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乳杆菌表面性质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清 刘小莉 +2 位作者 王英 董明盛 周剑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7-101,共5页
通过对10株不同来源的植物乳杆菌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能力的测定,探究植物乳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Li Cl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处理,探究参与植物乳杆菌对细胞黏附过程的物质。结果表明:植物... 通过对10株不同来源的植物乳杆菌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能力的测定,探究植物乳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Li Cl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处理,探究参与植物乳杆菌对细胞黏附过程的物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3-4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最强。所选的不同植物乳杆菌之间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性;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因此,自聚集能力和疏水性可以作为筛选具有高黏附细胞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的参考指标。同时Li Cl处理前后,植物乳杆菌自聚集能力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均有所下降,表明菌株表面蛋白类物质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参与自聚集和黏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自聚集 疏水性 黏附
下载PDF
15株乳酸菌的表面性质及其黏附能力 被引量:16
2
作者 占萌 李柏良 +3 位作者 王成凤 李慧臻 李子叶 霍贵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22-127,共6页
为了初步探讨乳酸菌的黏附机制,对15株乳酸菌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筛选出高黏附性乳酸菌菌株。采用化学试剂和酶处理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细胞壁表面成分,再经过cFDA-SE荧光标记后,测定其... 为了初步探讨乳酸菌的黏附机制,对15株乳酸菌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筛选出高黏附性乳酸菌菌株。采用化学试剂和酶处理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细胞壁表面成分,再经过cFDA-SE荧光标记后,测定其对Caco-2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分析影响黏附的主要黏附素。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最高,为12.73%;不同乳酸菌之间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经高碘酸钠、苯酚、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尤其是氯化锂和热处理,能显著降低KLDS 1.0901的黏附性(p<0.05)。表明KLDS 1.0901对Caco-2细胞的黏附可能是以表层蛋白为主的多种黏附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黏附 疏水性 自凝聚 荧光标记
下载PDF
双歧杆菌体外对Caco-2的黏附及其表面性质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丽群 张佰荣 +2 位作者 王彦 尚玉琳 孟祥晨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613,共8页
【目的】体外测定双歧杆菌的黏附能力并对其表面性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Caco-2细胞作为黏附模型体外测定七株菌的黏附能力,同时分析其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通过采用不同酶及化学物质处理双歧杆菌菌体细胞表面初步确定双歧杆菌... 【目的】体外测定双歧杆菌的黏附能力并对其表面性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Caco-2细胞作为黏附模型体外测定七株菌的黏附能力,同时分析其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通过采用不同酶及化学物质处理双歧杆菌菌体细胞表面初步确定双歧杆菌细胞表面黏附相关化合物的类型,并对双歧杆菌表面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均高的双歧杆菌菌株,其黏附能力高于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均低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此外,受试菌株的黏附能力对蛋白酶和高碘酸钠敏感,利用LiCl对菌体表面蛋白进行提取后,其黏附能力明显下降,SDS-PAGE结果表明LiCl提取物中含有分子量大小不等的多个蛋白。【结论】双歧杆菌体外对Caco-2细胞的黏附具有菌株特异性,其黏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质和自动聚集能力相关,此外,推测双歧杆菌表面可能含有能调节其黏附的糖蛋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黏附 疏水性 自动聚集
原文传递
乳酸杆菌的表面特性及其黏附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向鑫玲 张英春 +2 位作者 马放 张兰威 李少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6-130,136,共6页
乳酸杆菌是肠道益生菌,主要通过其表面的黏附因子定殖于肠道而发挥益生作用。为了研究乳酸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选择五种乳酸杆菌,分别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及与致病菌大肠杆菌ATCC25922和枯草芽孢杆菌K的共聚能力... 乳酸杆菌是肠道益生菌,主要通过其表面的黏附因子定殖于肠道而发挥益生作用。为了研究乳酸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选择五种乳酸杆菌,分别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及与致病菌大肠杆菌ATCC25922和枯草芽孢杆菌K的共聚能力测定。同时,利用氯化锂和高碘酸钠分别处理乳酸杆菌后再与致病菌进行共聚作用,研究乳酸杆菌表面参与黏附的活性物质。结果表明,约氏乳酸杆菌F0421和副干酪乳酸杆菌M5-L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质和黏附特性。乳酸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K的共聚作用较好。同时,氯化锂和高碘酸钠处理前后,乳酸杆菌对致病菌的聚集能力有所下降,表明菌株表面蛋白及多糖参与了黏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自动聚集 共聚作用 疏水性 表面特性
下载PDF
乳杆菌阴道分离株16S rDNA鉴定及优势菌株产H_2O_2和自凝集能力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嫱怡 王帅 +2 位作者 董丽 庄辉 李彤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117-1122,共6页
目的从阴道分泌物标本分离鉴定乳杆菌,分析与健康相关优势菌种产过氧化氢(H2O2)和自凝集能力,揭示菌株特异性的潜在益生特性。方法利用MRS固体培养基从41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单菌落,纯培养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DNA序列... 目的从阴道分泌物标本分离鉴定乳杆菌,分析与健康相关优势菌种产过氧化氢(H2O2)和自凝集能力,揭示菌株特异性的潜在益生特性。方法利用MRS固体培养基从41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单菌落,纯培养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DNA序列,依据序列一致性确定细菌种属。利用TMB-HRP-MRS培养基测定优势乳杆菌菌株产H2O2能力,并测定其自凝集能力。结果获得155个细菌分离株,分属乳杆菌属104株(67.1%)、肠球菌属21株(13.5%)、链球菌属28株(18.1%)、葡萄球菌属1株(0.6%)和双歧杆菌属1株(0.6%)。各菌属在无或有妇科临床症状患者标本中的构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18,P=0.0236),乳杆菌在前者检出率为83.3%,显著高于其在后者47.1%的检出率(χ2=4.4879,P=0.0341)。乳杆菌中卷曲乳杆菌分离株所占比例最高(67.3%,70/104)。来自不同标本的22株卷曲乳杆菌中77.3%菌株产H2O2,且这些菌株具有强弱不同的自凝集能力(27.5%~97.3%)。结论乳杆菌属特别是卷曲乳杆菌种是健康阴道环境中优势菌属,其产H2O2和自凝集能力存在明显菌株特异性,有2株卷曲乳杆菌此两特性均很强可供进一步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过氧化氢 自凝集 阴道
原文传递
A Novel Cellular Autoaggregative Developmentally CRP Regulated Behaviour Generates Massively Chondrule-Like Formations over Surface of Old <i>Escherichia coli</i>K-12 Macrocolony Biofilms
6
作者 José María Gómez Gómez Ricardo Amils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4年第9期727-739,共13页
How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develop a particular colonial, 3-D biofilm morphological pattern is still a poorly understood process. Recently, we reported a new E. coli K-12 morphotype exhibited by old macrocolonies d... How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develop a particular colonial, 3-D biofilm morphological pattern is still a poorly understood process. Recently, we reported a new E. coli K-12 morphotype exhibited by old macrocolonies described as volcano-like. The formativ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is morphotype has been presented as a suitable experiment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3D patterning in macrocolony biofilms. Here, we report the optical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and genetic analysis that have unveiled the existence of a novel autoaggregative behaviour which generates massive lumpiness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volcano-like macrocolonies. These lumpy formations are generated by the autoaggregation and strong interaction of tightly packed bacterial cells in structures with a chondrule-like appearance which give the colony’s surface its characteristic microscopic lumpy phenotype. Furthermore, they exhibit different levels of maturation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of the colony. Hence, its generation appears to follow a spatiotemporal program o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macrocolony’s morphogenesis. Interestingly, the agar’s hardness influences the morphology exhibited by these formations, with high agar concentration (1.5%, 15 g/L) suppressing its development. This new auto-aggregative E. coli’s behaviour does not require the activity of the biofilm master regulator CsgD, the adhesiveness of flagella, pili type 1, adhesin Ag43, β-1,6-N-acetyl-D-glucosamine polymer-PGA, cellulose or colanic acid, but it is under glucose repression and the control of cAMP receptor protein (CRP). The possible physiological role of these chondrule-like formations in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colony to different stressfu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ilms E. coli Volcano-like morphotype Macrocolony autoaggregation Chondrule-Like Formations CRP Regulated BEHAVIOUR Ag43 INDEPENDENT autoaggregation β-1 6-N-Acetyl-D-Glucosamine Polymer (PGA) INDEPENDENT autoaggregation
下载PDF
<i>In Vitro</i>Characterization of Cell Surface Properties of 14 Vaginal <i>Lactobacillus</i>Strains as Potential Probiotics
7
作者 Shao-Ji Li Jae-Seong So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21年第2期144-155,共12页
Probiotics are live microorganisms which when administered in adequate amounts confer a health benefit on the host. Human-origin <i>Lactobacillus</i> is a preferable source of probiotic bacteria. This stud... Probiotics are live microorganisms which when administered in adequate amounts confer a health benefit on the host. Human-origin <i>Lactobacillus</i> is a preferable source of probiotic bacteria. This study screened 14 vaginal <i>Lactobacillus</i> strains as probiotic candidates by investigating probiotic-related cell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CSH), Lewis acidity/basicity, autoaggrega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Moderate to high CSH and autoaggregation, high basicity and low acidity were prevalent in the 14 tested strains. Biofilm formation varied in a large range among the 14 tested strains. CSH showed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Lewis acidity and autoaggregation, while Lewis acidity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autoaggrega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Four strains were selected as promising probiotic strains. This study was the first one to compare antibiotic sensitivity between biofilm-forming cells and planktonic cells of <i>Lactobacillus</i> species, and found that biofilm-forming cells of a <i>L. fermentum</i> strain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rate than planktonic cells in cefotaxime, cefmetazole and tetracycline, but were as sensitive to oxacillin and ampicillin as planktonic cells w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obacillus PROBIOTICS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Lewis Acidity Lewis Basicity autoaggregation BIOFILM Antibiotics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对肠道细胞黏附及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尹琼芳 潘道东 +3 位作者 郭宇星 曾小群 孙杨赢 曹锦轩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1-55 105,共6页
比较去除S-层蛋白前后嗜酸乳杆菌对肠道细胞黏附及菌体自我凝集率的变化,并探究S-层蛋白对巨噬细胞增殖及溶酶体分泌的影响。采用4M氯化锂提取嗜酸乳杆菌ATCC 4356的表层蛋白,经透析及微孔过滤等步骤得到S-层蛋白,SDS-PAGE确定其分子量... 比较去除S-层蛋白前后嗜酸乳杆菌对肠道细胞黏附及菌体自我凝集率的变化,并探究S-层蛋白对巨噬细胞增殖及溶酶体分泌的影响。采用4M氯化锂提取嗜酸乳杆菌ATCC 4356的表层蛋白,经透析及微孔过滤等步骤得到S-层蛋白,SDS-PAGE确定其分子量。利用酶标仪测定嗜酸乳杆菌在37℃孵育过程中(0 h^5.5 h)自我凝集率的变化情况,光学显微镜观察去除S-层蛋白前后嗜酸乳杆菌对结肠癌细胞HT-29的黏附情况变化。将S-层蛋白与巨噬细胞RAW264.7孵育2 h后,MTS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并采用溶酶体荧光探针研究溶酶体分泌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提蛋白为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分子量M≈46ku)。嗜酸乳杆菌自我凝集率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上升趋势,去除S-层蛋白后,菌体自我凝集率降低,嗜酸乳杆菌对HT-29细胞的黏附量也明显减少,且S-层蛋白能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及其溶酶体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层蛋白 黏附 凝集率 细胞增殖 溶酶体
原文传递
低pH处理对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黏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彦 孟祥晨 +1 位作者 王丽群 李馨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7-803,共7页
【目的】确定低pH处理对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黏附能力及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方法】将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菌体在不同低pH的PBS溶液中处理一定时间后,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直接镜检法,测定其经历不同pH的酸性环境后的黏... 【目的】确定低pH处理对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黏附能力及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方法】将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菌体在不同低pH的PBS溶液中处理一定时间后,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直接镜检法,测定其经历不同pH的酸性环境后的黏附能力,及其表面疏水性和自动聚集能力。【结果】不同pH的PBS溶液处理后的双歧杆菌菌体,其黏附能力均不同程度下降,除pH 5.0的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均显著低于空白组。此外,经不同pH的PBS溶液处理后,仅pH 3.0和3.5的两处理组,双歧杆菌表面疏水性显著提高。除pH 1.0、1.5和5.0的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自动聚集能力均显著下降。【结论】低pH的酸性环境会降低两歧双歧杆菌KLDS2.0603的黏附能力,并且双歧杆菌的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也发生相应变化。除pH 3.0和3.5的处理组外,三者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歧双歧杆菌 黏附 PH 疏水性 自动聚集能力
原文传递
消化道环境胁迫对青春双歧杆菌KLDS2.0003粘附能力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祥晨 李馨 +1 位作者 朱德全 范修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137,共7页
确定消化道环境胁迫对青春双歧杆菌KLDS2.0003粘附能力、菌体表面性质及菌体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影响。采用体外方法模拟消化道环境,以Caco-2细胞作为粘附模型,青春双歧杆菌KLDS2.0003相继经过模拟唾液、模拟胃液以及模拟肠液处理后,测定... 确定消化道环境胁迫对青春双歧杆菌KLDS2.0003粘附能力、菌体表面性质及菌体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影响。采用体外方法模拟消化道环境,以Caco-2细胞作为粘附模型,青春双歧杆菌KLDS2.0003相继经过模拟唾液、模拟胃液以及模拟肠液处理后,测定经历模拟消化道环境前后存活率、粘附能力、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菌体形态以及采用GS-MS法测定菌体处理前后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青春双歧杆菌KLDS2.0003经模拟消化道环境胁迫后,粘附能力下降,菌体表面疏水性、自动聚集能力菌下降、菌体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膜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而且有一种新长链不饱和脂肪酸C18:2n6c产生。结果显示,消化道环境胁迫会降低青春双歧杆菌KLDS2.0003粘附能力,同时菌体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均降低,三者之间呈现一定相关性,此外,在消化道环境胁迫条件下,膜脂肪酸组成发生改变,诱导产生一种新长链不饱和脂肪酸C18:2n6,c推测该菌通过调节膜脂肪酸组成变化以抵抗消化道环境中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双歧杆菌 粘附 胁迫 疏水性 自动聚集能力
下载PDF
核心多糖结构变异对大肠杆菌自凝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洲 李烨 +1 位作者 任格 王小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9-575,共7页
以大肠杆菌K-12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野生型W3110及脂多糖分子核心多糖结构变异菌株的自凝集特性,对细胞膜上核心多糖结构与细菌自凝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多糖的结构变异会增加大肠杆菌的自凝集能力,在4℃下静置12... 以大肠杆菌K-12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野生型W3110及脂多糖分子核心多糖结构变异菌株的自凝集特性,对细胞膜上核心多糖结构与细菌自凝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多糖的结构变异会增加大肠杆菌的自凝集能力,在4℃下静置12 h,突变菌株自凝集率较野生型菌株提高近3倍。以核心多糖缺失突变菌株ΔwaaC和外核心糖缺失突变菌株ΔwaaG为研究对象,进行菌株自凝集动力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静置2 h后,菌株自凝集率均可达80%以上。通过对不同温度和不同菌液浓度下菌株自凝集特性的分析,温度与菌株的自凝集特性无明显相关性,而较高的菌液浓度能够提高菌株的自凝集能力。为分析突变菌株自凝集形成机制,以野生型W3110为对照,对突变菌株自转运蛋白编码基因flu进行RT-PCR分析,突变菌株中flu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2~4倍。同时,利用表达质粒pWSK29构建自转运蛋白质表达载体,通过诱导表达,确定自转运蛋白质在大肠杆菌W3110自凝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核心多糖 细胞膜 自凝集 自转运蛋白
下载PDF
噬菌体Bp7耐受株K12-R生物学特性分析
12
作者 陈培培 齐心 +3 位作者 王薇 任慧英 刘文华 张灿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6-400,共5页
宿主菌E.coli K12的突变株K12-R不能被噬菌体Bp7裂解,为了明确其产生耐受的原因以及突变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对K12-R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产生耐受的原因,浊度测定K12-R的生长曲线和自凝能力,革兰染色检测K12-R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比... 宿主菌E.coli K12的突变株K12-R不能被噬菌体Bp7裂解,为了明确其产生耐受的原因以及突变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对K12-R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产生耐受的原因,浊度测定K12-R的生长曲线和自凝能力,革兰染色检测K12-R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比较K12-R和E.coli K12之间生物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突变株K12-R脂多糖合成相关基因hldE发生了突变,突变株K12-R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生长繁殖能力降低,自凝能力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E.coli K12的脂多糖合成基因hldE突变能够改变K12-R脂多糖的结构,从而抑制噬菌体Bp7的吸附。这为明确K12-R突变株对噬菌体Bp7的耐受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K12 K12-R 生物性能 自凝能力 生物膜
下载PDF
高粘附性戊糖片球菌的筛选、标记及其表面疏水与自凝聚性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振泉 靳彩娟 +3 位作者 张咪 王晓霖 高璐 顾瑞霞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6-934,共9页
通过常规乳酸菌分离技术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同源性分析等方法,从臭豆腐发酵卤水中分离获得7株戊糖片球菌分离株,并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构建了不同菌株的特征指纹图谱;以Caco-2细胞和固定化肠黏液蛋白质作... 通过常规乳酸菌分离技术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同源性分析等方法,从臭豆腐发酵卤水中分离获得7株戊糖片球菌分离株,并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构建了不同菌株的特征指纹图谱;以Caco-2细胞和固定化肠黏液蛋白质作为体外模型,研究了菌株的粘附能力,并探讨了菌株粘附能力与基因型以及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等表型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发酵卤水中的戊糖片球菌存在高度分子多样性,7个分离株中存在6种不同的指纹图谱模式,其中A5型菌株(F28-8和Y27-4)对Caco-2细胞和肠黏液蛋白质的粘附性最强,并显示了高度的疏水性(﹥90%)和较强的自凝聚能力(﹥25%)。相关性分析表明,戊糖片球菌表面疏水率和自凝聚率与Caco-2细胞粘附率测定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900和0.792,P﹤0.05),但是与肠黏液蛋白质粘附率测定结果相关性不显著(r=0.426和0.700,P﹥0.05)。研究成果为建立高粘附性戊糖片球菌快速筛选方法及其体内定植和分布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片球菌 粘附性 表面疏水性 自凝聚能力 DNA指纹图谱
下载PDF
pagP基因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外膜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束玲玲 徐柳柳 +3 位作者 祁克宗 涂建 宋祥军 邵颖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4,共7页
【目的】研究pagP基因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外膜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探索pagP基因缺失对菌株生物被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菌体自聚合试验、外膜疏水性试验以及生... 【目的】研究pagP基因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外膜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探索pagP基因缺失对菌株生物被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菌体自聚合试验、外膜疏水性试验以及生物被膜形成条件,分析pagP基因缺失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态。【结果】pagP基因缺失后,菌株MIC降低,菌株的外膜通透性增强且菌体自聚合能力显著增强(P<0.01),其中红霉素和氨苄西林的MIC分别为7和20μg/mL,菌株自聚合能力为87.89%;pagP基因缺失对菌株外膜疏水性无显著影响,疏水性仅为5.337%;随着细菌在LB培养基中静置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被膜形成量增多;pagP基因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高于野生株。【结论】pagP基因缺失可使APEC外膜特性发生改变,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pagP基因 生物被膜 疏水性 自聚合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