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被引量:40
1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邸楠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62,共24页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回顾了石峁遗址的发现经过及考古历程,介绍了皇城台、外城东门等地点的最新考古成...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回顾了石峁遗址的发现经过及考古历程,介绍了皇城台、外城东门等地点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综合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石峁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考古发现 研究综述 反思与展望
原文传递
景德镇早期窑业的探索——兰田窑发掘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26
2
作者 秦大树 刘静 +1 位作者 江小民 李颖翀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本文依据景德镇浮梁县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探讨了9~10世纪景德镇窑业的生产状况。首先介绍了兰田窑的基本情况和发掘的概况,并根据兰田窑大金坞窑址的发掘简报和万窑坞窑址初步整理的成果,探讨了景德镇早期窑业的三个问题。第一,根... 本文依据景德镇浮梁县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探讨了9~10世纪景德镇窑业的生产状况。首先介绍了兰田窑的基本情况和发掘的概况,并根据兰田窑大金坞窑址的发掘简报和万窑坞窑址初步整理的成果,探讨了景德镇早期窑业的三个问题。第一,根据万窑坞窑址发掘清理的五代早期窑炉遗迹,结合乐平南窑清理的晚唐时期龙窑,浮梁盈田凤凰山窑址清理的北宋早期窑炉,初步总结了景德镇地区早期龙窑从长变短,坡度从缓到陡,建筑方式从土筑到砖砌的变化趋势。第二,根据兰田窑发掘的地层,将景德镇地区9~10世纪的窑业分为5个发展阶段,并根据初步的整理结果对5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进行推断,总结了各期的基本面貌和特点。第三,万窑坞窑址地层出土资料显示,9~10世纪景德镇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青绿釉、青灰釉、白釉等各类器物,在所有地层中均同时出土,表明这三类器物的生产不存在早晚相继的关系,而是同时生产的不同质量和特点的器物。同时,从这三类产物的胎釉特征制作工艺、器物造型及装烧方法等观察,其分别受到了江西洪州窑、浙江越窑和北方地区白瓷生产技术的影响,也有少量长沙窑的工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早期窑业 兰田窑遗址 考古发掘 龙窑遗迹 工艺影响
下载PDF
吉州窑遗址近几年考古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文江 李育远 袁胜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41,共29页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闻名中外的综合性窑场,富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以具有禅趣的树叶盏、别具一格的剪纸贴花以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最负盛名,其产品行销海内外,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的勃兴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中国陶瓷发展...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闻名中外的综合性窑场,富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以具有禅趣的树叶盏、别具一格的剪纸贴花以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最负盛名,其产品行销海内外,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的勃兴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吉州窑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取得很多研究成果。近几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06、2008、2012年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总计揭露面积3330.8平方米,揭示龙窑、素烧窑、马蹄窑、辘轳车基座、釉缸、路面等多处遗迹,出土了一批瓷器和窑具标本,取得重要收获。通过发掘和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吉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大量的出土标本丰富了吉州窑的内涵,使我们对吉州窑瓷业烧造发展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吉州窑瓷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基础,为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尤其是吉州窑早期青釉、青白釉瓷器标本的出土,有助于对吉州窑早期历史的研究,拓展了其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州窑 调查发掘 作坊遗迹 考古收获
原文传递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仁湘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有关的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对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可以从古代的烹饪技术和传统炊具、古代的厨师活动及传统食谱、直接出土的古代食物、出土的传统食具等四个方面来认识... 有关的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对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可以从古代的烹饪技术和传统炊具、古代的厨师活动及传统食谱、直接出土的古代食物、出土的传统食具等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饮食文化 “考古” 烹饪方式 “煎” “烧烤” 点心 饮食方法 火锅 筷子
下载PDF
考古发掘与考古发现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兵武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8,共6页
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是考古学赖以进步的两条腿。考古发现不断刷新考古学家的视野并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资料,考古学理论方法使考古学的眼睛更加明亮,分析和思考更具有科学的力量。理论方法让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更深入的... 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是考古学赖以进步的两条腿。考古发现不断刷新考古学家的视野并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资料,考古学理论方法使考古学的眼睛更加明亮,分析和思考更具有科学的力量。理论方法让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更深入的认识,考古发现同时也推动综合研究和理论方法的进步。此外,考古发现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关注,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可以为考古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对考古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考古学的持续发展要求考古学家必须正确处理考古发现、考古学自身理论方法的完善以及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知识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考古发现 知识 公众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下载PDF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维坤 张小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 设计思想 影响 考古发现
下载PDF
中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6
7
作者 牛英彬 白九江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41-154,共14页
淋土法技术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制盐技术类型之一。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及民族学材料分析发现,淋土法可分为刮咸淋卤法、撒卤晒咸法和泼卤印灶法三种技术类型。对这三种技术原理进行阐释,探讨三者之间发展与演变的脉络,并分析其产生的... 淋土法技术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制盐技术类型之一。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及民族学材料分析发现,淋土法可分为刮咸淋卤法、撒卤晒咸法和泼卤印灶法三种技术类型。对这三种技术原理进行阐释,探讨三者之间发展与演变的脉络,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更好地揭示我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土法 制盐技术 技术类型 考古发现 发展演变
下载PDF
考古发现反映出的成都平原先秦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蔡靖泉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9,共10页
综合分析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广泛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已经创造出较为发达而具有文明因素的“宝墩村文化”,建立了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夏、商至西周,从汉... 综合分析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广泛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已经创造出较为发达而具有文明因素的“宝墩村文化”,建立了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夏、商至西周,从汉水上游迁徙而来的巴蜀人兴建了虽然仍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古蜀王国,创造出由“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所反映的文明相当发达的“早期蜀文化”;东周时,楚人鳖灵取代蜀王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兴农开国而致使蜀国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富裕国家,致使“晚期蜀文化”成为楚、蜀糅合、多元一体的混融型文化。历秦入汉,基本上华夏化并且体现出华夏文化发展趋向的蜀文化,也就很快消融在汉文化的统一体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考古发现 先秦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下)——兼论长江三峡先秦时期城址建筑的特点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华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6-20,共5页
Compared with the living space in the remote antiquity, it had been grea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Xia, Shang and Zhou. The type of building projecting over the ground was popular. At the same time, the buildi... Compared with the living space in the remote antiquity, it had been grea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Xia, Shang and Zhou. The type of building projecting over the ground was popular. At the same time, the building on the ground developed rapidly and a new type of building rammed-earth house appeared. Dan-and-roll roofing tiles were widely used to cover the ro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考古 房屋建筑
下载PDF
从考古视角看江西东周时期历史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意乐 王静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7,共14页
本文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审视江西地区东周时期的历史变迁。江西从西周时期就与吴越地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至少在春秋中期,吴越就将其疆域扩展到江西。春秋晚期,楚国势力也进入江西。在越灭吴后,江西长时间在越国的统治之下;直到战国晚期... 本文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审视江西地区东周时期的历史变迁。江西从西周时期就与吴越地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至少在春秋中期,吴越就将其疆域扩展到江西。春秋晚期,楚国势力也进入江西。在越灭吴后,江西长时间在越国的统治之下;直到战国晚期,楚国再次进入江西并取代越国的统治。江西在吴楚越的经营开发下获得较大发展,为成为秦汉统一国家的豫章郡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东周时期 吴楚越 考古发现
原文传递
开城安西王府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仁芳 马天行 《西夏研究》 2017年第3期89-93,共5页
开城安西王府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刺就藩后设于六盘山地区的避暑府邸,是当时西北地区的行政中枢,遗址位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一带。近20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城安西王府遗址的重要性与学术关注度不断... 开城安西王府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刺就藩后设于六盘山地区的避暑府邸,是当时西北地区的行政中枢,遗址位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一带。近20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城安西王府遗址的重要性与学术关注度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城安西王府 考古
下载PDF
40年来中国古外销陶瓷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孟原召 《海交史研究》 2019年第4期16-52,共37页
四十年来,国内外考古工作蓬勃开展,陶瓷窑址、水下沉船、海外遗址中发现了一大批外销陶瓷实物遗存,成为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的发展阶段,在广度和... 四十年来,国内外考古工作蓬勃开展,陶瓷窑址、水下沉船、海外遗址中发现了一大批外销陶瓷实物遗存,成为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的发展阶段,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销陶瓷 沉船 考古发现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以来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13
作者 裴树文 王法岗 牛东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3-933,I0001-I0007,共28页
泥河湾盆地是揭示我国更新世环境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的关键区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量重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扩大了古人类的活动范围,为构建区域内古人类技术演化序列提供了重要信息。古地磁、光释光、^(14)C、宇宙成因核... 泥河湾盆地是揭示我国更新世环境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的关键区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量重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扩大了古人类的活动范围,为构建区域内古人类技术演化序列提供了重要信息。古地磁、光释光、^(14)C、宇宙成因核素等测年手段的介入,初步构建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古人类化石研究以许家窑人的形态学研究为特色,推测华北古老型智人可能是欧洲先驱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向东亚扩散,与东亚直立人杂交的后代。针对滨湖相沉积环境,多项研究复原了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埋藏过程。多个关键时间段遗址的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研究,初步探明古人类在不同时期的石器技术特点及行为的复杂与变革。对盆地内沉积序列与关键遗址及时间段地层的多指标环境重建,为系统探究人类适应行为的环境动因打下基础。山神庙咀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与许家窑人遗址的深入探索,预示人类活动与动物资源关系的研究潜力。作为非洲以外保存古人类活动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泥河湾盆地逐渐成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经典区域,也必将对东亚人类演化、文化发展与行为适应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 考古发现 人类活动 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秦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谈历史资料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庆柱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3-65,共3页
长期以来,秦阿房宫被描述得无比恢弘、壮丽、奢华,而最终却被项羽焚毁,变成一片焦土。但是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向传统的看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新的考古资料证实,秦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只是构建了前殿基址。至于秦阿房宫的恢... 长期以来,秦阿房宫被描述得无比恢弘、壮丽、奢华,而最终却被项羽焚毁,变成一片焦土。但是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向传统的看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新的考古资料证实,秦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只是构建了前殿基址。至于秦阿房宫的恢弘壮丽更是无从谈起,传说中的阿房宫"秦始皇上天台"遗址、"磁石门"遗址、"烽火台"遗址,不是建于秦代晚期,而是始建于战国时代中晚期。其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形制不是"宫门"、"烽燧"一类建筑,而应为上林苑宫馆性质的高台建筑。阿房宫在秦代以后,被人们越说越大,尽管人们是出于"善意",以秦之暴政、急政而速亡为戒,但是历史事实却不能随意"夸大",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是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代 阿房宫 考古发现 历史真实 历史科学
下载PDF
长沙窑研究概述
15
作者 郭三娟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长沙窑自1956年正式进入文物工作者视野后,60多年以来学界对长沙窑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田野到书斋,长沙窑逐步完成了自身资料和学术成果的双重积累。本文梳理总结了长沙窑自初步发现以来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特点,将其分为21世纪以... 长沙窑自1956年正式进入文物工作者视野后,60多年以来学界对长沙窑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田野到书斋,长沙窑逐步完成了自身资料和学术成果的双重积累。本文梳理总结了长沙窑自初步发现以来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特点,将其分为21世纪以前、2000—2015年、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长沙窑研究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学术视角,田野工作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学术研究也为田野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窑 流布 考古发现 研究
原文传递
汉代以前胶东、辽东半岛文化往来的考古学考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俊勇 李芳芳 王露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古代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往来是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两个半岛之间的文化往来至迟发生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从最早的辽东半岛文化向胶东半岛微弱的输出,转变为距今6000年以降的胶东半岛文化向辽东半岛的输出,胶东... 古代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往来是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两个半岛之间的文化往来至迟发生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从最早的辽东半岛文化向胶东半岛微弱的输出,转变为距今6000年以降的胶东半岛文化向辽东半岛的输出,胶东半岛文化最终取代了辽东半岛的土著文化。汉武帝时期郡县制在辽东真正确立以后,地近胶东半岛的辽东半岛地区最早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从而使辽东半岛经济、文化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的地位。两汉之际和东汉后期,儒家等思想和文化在辽东半岛得以进一步传播,辽东半岛与中原地区文化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辽东半岛 文化往来 考古学考察
下载PDF
巩义窑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评
17
作者 孙锦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巩义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窑场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巩义窑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巩义窑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唐代达到鼎盛,至宋金衰落。在满足当时社会各阶... 巩义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窑场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巩义窑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巩义窑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唐代达到鼎盛,至宋金衰落。在满足当时社会各阶层陶瓷器需要的同时,工艺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创烧了白瓷、唐三彩、绞胎器和唐青花,不仅对南、北方诸窑产生较大影响,并作为最早的外销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义窑 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展望
原文传递
考古发现与民俗学研究二三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昭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2-129,共8页
考古发现的新资料之于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已久为人们重视,对民俗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该文以梁祝故事、承负与重丧、乌鸦的传说为例证,论述和探讨考古发现与民俗学研究的关系问题。认为出土的明代梁祝故事的石刻可以弥补以往研究资料... 考古发现的新资料之于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已久为人们重视,对民俗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该文以梁祝故事、承负与重丧、乌鸦的传说为例证,论述和探讨考古发现与民俗学研究的关系问题。认为出土的明代梁祝故事的石刻可以弥补以往研究资料的不足,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的重丧禁忌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文献中极为丰富的乌鸦故事及其嬗变则可以与考古发现的相关材料互为补充。还指出利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民俗,可以说有许多工作可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民俗学研究 梁祝故事 乌鸦传说 重丧禁忌
下载PDF
车马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允东 《殷都学刊》 2009年第4期26-30,共5页
车马坑是20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其发掘一方面反映了考古学取得的重大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众多内容而备受关注。车马坑考古涉及的学术问题主要包括马车的起源、车马陪葬制度和古代车制。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进步,有... 车马坑是20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其发掘一方面反映了考古学取得的重大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众多内容而备受关注。车马坑考古涉及的学术问题主要包括马车的起源、车马陪葬制度和古代车制。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进步,有些问题上已经理清思路,取得了共识,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着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马坑 考古发现 相关问题 研究 述评
下载PDF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兴起及深入(上)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华 粟慧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9,共9页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 巴蜀文化 考古发现 早期巴文化 晚期巴文化 学术研究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