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与扩散:苏联第11设计院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文华 张广翔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81,共13页
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实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为了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苏联把当时国内较为优越的物质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科技精英等,聚合在封闭而秘密的科研中心第11设计院,实行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 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实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为了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苏联把当时国内较为优越的物质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科技精英等,聚合在封闭而秘密的科研中心第11设计院,实行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成功完成了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相关的任务。虽然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整体原理构架图上借鉴了美国的"小胖子"原子弹,但它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苏联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自主研发和设计的。第一颗原子弹实爆之后,第11设计院继续研发新型核武器和热核武器,积极地向新建的科研机构和国防企业输送人才。通过这些活动,第11设计院在增强苏联国防实力、保卫国防安全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持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第11设计院 原子弹 聚合 扩散
原文传递
李政道的首次美国之行及国籍变迁
2
作者 朱安远 《科学文化评论》 2024年第1期34-63,共30页
1957年,旅美青年才俊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荣幸地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46年,李政道受民国政府研制原子弹“种子计划”的派遣赴美研习,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取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绿卡),1963年入籍美国。李政道科艺双馨,长... 1957年,旅美青年才俊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荣幸地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46年,李政道受民国政府研制原子弹“种子计划”的派遣赴美研习,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取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绿卡),1963年入籍美国。李政道科艺双馨,长期致力于推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他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呕心沥血,亲力亲为,竭尽全力地为中国的人才培养以及基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卓著。本文介绍了李政道简略生平,借助于家族网(www.familysearch.org)重点梳理了他首次美国之行及国籍变迁的相关情况,澄清了一些常见错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政道 原子弹 种子计划 国籍 家族网 诺贝尔奖
下载PDF
冯·诺依曼,计算机和力学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振东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4-947,共4页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是力学计算的主要工具。介绍了冯·诺依曼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故事。
关键词 冯·诺依曼 电子计算机 原子弹 计算力学
下载PDF
核武器与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静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6-224,共9页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原子弹是纸老虎"到20世纪50年代对"蘑菇云"的追逐,中国领导人对核武器态度的变化只发生在战术方面,而战略上的积极防御以及在国家安全诉求之外对民族复兴、外交独立、国际认可和尊重、追赶先进、...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原子弹是纸老虎"到20世纪50年代对"蘑菇云"的追逐,中国领导人对核武器态度的变化只发生在战术方面,而战略上的积极防御以及在国家安全诉求之外对民族复兴、外交独立、国际认可和尊重、追赶先进、实现现代化等多方面的诉求,才是这一过程中不变的主旋律,同时也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动因。从追逐"蘑菇云"的"革命国家"到积极参与防止核扩散的负责任大国,核武器对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弹 核战略 中国外交
原文传递
铀和铀浓缩及其方法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曾铁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10,34,共6页
本文就媒体的热点新闻之一和大家较关注的铀与铀浓缩问题,基于物理与历史知识等,从多个侧面做了较宽泛地介绍,意在让大家对铀与铀浓缩以及原子弹等问题,有一个较全面、较好的了解,进而对铀与铀浓缩等问题有一科学的认知,并能正确地看待... 本文就媒体的热点新闻之一和大家较关注的铀与铀浓缩问题,基于物理与历史知识等,从多个侧面做了较宽泛地介绍,意在让大家对铀与铀浓缩以及原子弹等问题,有一个较全面、较好的了解,进而对铀与铀浓缩等问题有一科学的认知,并能正确地看待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弹 铀浓缩 方法
下载PDF
浅谈工程物理
6
作者 王凯 矫金龙 陈海 《物理与工程》 2023年第2期60-72,80,共14页
为了继承发扬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的精神,浙江大学物理学系2018年起开设“工程物理导论”课程,将涉及核武器的公开物理原理和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历史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精神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工程物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 为了继承发扬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的精神,浙江大学物理学系2018年起开设“工程物理导论”课程,将涉及核武器的公开物理原理和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历史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精神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工程物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一方面核结合能的释放是一个微观核物理过程,而要得到宏观效应则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输运问题,因此,涵盖了核物理、原子物理、中子输运、等离子体物理等一大批学科方向。课程以培养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大科学工程和工程科学的理解为目标。为纪念王淦昌先生诞辰115周年,我们将课程讲义的导论部分整理修改形成了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弹 氢弹 核武器模拟 核反应堆
下载PDF
质能方程与核能 被引量:3
7
作者 丁邦兵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91-92,98,共3页
作者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利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动力学基本方程推导出质能方程。质能方程是制造原子弹和核电站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爱因斯坦 质能方程 原子弹 氢弹 核电站
下载PDF
核武器的诞生与美苏合作的破裂 被引量:2
8
作者 毛立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0-25,92,共7页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合作迅速走向对抗 ,雅尔塔协定之后世界局势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无疑是美苏对抗的缘起 ,美苏两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斗争也是促成双方对抗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立足最新公布的解密档案 ,以较充分的史料论证双方在...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合作迅速走向对抗 ,雅尔塔协定之后世界局势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无疑是美苏对抗的缘起 ,美苏两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斗争也是促成双方对抗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立足最新公布的解密档案 ,以较充分的史料论证双方在前台的攻防及幕后的谋划 ,力求从武器技术大突破的角度揭示美苏合作破裂的原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武器 原子弹 冷战 大国合作
下载PDF
简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英原子能合作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学功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8,共5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研制原子弹,英国政府决定与美国进行合作,共同垄断原子能的秘密。由于种种因素,美国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几次反复.但最终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实现了美英的全面合作,为原子弹的早日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研制原子弹,英国政府决定与美国进行合作,共同垄断原子能的秘密。由于种种因素,美国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几次反复.但最终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实现了美英的全面合作,为原子弹的早日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美英的政策也确定了双方对原子弹的共同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英关系 原子弹 战时合作
下载PDF
使中国挺直腰板的战略性抉择——为纪念中国核武器的诞生而作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俊亭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58,共4页
一、颐年堂的铀矿石探测表演 1955年1月15日下午3时许,北京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室.与会者不仅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彭真、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还请来了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三... 一、颐年堂的铀矿石探测表演 1955年1月15日下午3时许,北京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室.与会者不仅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彭真、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还请来了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三强和地质部副部长刘杰.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他开宗明义:"今天,我们这些人是来当小学生的,请你们这些科学家来,是给我们当老师的,请你们就原子能的问题,给我们上一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弹 核武器 铀矿石
原文传递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后的对外宣示与国际反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聂文婷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0,124,共7页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成功试爆,引起了世人关注。当日,中国便向世界主动公开了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和《新闻公报》等阐明了中国核试验的目的,并对中国掌握核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成功试爆,引起了世人关注。当日,中国便向世界主动公开了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和《新闻公报》等阐明了中国核试验的目的,并对中国掌握核武器后所要履行的国际义务做出郑重承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对外宣示,主动规避了国际舆论的不利反响,凸显了中国掌握原子弹技术的战略意义,树立了核国家通过核战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弹 首次核试验 对外宣示 国际反响
原文传递
原爆文学开拓者原民喜的创作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军 陈悦 《外国问题研究》 2015年第1期65-70,共6页
原民喜是一位亲身经历过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作家。本文从作家身世背景出发探讨作家个人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解析其原爆文学先河之作《夏之花》的艺术特征。并通过《废墟之上》、《破坏的序曲》等作品把握其原爆题材文学... 原民喜是一位亲身经历过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作家。本文从作家身世背景出发探讨作家个人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解析其原爆文学先河之作《夏之花》的艺术特征。并通过《废墟之上》、《破坏的序曲》等作品把握其原爆题材文学作品的总体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爆 文学 开拓者
下载PDF
宣传工作与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启 被引量:2
13
作者 聂文婷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62,共8页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中央就非常重视有关原子能、原子弹的宣传工作,从而为中国核决策的作出奠定了思想基础。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核决策后,周恩来首先强调,要公开宣传原子能的利用。在这一指示下,中国开展了有关原子能利用...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中央就非常重视有关原子能、原子弹的宣传工作,从而为中国核决策的作出奠定了思想基础。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核决策后,周恩来首先强调,要公开宣传原子能的利用。在这一指示下,中国开展了有关原子能利用的宣讲教育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反对进行原子战争"的签名活动。此后,在迅即构建的发展战略的支撑下,以迅速实现的力量凝聚为核心,新中国原子能事业成功实现了快速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能 原子弹 原子战争 核宣传
原文传递
氢弹与美苏关系的平衡——美苏两国氢弹研制中的“超级”与“分层”的对抗 被引量:2
14
作者 В.Л.马利科夫 张广翔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美苏两国在氢弹的研制领域便展开了竞争。从美国方面来看,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其思想产生松懈,再加上其核物理学家的内部分歧以及对苏联科学界能力估计的严重不足,一度使得泰勒的"超级&q...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美苏两国在氢弹的研制领域便展开了竞争。从美国方面来看,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其思想产生松懈,再加上其核物理学家的内部分歧以及对苏联科学界能力估计的严重不足,一度使得泰勒的"超级"热核弹即氢弹研究陷入停滞;而苏联方面,政府高度重视氢弹研究并为其提供各种便利,苏联科学家具有高超智力和奉献精神,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这使得泰勒的"超级"设计重新得到重视,1952年11月1日,美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而苏联萨哈罗夫提出的氢弹"分层"结构设想,使氢弹的研究于1953年8月12日同样也取得了成功。美苏两国氢弹研制的历史对两国关系及其战略力量的平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苏联 原子弹 氢弹 泰勒 萨哈罗夫 奥本海默
原文传递
德国专家与苏联核计划(1945—1956)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广翔 王金玲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9-124,共1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在原子核物理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专业化团队。德国战败后,苏联实施核计划,为补齐人才缺口,采用法律、经济和强制手段,通过在德国本土签约和从战俘营中挑选两种渠道招募了324名德国专家参加核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在原子核物理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专业化团队。德国战败后,苏联实施核计划,为补齐人才缺口,采用法律、经济和强制手段,通过在德国本土签约和从战俘营中挑选两种渠道招募了324名德国专家参加核计划。德国专家承担的工作是苏联核计划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一般辅助性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处于核计划中的主流方向,而非旁枝末节。苏联原子弹、氢弹爆炸之后,德国专家一再要求回国,但被苏联政府一再挽留,其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专家 苏联 核计划 原子弹 A研究所 Г研究所
原文传递
恐惧中的胜利者——原子弹轰炸日本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代兵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1-94,共4页
本文论述了美国社会在原子弹轰炸日本后的心理反应,担心美国成为下一个原子弹的受害者成为美国民众的主流心态。在恐惧中,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美国公众提出一些设想以应对原子弹的威胁,包括建立世界政府、通过国际社会控制原子弹等。美国... 本文论述了美国社会在原子弹轰炸日本后的心理反应,担心美国成为下一个原子弹的受害者成为美国民众的主流心态。在恐惧中,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美国公众提出一些设想以应对原子弹的威胁,包括建立世界政府、通过国际社会控制原子弹等。美国社会还预想了原子时代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担心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与独裁。在无力破解原子弹威胁的基础上,一些人甚至希望科学发展的脚步能够停滞,以便社会的精神能够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弹 恐惧 美国公众 世界政府 国际控制
下载PDF
从分散研制到集中攻关——铀浓缩乙种分离膜研制组织工作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钰 晋世翔 潜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8年第4期428-437,共10页
铀浓缩乙种分离膜是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国产分离膜,在该元件研制过程中,组织方式经过多次变动,管理体系也较为特别。最初多家单位互不通气、分散研究。1961年末,为了尽快研制出合格的成品,各单位互相配合、联合攻关,将研究人员集中到... 铀浓缩乙种分离膜是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国产分离膜,在该元件研制过程中,组织方式经过多次变动,管理体系也较为特别。最初多家单位互不通气、分散研究。1961年末,为了尽快研制出合格的成品,各单位互相配合、联合攻关,将研究人员集中到钢铁研究院粉末冶金室。各级党组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形成了冶金工业部党组、钢铁研究总院党组、粉末冶金室党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同时,随着科研任务的步步推动,研究室逐渐发展了"核心小组"负责制。这一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对乙种分离膜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技术史 铀浓缩 乙种分离膜 组织管理 原子弹
下载PDF
钱学森对祖国建设的科学思考与贡献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学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7-62,共6页
钱学森回国50多年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在继续搞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工作的同时,兼而深入探索、研究社会科学与哲学等许多新的领域,对于如何更加科学而民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提出一系列独创... 钱学森回国50多年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在继续搞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工作的同时,兼而深入探索、研究社会科学与哲学等许多新的领域,对于如何更加科学而民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提出一系列独创的、前瞻性的科学理论与设想,有些已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其价值和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了他对中国"两弹一星"的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 两弹一星 新技术革命 系统学
下载PDF
玻恩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厚宇德 赵诗华 +1 位作者 杜云朋 贾喜庚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41,共6页
当来剑桥求学的奥本海默心理和信心受挫之时,他遇见了到这里讲学的玻恩,并得到了玻恩的赏识.奥本海默来到哥廷根,在玻恩的指导下短期内做出了出色的科学研究,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成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但这对师生之间关系并不融洽,... 当来剑桥求学的奥本海默心理和信心受挫之时,他遇见了到这里讲学的玻恩,并得到了玻恩的赏识.奥本海默来到哥廷根,在玻恩的指导下短期内做出了出色的科学研究,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成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但这对师生之间关系并不融洽,早年老师害怕见到学生,后期学生心存怨恨不愿见到老师.个中原因值得科学研究学派的领袖和教书育人的导师们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廷根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 原子弹
下载PDF
记忆的展示和表象空间的构建——以广岛原爆记忆的保存和展示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小平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239-251,共13页
现在的时代,被称为保存的时代。在现代,人们尽可能地希望将人类各种各样的体验,以及人类生成的文化,作为共有的遗产进行保护(荻野,2000)。不仅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被当做文化财产加以保存,一些仍然活生生的、会唤起一些人想忘却的记... 现在的时代,被称为保存的时代。在现代,人们尽可能地希望将人类各种各样的体验,以及人类生成的文化,作为共有的遗产进行保护(荻野,2000)。不仅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被当做文化财产加以保存,一些仍然活生生的、会唤起一些人想忘却的记忆的事情或者相关的事物也成为保存的对象。荻野(2000)就曾指出,广岛的原子弹爆炸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址被登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而这些在近代史上成为否定性一面的遗产被称为"负的文化遗产"。然而,不仅仅是保存这样的物的遗产,而且还新建一些意在表象这些事件的记忆的博物馆和纪念设施,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原子弹爆炸遗址直接象征原子弹爆炸的历史,资料馆的展示则不仅仅展出历史,而是将各样的在展示生成中占主体地位的人对于原子弹爆炸的记忆进行了展出。甚至可以说,这种展出构建了这种记忆。因此,笔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点和方法,从2007年开始对广岛的原爆的展示和记忆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以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的历史演变和展示的变迁为考察重点,探究原爆后的社会状况,探讨了展示与记忆生成的关系。本文将在简单介绍广岛原爆的纪念设施和广岛和平资料纪念馆的展示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原爆记忆是如何通过展示被表象,以及这种表象的意义所在,最后探讨研究文化遗产的展示和记忆生成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爆 记忆的表象 展示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