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细菌定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刘健慧 王丹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了解NICU中住院早产儿的细菌定植状况及定植菌的耐药性。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03年4月间在北京协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进行细菌学监测,于入院时和入院后每周常规做咽拭子及直肠拭子培养。收集每位早产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 目的了解NICU中住院早产儿的细菌定植状况及定植菌的耐药性。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03年4月间在北京协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进行细菌学监测,于入院时和入院后每周常规做咽拭子及直肠拭子培养。收集每位早产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7例早产儿共培养出183株定植菌。入院当天即有细菌定植者11例,入院后发生细菌定植者52例。定植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8%)。早产儿获得细菌定植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住院时间长、应用机械通气、胃肠外营养、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美罗培南在目前所用抗生素中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最高,但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定植之间具有相关性。败血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定植1周左右为败血症高发期。结论应对在NICU住院的早产儿进行细菌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判断细菌定植状态和采取保护措施。控制抗生素使用、缩短住院时间和胃肠外营养的时间,对控制早产儿细菌定植将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细茵定植 院内感染
原文传递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部分定植细菌定植特点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34
2
作者 徐焱 王丹华 徐英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掌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体内细菌定植的特点,了解抗生素对细菌定植及耐药的影响,为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策略奠定基础。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在NICU住院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入院后不同时间点和应用抗生素前后的... 目的掌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体内细菌定植的特点,了解抗生素对细菌定植及耐药的影响,为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策略奠定基础。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在NICU住院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入院后不同时间点和应用抗生素前后的咽和直肠拭子培养,共计1320份标本,掌握其细菌定植和耐药情况及抗生素对其影响。结果NICU患儿中最常见的定植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6.9%)、大肠埃希菌(22.5%)及屎肠球菌(14.4%)。主要肠杆菌产ESBLs的比例为22%,随住院时间延长,其比例有所上升,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2,P<0.05)。大肠埃希菌为产ESBLs最主要的细菌,其产酶比例高达36.2%,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13.4%)。随住院时间延长,定植菌的耐药性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对NICU中的肠杆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主要有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应用美罗培南后新生儿定植菌群发生改变,屎肠球菌增加,出现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结论对NICU中的患儿进行细菌学监测,掌握细菌定植的规律、流行趋势及耐药特点有助于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抗生素的应用会导致定植菌菌种及耐药性改变,严格掌握应用指征和疗程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细菌定植 抗生素 耐药
下载PDF
不同护理方法预防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感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9
3
作者 赵益 彭巧君 周文华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4年第7期232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口腔护理最为有效的护理形式、频次和护理液,找出影响口咽部细菌定植及发生口腔溃疡、口臭和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提供针对性的措施。[方法]采用析因设计的方法,将27例机...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口腔护理最为有效的护理形式、频次和护理液,找出影响口咽部细菌定植及发生口腔溃疡、口臭和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提供针对性的措施。[方法]采用析因设计的方法,将27例机械通气病人进行交叉分组,按照由不同口腔护理形式、护理频次和护理液的搭配进行口腔护理,观察比较口咽部的细菌定植数量及口腔溃疡、口臭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护理方式(A因素)、护理频次(B因素)以及护理液(C因素)两两之间的一级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因素之间均无交互作用;护理频次对口腔细菌定植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3组间两两比较,Tid组与Q6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Q6h组较Tid组和Bid组细菌定植数量减少明显;护理液对口腔细菌定植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3组间两两比较,生理盐水组与益口含漱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益口含漱液组较生理盐水组细菌定植数量减少明显。在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方面,益口含漱液组对预防治疗口腔溃疡的有效率(55.6%)高于西帕依固龈液组(11.1%);在改善口臭和出血方面,西帕依固龈液组优于益口含漱液组及生理盐水组。[结论]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采用先冲洗后擦洗法配合益口漱口液进行Q6h的口腔护理是较为有效的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护理 机械通气 细菌定植 口腔感染 护理方式 护理液 护理频次
下载PDF
痰液培养定植菌与病原菌判断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8
4
作者 孙敬 陈会 +2 位作者 余理智 邓林强 熊章华 《江西医学检验》 2006年第6期485-488,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咳痰标本培养定植菌与病原菌判断方法。方法296例培养生长潜在病原菌的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计数,同时观察白细胞和潜在病原菌之间的免疫病理现象,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综合三方面对所生长的潜在病原菌进行判断... 目的探讨一种咳痰标本培养定植菌与病原菌判断方法。方法296例培养生长潜在病原菌的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学计数,同时观察白细胞和潜在病原菌之间的免疫病理现象,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综合三方面对所生长的潜在病原菌进行判断。以患者依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用药后的疗效以及有无感染症状体征为判断依据。结果296例标本中,单纯依据培养鉴定确定的病原菌与临床的符合率为48.3%;合格、可接受标本234份(79%),所培养的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不合格标本(60.3%vs3.2%,P<0.005);234份合格标本中,白细胞吞噬细菌或与细菌并存现象的标本121份,所培养的细菌均确定为感染病原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未观察到免疫病理现象的标本(100%vs21.2%,P<0.005);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布兰汉菌(50株),葡萄球菌(22株),肠杆菌科细菌(86株),非发酵菌(138株)四类不同的细菌感染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100%、59.1%、49.3%、29.7%(P<0.005)。结论实验室对咳痰标本培养出的条件致病菌不可单纯依据生长情况选择细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实验,而必须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直接涂片的微观现象(细胞学状态及免疫病理现象)和培养生长情况三个方面来确定感染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液 细菌培养 感染 定植
下载PDF
应用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细菌培养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蓝惠兰 陈瀚熙 +3 位作者 谭杏飞 张秀浓 梁大连 王媚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87-789,共3页
目的分析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对呼吸道及呼吸机管道细菌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30例,在ICU建立人工气道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机械通气336h以上的患者,分别于上机1h、72h、168h、240h... 目的分析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对呼吸道及呼吸机管道细菌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30例,在ICU建立人工气道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机械通气336h以上的患者,分别于上机1h、72h、168h、240h、336h采样;采样部位分别为患者的咽峡部、下呼吸道、呼吸机管道送气端、湿化罐湿化液;对采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菌落数与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段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学变化。结果呼吸道与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57.50%。呼吸机管道与呼吸道定植菌具有同源性;呼吸道不同采样时间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呼吸机管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细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长呼吸机湿化罐使用时间湿化罐内湿化液细菌无增加。结论延长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至336h,呼吸道及呼吸机管道系统细菌随时间增加差异无显著性;持续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湿化罐及湿化液336h内无需更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定植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呼吸机管道
原文传递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细菌定植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茂军 陈昌辉 +4 位作者 陈先云 王晓敏 陈丽娜 李兰 李晶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62-763,783,共3页
目的观察NICU细菌定植及医院感染情况,以降低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 2009年1-12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465例新生儿入院时行痰培养,进行定植菌检测。机械通气患儿更换或拔除气管插管时,常规留气管插管头行细菌培养。所有培养阳性结果行... 目的观察NICU细菌定植及医院感染情况,以降低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 2009年1-12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465例新生儿入院时行痰培养,进行定植菌检测。机械通气患儿更换或拔除气管插管时,常规留气管插管头行细菌培养。所有培养阳性结果行药敏试验。住院时间>48 h的426例新生儿纳入医院感染调查,疑似医院感染时,根据临床表现行相关病原学检查。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日医院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结果 465例新生儿行痰培养,72.7%(338/465例)有细菌定植,其中38.8%为正常菌群,61.2%为致病菌。定植的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4%(53/426例),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1‰,呼吸机使用率为2.5%,VAP发病率为65.6‰。不同出生体质量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2.35,P<0.05),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有致病菌定植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于无致病菌定植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9.88,P<0.05)。结论细菌(尤其是致病菌)定植在NICU很常见,革兰阴性细菌是常见定植致病菌,致病菌定植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对NICU住院患儿进行定植菌检测,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细菌定植 医院感染 监测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among bacterial colonization,airway inflam-mation, and bronchodilator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被引量:18
7
作者 WANG Hao-yan LIU Jian-kun +1 位作者 HUANG Hui-xue WENG Xin-zh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84-687,共4页
Bronchodilator reversibility, a response of airway to bronchodilator, occurred in 64% of stab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n patients with COPD who have a significant response to br... Bronchodilator reversibility, a response of airway to bronchodilator, occurred in 64% of stab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n patients with COPD who have a significant response to bronchodilators, a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sponse to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s similar to that in asthma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bacterial colonization bronchodilator reversibility airway inflammation
原文传递
甲硝唑与乳杆菌活菌制剂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微生物群影响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琛 黄少磊 +3 位作者 丛丽敏 董为为 李明 袁杰利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7期773-778,共6页
目的对300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随机使用甲硝唑(100例)、乳杆菌活菌制剂定君生(100例)及甲硝唑联合定君生(100例),观察乳杆菌在阴道内定植情况及用药前后阴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提供实... 目的对300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随机使用甲硝唑(100例)、乳杆菌活菌制剂定君生(100例)及甲硝唑联合定君生(100例),观察乳杆菌在阴道内定植情况及用药前后阴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提取300例BV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的阴道微生物总基因组DNA,以德氏乳杆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患者用药后德氏乳杆菌在阴道内的定植情况。以细菌16S rRNA V3区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所得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用药对微生态变化的影响状况。结果甲硝唑治疗组用药前后均没有德氏乳杆菌检出;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德氏乳杆菌检出率为54%;甲硝唑联合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德氏乳杆菌检出率为76%。甲硝唑治疗组用药后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微生物群结构失衡;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微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微生物群结构无显著差异;甲硝唑联合定君生治疗组用药后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但较前两组有所增加,微生物群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硝唑显著降低BV患者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引起微生态失衡;定君生对BV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明显小于甲硝唑;定君生的使用有利于甲硝唑干预后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微生态平衡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德氏乳杆菌 定植 微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烧伤创面病原菌定植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9
作者 闫沛 李武平 +3 位作者 周琴 王蕾 李双 白艳玲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分析烧伤后不同时期创面病原菌定植情况及影响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集131例烧伤患者不同时期的创面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其相关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伤后各时期细菌定植情况及影响定植的危险因素。结果烧伤后第3、7... 目的分析烧伤后不同时期创面病原菌定植情况及影响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集131例烧伤患者不同时期的创面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其相关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伤后各时期细菌定植情况及影响定植的危险因素。结果烧伤后第3、7、14天,创面细菌定植阳性率逐渐上升,分别为26.72%、61.32%、89.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02,P=0.00)。病区环境、年龄、创面用药、抗菌药物联用、烧伤深度、烧伤类型6方面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病原菌在创面定植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烧伤后创面病原菌定植率不断增高,多重耐药菌不断增多;对烧伤患者分区管理,合理用药,积极处理创面,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病原菌 细菌定植 创面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evelopment 被引量:15
10
作者 Xiao-Zhong Huang Li-Bin Zhu +1 位作者 Zhong-Rong Li Jing Li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13年第4期46-53,共8页
The intestinal tract is colonized soon after birth with a variety of ingested environmental and maternal microflora. This proces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mode of delivery, diet, environment, and the us... The intestinal tract is colonized soon after birth with a variety of ingested environmental and maternal microflora. This proces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mode of delivery, diet, environment, and the use of antibiotics. Normal intestinal microflora provides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n, ensures tolerance to foods, and contributes to nutrient digestion and energy harvest. In addition, enteral feeding and colonization with the normal commensal flora are necessar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Intestinal commensal microorganisms also provide signals that foster normal 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the ensuing immune responses. There is increasingly recognition that alterations of the microbial gut flora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may be related to certain diseas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ecosystem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its role in regulat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a few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 Disrup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 normal gut microflora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s includ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colonization INTESTINAL barrier INTESTINAL MICROFLORA Microbiota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MATURE infants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下载PDF
新型防喷溅呼吸回路管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及气道多重耐药菌定植的预防作用:一项318例患者前瞻性随机对照干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许嵩翱 郁慧杰 +4 位作者 孙辉 朱湘筠 徐小琴 许俊 曹伟中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观察新型防喷溅呼吸回路管对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气道内多重耐药菌(MDR)定植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生单盲随机平行对照干预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 目的观察新型防喷溅呼吸回路管对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气道内多重耐药菌(MDR)定植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生单盲随机平行对照干预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接受MV治疗的330例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封闭式吸痰组和防喷溅吸痰组。3组患者分别使用普通呼吸回路管、封闭式吸痰装置和新型防喷溅呼吸回路管进行MV及吸痰。记录3组患者VAP发生率,气道细菌、MDR和真菌的定植率,以及MV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人均住院费用和院内预后。结果在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不全、中途退出等病例后,最终318例纳入分析。与开放式吸痰组比较,封闭式吸痰组和防喷溅吸痰组总VAP发生率有降低趋势[20.95%(22/105)、21.90%(23/105)比29.63%(32/1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1000个MV日VAP发生例数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例:14.56、17.35比23.07)。开放式吸痰组和防喷溅吸痰组气道细菌定植率和MDR定植率均明显低于封闭式吸痰组[32.41%(35/108)、28.57%(30/105)比46.67%(49/105),20.37%(22/108)、15.24%(16/105)比39.05%(41/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放式、封闭式、防喷溅吸痰组真菌定植率分别为4.63%、3.81%、6.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封闭式吸痰组比较,开放式吸痰组和防喷溅吸痰组MV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有缩短趋势[MV时间(d):8.00(4.00,13.75)、8.00(5.00,13.00)比9.00(5.00,16.00),ICU住院时间(d):10.00(6.00,16.oo)、11.00(7.00,19.00)比13.00(7.50,22.00),总住院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回路管 细菌定植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旻 周新 +1 位作者 张杏怡 丁星 《微生物与感染》 2006年第2期99-102,117,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是否存在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其对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与急性加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COPD稳定期患者,对其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菌学定量、定性分析,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是否存在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其对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与急性加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COPD稳定期患者,对其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菌学定量、定性分析,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痰液白细胞介素6(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结果46例中、重度COPD患者中,在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痰标本菌落计数〉10^6 CFU/ml分别为32.6%(15/46)和45.65%(21/46),BALF菌落计数〉1护CFU/M则分别为44.4%(4/9)和54.5%(6/11),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占首位,急性加重期菌落数显著高于稳定期,存在细菌定植的患者痰液中IL-6及TNFα的浓度显著高于无细菌定植的患者,细菌定植和IL-8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部分COPD稳定期患者存在细菌定植,细菌定植的患者可能通过菌落数量的增加和促使气道炎症反应而导致急性加重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细菌 定植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体内的定殖动态及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6
13
作者 付思娅 陈双林 闫淑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1-568,共8页
为了探讨具生防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体内的定殖动态与其防治辣椒疫病的关系,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盆栽苗防效法筛选生防菌株,依据菌体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和16SrDNA序列鉴定菌种,用抗利福平标记研究菌株在辣椒苗中的定殖动态,在同... 为了探讨具生防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体内的定殖动态与其防治辣椒疫病的关系,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盆栽苗防效法筛选生防菌株,依据菌体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和16SrDNA序列鉴定菌种,用抗利福平标记研究菌株在辣椒苗中的定殖动态,在同时接入植物内生细菌和灌根接种辣椒疫霉菌的条件下分析生防菌株的定殖数量与防效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G9、R15和J13对辣椒疫病防效最好,经鉴定均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菌株G9和R15在辣椒根部定殖量高于菌株J13;定殖周期均在30-40d,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菌株G9和R15在接种第15d时定殖量最高,菌株J13在根、茎和叶中定殖量达到最高的天数分别为第9、15和15-20d,定殖数量的变化为根〉茎〉叶。菌株G9定殖量达到9.73×10^5cfu·g-1时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100%,保持该数量的时间约6d;菌株R15定殖量达到6.30×10^5cfu·g-1以上时对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100%,保持该数量的时间约14d。研究结果展现了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疫病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潜力,为制定植物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施用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内生细菌 定殖动态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谨 何耀红 +4 位作者 呼玮 朱瑞霞 刘淑梅 张萍 崔建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与细胞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呼吸科慢病管理人群中诊断明确的老年(年龄≥65岁)COPD稳定期患者50例(观察组),对...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与细胞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呼吸科慢病管理人群中诊断明确的老年(年龄≥65岁)COPD稳定期患者50例(观察组),对其诱导痰液进行细菌学定量,测定痰及血中白介素8(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免疫因子(CD4+、CD8+和CD4+/CD8+)的水平,并与同期在体检中心招募的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50例,其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率为64.0%,致病菌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及真菌,分别占27.8%、16.7%、13.9%、11.1%、8.3%、8.3%、5.6%、5.6%、2.7%,其中4例合并2种定植菌占11.1%。老年COPD稳定期细菌定植患者痰IL-8、血IL-8及血hs-CRP水平分别为(408.73±286.09)ng/L、(63.49±42.98)ng/L、(12.15±8.13)mg/L,无细菌定植患者痰IL-8、血IL-8及血hs-CRP水平分别为(242.61±85.52)ng/L、(36.66±11.91)ng/L、(6.50±3.97)mg/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4+、CD8+和CD4+/CD8+值分别为(38.40±4.92)%、(24.32±8.76)%、(1.89±0.90),其中细菌定植患者分别为(36.37±8.26)%、(28.96±7.45)%、(1.29±0.27),无细菌定植患者分别为(25.06±5.97)%、(36.44±9.30)%、(0.73±0.3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存在下呼吸道细菌的定植,而且可以出现一种以上致病菌的定植;细菌定植患者存在明显的气道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缺陷,这三者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导致COPD急性加重趋于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下呼吸道 细菌定植 气道炎性反应 细胞免疫缺陷
下载PDF
痰涂片检出白细胞吞噬细菌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15
作者 曹慧玲 杭鸣 +4 位作者 赵苏瑛 杨琳 吴玲 李岷 汪小蓉 《检验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痰涂片检出白细胞(WBC)吞噬细菌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175例住院患者的合格痰标本,通过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观察WBC和细菌之间的免疫病理现象(吞噬或伴行),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痰涂片检出白细胞(WBC)吞噬细菌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175例住院患者的合格痰标本,通过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观察WBC和细菌之间的免疫病理现象(吞噬或伴行),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痰涂片结果与患者临床情况、培养一致性对于鉴别致病菌和定植菌的辅助诊断作用。结果 175例患者中,56.6%年龄在70岁以上,85.1%具有一定的感染症状,而91.4%在留取痰标本之前接受过抗菌治疗,痰涂片可见WBC吞噬或伴行细菌的标本51例(30%),与细菌培养结果的一致性(84.3%)显著高于未见WBC吞噬或伴行细菌的标本(58.1%,P<0.05),且对致病菌的鉴别率(92.2%)也明显高于未见WBC吞噬或伴行细菌的标本(38.7%,P<0.05)。结论痰涂片检出WBC吞噬或伴行细菌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在临床实验室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涂片 白细胞吞噬细菌 细菌培养 病原菌 定植菌
下载PDF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14
16
作者 姚静 陈迪 +1 位作者 郑晓燕 王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2667-2668,2671,共3页
[目的]对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采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对普洱茶渥堆发酵各阶段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试验表明,普洱茶渥堆发酵各阶段的细菌包括了芽孢杆菌、克雷伯... [目的]对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采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对普洱茶渥堆发酵各阶段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试验表明,普洱茶渥堆发酵各阶段的细菌包括了芽孢杆菌、克雷伯氏菌、鞘氨醇杆菌、短杆菌、红球菌、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7个种类,其中芽孢杆菌所占比例远大于其他细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结论]研究可为研制普洱茶高效发酵剂、缩短发酵时间、改善普洱茶品质,以及实现普洱茶清洁化和产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发酵 细菌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密闭式吸痰管更换频率对吸痰管管壁细菌定植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朱顺芳 李亚洁 +4 位作者 耿穗娜 季长娥 王静新 蒋晓青 邓瑛瑛 《护理学报》 2010年第8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24h和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对吸痰管尖端细菌定植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制定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入选的66例患者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24h组(每24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及72h组(每72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各33例... 目的观察24h和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对吸痰管尖端细菌定植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制定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入选的66例患者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24h组(每24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及72h组(每72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各33例,其中72h组有6例被剔除,实际为27例,比较两组更换的吸痰管尖端管壁细菌定植率及定植菌密度的差异。结果导管细菌定植总发生率、24h组发生率及72h组发生率分别为65%、61%、7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植菌密度72h组与24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每24h与每72h更换1次吸痰管对密闭式吸痰管细菌定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每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也是安全的,进一步的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式吸痰管 更换频率 细菌定植
下载PDF
维生素D缺乏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高波 黄河 +1 位作者 张敏 沈观乐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6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且细菌培养阳性患者30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肺功能等一般资料相匹配的细菌培养阴性30例...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且细菌培养阳性患者30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肺功能等一般资料相匹配的细菌培养阴性30例稳定期COPD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1,25-OH维生素D浓度。结果观察组血清1,25-OH维生素D浓度平均为(22.56±7.65)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57±10.13)n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定期COPD合并细菌定植的患者其血1,25-OH维生素D浓度明显降低,提示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更容易合并呼吸道细菌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维生素D 细菌定植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下呼吸道细菌定植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旻 周新 +1 位作者 张杏怡 丁星 《国际呼吸杂志》 2008年第17期1034-103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lower airway bacterial colonization,LABC)与气道炎症和肺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稳定期入选确诊中、重度COPD患者(男性38例,...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lower airway bacterial colonization,LABC)与气道炎症和肺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稳定期入选确诊中、重度COPD患者(男性38例,中度24例)46例,于基线期进行痰菌落计数、细菌培养,细胞因子检测和肺功能检查,随访1年后统计患者COPD急性加重次数,并于研究结束时复测肺功能。结果在基线期痰细菌菌落计数〉10^6 cfu/ml的患者为15例(32.6%),提示存在LABC,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7/15)。存在LABC患者基线期痰液中的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缸分别为(188.33±127.19)pg/ml和(169.33±119.86)pg/ml]显著高于无LABC患者组[分别为(104.84±133.84)pg/ml和(100.97±108.85)pg/ml](P〈0.05);两组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为(2.92±1.11)次和(2.21±0.49)次,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值分别为(0.063土0.12)L和(0.044±0.13)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下降水平与急性加重发生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部分COPD稳定期患者的气道中存在LABC,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LABC可能是影响COPD病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细菌定植 肺功能
原文传递
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的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艳 张欢 李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28-2130,共3页
目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进行分析研究,以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22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114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脐部护理,干预组则采用脐部干预措施,对比两... 目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进行分析研究,以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22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114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脐部护理,干预组则采用脐部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脐部细菌感染率及细菌定植率,并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25例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45例,感染率为20.0%;观察组感染率为10.5%,对照组为29.7%,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细菌定植率分别为95.6%和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新生儿病原菌的感染率只有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部感染的原因以脐端消毒不严所致的感染率最高,为55.0%;其次是脐带结扎位置及脐带修剪不净,感染率分别为22.6%和22.2%。结论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定植的好发部位,因此需要做好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脐部 细菌定植 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