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田可耘 康茵 +4 位作者 邓龙姣 刘红 李海风 王志鹏 赵国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4-698,共5页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下3种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辅助下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5例,60岁~91岁,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3组(n=35):A组(麻醉深度维持Narcotrend指数即NI在D0...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下3种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辅助下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5例,60岁~91岁,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3组(n=35):A组(麻醉深度维持Narcotrend指数即NI在D0水平),B组(NI在D2)和C组(NI在E1)。术中根据Narcotrend监测结果调整麻醉用药使各组麻醉深度维持在预设定目标水平。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腹前2 min(T3)、气腹后2 min(T4)、手术结束(T5)和拔管时(T6)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检测患者麻醉前(Ta)、术毕(Tb)和术后第1天(Tc)的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管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A组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在气管插管后即刻、气腹后2 min、拔管时明显增加(P<0.05),且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MAP在气管插管前、气腹前2 min均比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C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3组患者的ACTH在术毕和术后第1天均明显增高(P<0.01);A组患者CRP、IL-6、TNF-a在术毕和术后第1天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且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或P<0.01);A组和B组患者Cor在术毕和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C组(P<0.01);C组ET-1在术毕和术后第1天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肠癌患者术中麻醉深度维持在D2和E1能较好地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但D2水平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NARCOTREND 老年 应激反应 监测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江超 续飞 +1 位作者 郭向阳 李天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1-664,共4页
麻醉深度的监测有利于调控麻醉药的用量,实现用最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以防止麻醉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缩短苏醒过程,还可以避免术中知晓。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一种麻醉深度的监测工具,能较好地... 麻醉深度的监测有利于调控麻醉药的用量,实现用最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以防止麻醉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缩短苏醒过程,还可以避免术中知晓。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一种麻醉深度的监测工具,能较好地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预测体动、术中知晓以及意识的消失和恢复都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同时,还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已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BIS在临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 镇静监测 睡眠深度
下载PDF
全凭静脉麻醉下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健萍 陈茜 蓝雨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发生情况,研究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妇科择期行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深度不同分为B1组(维持BIS 40~49)和B2组(BIS 50~59),每... 目的通过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发生情况,研究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妇科择期行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深度不同分为B1组(维持BIS 40~49)和B2组(BIS 50~59),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麻。测量患者触痛阈及机械痛觉过敏范围的基础值;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记录患者入室后(T_0)、探查腹腔时(T_1)、手术结束时(T_2)、拔管后1h(T_3)、4h(T_4)、12h(T_5)、24h(T_6)、48h(T_7)的MAP、HR;记录T_3~T_7的VAS评分;记录术后第1天及第2天镇痛泵具体用药量、追加PCA次数等情况;采用纤毛机械刺激针(Von Frey Hairs)测定术后T_6和T_7的触痛阈及机械痛觉过敏范围。结果 B1组T6、T7时MAP明显低于,T_2、T_4时HR明显慢于B2组(P<0.05)。T_6和T_7时B1组切口下部触痛阈明显低于,切口上、下部机械痛觉过敏范围明显长于T_0时(P<0.05);T_6和T7时B2组切口上、中、下部触痛阈明显低于,机械痛觉过敏范围明显长于T_0时,但T_7时切口上、中、下部触痛阈明显高于T_6时(P<0.05)。T_7时B1组切口上、中、下点机械痛觉过敏范围明显短于B2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中维持患者的BIS值在40~49的状态可以减轻术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且术后48h机械痛觉过敏范围的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凭静脉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 丙泊酚 瑞芬太尼 痛觉过敏
下载PDF
Narcotrend监测下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唐东彪 田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478,共4页
目的:探讨镇静深度监测系统Narcotrend(NT)监测下麻醉深度与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的相关性,及其在预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的价值... 目的:探讨镇静深度监测系统Narcotrend(NT)监测下麻醉深度与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的相关性,及其在预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的价值。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择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行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90名,患者术中行NT监测麻醉深度,采用近红外光谱仪持续监测rSO2。分别采集患者术前1 d、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 h的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浆中S100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表达变化。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测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估患者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结果:术后24 h共有25例患者被诊断为POCD,POCD患者术中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 NTI)<35的时间显著高于非POCD组(P<0.05)。POCD患者术中ΔrSO2>13%和rSO2<55%的时间均显著高于非POCD组,术中NTI<35的时间与ΔrSO2>13%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62,95%CI=0.35~0.89,P=0.004)。POCD患者外周血中S100β浓度显著高于非POCD组(P<0.05),但两组之间IL-6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深麻醉可能加剧老年患者术中脑内氧供需失衡,进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Narcotrend监测下合理调控麻醉深度可能有助于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COTREND 麻醉深度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局部脑氧饱和度 老年患者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诱导期麻醉深度的比较 被引量:24
5
作者 米卫东 刘靖 +1 位作者 曹江北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15-517,共3页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h 1的速率泵注 ,PF组于丙泊酚静注 2min前给予芬太尼 2 μg/kg。记录意识消失时BIS和AAI值、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并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 PF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和血浆丙泊酚浓度均较P组低 (P <0 0 1)。意识消失时PF组BIS值高于P组 (P <0 0 1) ;而两组AAI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麻醉诱导时 ,无论是否合用芬太尼 ,AAI均可较好地反映意识的转换 ;而BIS则会因药物组合的不同而出现变化。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监测 麻醉深度 丙泊酚 芬太尼
下载PDF
不同麻醉深度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脑氧代谢、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谢柯祺 张永洪 +1 位作者 李秀泽 戴贵茂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691-694,699,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深度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脑氧代谢、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108例,并随机分为Narcotrend指数25-35的A组、35-45的B组、45-55的C组。诱导前(T0)、手术中(T1)、拔管时(T2)、...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深度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脑氧代谢、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108例,并随机分为Narcotrend指数25-35的A组、35-45的B组、45-55的C组。诱导前(T0)、手术中(T1)、拔管时(T2)、拔管后30 min(T3),测定脑氧代谢指标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和脑氧摄取率(CERO_2)及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术后第1、3、5、7天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并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S100B、β样淀粉蛋白1-42(Aβ1-42)。结果:T1、T2、T3时,A组和B组的Da-jvO_2水平明显高于C组,CERO_2水平及血清NE、E、COR、GH含量均低于C组;术后第1、3、5、7天时,B组和C组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血清NSE、S100B、Aβ1-42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结论:Narcotrend指数35-45的麻醉深度能够控制脑氧代谢、减轻应激反应、改善术后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认知功能 脑氧代谢 应激反应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及麻醉深度对子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宏武 张楠 +2 位作者 宋相宇 李禹 马骁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7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及麻醉深度对子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286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145)和B组(n=14... 目的探讨分析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及麻醉深度对子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286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145)和B组(n=141),A组采取硬膜外麻醉,B组采取全身麻醉。根据术中脑电意识深度检测系统Narcotrend指数判断麻醉深度,将Narcotrend指数46~20作为深麻醉,将Narcotrend指数70~55作为浅麻醉,A组深麻醉亚组78例、浅麻醉亚组67例,B组深麻醉亚组71例、浅麻醉亚组70例。比较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记录患者麻醉前、术后即刻、术后1d、术后3d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比以及血糖(Glu)、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不同麻醉方式、麻醉深度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d、术后3d各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以及NK细胞百分比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降低程度较A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浅麻醉患者各指标降低程度较深麻醉患者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d、术后3d各组患者Glu、Cor以及CRP比均较术前升高,其中B组患者升高程度较A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浅麻醉患者各指标升高程度较深麻醉患者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较,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子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免疫抑制、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同时深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应激反应较轻,麻醉医师应综合考虑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及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麻醉深度 子宫颈癌 围术期 免疫功能 应激反应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of anesthesia and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during induction with th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echnique in elderly patients 被引量:24
8
作者 LIU Shao-hua WEI Wei DING Guan-nan KE Jing-dong HONG Fang-xiao TIAN 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8期935-940,共6页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to assess whether the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can predict anesthetic depth during th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indu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This study aimed t...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to assess whether the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can predict anesthetic depth during th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indu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and depth of anesthesia during the TCI indu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60-80 years) with an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physical status of 1-3, undergoing scheduled abdominal and thoracic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one of three groups, Group S1, S2 and S3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Group S1 received propofol with a target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4.0 pg/ml; patients in Group S2 received propofol with an initial target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2.0 IJg/ml that was raised to 4.0 pg/ml 3 minutes later; patients in Group S3 received an infused scheme of 3 steps; starting from a target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2.0 pg/ml that was increased stepwised by 1 pg/ml until a target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4.0 pg/ml was achieved,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steps was 3 minutes. When an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NS) score of 1 was achieved, remifentanil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 of 4.0 ng/ml) and rocuronium 0.9 mg/kg were administered. Tracheal intubation was started 2 minutes after rocuronium injection. Changes of propofol Ce, blood pressure (BP), heart rate (HR), and bispectral index (BIS) were recorded. Results When an OAA/S score of 1 was achieved, Ce of propofol were (1.7±0.4) pg/ml, (1.9±0.3) pg/ml, (1.9±0.4) pg/ml and the BIS values were 64±5, 65±8, and 62±8 in Groups S1, S2 and S3. Before intubation, Ce of propofol was (2.8±0.2) pg/ml, (2.8±0.3) pg/ml, (2.7±0.3) pg/ml, and the BIS values were 48±7, 51±7, and 47±5 in Groups S1, S2 and S3.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e of propofol and BIS values was foun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depth of anesthesia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elderly patients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七氟醚吸入对患者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程傲冰 佘守章 +4 位作者 王淼 许立新 刘继云 闫焱 索琨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6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全麻诱导对患者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6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研究比较3组患者吸入七氟醚4%(A组)、6%(B组)和8%(C组)浓度的诱导时间、诱导质量...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全麻诱导对患者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6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研究比较3组患者吸入七氟醚4%(A组)、6%(B组)和8%(C组)浓度的诱导时间、诱导质量、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差异。并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患者入睡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 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C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45.5±4.4)s要明显短于A组(78.1±8.3)s和B组(55.2±6.9)s(P<0.05),患者入睡时间C组(93.0±10.7)s也明显快于A组(148.4±13.8)s和B组(102.0±8.9)s(P<0.05)。OAA/S评分为3分时,C组的B IS值为(74.1±3.8),AAI值为(37.2±4.2);C组诱导前后MAP下降和HR增快,且部分患者波动较大(P<0.05)。C组呼吸暂停发生率(30%)要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单纯吸入七氟醚诱导患者入睡快,临床推荐吸入浓度为6%,其可提供良好的麻醉质量,且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吸入 七氟醚 麻醉深度 镇静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杨加兵 刘成龙 郑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4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2组均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治疗组于术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则静... 目的探讨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2组均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治疗组于术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则静脉泵注生理盐水。比较2组患者入室时、切皮时、拔管时、离开麻醉恢复室(PACU)时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HR、DBP及SBP在各时间段无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切皮时和拔管时HR、DBP及SBP均显著高于入室时。观察组切皮时及拔管时HR、DBP、SBP及BI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拔管时间亦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术后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术前10 min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在提供满意镇静作用的同时,使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稳定,并提高麻醉恢复的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疼痛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 妇科 麻醉深度 苏醒质量
下载PDF
丙泊酚对人定量药物脑电图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玲玲 王立伟 +1 位作者 吴克俭 戴体俊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人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青年志愿者20人,每组10人,男女各半,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g/kg、1.5 mg/kg,观察比较2组给药前后QPEEG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注射丙泊酚后,2组QPEEGδ频段...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人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青年志愿者20人,每组10人,男女各半,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g/kg、1.5 mg/kg,观察比较2组给药前后QPEEG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注射丙泊酚后,2组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加(P〈0.01)),25 min达高峰,约10min恢复。1.5 mg/kg组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幅度大于1.0 mg/kg组(P〈0.05,P〈0.01)。结论丙泊酚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监测丙泊酚麻醉深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定量药物脑电图 麻醉深度 监测 Δ频段 功率百分比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与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侯海军 柯敬东 +2 位作者 刘英 刘缚鲲 田鸣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8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获取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对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深度的指导意义。方法将300例接受无痛胃肠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BIS监测TCI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组(A组,n=100)、BIS监测TCI丙泊... 目的探讨运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获取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对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深度的指导意义。方法将300例接受无痛胃肠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BIS监测TCI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组(A组,n=100)、BIS监测TCI丙泊酚组(B组,n=100)、单纯TCI丙泊酚组(C组,n=100)。根据血流动力学及BIS值调整丙泊酚的靶浓度。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体动次数、苏醒时间、镇静评分、定向力恢复及其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300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均恢复良好,其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和定向率恢复时间C组>B组>A组,A组术中呼吸抑制以及体动发生率以及明显低于C组(P<0.01或P<0.05)。三组术中呛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均未见术中知晓。结论 BIS监测TCI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能减少丙泊酚用量,且可以达到合理的麻醉深度,保证术后麻醉快速苏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胃肠镜检查 麻醉深度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丙泊酚 舒芬太尼
下载PDF
NI指数与右美托咪定镇静深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曾静贤 钟娃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观察Narcotrend指数NI与右美托咪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在腰硬联合麻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0例,年龄18-40岁,体重50-90 kg,腰硬联合穿刺20 min后,依次微泵输注右美托咪定,0.05μg/(kg·min),0.1μg/(kg·min... 目的:观察Narcotrend指数NI与右美托咪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在腰硬联合麻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0例,年龄18-40岁,体重50-90 kg,腰硬联合穿刺20 min后,依次微泵输注右美托咪定,0.05μg/(kg·min),0.1μg/(kg·min),0.2μg/(kg·min)各3 min,停药后唤醒。记录输注右美托嘧啶前(T_0)、输注0.05μg/(kg·min)3 min后(T_1)、输注0.1μg/(kg·min)3 min后(T_2)、输注0.2μg/(kg·min)3 min后(T_3)、唤醒后1 min(T_4)的NI指数。结果:随着右美托咪定泵注速度的增加,脑电意识深度NI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唤醒后NI指数回升。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7643,P<0.05。结论:Narcotrend的NI指数能很好的评价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麻醉深度 监测
下载PDF
七氟烷不同麻醉深度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21
14
作者 董楠 张继如 +3 位作者 简金金 郑雁 凌育峰 庞庆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798-3802,共5页
目的比较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烷麻醉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效应。方法合并冠心病患者96例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高浓度七氟烷组(S1组)和低浓度七氟烷组(S2组)。采用依托咪酯、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芬太尼麻醉... 目的比较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烷麻醉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效应。方法合并冠心病患者96例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高浓度七氟烷组(S1组)和低浓度七氟烷组(S2组)。采用依托咪酯、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芬太尼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维持S1组和S2组BIS在35~45和45~55。C组BIS在40~50。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即刻和拔除气管导管即刻记录心电图ST段和在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毕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cTnT、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1组和S2组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肌缺血、期前收缩和房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S1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与S1组比较,S2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肌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S1组和S2组拔管毕时血清hs-cTnT、cTnT和hs-CRP浓度均降低(P<0.05)。结论吸入1.0%~2.5%七氟烷保持BIS为45~55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效应更佳,风险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麻醉深度 冠心病 非心脏手术
下载PDF
麻醉深度监测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于布为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5年第6期5-10,44,共7页
麻醉深度一直是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对麻醉深度的认识以及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同时提出“理想麻醉状态”的概念。
关键词 麻醉 麻醉深度 监测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中肌电活动的变化对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靖 米卫东 张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全麻维持过程中 ,肌电活动变化对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14例ASAⅠ~Ⅱ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以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 :3 5 μg/ml)、芬太尼 (3μg/kg)、万可松 (0 1mg/kg)行诱导插管 ;之后 ,调整异丙酚血浆靶... 目的 探讨全麻维持过程中 ,肌电活动变化对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14例ASAⅠ~Ⅱ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以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 :3 5 μg/ml)、芬太尼 (3μg/kg)、万可松 (0 1mg/kg)行诱导插管 ;之后 ,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以维持BIS值在 4 0~6 0之间 ,固定此靶浓度不变。持续监测双频谱指数 (BIS)、肌电图 (EMG)、信号质量指数 (SQI)。在保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肌松作用的减退 ,BIS逐渐升高 ,当满足观察条件 (BIS>70持续 30s以上 ,且EMG >4 0 )时 ,记录此后 5min内的BIS、EMG、SQI、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 ;随后静注追加万可松 0 0 5mg/kg并记录此后 10min内上述参数值。结果 静注万可松 3min后 ,BIS值显著降低 (P <0 0 0 1) ,EMG降低 (P <0 0 5 ) ,SQI升高 (P <0 0 5 ) ;各观察点MAP、HR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麻醉维持过程中 ,肌松作用减退导致的肌电活动增加可引起BIS假性升高 ,从而影响BIS监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松弛剂 麻醉维持 麻醉深度 靶控输注 双频谱指数 肌电图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术中镇静深度的监测 被引量:17
17
作者 肖红霞 程茹 +1 位作者 徐建华 郭纪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3.0、4.5ng/ml雷米芬太尼。结果四组患者随着OAA/S评分的降低,BIS、CSI均逐渐降低(P<0.05);相同OAA/S评分下,R2~R4组的BIS、CSI高于R1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IS或CSI与OAA/S评分均明显相关,但各组间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R4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的CSI、BIS均高于R1组。结论CSI与BIS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均尚受到血浆镇痛药物浓度改变的影响,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黄达 王东信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825-829,共5页
背景 麻醉深度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量化麻醉深度的监测手段,随着BIS监测的普及,其应用价值也不断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目的 就BIS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背景 麻醉深度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量化麻醉深度的监测手段,随着BIS监测的普及,其应用价值也不断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目的 就BIS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内容 术中BIS监测可以使麻醉医师以适合的麻醉深度为目标个体化按需给药,既有助于避免麻醉过浅导致术中知晓,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醉过深而造成的术后恢复延迟,这对于慢性肝病患者的麻醉尤其重要.术中BIS监测有助于通过避免麻醉过深加快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并可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对于围术期全脑缺血的高危患者,术中BIS突然下降可能提示脑灌注不足.BIS监测可能还有助于对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判断,但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监测时间和界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趋向 术中BIS监测能够预防术中知晓和避免麻醉过深,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并在肝病患者神志判断和麻醉、高危手术围术期脑缺血监测及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判断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麻醉深度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术中脑缺血 心肺复苏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麻醉深度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颅脑MRI改变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沈苓 姚巧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2期41-43,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深度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颅脑MRI改变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进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麻醉深度将其分成A组[41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为30~39]及B组(39例,术中BIS为50~...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深度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颅脑MRI改变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进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麻醉深度将其分成A组[41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为30~39]及B组(39例,术中BIS为50~59),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情况。根据术后72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将患者分成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组与未发生POCD组,检测颅脑MRI,探究POCD海马体体积及白质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时长、出血量、输血量、补液量、低血压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24、72h MMSE评分高于B组(P<0.05),而认知障碍发生率低于B组(P<0.05);发生POCD组患者的左侧、右侧及总海马体积均小于未发生POCD组(P<0.05),且出现不同程度白质病变。结论深度麻醉(BIS为30~39)能够降低POCD的发生,POCD患者的MRI显示其海马萎缩、白质出现病变,应在术后早期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老年 认知障碍 颅脑 MRI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江杰 蔡勤芳 《空军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下维持不同的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行胸科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研究标准,于2018年1月—2019年... 目的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下维持不同的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行胸科手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研究标准,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由胸外科择期行胸科手术的高龄病患80例,随机划分为中度镇静组(40<BIS值<50)和浅度镇静组(50<BIS值<60)。采集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外周血,检测血浆中S100β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采用谵妄评估量表(CAM)对POD进行评估。录入研究目标的一般资料、手术与麻醉时间、输血与出血量、术中发生低血压、术中出现低氧血症、术后疼痛VAS评分等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中度镇静组与浅度镇静组比较,术后24 h各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均较术前升高,术后72 h时炎性因子开始降低,但仍然显著高于术前。POD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输血量及术后24 hS100β均显著高于非POD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则显著低于非POD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输血量、术前血红蛋白和术后24 h的S100β是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后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谵妄是老年患者行胸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BIS的监测下,老年患者胸科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并未受到不同麻醉深度的显著影响,对高龄、贫血、输血和术后早期S100β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谵妄 高龄 麻醉深度 胸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