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傩仪“过关”的象征表达——土家族象征文化研究之三 被引量:8
1
作者 梁正海 柏贵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48,共5页
本文以傩仪过关为解读对象,运用仪式象征理论,对土家族傩仪"过关"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文章认为,傩仪过关蕴含了对祖先的认同,是对世俗权力神圣化的象征性表达,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危机仪式。
关键词 土家族傩仪 过关 祖先认同 世俗权力神圣化 生命阈限
下载PDF
祖居之地与华夏认同——以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家族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6
2
作者 濮仲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28-35,共8页
祖居地是唐代墓志铭书写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考察个人、家族、群体历史文化认同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作为集体记忆,祖居地起到了凝聚家族的作用,它在地理空间上主要有两种表现:籍贯和归葬地。目前已出土的16方吐谷浑慕容氏家族墓志集中反映... 祖居地是唐代墓志铭书写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考察个人、家族、群体历史文化认同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作为集体记忆,祖居地起到了凝聚家族的作用,它在地理空间上主要有两种表现:籍贯和归葬地。目前已出土的16方吐谷浑慕容氏家族墓志集中反映了其祖居地的变化,如吐谷浑慕容氏内附唐王朝后,籍贯经历了从阴山、昌黎到长安的变迁;他们的归葬地也从凉州变为长安。二者从分离到最终统一,不仅反映了吐谷浑慕容氏家族活动重心从边疆转移到内地,更体现了族群从民族认同到华夏认同的变化。对此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层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谷浑 墓志铭 祖居地 华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北朝黄帝祖源记忆建构与认同 被引量:6
3
作者 董文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5,共7页
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建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中多元民族互动与凝聚为一体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根据相关史籍,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经历了从个体行为到政治体主动认同,再到北魏官方法统层面的建构历程... 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建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中多元民族互动与凝聚为一体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根据相关史籍,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经历了从个体行为到政治体主动认同,再到北魏官方法统层面的建构历程;从墓志中发现,这种记忆最初是北魏政治体的典范引领,后逐步发展成为整个北方胡汉共同体的普遍历史记忆,从而促进了四裔群体的融合与凝聚。经过长时段的胡汉“一体化”整合,北朝晚期黄帝祖源记忆已超越单纯的“攀附”内涵,成为了“天下一家”四裔各族共享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在的情感价值与文化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北朝 黄帝 祖源记忆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下载PDF
祖先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龙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1-36,共6页
祖先认同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确定的宗族认同,民族认同是超越血缘关系,包含有文化、政治因素的族群认同。两者研究的侧重角度不同,祖先认同研究更多集中在宗族关系中,而民族认同研究最早起源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现多以文化为重... 祖先认同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确定的宗族认同,民族认同是超越血缘关系,包含有文化、政治因素的族群认同。两者研究的侧重角度不同,祖先认同研究更多集中在宗族关系中,而民族认同研究最早起源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现多以文化为重。在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血缘决定民族认知依然占有很大的成份,如何破解这种认知?学术界的共识是加大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的建设,促进祖先认同与民族认同联结,这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认同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公民认同
下载PDF
从贺州客家宗祠看客家人的认同意识 被引量:5
5
作者 蒲日材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地处南岭走廊中段的贺州,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贺州客家成为最具客家特征的广西客家人。贺州客家非常重视宗祠的建设,数量众多是贺州客家宗祠的突出特点。作为在重大节庆时举办祭祀活动专用场所的客家宗... 地处南岭走廊中段的贺州,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贺州客家成为最具客家特征的广西客家人。贺州客家非常重视宗祠的建设,数量众多是贺州客家宗祠的突出特点。作为在重大节庆时举办祭祀活动专用场所的客家宗祠,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认同意识,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州客家 宗祠 认同意识
下载PDF
论明清时期腾冲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被引量:5
6
作者 马勇 代艳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6-130,共5页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大批汉族移民尤其是军事移民落籍腾冲。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落籍腾冲的汉族移民通过修撰家谱、建盖宗祠等方式,在"土-客"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建构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祖先认同和...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大批汉族移民尤其是军事移民落籍腾冲。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落籍腾冲的汉族移民通过修撰家谱、建盖宗祠等方式,在"土-客"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建构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祖先认同和族群意识,汉族移民身份的记忆通过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强化,以实现他们同内地汉族在祖源上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族移民的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汉族移民 家谱 宗祠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下载PDF
清代徽人墓地、祭祀与认同的时空延续——以歙县桂溪项氏一族为中心的案例研究
7
作者 陆屹洲 裴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24-36,共13页
清代前后的徽州地区因其特殊的时空条件成为一个持续高输出的移民祖籍地。这在催生“徽商”现象的同时也推动了徽人认同的复杂变迁,而后者则尚未得到历史学界与社会科学界深入研究。本文以宗族祭祀为切口,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了清代桂溪项... 清代前后的徽州地区因其特殊的时空条件成为一个持续高输出的移民祖籍地。这在催生“徽商”现象的同时也推动了徽人认同的复杂变迁,而后者则尚未得到历史学界与社会科学界深入研究。本文以宗族祭祀为切口,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了清代桂溪项氏徽人认同离散聚合的案例。研究发现,徽人认同的时空延续既离不开个体对群体的归属,也离不开群体对个体的承认。事实上并非所有满足成文条件的族人都被记入“祔享中龕神主”神主名单,而祭祀的“选择性失格”则很可能意味着认同的“选择性失能”。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外族人亡故后墓地的地理位置则很可能是决定宗族对其承认的关键隐藏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延伸探讨了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在影响群体认同时的复杂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徽州 墓地 认同 宗族社会
下载PDF
反思工具论——以白族祖源议题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腾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74,共16页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晚近诸多工具论观点的民族认同研究成果,关注人群民族认同的流动性及祖源等共同体集体记忆的不确定性。以白族为例,许多研究利用族谱文本,分析元明以来大理白族的南京祖源记载与变动,指出受中央王朝政权更迭的影...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晚近诸多工具论观点的民族认同研究成果,关注人群民族认同的流动性及祖源等共同体集体记忆的不确定性。以白族为例,许多研究利用族谱文本,分析元明以来大理白族的南京祖源记载与变动,指出受中央王朝政权更迭的影响,当地普遍存在通过变更族谱更改祖源的现象。相对于此,从人类学取径出发可以发现,工具论者视祖源为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工具,容易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与推论上强调流动性,而忽视祖源是人类追溯自身存在的根基性认同,常为个人或群体所坚持。相对于历史文本分析而言,亲属称谓与亲属实践更具有稳定性,由人类学取径开展的相关研究,可以呈现不同的解释观点与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 工具论 根基论 祖源 集体记忆 民族认同
下载PDF
营建城乡祭祖场所刍论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方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138-141,155,共5页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孝道的礼仪之邦,具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风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祠堂遭到破坏,城市也缺乏祭祖场所,祭祀活动零散凌乱。本文从恢复农村宗族祠堂、创建城市祭祖场所、建立社区国学讲堂三个方...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孝道的礼仪之邦,具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风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祠堂遭到破坏,城市也缺乏祭祖场所,祭祀活动零散凌乱。本文从恢复农村宗族祠堂、创建城市祭祖场所、建立社区国学讲堂三个方面入手,呼吁重建城乡祭祀场所,以提升民众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祖 祠堂 国学讲堂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试析宁化石壁在东南亚客家华侨认同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涛 《八桂侨刊》 2021年第4期3-11,21,共10页
东南亚客家华侨中有唐初开发闽南的陈政、陈元光将卒后裔,可分成来自宁化石壁与非宁化石壁两部分,以吴、沈两姓为代表。闽南文化圈的客家后裔在族群互动中,为适应新环境,在原有客家谱系前添加闽南谱系。来自宁化石壁的华侨比非宁化石壁... 东南亚客家华侨中有唐初开发闽南的陈政、陈元光将卒后裔,可分成来自宁化石壁与非宁化石壁两部分,以吴、沈两姓为代表。闽南文化圈的客家后裔在族群互动中,为适应新环境,在原有客家谱系前添加闽南谱系。来自宁化石壁的华侨比非宁化石壁的华侨在客家认同意识上较为强烈。东南亚华侨的族群认同深受祖地宗族影响,其宁化石壁祖先叙事主要体现在族谱记载、口述史料、聚落命名等三个方面,口述史料内容不易变更,也是重要的祖源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化石壁 客家祖地 东南亚华侨 祖先叙事 族群认同 族群互动
下载PDF
祖先记忆与国家认同:明清河湟土司家谱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代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40-48,共9页
家谱是家族记忆和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边地上层河湟土司也渐习诗书,开始广泛纂修家谱。河湟土司通过在家谱中对祖先权贵、忠贞和纯孝的形象塑造,强化了家族意识,彰显了礼仪之家的身份,使家族正统性文化身份日... 家谱是家族记忆和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边地上层河湟土司也渐习诗书,开始广泛纂修家谱。河湟土司通过在家谱中对祖先权贵、忠贞和纯孝的形象塑造,强化了家族意识,彰显了礼仪之家的身份,使家族正统性文化身份日渐清晰,逐渐融入地方社会,拓宽了其在王朝国家中的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记忆 河湟地区 土司 家谱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他乡客家人的认同与识别——以广西陆川县客家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玲 黄震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125-130,共6页
从闽、粤、赣交接区域等客家基本住区外迁的客家人,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在与当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其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与客家原乡很不相同的特征。在客家族群认同方面,他们更多的表现在对祖居地... 从闽、粤、赣交接区域等客家基本住区外迁的客家人,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在与当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其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与客家原乡很不相同的特征。在客家族群认同方面,他们更多的表现在对祖居地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他们对祖居地的历史记忆。广西陆川县的客家族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居地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他乡客家
下载PDF
先祖敬奉 族群想象 文化认同——从四川茂县“中国羌城”说开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祥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17,共8页
祭祖意味着寻根:寻家族之根,寻民族之根,寻历史之根,寻文化之根。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都是关系自我身份的极重要问题。古"羌"曾是驰骋中国西北的族群的泛称,如今聚居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其后裔的一支。当代... 祭祖意味着寻根:寻家族之根,寻民族之根,寻历史之根,寻文化之根。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都是关系自我身份的极重要问题。古"羌"曾是驰骋中国西北的族群的泛称,如今聚居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其后裔的一支。当代川西北尔玛人祭祖认祖的族群寻根意识,在羌文化核心区茂县以"中国羌城"命名的建筑群中有鲜明体现。文章从祭祀先祖的羌城神庙中的元昊纪念大殿切入,立足笔者在川西北羌族地区的田野走访,结合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若干事象,透视其中的族群心理和文化认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羌族及其文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昊 西夏 先祖祭祀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山东乡土志所见明初移民——兼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晓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9-81,85,共4页
长期以来,在华北地区盛行着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很多人自认为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通过考证前人从未注意到的山东乡土志中的氏族志部分,发现这些山东各地的著名氏族来源及祖先认同具有多样性,洪洞大槐树在各氏族的认同中并不占主流。... 长期以来,在华北地区盛行着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很多人自认为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通过考证前人从未注意到的山东乡土志中的氏族志部分,发现这些山东各地的著名氏族来源及祖先认同具有多样性,洪洞大槐树在各氏族的认同中并不占主流。大槐树移民的说法是在特定情境下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志 氏族 移民 祖先认同 大槐树移民
下载PDF
从“同祖”现象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15
作者 张龙 《前沿》 2020年第6期91-99,共9页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祖先认同的宗族文化往往同民族认同有着紧密联系。祖先认同在个体民族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同理,从逻辑平行的角度出发,各民族"同祖"现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和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中具有同样的价值。大力...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祖先认同的宗族文化往往同民族认同有着紧密联系。祖先认同在个体民族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同理,从逻辑平行的角度出发,各民族"同祖"现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和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中具有同样的价值。大力推进祖先认同在自我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认同的连接,是破解自我狭义民族认同的策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树立国家认同意识,有助于推进国家民族工作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历史记忆、祖先认同与村落叙事:传说动力学视域下贵州冗伞村龙钻将军传说研究
16
作者 王天航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179-182,共4页
冗伞村是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唯一启用立碑认祖的村落。一直以来,当地盛传一个予以解释古墓来源的民间传说,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民俗精英、民间知识分子等人的号召下冗伞村以古墓为原型继而建构与传统古墓故事完全相离的龙钻将军。从传... 冗伞村是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唯一启用立碑认祖的村落。一直以来,当地盛传一个予以解释古墓来源的民间传说,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民俗精英、民间知识分子等人的号召下冗伞村以古墓为原型继而建构与传统古墓故事完全相离的龙钻将军。从传说动力学的角度分析龙钻将军“借墓制”的特点,探讨龙钻将军建构过程中对应的动力系统,挖掘隐藏在动力系统内部的建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祖先认同 村落叙事 冗伞村 传说动力学 龙钻将军传说
下载PDF
论乙未之际台湾地区诗歌中的华夏祖先认同
17
作者 叶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0-16,共7页
乙未之际,在台湾地区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华夏祖先的文学书写,涉及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人,几乎呈现了完整的树状华夏祖先体系。乙未之际台湾地区诗人,在诗中或者以华夏子孙自居,或者采用华夏祖先的名字来命名大陆,或者推崇... 乙未之际,在台湾地区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华夏祖先的文学书写,涉及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人,几乎呈现了完整的树状华夏祖先体系。乙未之际台湾地区诗人,在诗中或者以华夏子孙自居,或者采用华夏祖先的名字来命名大陆,或者推崇和向往华夏祖先之世,或者传承关于华夏祖先的集体历史记忆,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意识。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源于乙未割台的历史背景,以及台湾地区诗人因反抗外敌侵入而日益增强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未之际 台湾诗歌 始祖认同
下载PDF
Returned Diasporas and Homeland: Identity Differences Between Kazakhstani Kazakhs and Oralmans
18
作者 Zhanat Kundakbayev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4年第1期35-54,共20页
Ancestral return-return by the descendants of migrants to their ancestors' origi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orm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since 1991 in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The state policy determine... Ancestral return-return by the descendants of migrants to their ancestors' origi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orm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since 1991 in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The state policy determines the scales of ethnic migration to and within the country. The government adopted a complex program on Kazakh Diaspora repatriation. Under the program, oralmans (ethnic repatriates to the country) are provided with considerable aid program for adaptation to the recipient society. Although the returnees may initially be welcomed back, their homecomings often prove to be ambivalent or negative experiences. Despite their ethnic affinity to the host populace, they are frequently excluded as cultural foreigners and relegated to low-status jobs shunned by the host society's populace. Ethnic return migrants and their hosts become frustrated with each other. They find jobs but not expected social welcome. Ethnic return migrant's orientations usually are shaped by the terms of the policies that give them the access to the destination country's labor markets and citizenship. The report studies the problem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among Ethnic Return Migrants and mother ethnic group. What underlies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m? Whether it is a competition for the working places, access to the social benefits or deep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examine on-the-ground dynamics between natives and ethnic migrants, and in particular their mutual acceptance in a range of contexts, we turn to a qualitative account that draws on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less formal interviews carried out among Mongolian-Kazakh, Chinese-Kazakh and Karakalpak- Kazakh return Migrants in Almaty city and its suburbs during the fieldwork. Characteristics that differentiate returned Diaspora individuals from Kazakhstani Kazakhs are rooted not in ethnic sphere, but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country they come from. This paper reveals how the soci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ional origins of the migrants inf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estral return oralmans HOMELAND identity ethnic affinity to the host populace MARGINALIZATION
下载PDF
丘逢甲的祖根意识与对台文化交流探究
19
作者 江晓兰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丘逢甲是祖籍福建上杭的客家人,具有浓厚的祖根意识和家国情怀,是闽台共同的文化名片。从丘逢甲和上杭的历史渊源契入,探讨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发展及意义,祖根意识本质是爱乡爱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内容,希望通过祭祖、族谱、诗... 丘逢甲是祖籍福建上杭的客家人,具有浓厚的祖根意识和家国情怀,是闽台共同的文化名片。从丘逢甲和上杭的历史渊源契入,探讨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发展及意义,祖根意识本质是爱乡爱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内容,希望通过祭祖、族谱、诗歌、教育等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丘逢甲的祖根意识家国情怀,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认同感,促进心灵契合,切实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逢甲 祖根意识 家国情怀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少数民族的祖先记忆与华夏认同——以广西泗城岑氏土司为例
20
作者 李天雪 朱运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1-23,共3页
广西岑氏土司的个案告诉人们:虽然一个族群的历史细节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这并不能决定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的产生跟"历史本身"并不具有同一性,它只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一种反映,是对"历史"... 广西岑氏土司的个案告诉人们:虽然一个族群的历史细节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这并不能决定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的产生跟"历史本身"并不具有同一性,它只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一种反映,是对"历史"的一种剪裁和拼贴。在此基础上,再来观照华夏族群的发展,就会发现"华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集体记忆系统,5 000年来不同的族群采取不同的方式,不间断地在建构着这一概念,但无论各个族群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如何,无论各个族群想起或忘却什么,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同华夏文化,共享华夏文明,这也许就是华夏族能够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迅速扩散到整个大中华区域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祖先记忆 华夏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