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益恢复现象”:适用范围、法理依据与体系地位辨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科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8-171,196,共15页
当前,"法益恢复现象"的概念运用比较混乱、尚未形成规范的话语体系,出罪化的法理依据众说纷纭,体系地位模糊不清。将"法益恢复现象"中的前行为限制在"轻微罪行"、将侵害法益限制在特定法益的观点并不完... 当前,"法益恢复现象"的概念运用比较混乱、尚未形成规范的话语体系,出罪化的法理依据众说纷纭,体系地位模糊不清。将"法益恢复现象"中的前行为限制在"轻微罪行"、将侵害法益限制在特定法益的观点并不完全妥当。"法益恢复现象"出罪化的法理依据在于报应刑和预防刑的缺失,而"违法性减轻说""违法性消除说"混淆了犯罪既遂成立的时间节点,引发了犯罪构成体系的逻辑混乱;"法益保护的可逆性路径""恢复性制裁的法理"混淆了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界限,均不宜作为"法益恢复现象"出罪化的法理依据。关于法益恢复行为的体系地位问题,"刑罚论组成部分说"相对更为合理,但该说应当对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不追究刑事责任是否违反《刑法》第3条前半段的规定作出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益恢复现象 赎罪 个人刑罚解除事由 犯罪合作模式 条件性处罚机制
原文传递
汉代的罚金和赎刑——《二年律令》研读札记 被引量:13
2
作者 高叶青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6期1-13,共13页
罚金和赎刑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经济制裁,属财产刑。由于史料缺乏,这一问题在张家山汉墓竹简等简牍出土以前一直未得到系统研究。汉代的罚金分七个等级:半两、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二斤;它既适... 罚金和赎刑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经济制裁,属财产刑。由于史料缺乏,这一问题在张家山汉墓竹简等简牍出土以前一直未得到系统研究。汉代的罚金分七个等级:半两、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二斤;它既适用于一般百姓,也针对官吏的罪行进行处罚,不限定一定的身份和阶层,所不同的是汉代罚金所涉及的官吏名称较秦律为多,但大都是较低级的官吏。汉代罚金的适用罪名很多,有以下犯上、任人不廉、盗窃、学业不精、打架斗殴等罪行,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各方面,森严的等级性是其本质特征。汉代的赎刑小到赎耐、赎迁,大到赎死,几乎全部刑罚都可以赎。赎宫、赎死已不像秦代时只有特权阶级才可以赎,汉代法律原则上规定平民百姓也可以赎死、赎宫。汉代赎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黄金为主,铜钱为辅,兼及爵位、竹、谷、缣、粟、马、军功等形式。汉代赎刑适用对象很广,各类赎刑从法律表面规定的情况来看没有等级及特权的限制,即官民通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罚金 赎刑 《二年律令》 中国 古代法制史
下载PDF
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 被引量:17
3
作者 邹涛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3,共7页
"叙事认知的暴力"一般是指在叙事认知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认知图式强加于他人,以至对相关人构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或威胁。这种暴力在文学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给予这种暴力威胁深刻而具象化... "叙事认知的暴力"一般是指在叙事认知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认知图式强加于他人,以至对相关人构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或威胁。这种暴力在文学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给予这种暴力威胁深刻而具象化的呈现,揭示出进入虚构世界的危险是人类认知的普遍困境。对此,他提出的救赎之方是:以悲悯之心服务于现实,为现实提供充满希望的其他可能性,同时又给予读者接近真相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认知暴力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原文传递
“误读的焦虑”——麦克尤恩《赎罪》中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 被引量:10
4
作者 曾艳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8,共7页
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中的"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的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通过对... 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中的"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的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通过对该部作品多层面误读的分析,如布里奥妮及其父母对罗比的误读,读者对布里奥妮小说结局的误读,以及读者被布里奥妮引导的误读,本文认为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及读者"认同"的结果,反映了麦克尤恩对误读的焦虑,及对误读的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真实”
原文传递
叙事理论的新发展:2006-2015 被引量:8
5
作者 詹姆斯.费伦 林玉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50,共13页
文章是《叙事本质》(2006)一书第八章"叙事理论40年(1966-2006):一种叙事"的续篇。文章无意对所有叙事理论的最新发展都做面面俱到的考察,而是重点撷取其中五个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与研究话题加以讨论,并以对伊恩·麦克... 文章是《叙事本质》(2006)一书第八章"叙事理论40年(1966-2006):一种叙事"的续篇。文章无意对所有叙事理论的最新发展都做面面俱到的考察,而是重点撷取其中五个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与研究话题加以讨论,并以对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的解读为例,试图展示每种叙事学的最新理论发展所具有的阐释效果。其中,前两种发展趋势与2006年文章中所指出的叙事研究领域日益强调的"不稳定性"有关,即非自然叙事和虚构性理论;其他三种发展趋势则与研究方法有关,即认知理论视阈中的思维理论(或称思维阅读术)、女性主义理论视阈中的交叉性概念以及修辞理论视阈中的叙述交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事学 女性主义叙事学 修辞叙事学 非自然叙事学 虚构性 《赎罪》
下载PDF
《追风筝的人》主题的认知诗学解读 被引量:8
6
作者 佘丹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47,共4页
《追风筝的人》是2005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很多对其的研究以成长主题或象征隐喻作为切入点,而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风筝图形突显和主题突显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小... 《追风筝的人》是2005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很多对其的研究以成长主题或象征隐喻作为切入点,而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风筝图形突显和主题突显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小说内在认知理据的挖掘,使其主题意义得到更充分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理论 风筝 突显 救赎
下载PDF
情天恨海中的诺亚方舟——对徐訏婚恋题材小说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2-26,共5页
徐的婚恋小说存在着两类题材取向 :一是带着晦暗色调的世俗婚恋 ,一是有着神秘浪漫气息的奇情异恋。作者旨在藉此来探讨性爱的世俗困境和救赎前景。而能疗救人性利己和分裂的爱以及能消解世界重荷和畸形的美便成了徐心目中心灵自由... 徐的婚恋小说存在着两类题材取向 :一是带着晦暗色调的世俗婚恋 ,一是有着神秘浪漫气息的奇情异恋。作者旨在藉此来探讨性爱的世俗困境和救赎前景。而能疗救人性利己和分裂的爱以及能消解世界重荷和畸形的美便成了徐心目中心灵自由与理想爱情守护的神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訏 婚恋小说 世俗困境 救赎前景
下载PDF
词汇衔接的重构与英汉语篇翻译质量——以小说Atonement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施秋蕾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1,57,共6页
英语词汇衔接的两大模式,即复现和搭配,不仅可形成近程纽带,也可构成远程纽带,其成功识别与重构对提高英汉语篇翻译质量有重要意义。小说Atonement的中译本为分析英汉翻译过程中词汇衔接重构存在的问题及对语篇翻译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原材... 英语词汇衔接的两大模式,即复现和搭配,不仅可形成近程纽带,也可构成远程纽带,其成功识别与重构对提高英汉语篇翻译质量有重要意义。小说Atonement的中译本为分析英汉翻译过程中词汇衔接重构存在的问题及对语篇翻译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原材料,本文从中总结出形式对应的词汇衔接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衔接 翻译质量 形式对应 atonement
原文传递
精神的囚禁与解脱——论库切小说《耻》中的生存异化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桂君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异化,既关乎自我,也涉及其境遇,即自我与其所处的环境疏远或被分离。异化使人感觉自身无能、精神迷惘、生活无意义。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塑造的异化者形象主要体现为价值异化、习惯性行为异化和角色异化。大学教授卢里的价值观与... 异化,既关乎自我,也涉及其境遇,即自我与其所处的环境疏远或被分离。异化使人感觉自身无能、精神迷惘、生活无意义。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塑造的异化者形象主要体现为价值异化、习惯性行为异化和角色异化。大学教授卢里的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疏离的,他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考虑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与习惯不同的做法,大家就有理由排斥它、抵制它,结果卢里进一步被周围的环境所异化;作为教师、父亲的卢里对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也产生了错乱,他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与他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遭遇异化的卢里在亲身经历了他加之于别人身上的痛苦后,开始反思和自醒,最终以赎罪的心态接受了痛苦,将自己被异化的精神从囚禁中解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 异化 赎罪
原文传递
缺损与弥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小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1-15,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损的现状,其弥补则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家长的关键作用、学校的基本作用、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缺损 弥补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下载PDF
电影改编叙事缺失了什么?——从麦克尤恩的《赎罪》说起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一畅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5,共4页
时下好莱坞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蔚然成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加上电影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使得改编后的电影炙手可热。然而在从文本到电影的媒介转换中,电影叙事往往缺失了原著特有的叙事主体意识。本文以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迄今... 时下好莱坞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蔚然成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加上电影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使得改编后的电影炙手可热。然而在从文本到电影的媒介转换中,电影叙事往往缺失了原著特有的叙事主体意识。本文以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品《赎罪》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了原著和电影版本叙事结构和主题呈现上的不同,指出以空间艺术形式见长的电影叙事很难承载文字的意图所指,这是电影改编,尤其是后现代文本改编实践中无可避免的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罪》 电影改编 叙事意识
原文传递
《红字》中阿瑟·丁梅斯代尔的赎罪历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果 《唐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5-46,54,共3页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作品“救赎”主旨的集中体现者。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挣扎于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中,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认罪悔过,以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将丁梅斯代尔推向前台,通...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作品“救赎”主旨的集中体现者。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挣扎于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中,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认罪悔过,以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将丁梅斯代尔推向前台,通过剖析其赎罪历程来阐释作品的主题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恩典 救赎
下载PDF
从元小说到主题——解读麦克尤恩的《赎罪》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喜梅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麦克尤恩的《赎罪》在叙事形式上具有元小说的种种特征。虽然《赎罪》进行了元小说的叙事,但是它并没有与现实主义传统截然断裂。这样的形式特点不仅突出了主题"赎罪",而且解构了"赎罪"的可能性。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元小说 主题 赎罪
下载PDF
理性还是情感:论《赎罪》中的正义问题
14
作者 张晓琳 奚茜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3年第4期37-49,共13页
正义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力求实现的价值理念,它包含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愿景。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2001年发表的小说《赎罪》中表现出对正义问题的多层面关注和探讨。小说通过书写好人受难探讨人们在理性主义正义观的影响下,... 正义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力求实现的价值理念,它包含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愿景。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2001年发表的小说《赎罪》中表现出对正义问题的多层面关注和探讨。小说通过书写好人受难探讨人们在理性主义正义观的影响下,因尊崇理性并忽视情感而导致的正义悖论。面对正义悖论,麦克尤恩借布里奥妮之口探索赎罪之方:以情感正义论为指导,在诗性正义的基础上,由理性与情感完美融合的文学裁判做出公正的道德判断,从而实现积极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正义 理性 情感
原文传递
《赎罪》中布里奥尼的生存困境和自我拯救
15
作者 范悦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3-37,共5页
《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小说主人公塔利斯·布里奥尼在青春期时铸下大错,并倾尽一生的时间进行忏悔。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叙事艺术、元小说结尾、战争与创伤、成... 《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小说主人公塔利斯·布里奥尼在青春期时铸下大错,并倾尽一生的时间进行忏悔。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叙事艺术、元小说结尾、战争与创伤、成长主题、赎罪主题等方面,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布里奥尼犯下大错,她又是如何进行自我拯救的。对这一问题,拟采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结合其荒谬、自欺、自由选择等理论展开论述,以小说主要人物布里奥尼为研究对象,探讨她的生存困境和通过自由选择来摆脱困境的自我拯救过程,旨在揭示麦克尤恩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罪》 布里奥尼 生存困境 自我拯救 萨特的存在主义
下载PDF
竹内好“言说鲁迅”与“鲁迅言说”之偏离辨析——以竹内好《鲁迅》为中心
16
作者 蔡秋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4-97,共4页
竹内好的代表作《鲁迅》传入中国之后,其专注于从鲁迅精神主体去探寻鲁迅世界的研究范式启迪了国内研究者。但其解读鲁迅的玄学倾向使其言说与鲁迅自我言说存在某种偏离。在《鲁迅》中,竹内好执着于论证鲁迅文学的唯一原点源于“绍兴会... 竹内好的代表作《鲁迅》传入中国之后,其专注于从鲁迅精神主体去探寻鲁迅世界的研究范式启迪了国内研究者。但其解读鲁迅的玄学倾向使其言说与鲁迅自我言说存在某种偏离。在《鲁迅》中,竹内好执着于论证鲁迅文学的唯一原点源于“绍兴会馆”时期抓住了“回心”,而忽视了鲁迅言说其文学产生的多因素背景;他执意用深具宗教色彩的词语来解读鲁迅,把鲁迅看成“殉教”的“文学者”,并以此来评判鲁迅作品的好坏,实际上忽视了鲁迅作品自我言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此外,竹内好把鲁迅看成是深具“抵抗”精神的“回心型”文学者,是批判日本无“抵抗”地走全盘西化之路的参照对象,但实际上鲁迅是文化的“拿来主义”者,并非竹内好设想的那种对西方文明进行“东洋的抵抗”的人,故竹内好借助鲁迅来反思日本现代化之路的做法是需要商榷的,因为它偏离了鲁迅的自我言说;只有充分认识竹内好“言说鲁迅”与“鲁迅言说”之间存在的偏离,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竹内好的鲁迅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鲁迅 文学者 赎罪 回心 抵抗
下载PDF
“虚”与“实”的较量:解读《赎罪》的元小说特征
17
作者 阮晓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3期85-88,共4页
作为伊恩·麦克尤恩代表作之一的《赎罪》,让他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在这部小说中,麦克尤恩娴熟地应用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让读者们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来回游移,恍惚不已。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分析小说中故事的真假与虚实,从多方面探... 作为伊恩·麦克尤恩代表作之一的《赎罪》,让他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在这部小说中,麦克尤恩娴熟地应用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让读者们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来回游移,恍惚不已。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分析小说中故事的真假与虚实,从多方面探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元小说特征,以帮助读者们更加深刻认识麦克尤恩独特的叙事技巧,以及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元小说
下载PDF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伍尔夫元素——以《赎罪》为例
18
作者 朱子琪 辛雅敏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83-87,共5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中有多处细节与伍尔夫的创作相呼应,在具体描写中建构出了属于主人公的文学领袖式的伍尔夫形象。然而,在探寻小说内部的伍尔夫元素时,不难发现在交互文本和理念的背后存在着麦克尤恩强烈的个人文学思想踪...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中有多处细节与伍尔夫的创作相呼应,在具体描写中建构出了属于主人公的文学领袖式的伍尔夫形象。然而,在探寻小说内部的伍尔夫元素时,不难发现在交互文本和理念的背后存在着麦克尤恩强烈的个人文学思想踪迹。从对伍尔夫心理真实观的批判性继承,到对人物概念和意识领域的新诠释,无不体现着麦克尤恩对探寻现代主义与英国当代文学道路的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罪》 伊恩·麦克尤恩 伍尔夫
下载PDF
汉代军事犯罪的类型及其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汉代军事犯罪包括反叛、降敌、不按规定值勤、军用物资管理不善、破坏作战秩序、违犯国家兵役制度和军功赏罚规定等类型。汉代军事犯罪的主要特点是汉律采取从严惩罚的原则、犯罪类型上武装叛乱多、惩罚上入财赎罪的原则、立法上与《唐... 汉代军事犯罪包括反叛、降敌、不按规定值勤、军用物资管理不善、破坏作战秩序、违犯国家兵役制度和军功赏罚规定等类型。汉代军事犯罪的主要特点是汉律采取从严惩罚的原则、犯罪类型上武装叛乱多、惩罚上入财赎罪的原则、立法上与《唐律疏议》的原则一致。汉代通过严惩危害国防安全和作战秩序、违犯军用物资装备管理规定、军队管理和兵役制度的军事犯罪,控制和减少了损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对敌作战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军事犯罪 类型 惩罚 赎免
下载PDF
胡家草场汉简所见汉文帝时期赎刑调整
20
作者 刘智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2-37,127,共7页
据胡家草场汉简所见汉律可知,汉文帝时期赎刑调整大约发生在文帝十三年至后元元年间,内容主要是律文中的具体赎刑转化为罚金刑,赎刑的适用则被限定在“以赎论”的范围。其原因是汉文帝废肉刑以及保持赎刑体系稳定性的需要,体现了彼时立... 据胡家草场汉简所见汉律可知,汉文帝时期赎刑调整大约发生在文帝十三年至后元元年间,内容主要是律文中的具体赎刑转化为罚金刑,赎刑的适用则被限定在“以赎论”的范围。其原因是汉文帝废肉刑以及保持赎刑体系稳定性的需要,体现了彼时立法者对律文系统性的重视以及立法技术的进步。赎刑调整强化了汉代罚、赎不分的观念,对汉代经学及晋律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汉律中“以赎论”的适用方式则被唐律所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刑 罚金刑 汉律 胡家草场汉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