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视域中的叶嘉莹词学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磊 钟锦 《兰州学刊》 2004年第5期239-242,共4页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叶嘉莹词学思想中“弱德之美”、“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苏词之幽咽怨断”三个论题作出分析 ,试图指出这些论题不仅是词学所面对的问题 ,而且是关涉到哲学所面对的人生意义问题。从而看到叶嘉莹词学中包孕着...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叶嘉莹词学思想中“弱德之美”、“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苏词之幽咽怨断”三个论题作出分析 ,试图指出这些论题不仅是词学所面对的问题 ,而且是关涉到哲学所面对的人生意义问题。从而看到叶嘉莹词学中包孕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 ,超越了具体学科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词学 叶嘉莹 弱德之美 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 幽咽怨断
下载PDF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初探
2
作者 蔡雯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诗词中兴发感动力量的传达、时刻流露出高贵的道德情操、严分文体并明晰各种文体的美感特质,引入西方理论为中华诗教提供全新的评赏角度。其诗教对象、方法、内容浑然一体,自成体系,既契合传统,又适用当下,应予以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叶嘉莹 吟诵 兴发感动 弱德之美
下载PDF
论《花间集》中的弱德之美及其差异性——以温庭筠、韦庄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方文祺 方盛良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20-124,共5页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在研讨词体美感特质过程中提炼的重要概念,涵盖作者创作、文本空间和读者接受三个层面。叶嘉莹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人的创作为典型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弱德”予以充分揭示。温、韦分属花间本色与...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在研讨词体美感特质过程中提炼的重要概念,涵盖作者创作、文本空间和读者接受三个层面。叶嘉莹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人的创作为典型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弱德”予以充分揭示。温、韦分属花间本色与花间别调,二者不仅在个体境遇、性情德行方面略有差异,而且文本潜能、带给读者的美感体验亦有不同,从中可看出花间词家词作中弱德之美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德之美 花间词 温庭筠 韦庄 美感特质
下载PDF
再论“弱德之美”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庆雨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年第2期226-239,共14页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论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弱德"与儒家心性之学颇有相通之处,具有柔韧性、内在性、亲证性等特点。"弱德之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生成过程亦可结合儒家...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论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弱德"与儒家心性之学颇有相通之处,具有柔韧性、内在性、亲证性等特点。"弱德之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生成过程亦可结合儒家心性之学来探究,却又不为儒家心性之学所拘囿。"弱德之美"固属文学范畴,然亦可引申开来,发掘其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弱德之美 儒家心性之学
原文传递
从“别是一家”到“弱德之美”——关于词的艺术个性探索之回顾与思考
5
作者 王靖懿 张仲谋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4-22,123,共10页
关于词的艺术个性的探索,是千年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专门话题。宋代李之仪说词"自有一种风格",李清照称词"别是一家";明代王世贞说词的特点在"香而弱";清代宋征璧说"词之旨本于私自怜",焦循说... 关于词的艺术个性的探索,是千年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专门话题。宋代李之仪说词"自有一种风格",李清照称词"别是一家";明代王世贞说词的特点在"香而弱";清代宋征璧说"词之旨本于私自怜",焦循说词的独特功能在抒发人性情中所寓之柔气,刘熙载说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王国维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现代词学家杨海明先生说词是"心绪文学",叶嘉莹先生说词之所长在表现"弱德之美"。当代词学,应在保持词学文献研究良好局面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词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 艺术个性 别是一家 弱德之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