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牛肺泡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脑氧代谢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捷荣 李慧娟 +1 位作者 黄倩 熊英 《中国医药》 2019年第11期1643-1646,共4页
目的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牛肺泡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脑氧代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 目的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牛肺泡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脑氧代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PAP联合牛肺泡表面活性剂治疗。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全身氧代谢指标及脑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3%(66/70)比82.9%(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7,P=0.012)。观察组CPAP持续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1.6±2.1)kPa比(10.3±1.4)kPa、(23.6±4.3)kPa比(18.7±3.2)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氧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9±1.1)kPa比(5.5±0.9)kPa、(32±6)%比(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患者治疗时脑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0、30 min逐步降低,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PAP联合牛肺泡表面活性剂对NRDS患儿的异常脑氧代谢改善作用比单独CPAP治疗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剂 脑氧代谢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瑞英 刘友红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11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频通气治疗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58例... 目的探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11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频通气治疗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58例)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2组新生儿的存活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的血气指标变化、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铁蛋白(SF)及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等指标变化以及患儿用机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存活率(100.00%)高于对照组(98.28%),P>0.05;观察组新生儿临床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93.10%),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3.45%)低于对照组(13.79%),P<0.05;治疗前,2组新生儿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 h后2组新生儿pH值及PaO_(2)、PaCO_(2)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新生儿治疗24 h后pH值及PaO_(2)、PaCO_(2)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新生儿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F、CC16及BMP-7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MDA.GSH-Px.SOD、SF、CC16及BMP-7等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用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患儿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疗效好,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高频振荡通气 存活率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蕾 廖细红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33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4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分为A组(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辅助通气)20例和B组(猪肺磷脂注射液+辅助通气)20例,比较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机械通气情况、住院...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4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分为A组(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辅助通气)20例和B组(猪肺磷脂注射液+辅助通气)20例,比较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机械通气情况、住院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95.00%,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aO_2、pH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PaCO_2、OI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总时间、总吸氧时间、总住院时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儿总治疗费用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确切,其中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药效优异且药物经济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 猪肺磷脂注射液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下载PDF
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天珠 《临床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对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院区收治的早产儿RSD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 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对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院区收治的早产儿RSD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气管内滴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撤机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69.44%,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4,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撤机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RSD患儿采用布地奈德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血气指标,且有助于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肺部超声新评分法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评价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立静 马洪欣 +2 位作者 杜睿 邸晓玲 顾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1期111-114,共4页
目的观察肺部超声新评分法(LU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病情的评价效果及其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NRDS患儿均行PS治疗,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70例患儿为健康对照... 目的观察肺部超声新评分法(LU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病情的评价效果及其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NRDS患儿均行PS治疗,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70例患儿为健康对照组。依据临床表现及出生6 h内的X线检查结果,将91例NRDS组的患儿分为轻症组(39例)与重症组(52例)。比较NRDS组与健康对照组、胎龄<30周与胎龄≥30周患儿以及轻症组与重症组患儿的肺部超声表现。比较轻症组和重症组PS治疗不同时点LUS评分。结果NRDS组患儿肺实变、支气管充气征、融合B线、肺泡间质综合征、胸膜线异常、胸腔积液检出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0周患儿肺泡间质综合征检出率低于胎龄≥30周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支气管充气征、融合B线、胸膜线异常、胸腔积液检出率均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轻症组LUS评分低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 h,2组患儿LU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轻症组低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S在NRDS的病情评价中具有较为理想的价值,能够作为PS治疗NRDS的有效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超声 肺部超声新评分法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治疗效果
下载PDF
Surfactant protein D inhibits 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s and lung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被引量:7
6
作者 Miao-Hsi Hsieh Pei-Chi Chen +10 位作者 Han-Yin Hsu Jui-Chang Liu Yu-Sheng Ho Yuh Jyh Lin Chin-Wei Kuo Wen-Shuo Kuo Hui-Fang Kao Shulhn-Der Wang Zhi-Gang Liu Lawrence Shih-Hsin Wu Jiu-Yao Wang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8-50,共13页
Increased levels of surfactant protein D (SP-D) and 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s (FMs) are frequently found under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s and/o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ho a... Increased levels of surfactant protein D (SP-D) and 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s (FMs) are frequently found under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s and/o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ho are also chronically exposed to cigarette smoke (CS). However, the rol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P-D and FMs in COPD have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increased levels of SP-D were found in the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 and sera of ozone- and CS-exposed mice. Furthermore, SP-D-knockout mice showed increased lipid-laden FMs and airway inflammation caused by ozone and CS exposure, similar to that exhibited by our study cohort of chronic smokers and COPD patients. We also showed that an exogenous recombinant fragment of human SP-D (rfhSP-D) prevented the formation of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induced FMs in vitro and reversed the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emphysematous changes caused by oxidative stress and CS exposure in vivo. SP-D upregulated 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 (BMDM)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countering the oxidative stress and lipid metabolism perturbations induced by CS and oxLDL.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rucial roles of SP-D in the lipid homeostasis of dysfunctional alveolar macrophages caused by ozone and CS exposure in experimental mouse emphysema, which may provide a novel opportunity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D in patients with CO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veolar macrophage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surfactant protein D Lipid metabolism OZONE Cigarettes
原文传递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爱民 汪洋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9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肺透明膜病早产儿68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32例施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为对照组,36例予以... 目的探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肺透明膜病早产儿68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32例施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为对照组,36例予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为实验组,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血气分析指标、血浆白介素细胞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细胞8(interleukin-8,IL-8)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 O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 CO2)、氢离子浓度指数(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p H)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IL-6、IL-8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较对照组的21.8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病可有效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并降低IL-6、IL-8水平,达到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的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肺透明膜病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下载PDF
大剂量氨溴索对外伤所致肺损伤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郑玉兰 曹锋生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大剂量氨溴索对外伤所致肺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所致肺损伤患者66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n=33)和大剂量组(n=33)。常规治疗组:盐酸氨溴索30mg静脉推注,2次/d。大剂量组:盐酸氨溴索450mg加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 目的:研究大剂量氨溴索对外伤所致肺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所致肺损伤患者66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n=33)和大剂量组(n=33)。常规治疗组:盐酸氨溴索30mg静脉推注,2次/d。大剂量组:盐酸氨溴索450mg加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滴注,2次/d,连续7d。比较两组患者在氧合、肺损伤、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等方面的变化和差异。结果:大剂量组患者的治疗后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标明显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大剂量组明显少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外伤所致肺损伤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 肺损伤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王超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6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血气指标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4例NRDS患儿进行研究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既采用患儿入院顺序的序列号交... 目的分析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血气指标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4例NRDS患儿进行研究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既采用患儿入院顺序的序列号交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患儿单用HFOV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HFOV联合肺泡表面活性剂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并统计两组患儿改有创机械通气数、氧疗时间、HFOV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心功能指标、血气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心功能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血气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气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情况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改有创机械通气数、氧疗时间、HFOV时间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患儿进行治疗时与高频震荡通气相比,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水平及心功能,且有助于促进患儿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高频震荡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清分析指标
下载PDF
硫化氢对大鼠肺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欧阳子倩 喻凯 +1 位作者 余争平 叶明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26-230,共5页
Wistar大鼠见入不同浓度硫化氢(0、100、200ppm)3h后不同时间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分析,观察硫化氢(H_2S)对肺的损伤作用,发现H_2S吸入后导致BALF中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细胞总数(TC)、中性... Wistar大鼠见入不同浓度硫化氢(0、100、200ppm)3h后不同时间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分析,观察硫化氢(H_2S)对肺的损伤作用,发现H_2S吸入后导致BALF中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细胞总数(TC)、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唾液酸(SA)、蛋白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磷脂(PL)含量明显增高。增高的峰值一般多在吸入后1h或6h,少数指标为12h。增高的程度与恢复时间均与吸入H_2S的浓度有关。实验结果表明H_2S对肺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磷脂含量的变化提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受损;ACE活性变化与SA及蛋白含量呈高度相关(前者r=0.86,P<0.01;后者r=0.87,P<0.01),说明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肺水肿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有关。同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受损也参与H_2S中毒性肺水肿的形成。这些结果与光、电镜观察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肺损伤 毒理学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容量目标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碧燕 班奕 +1 位作者 汤玉妍 万忠和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6期138-141,共4页
目的:观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容量目标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对患儿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气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观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容量目标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对患儿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气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SIMV或SIMV+PSV模式),观察组给予容量目标通气治疗。1周后,分析两组治疗效果、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Th2因子白介素-4(IL-4)、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FN-γ、IL-4、IFN-γ/IL-4、PaO2、PaCO2、OI、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IFN-γ/IL-4、PaCO2均低于对照组,而IL-4、PaO2、OI、Sp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容量目标通气对新生儿NRDS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通气功能,促进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减少并发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容量目标通气 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分析 新生儿
下载PDF
肺泡巨噬细胞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调控 被引量:5
12
作者 伍锟 孙秀泓 黄跃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观察肺泡巨噬细胞(AM)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分泌的影响,本实验以激活的AM培养上清液对离体非灌流肺进行持续灌洗,观察肺内P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由调理酵母多糖(OPZ)激活的AM上清液,能使肺磷脂释放量(PL)和肺磷脂释放指数(b)增大... 为了观察肺泡巨噬细胞(AM)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分泌的影响,本实验以激活的AM培养上清液对离体非灌流肺进行持续灌洗,观察肺内P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由调理酵母多糖(OPZ)激活的AM上清液,能使肺磷脂释放量(PL)和肺磷脂释放指数(b)增大,与激活物(OPZ)对照组及细胞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用消炎痛预处理AM 30min后,再用OPZ激活AM,PL值和b值减少;而用细胞松弛素B预处理AM30min后,再用OPZ激活AM,则PL值和b值增大。以上两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这表明激活AM增强肺PS分泌的作用能被消炎痛所抑制,而被细胞松弛素所增强,提示激活AM增强肺PS分泌可能是以前列腺素为中介的。激活AM能使PS分泌增加,这对于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稳定肺泡表面张力和增强肺的防御机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 巨噬细胞 肺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江长龙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7-58,64,共3页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实验组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血气分析以及机...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实验组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表现。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血气分析pH、PaO2以及PaCO2数值、机械通气指标如PEEP和FiO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能够大大的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降低机械通气参数,且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治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nSIMV配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血气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14
作者 吴国豪 张卓辉 潘嘉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3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方法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nSIM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泡表面活性... 目的探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方法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nSIM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呼吸相关指标[吸入氧浓度(FiO_(2))、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两组PaO_(2)、PaCO_(2)均有改善,且观察组PaO_(2)(72.45±7.74)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的(62.90±6.64)mm Hg,PaCO_(2)(45.08±5.41)mm Hg低于对照组的(50.84±5.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两组FiO_(2)、PIP、MAP均有改善,且观察组FiO_(2)(0.34±0.11)、PIP(20.22±1.89)cm H_(2)O(1 cm H_(2)O=0.098 kPa)、MAP(10.21±0.98)cm H_(2)O均低于对照组的(0.47±0.15)、(22.23±2.43)cm H_(2)O、(11.29±1.24)cm 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IMV配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血气分析和呼吸相关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血气分析
下载PDF
Surfactant protein C dysfunction with new clinical insights for 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 and autoimmunity 被引量:3
15
作者 Xiaolei Tang Yuelin Shen +5 位作者 Chunju Zhou Haiming Yang Hui Liu Huimin Li Jinrong Liu Shunying Zhao 《Pediatric Investigation》 CSCD 2019年第4期201-206,共6页
Importance:Surfactant protein C(SP-C)dysfunction is a rar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Early therapies may improve outcomes but the diagnosis is often delayed owing to variability of manifestatio... Importance:Surfactant protein C(SP-C)dysfunction is a rar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Early therapies may improve outcomes but the diagnosis is often delayed owing to variability of manifestations.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s of SP-C dysfunction.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cords of five pediatric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SP-C dysfunction between February 2014 and April 2017 at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Results:The five patients included two boys and three girls with a median age at diagnosis of 1.3 years.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had a heterozygous SFTPC mutation,including an I73T mutation in three patients,a V39L mutation in one patient,and a Y 104H mutation in one patient.In addition to common respiratory manifestations,hemoptysis and anemia were observed in one patient with the I73T mutation.Elevated levels of autoantibod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hemosiderin-laden macrophages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were found in two patients with the I73T mutation,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diffuse alveolar hemorrage and autoimmunity.Chest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features included ground-glass opacities,reticular opacities,cysts,and pleural thickening.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was performed in one patient with the I73T mutation,which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some hemosiderin-laden macrophages in alveolar spaces.All patients received treatment with corticosteroids;two received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During follow-up,the two patients who received hydroxychloroquine showed improved symptoms;of the remaining three patients,two died after their families refused further treatment,while the final patient was lost to follow-up.Interpretation: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o describe a new phenotype of 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 with auto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I73T SFTPC mutation.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with SP-C dys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ITY 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HEUMATOID ARTHRITIS surfactant protein C
原文传递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师序 熊梦冉 +1 位作者 夏坤 李光熙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1期2159-2166,共8页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异常引起的罕见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信号中断,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清除减少是PAP最常见的发病机制。PAP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异常引起的罕见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信号中断,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清除减少是PAP最常见的发病机制。PAP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状态及过碘酸希夫染色阳性、血清GM-CSF及其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确诊PAP,必要时还需行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及开胸肺活检。除常规全肺灌洗治疗,GM-CSF疗法、他汀类药物亦对PAP有效。对PAP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深入探索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积症 肺泡巨噬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下载PDF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LISA方法早期使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佳磊 于金枝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7期159-163,共5页
目的分析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hrough the nares,NCPAP)联合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方法早期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 目的分析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hrough the nares,NCPAP)联合微创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方法早期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9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观察组NCPAP联合LISA方法向气管内注入PS。比较两组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_(2))水平以及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aCO_(2)、PaO_(2)、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CO_(2)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aO_(2)、SpO_(2)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激性高血糖、视网膜病、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8,P=0.049)。结论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时,可NCPAP联合LISA方法早期使用PS治疗,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优异,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属于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瑜 《医学信息》 2022年第10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82例NRDS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 目的探讨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82例NRDS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指标(呼吸困难改善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转有创通气率)、血氧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5.37%(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改善时间、无创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转有创通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O2、OI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结论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通气治疗NRDS疗效肯定,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血氧状态,减少并发症及有创通气中转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猪肺磷脂注射液 无创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气体交换
下载PDF
经LISA导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向宁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23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LISA导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抽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晋城市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NRDS的7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LISA导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抽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晋城市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NRDS的7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采用经LISA导管滴注PS治疗,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经气管导管滴注PS。观察两组患儿的置管时间、置管失败率、无创通气时间及总氧疗时间,监测患儿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置管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及总氧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置管失败率(2.78%,1/36)低于对照组(20.59%,7/34),P<0.05。滴注PS 24 h后,两组PaO_(2)、OI均高于滴药前,PaCO_(2)低于滴药前(P<0.05),但两组间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喉头损伤、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肺出血、应激性高血糖、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LISA导管注入PS治疗NRDS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LISA导管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原超 王园秀 +1 位作者 邢二庆 刘倩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8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联合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0例患儿进行观察,均为NRDS,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予以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60例予以双水平... 目的:观察联合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0例患儿进行观察,均为NRDS,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予以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60例予以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治疗24 h后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血浆二氧化碳总量(TCO_(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NRDS时予以患儿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也较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双水平正压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