级及电影叙事特点等影视批评理论,研究和赏鉴影片《活着》的主题和叙事结构,同时对比小说原著,客观评价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
关键词 影片《活着》 电影改编 电影语言
下载PDF
《活着》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星汉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6-77,共2页
《活着》其实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从此书起 ,余华似乎放弃了以往对现实的"仇恨" ,转而寻求"真理" ,展示"高尚" ;尽管他仍然沿用了以往的叙述方式和题材 ,但却淡化了 ,并采用了一种"反复"叙述... 《活着》其实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从此书起 ,余华似乎放弃了以往对现实的"仇恨" ,转而寻求"真理" ,展示"高尚" ;尽管他仍然沿用了以往的叙述方式和题材 ,但却淡化了 ,并采用了一种"反复"叙述手法 ,这种手法看似简单 ,却能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敌对 同情 反复的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